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10首电子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诵读诗歌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吟诵,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ǎ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闻道、与
出示译文: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扬花落尽了子规鸟儿哀啼,
听说去龙标还要逾过五溪。
我把这颗愁心寄托给明月,
随君好友你一直到夜郎西。
(3)引导学生找出写景、抒情句子
写景:离愁别绪 抒情:关怀、思念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1、聆听领会重要性
2、思考回答。
“
二、制订学习
目标
1、教师指导:
展示目标
(1)能识记诗词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
(3)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味诗人思想情怀
(4)读诵诗词
1、根据教师引导领会目标
三、达成目标
1、学习《龟虽寿》
(1)出示作者简介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3)如何认识“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5)本诗主题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6)品读与背诵
学生汇报搜集到的曹操简介并作好笔记
学生做好笔记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
学生自已思考 集中汇报
两个音节一停顿,学生轮流读背
学生先汇报搜集资料
教师适当指导
师生点拨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教师点拨划分节奏
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及时点拨
教师及时点拨
课外督促准确地背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并默写
(2)查预习:万籁()钟磬()
(3)你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了吗?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二)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本课的内容包括五首古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朱熹的《观书有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求知欲强。
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距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人生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字词、句式和意义,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难点:理解诗词的意象、意境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
2.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哲理。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诗词的含义。
4.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原文、译文、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材,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语文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综合教案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上)《峨眉山月歌》一、自学径[知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查背景]《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
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
【记音形】【释词义】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⑸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⑹思:思念。
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下:顺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
《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
【译诗意】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
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想念你却难以相见,恋恋不舍地去向渝州。
【划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初读文】二、解读园【析诗文】(一)峨眉山月半轮秋1.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2.“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二)影入平羌江水流1.“影”指月影,“入”和“流”写出空间变换。
2.写出了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月映清江的优美意境,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后古诗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古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学会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3)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意象分析。
(3)古诗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3)对古诗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的魅力。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 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习,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古诗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古诗,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感受语音美、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古诗,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2)分析古诗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解析古诗所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讨论成果。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相同题材的古诗,提高鉴赏能力。
(2)进行创意写作,尝试用古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象来来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时 彼此相互思念之情。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 孤寂和思恋之情,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5.诗中贮满了离情别恨, “巴 山夜雨”在今天已成为离情的 代用语,而这一短语在诗中反复 运用,你认为作用何在呢?
1. 作者为什么选“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 “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 渲染了暮春时节哀伤愁恻的气氛,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
2.痛“。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托明月所寄
的是什么情感?
拟人。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 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3.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借景抒情,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 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 照和安慰之情。)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 觉得心境的空灵。
• 万物一片静寂,只有钟磐声在空中回荡。
1.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古老、幽静、清寂
2. “悦”和“空”两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 什么? 悦,使恰然自得;空,使空;悦,写出了鸟儿
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 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是实写,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 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 愁的写照,长夜难眠。
第二次出现“巴山夜雨”,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和记忆中(虚写), 营造出了一个温馨浪漫的场面。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友人)聚 首,促膝长谈的愿望【“巴山夜雨”的重复运用,构思巧妙,体现了 时间、地点的变化,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妻(友人)聚首,促膝长 谈的愿望,也能让人感受到诗人长夜难眠,仕途失意的怅惘。】
译文
•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芯; •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衬托( ), ( )转化为( ) 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 转化为重聚希冀。
2.“秋”字的作用 ?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秋季 是个让人感伤的季节,以景衬情。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 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 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 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 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和酒好啦!
1.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历来是 脍炙人口的名句,写出了田园景物怎样的特 点?这一句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 “绿树村边合”, 写
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 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 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待开绿故
到轩树人
重面村具
阳场边鸡
日圃合黍 ,,,, 还把青邀 来酒山我
孟 浩 然
过 故 人 庄
就话郭至
菊桑外田
花麻斜家
。。。。
过故人庄
孟浩然
[译]: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
迷茫的烟雾,暗淡的月光,笼罩 着清寒的秦淮河水和岸边的沙地。 朦胧的夜色中,船只停泊在靠近酒 店的秦淮河岸边。卖唱的歌女不知 亡国之恨,隔江还在唱亡国之音 《后庭花》。
[题解]: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 繁华一时。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 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 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 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 感怀,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借陈后主 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3. 品读这首诗,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摒除俗念,不追名逐利,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 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清风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 词10首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比喻,以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 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 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 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表现出了作者置身美丽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
万山曲清
籁光径晨
此悦通入
都潭禅初 余影房日 钟空花照 磬人木高
常 建
山 寺
后
禅
院
音心深林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 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 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出了绿树环抱,是近景,“青山郭外斜”展示了广阔的远景远景 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
2. 作者描写了老朋友的农庄中怎样的生活 特点?这里的生活清淡幽静,美景映眼帘,使人心旷
神怡,田野之景和宾主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由此,一 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眼前。
3.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思考一下:诗歌表面上 批评了谁?实际上呢?
本诗表面上批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抨击了醉梦 生死、不问国事的享乐者 。
1.两个“笼”字有什么妙用,写出了景物的 什么特点?
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 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 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渲染了朦胧 淡雅、冷清愁寂的氛围。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