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能力提升训练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现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4题)“最严酷的时刻来临,商店里食物柜台一空如洗……过春节时,为体现党的关怀,每人凭本可买3两瓜子,不要粮票。
花生根本见不着,据说全出口换了外汇。
”(选自《历史的见证——四十年票证和人民币史》2009年1月版)“严酷时刻”产生的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C.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2011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4题)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出现C到D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一五计划的实施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跃进”运动的展开3.(宁波效实中学2011届高三上期期中考22题)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 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的共同的惨痛教训是()A.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D.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5.(2011年11月潍坊北四县期中2题)根据国情,我国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B.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D.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6.(2012年3月江门市一模17题)1960年底,毛泽东针对造成当时经济困难的原因明确提到“人祸”的问题,并且明确指出:这人祸不是敌人造成的,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人祸”是指A.长期战争的破坏B.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的破坏C.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D.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禁运7.(2011年1月龙岩市高三质检20题)《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A. 改革开放走向兴起B. 改革闯关治理整顿C.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D.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8.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聊城市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综合训练1新人教版必修2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必修二综合训练1一、选择题1.右图为《公私合营江苏省南通市杂货业股票》这种股票出现于A.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B.20世纪六十年代后期C.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D.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2.(辽宁抚顺市六校联合体2011届高三一模5题)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
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
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明代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基本情况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D.明朝地方政府对社会风俗变化所持态度3.(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16题)下面三幅图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美国攫取了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B.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4.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
1983年12月1 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
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5.(2011年10月绍兴一中期中16题)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造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6.(2012年12月广东省六校高三联考)《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5-10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据记载,1689~1696年,英王威廉三世曾五次行使否决权,此后的安妮女王仅在1708年行使过一次否决权,再以后,国王的否决权逐渐变成有名无实的虚权。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确立了() A.“议会主权”原则B.君主立宪制C.责任内阁制D.两党制度解析:本题通过新的情境材料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两个不同概念的准确理解与鉴别。
英国资产阶级剥夺国王否决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剥夺国王的行政大权和逐渐确立责任内阁制的过程。
A、B两项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
答案:C2.《西方艺术史》在叙述西方某一艺术流派时说:(他们)摒弃了中世纪那种司空见惯的再现身体的雕像而上升到表现精神的尊严。
他们从手工艺匠人变成了思想家、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
这种“精神”的实质是()A.自由主义精神B.人文主义精神C.理性主义精神D.社会主义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炼并分析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准确理解。
解题关键首先是判断其所属流派属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中的“精神的尊严”指的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新复兴。
答案:B3.文艺复兴以后,重视实践的风气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后者又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不包括()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6~18世纪时期科学发现及科技发明成就的准确再认与理解。
题目涉及的时间界于16~18世纪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科学发现只有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及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生物进化论发现于19世纪中期,而相对论别提出于20世纪初。
答案:B4.(2012·北京东城区示范校12月综合练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古希腊名言是()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重要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运动。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3-8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1·盐城模拟)对下图所示有关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准确理解是()A.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C.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解析:第一幅图体现了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第二幅图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幅图体现了农民自主合作组织,均体现出中国不断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发展的道路。
答案:D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
这说明了()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解析:材料表明,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指令性计划减少,企业自主权不断扩大。
答案:D3.(2011·济南模拟)阅读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 比重变化图,图中变化最大处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C.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D.加入世贸组织解析:据图片可知,变化最大处出现在2000~2005年,属于21世纪初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B、C两项包括在A项中;D项只涉及对外开放,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不全面。
故选A项。
答案:A4.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
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解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三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二、五、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代的“草市”可以追溯到()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3.(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4.(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6题)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5.(2012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牛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2012年3月泉州市质检14题)“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座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
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7.图1—49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人工冶炼铁器,其冶铸时间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8.(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两晋南北朝9.(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3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10.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近代经济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厦门双十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24题)位于河北唐山的启新洋灰公司,是旧中国最大的民营水泥工业。
1934年前最高产值曾达27万吨,此后产量显著下降。
1947年恢复到16万吨,1948年又跌至13万吨,并被征军用。
1934年后该公司经营每况愈下的外因有()①资金少、技术弱、产品竞争力差②官僚资本的压制和国民政府的内战政策③日本的经济掠夺④美国的经济侵略A.①②③④B.②③ C.②④D.②③④2.(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7题)一位英国人说,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
这句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矛盾 B.手工生产与机器生产的矛盾C.中英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矛盾 D.殖民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矛盾3.下列图中几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我国四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民族资本、外国资本与官僚资本的发展变化状况,其中最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是A.①B.②C.③D.④4.(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8题)表1,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状况表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迅速②重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③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④民族工业体系比较完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2012年10月厦门市高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6.右图是五四运动时期,上海群众涌上街头,实行“三罢”斗争,抗议逮捕学生的游行照片。
该照片最能说明的历史情景是()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B.农民阶级的参与C.工人阶级的主力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积极的参与7.(2012年11月济宁一中高三质检)《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通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通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22题)中国古代儒家有“庶人议政”的传统,下列史实不符合这一传统的是()A.黄宗羲主张建立“学校”B.康有为主张设立“议郎”C.清末设立“皇族内阁”D.民国初年设立参众两院2.(徐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涉及抗日的不包括()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战役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3.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18题)“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
……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指()A.土地革命B.土地改革C.农业合作化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5.(2012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6.(2011年江苏高考3题)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对“活版”理解正确的是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7.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知识青年放弃学业去上山下乡参加劳动。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2-2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1·湛江模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是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他这句话是对()A.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抨击B.查理一世专制统治的批判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否定D.查理二世复辟统治的不满解析:解答本题抓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结合材料信息“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可以判断是抨击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故答案为A。
答案:A2.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
”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落入国民议会手中。
该材料体现了()A.主权在民B.三权分立C.议会制度D.社会契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法国大革命主要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政权落入国民议会手中”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实践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故答案为A。
答案:A3.《独立宣言》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这表明《独立宣言》体现的主要原则是()A.主权在民B.三权分立C.天赋人权D.民主共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信息,反映了政府权力受人民群众的制约,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A4.(2012·辽宁抚顺第一次月考)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解析: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建立人间天国和“扶清灭洋”,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不同,排除A;民主自由思想仅与资产阶级运动相一致,与日益封建化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关系不大,排除B;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民主是相伴而生的,故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沧州质检)《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及影响。
解答此题抓住关键信息“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说明了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材料不符;D项说法错误。
]2.(2012·滨州二模)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
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答本题注意题干的主要信息“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迁移分封制的内涵,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中分封制下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但受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并未完全实现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
]3.(2012·漳州质检)《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
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
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子谓之纣。
”材料反映出影响王位继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缘亲疏B.地位尊卑 C.长幼有序 D.先帝遗愿答案B[材料反映了长子微子启虽为长,但其出生时母地位贱,而同母弟弟辛出生时母亲已经为王后,立的人为少子辛,故可以看出其为嫡长子继承制。
从材料和所学史实可知,当时影响王位继承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正确答案为B项。
]4.(2012·河北测试)下列是对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其中表述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A.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B.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C.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D.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B[古代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但两者在官员的出任方式上有区别。
分封制下的地方长官可以世袭,而郡县制下的地方长官只能由中央直接任命。
故选B项。
]5. (2012·长宁区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依据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诸侯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诸侯国势力(枝叶)越来越小,中央集权(本干)得到加强,司马迁认为这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表明他肯定了推恩令的积极作用。
]6. (2012·潍坊模拟)《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理解。
据题干中“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信息,说明农业经验和技术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
]7.(2012·泉州四校联考)《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
’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
”这句话强调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答案B[分析材料含义:一夫不耕,天下就有人挨饿,一女不织,就有人受寒,因此,神农和他的妻子都要亲自耕织,这是强调耕织的重要性,故答案为B项。
]8. (2012·扬州模拟)《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②“秋七月,初税田”③“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答案C[解读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铁器大大提高耕作效率,故①正确;铁器使用推动税制改革,故②正确;铁器的使用使牛耕得到推广,故③正确。
“工商食官”是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制度,故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
]9.(2012·九江模拟)史籍记载,西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
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答案A[材料表达的含义是:西汉初期,进行冶铁或煮盐的大工商业者招集的雇工人数达千余人,这说明当时这两个行业的一些民营作坊规模已经很大,而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为A项。
]10.(2012·湖北名校联考)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道德修养的重要性B.民心的重要性C.人的才能的重要性D.教化的重要性答案A[解答关键是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
从材料“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可以看出他强调统治者应用道德的力量来感召人才,从而巩固统治,说明孔子意在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选A。
] 11.(2012·金华十校联考)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及至文武王的政治状况,他们都是从实际出发制定礼制,并不是因循守旧,也就是“不法古”,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正确。
]12.(2012·黄冈模拟)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赞同周桂钿的观点。
其观点是经过长期动乱后建立起来的汉武帝政权是社会秩序的代表,是社会安定的保障;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为汉武帝政权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有利于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实质上肯定了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2·商洛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森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他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保护中国古文明的屏障,也为自己营造了发展空间和时间。
材料二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
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庞大的人口,二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
……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材料三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能认知同一文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和连续性的重要支柱。
……共同以大儒学共融的理论……如影随形地左右着中国文明覆盖区域人(包括朝鲜日本)的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精神和理论基础。
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
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从隋朝开始有固定文本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了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高度统一。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哪几类因素将中国文明与其它文明隔绝?这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4分)(至少答出四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举例说明传承下来的重要的中国古代文化。
(6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文化保持连续性的主要原因。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山脉、大洋、沙漠、长城等因素来判断;第二小问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可以从免受入侵,促进发展角度思考,消极方面从不利于中外交流角度思考。
第(2)问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生产工具、政府政策、水利工程等方面思考。
第(3)问回答紧扣“传承”,指出对今天有影响的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第(4)问根据材料四的信息概括影响文化连续性的因素。
答案(1) 因素:自然因素:山脉、大洋、沙漠等。
人为因素:长城。
影响:使中国少遭外侵;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时间、空间;但阻隔了中外交流,不利中国文明的发展。
(2) 因素:自然条件;品种改良;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改进;水利兴修;重农措施。
(3) 传承的文化:省、县制;文字、思想伦理、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医学。
(4)原因:封闭的环境;家族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文字、儒家学说,考选用人制度的作用。
14.(2012·苏北四市联考)《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