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如梦令》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_赏析版(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版)整理:童蕾莎七年级上册课外:1《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螣蛇:传说中龙的一种,能够乘云雾升天。
螣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会变成灰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
枥,马槽。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怡,调养身心。
永年,长寿。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过:拜访,探访,看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
(合:环绕。
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窗户。
场圃,打谷场和菜园。
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
(就:靠近、赴。
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选自《孟襄阳集》。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
就这首诗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
“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
“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书古诗]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归纳初一语文古诗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课外古诗词知识点的积累也是有必要的。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课外古诗词知识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①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②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③ 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④ 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⑤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兴尽晚回舟。
⑥《如梦令》中写一群少女为急寻归路,争执之声惊飞夜栖飞鸟的诗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⑦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构成一个很有点吃惊却情趣横生的意境的句子是:争渡,争渡,激起一滩鸥鹭课外古诗词知识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课外古诗词知识点:《观书有感》①表现作者哲理性思考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我们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时,常引用《观书有感》中的句子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外古诗词知识点:《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登山、下山这一日常生活现象中总结哲理的句子是: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②李玉同学刚升入初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感觉学习没有什么困难,于是学习有些松懈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采桑子》(轻舟短棹)、《相见欢》(金陵城上)、《如梦令》

主题分析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 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感人至深。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景
情
残阳、大地、长江 直抒胸臆 亡国之悲、爱国之心
《如梦令》
李清照
写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 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 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 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 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 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 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 沦陷人民的同情。
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 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 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 败的景象。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 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 溪 沙晏
殊
作者简介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著 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 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 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 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 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板书设计
采桑子
春水碧绿,流转绵延
长堤芳草,笙歌隐现
水面无风,光滑如镜
船动不觉,沙鸟惊飞
《相见欢》
朱敦儒
作者简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 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 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 禾。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 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 “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 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一、教学内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如梦令》的背景。
2.诗词朗读:学习正确的诗词朗读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3.诗词解析:分析诗词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4.诗词赏析:从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深入解读《如梦令》的意境和美感。
5.诗词背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背诵《如梦令》的目标。
6.创作练习:启发学生借鉴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7.拓展阅读:推荐与李清照相关的一首诗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如梦令》,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如梦令》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古诗时,是否曾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情感?”例如,《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黄昏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的节奏、意象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词意境或艺术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让学生们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6.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课堂讨论与创作练习中,培养学生协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积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积累一、《龟虽寿》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老骥伏枥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二、《过故人庄》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或表现与友人相聚交谈的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八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八首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八首:
1. 《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4.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 《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7.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8.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默写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背诵》一《龟虽寿》①以高亢的语句,后人常用来励志的名句是:②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③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④强调发挥人的主观作用,反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句是:⑤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⑥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成语是:⑦表现了英雄人物老当益壮的胸怀的句子是:⑧配乐所加与内容无关的句子是:⑨表现出人虽到暮年但雄心壮志尤存的诗句是:⑩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的诗句是:⑾抒发诗人年老雄心在的诗句是:⑿最能体现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⒀表现诗人越到晚年越思进取的诗句是:⒁表现曹操要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完成统一大业的诗句是:⒂流露出诗人要利用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的想法的句子是:⒃我们比喻有志的人虽年老而仍有雄心壮志时,常用的句子是:二《过故人庄》①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②借树、山来表现夏景的诗句是:③描写乡村秀丽景色的诗句是:④写出农家劳动生活的句子是:⑤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三《题破山寺后禅院》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③写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启示的句子是:④比喻探寻幽远盛景乐趣的句子:⑤被誉为千古名联的句子:⑥写景的句子是:⑦表明入寺时间的句子:四《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②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③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五《夜雨寄北》①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②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③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④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⑤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⑦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六《泊秦淮》①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②鞭打沉溺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告诉他们将重蹈南朝亡国覆辙的诗句是:③讽刺上层人物不顾国家艰难,只顾吃喝玩乐的语句是:④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一句是:⑤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句是:七《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①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②说明季节的变换,年华的交替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诗句是:③给人以哲理性启迪的名句是:④构成“新”与“旧”“来”与“去”对比的词句是:⑤追忆难忘欢聚,感叹流光易逝的句子是:⑥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⑦时光流逝,不能倒流,人们无力挽回,经常用晏殊的“,”这两句诗表示慨叹。
语文七上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1.《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
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
”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
”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
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赏析
请从任意角度对“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进行赏析。
两个“争渡”叠用,表达 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 出路的焦急心情,又由于 “争渡”把停栖溪岸上的 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言 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五、探讨
1.这首诗抒发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写出青春年少的词人,热爱生 活,热爱自然之情。 2.分析“惊起一滩鸥鹭”中 “惊”字的妙处。 “惊”有惊慌恐惧的意思,说 明作者的船行得快,又生动地 描摹出了水鸟惊慌失措的情态。
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她玩得尽兴陶醉于大自然 美景中而心醉。所以不知归路。
• 4.对本词赏析有误一项是( C )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欢 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 B. “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词人 为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 C. “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惊起纷飞, 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之意。 •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 • 其词自然和谐,清新流畅,自成一体, 称为“易安体”。 •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其丈夫赵 明诚是金石考据家。作者早期生活优裕, 无忧无虑,与赵明诚共同进行书画金石 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侵中原,就 随着人们逃难,流落南方,而苦心搜集 的书画金石,也大部分散失,同时,赵 明诚也病死,境遇孤苦。
六、中心归纳
这首词回忆一次夏日郊游、酒醉迷 路、误闯荷花深处的经历,反映词人 早年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抒发了作 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之情及开朗乐 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性。
七、写作特色
• 1、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 2、用词简练,情景交融。
八、课堂练习
• 1、《如梦令》这首词作者是 李清照 ,她是 宋 代著名的女词人,词牌名是 如梦令 。 • 2.这首词表达的时间是 日暮 , 表达的地点 是 溪亭 。 不知归路 争渡 •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 ”和 “ ”。 • 3.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尽了兴 致。 乘船 而回。
表明游 兴很高, 不想回 舟
误入藕花深处。
荷花
意思:玩得尽兴,天色已晚方才 乘船而回,不料误入荷塘深处。
写作者游兴很高,误了回去的时间。
想象:盛开的荷花丛中,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怎
争渡, 争渡, 满滩 惊起一滩鸥鹭。
惊动
怎么才能把船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惊 起水滩上无数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作者急于从荷塘深处找寻出路的焦急 心情。因为“争渡”,把水鸟吓飞。言尽而意无穷,给人想象 回味。
形象描绘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及在大自然中 获得的快乐画面。
时常回忆起…… 溪边凉亭太阳已西下了 我还陶醉于游兴未尽之中 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而在将要驾舟回去之时 误入了荷塘的深处 一阵焦灼 一阵手忙脚乱 奋力划船 奋力划船 惊起了 藏匿于荷花深处的 一群水鸟
• 因此,李清照的词可分为两个时期:前 期,多写闺中悠闲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 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北 宋灭亡后),多感叹身世,多反映战乱 痛苦生活,怀旧思乡,风格沉郁悲怆。 • 著有《漱玉词》。 • 可以看出,这首词是作者早期的作品。
二、了解体裁---词
1.词最初称“曲词” “曲子词”,是配乐 的,从配乐上说,和乐府是同一类文学 体裁,来自民间,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 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有长有 短,又称为“长短句”。 2.词有词牌名及题目, 一般词牌名与内容 无关。有的词只有词牌名,可以没有题目。 3.词按风格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这首是婉约派词
常记溪亭 日暮,
时常记起。
溪边的 亭子
黄昏时 候
三、了解内容
沉醉不知归路。
大醉,作者 心中欢快
表面找不到出 路,实际是表 现流连忘返之 情
意思:时常记起溪边那个亭子,一次玩到黄昏 时分,深深的陶醉在美景中,忘了回家的路。 交代时间(日暮)、地点(溪亭),曲折表现 作者陶醉美景而流连忘返。
兴尽晚回舟,
八、 课堂填空检测
1、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 的诗句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4、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兴尽晚回舟。
课外作业
• 1.会背诵 • 2.会理解词的内容。 • 3.课堂填空要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