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思想及应用
高中数学专题学习:第1讲--集合思想及应用

第1讲 集合思想及应用一、知识梳理1.元素与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常用数集的符号: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 3.集合表示法列举法:将元素一一列出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特征性质描述集合.{})(x p I x ∈表示集合A 是由集合I 中具有性质)(x p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4.集合的关系子集: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读作A 含于B .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集合的相等:如果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集合A 与集合B 是相等的,记作A =B .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设A ={})(x p x ,B ={})(x q x .如果A ⊆B ,则)()(x q x p ⇒.如果 )()(x q x p ⇒,则A ⊆B .5.集合的运算交集: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 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二、方法归纳1.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 p x ,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x p ;在读懂集合的基础上尽可能化简集合,化难为易,化隐为显是常用技巧;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2.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 ,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3.数集的运算往往用数轴法.4.用Card (A )表示有限集A 的元素个数,则由A ⊆B ,可得Card (A )≤Card (B );由A =B ,可得Card (A )=Card (B );Card (∅)=0.5.容斥原理:Card(A ∪B )=Card(A )+Card(B )-Card(A ∩B )Card(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A ∩B )-Card(B ∩C )-Card(C ∩A )+Card(A ∩B ∩C )6.n 个元素的集合所有子集个数为n 2,所有真子集个数为n 2-1. 三、典型例题精讲【例1】若集合}4,,2,1{x A =,}1,{2x B =,A ∩B ={1,4},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值为 ( )A .4B .2或-2C .-2D .2 解析:根据}1,{2x B =,得42=x ,2±=x ,但}4,,2,1{x A =,由元素的互异性2≠x .∴2x =-.答案:C【技巧提示】牵涉到集合中的元素,必须考虑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又例:若3∉{1,a ,2a },求实数a 的范围.答案:a ≠0,±1,3,±3【例2】已知{}1+==x y y M ,{}1),(22=+=y x y x N ,则集合N M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 .0B .1C .2D .多个 【错解分析】根据M 为直线1+=x y 上的点集,N 为单位圆122=+y x 上的点集,∴N M 中元素的个数是2,选C .解析:根据{}1+==x y y M ,得R M =,为数集,{}1),(22=+=y x y x N 为单位圆122=+y x 上的点集, ∴=N M ∅.答案:A【技巧提示】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一定要先看代表元素,再看代表元素满足的条件.交集是由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例:设集合{}1),(2-==x y y x A ,{}1),(22=+=y x y x B ,则B A 的子集的个数是( )A .0B .2C .4D .8解析:显然B A ,都是坐标平面内的点集,抛物线12-=x y 与圆122=+y x 有三个交点,即集合B A 有3个元素, ∴ B A 有8个子集.答案:D【例3】若C B A ,,为三个集合,A ∪B =B ∩C ,则一定有 ( )A .A ⊆CB .C ⊆A C .A ≠CD .A =∅解析:∵A ⊆(A ∪B ),(B ∩C )⊆ C又∵A ∪B =B ∩C ,∴A ⊆C , 故选A .答案:A【技巧提示】理解集合的运算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 ⊆(A ∪B ),(B ∩C )⊆C 就是交运算和并运算的重要性质.本题也可利用文氏图直接得出结论.集合中图形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将集合问题图形化,利用Venn 图的直观性,可以深刻理解集合有关概念、运算公式,而且有助于显示集合间的关系.又例:已知全集U =R ,则正确表示集合M ={-1,0,1}和N ={x | x 2+x =0}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 )解析:∵N ={0,-1}, M ={-1,0,1},∴N M ⊆U .答案:B .【例4】设集合A ={x |x 2+ax -12=0},B ={x |x 2+bx +c =0},且A ≠B ,A ∪B ={-3,4},A ∩B ={-3},求a 、b 、c 的值.解析:∵A ∩B ={-3},∴-3∈A 且-3∈B ,将-3代入方程:x 2+ax -12=0中,得a =-1,从而A ={-3,4}.将-3代入方程x 2+bx +c =0,得3b -c =9.∵A ∪B ={-3,4},∴A ∪B =A ,∴B ⊆A .∵A ≠B ,∴B A ,∴B ={-3}.∴方程x 2+bx +c =0的判别式△=b 2-4c =0,∴⎩⎪⎨⎪⎧3b -c =9 ①b 2-4c =0 ② 由①得c =3b -9,代入②整理得:(b -6)2=0,∴b =6,c =9.故a =-1,b =6,c =9.【技巧提示】 由于集合中的元素是以方程的解的形式给出的,因此要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和交、并集的含义进行思考.【例5】设集合A 、B 是非空集合,定义A ×B ={x |x ∈A ∪B 且x ∉A ∩B },已知A ={x |y =2x -x 2},B ={y |y =2x 2},则A ×B 等于 ( )A .(2,+∞)B .[0,1]∪[2,+∞)C .[0,1)∪(2,+∞)D .[0,1]∪(2,+∞)解析:A ={x |y =2x -x 2}={x |0≤x ≤2},B ={y |y =2x 2}={y |y ≥0},∴A ∪B =[0,+∞),A ∩B =[0,2] ,因此A ×B =(2,+∞),故选A .答案:A【例6】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log 2(3-x )≤2},集合B ={x |5x +2≥1}.(1)求A 、B ;(2)求(∁U A )∩B .解析:(1)由已知得:log 2(3-x )≤log 24,∴⎩⎪⎨⎪⎧3-x ≤43-x >0,解得-1≤x <3,∴A ={x |-1≤x <3}. 由5x +2≥1,得(x +2)(x -3)≤0,且x +2≠0,解得-2<x ≤3.∴B ={x |-2<x ≤3}.(2)由(1)可得∁U A ={x |x <-1或x ≥3},故(∁U A )∩B ={x |-2<x <-1或x =3}.【技巧提示】本题考查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求解.又例: 已知全集U =R ,集合A ={y |-2≤y ≤2},集合B ={y |y =2x },那么集合A ∩(∁U B )等于 () A .{y |-2≤y ≤0} B .{y |0≤y ≤2}C .{y |y ≥-2}D .{y |y ≤0}解析:由题意易得:B =(0,+∞),∁R B =(-∞,0],所以A ∩∁R B ={y |-2≤y ≤0}.答案:A【例7】已知集合A ={x |x 2-6x +8<0},B ={x |(x -a )(x -3a )<0}.(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3)若A ∩B ={x |3<x <4},求a 的值或取值范围.解析:∵A ={x |x 2-6x +8<0},∴A ={x |2<x <4}.(1)当a =0时,B =∅,不合题意.当a >0时,B ={x |a <x <3a },应满足⎩⎨⎧ a ≤23a ≥4即43≤a ≤2,当a <0时,B ={x |3a <x <a },应满足⎩⎨⎧ 3a ≤2a ≥4即a ∈∅.∴当A ⊆B 时,43≤a ≤2.(2)要满足A ∩B =∅,当a >0时,B ={x |a <x <3a },∴a ≥4或3a ≤2,∴0<a ≤23或a ≥4;当a <0时,B ={x |3a <x <a },a ≤2或a ≥43,∴a <0时成立,当a =0时,B =∅,A ∩B =∅也成立.综上所述,a ≤23或a ≥4时,A ∩B =∅.(3)要满足A ∩B ={x |3<x <4},显然a >0且a =3时成立,∵此时B ={x |3<x <9},而A ∩B ={x |3<x <4},故所求a 的值为3.【技巧提示】(1)本题为集合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求参数的问题,涉及集合的运算,其转化途径常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简化每个集合;二是利用两集合元素的性质.(2)本题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的关键点在于比较出a 与3a 的大小,进而将集合B 表示出来. 又例:已知集合A ={x |mx 2-2x +3=0,m ∈R }.(1)若A 是空集,求m 的取值范围;(2)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m 的值;(3)若A 中含有两个元素,求m 的取值范围.解析:集合A 是方程mx 2-2x +3=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集.(1)∵A 是空集,∴方程mx 2-2x +3=0无解.∴△=4-12m <0,即m >13.(2)∵A 中只有一个元素,∴方程mx 2-2x +3=0只有一解.若m =0,方程为-2x +3=0,只有一个解x =32;若m ≠0,则△=0,即4-12m =0,m =13.∴m =0或m =13.(3)∵A 中含有两个元素,∴方程mx 2-2x +3=0有两解,满足⎩⎪⎨⎪⎧ m ≠0△>0,即⎩⎪⎨⎪⎧ m ≠04-12m >0,∴m <13且m ≠0.四、课后训练1.已知集合P ={x |x 2=1},Q ={x |mx =1},若Q ⊆P ,则实数m 的数值为( )A .1B .-1C .1或-1D .0,1或-12.已知U ={2,3,4,5,6,7},M ={3,4,5,7},N ={2,4,5,6},则 ( )A .M ∩N ={4,6}B .M ∪N =UC .(∁U N )∪M =UD .(∁U M )∩N =N3.设I 为全集,S 1,S 2,S 3是I 的三个非空子集,且S 1∪S 2∪S 3=I ,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A .∁I S 1∩(S 2∪S 3)=∅B .S 1⊆( ∁I S 2∩∁I S 3)C.∁I S1∩∁I S2∩∁I S3=∅D.S1⊆(∁I S2∪∁I S3)4.设集合A={-1,1,3},B={a+2,a2+4},A∩B={3},则实数a=_____5.已知全集U=A∪B中有m个元素,(∁U A)∪(∁U B)中有n个元素.若A∩B非空,则A∩B的元素个数为() A.mn B.m+n C.n-m D.m-n6.设集合A={x|-12<x<2},B={x|x2≤1},则A∪B=()A.{x|-1≤x<2} B.{x|-12<x≤1}C.{x|x<2} D.{x|1≤x<2}7.设全集为U,且2011∈U,与2011∉(A∪B)意义相同的是()A.2011∈A∪B B.2011∉A或2011∉BC.2011∈(∁U A)∩(∁U B)D.2011∈(∁U A)∪(∁U B)8.设P和Q是两个集合,又集合P-Q={x|x∈P,且x∉Q},如果P={x|log2x<1},Q={x||x-2|<1},那么P-Q等于()A.{x|0<x<1{ B.{x|0<x≤1}C.{x|1≤x≤2} D.{x|2≤x<3}。
集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应用二 :主要表现为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 念的一般化 。 或
此概念是彼概念 的特殊情形。 证 了集 合 的确 定 性 . 一 一 对 应 原 则 引 出 了基 数 概 念 . 揭 示 了无 用集合 的包含 关系建立概念 系统 . 可以培养 学生善 于将概 并能帮助 学生对数 学定理、 法则、 公式等的 穷集的本质特征 三个原则的采 用. 使数 学中引入 了实无 穷思 念推广的研 究精神 , 从 而提 高学习质量 想 数 学教师在教 学中还 可以运 用集合思 想建 立数 学概念 系 认识进一步 系统化 . 如: { 正 方体 ) c N+ { 长方 体} E N+ { 直 平 行 六 面体 } E N+ { 四棱 统. 或在复 习 教学中 帮助 学生归纳、 整理数 学知识 。 对于数 学学 习来说 . 要帮助 学生养成这样一 种集合的思维 习惯 : 善 于把在 柱 } e N+ f 棱柱} ; 数 列与函数 两概念 ; 互斥 事件 与对立事件 两概 某些方 面有类似性 质的对象 ( 或 满足 某一条件的对 象) 放在 一 念等 。 例 4 : 给 出四个命 题 : ( 1 ) 各侧 面是正 方形 的棱柱都是 正棱 起舰 为一个集合 . 然后利 用集合的有关概念 或通过 集合 的有 关 计算来研究和解决问题 。人教版教材 中更是 注重 了集合 思想, 柱, ( 2 ) 对角 面是 全等矩形 的六面体一定是 长方体 。 ( 3 ) 有 两个 侧 面 垂 直 于 底 面 的 棱 柱 一 定是 直棱 柱 . ( 4 ) 长 方 体 一 定 是 正 四 下面谈谈教材在 集合思想的突 出应 用: 应用一 : 中学数 学中常见的集合有 ( 1 ) 数集 ; I 2 ) 方程 ( 或方 棱 柱 其 中正确命题 的个数是 : A. 0 B. 1 C_ 2 D. 3 程组的 ) 解集 ; ( 3 ) 不等式 ( 或不等式组 ) 的解集 ; 【 4 ) 点集。 分析 : 借 助集合 间的关 系. 明确各概念 的联 系和 区别 。 此题 只有 深刻理解 集合概念 . 明确集合 中元素的属性 , 熟练地
小学数学:集合思想

集合思想1. 集合的概念。
把指定的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简称集),其中每个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明确的。
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而“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同学”就是一个集合。
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
只要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集合的表示法一般用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就是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描述法就是在花括号内写出规定这个集合元素的特定性质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列举法的局限性在于当集合的元素过多或者有无限多个时,很难把所有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这时描述法便体现出了优越性。
此外,有时也可以用封闭的曲线(文恩图)来直观地表示集合及集合间的关系,曲线的内部表示集合的所有元素。
一一对应是两个集合之间元素(这种元素不一定是数)的一对一的对应,也就是说集合A中的任一元素a,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b与之对应;并且在集合B中的任一元素b,在集合A中也有唯一的元素a与之对应。
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如正奇数集合和正偶数集合之间的元素可以建立一一对应。
其他集合之间也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如五(1)班有25个男生,25个女生,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各自看成一个集合,那么这两个集合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再如,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作为一个集合,北京、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巴黎、柏林作为一个集合,这两个集合之间也可以建立一一对应。
2. 集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集合理论是数学的理论基础,从集合论的角度研究数学,便于从整体和部分及二者的关系上研究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如数系的扩展,从小学的自然数到整数,再到中学的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都可以从集合的角度来描述。
有时用集合语言来表述有关概念更为简洁,如全体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x|x=2k,k∈Z}。
小学数学中的集合思想应用

概念
子集思想 交集思想 集合思想
并集思想
差集思想
空集思想
一一对应思想
集合思想
概念
如“一些”、“一堆”、“一组”、“一群”等
子集思想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交集思想
韦恩图
小 制
陈 东
丽 强
画
陶 周 伟 晓
张 伟
李 芳
交集思想
8的约数 8
12的约数 1 2 4
4的倍数
4 8 12 16 20 24
集合概念
把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一些对象看作一个整体, 就形成一个集合。
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和韦恩图法。 4的倍数 6的倍数 能被 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0、2、4、6、8…… }”
4 8 12 16 20 24
……
6 18 30
……
……
4和6的公倍数
对渗透数学思想教学的建议: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
6的倍数
6 18 30
……
3 6 12
……
8和12的公约数
4和6的公倍数
并集思想
3+1=4 3 加 1 等于 4
差集思想
4-2=2 4 减 2 等于 2
空集思想
(
5)
(
) 2
(
0)
一一对应思想
<
>
一一对应思想
对渗透数学思想教学的建议:
◇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对渗透数学思想教学的建议: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小学数学中的几种思想方法及应用

小学数学中的几种思想方法及应用作者:李秀亲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21期《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那么,小学数学中有哪些基本思想呢?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符号化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模型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等。
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一、集合的思想方法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
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形集合等。
二、对应的思想方法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寓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而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
“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做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
17种数学思想

17种数学思想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重要的学科,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些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17种数学思想,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集合论集合论是数学的基础,它研究元素的集合及其之间的关系与操作。
集合论的应用广泛,例如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统计学中的样本集合选择等。
二、数论数论研究整数的性质和规律,是数学中最古老、最基础的分支之一。
数论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许多与整数相关的问题,例如密码学、编码与解码等。
三、代数学代数学是数学中的一大支柱,研究符号运算、方程与代数结构等内容。
代数学的应用包括密码学、数据编码、工程控制等领域。
四、几何学几何学研究空间的形状、大小和性质,它是数学中最直观的分支之一。
几何学的应用广泛,例如建筑设计、计算机图形学、地理测量等。
五、拓扑学拓扑学研究空间的变形与连续性质,它关注的是空间的整体性质而非具体的度量和尺寸。
拓扑学的应用包括网络通信、形状识别等。
六、微积分微积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研究函数的变化规律和极限运算。
微积分的应用广泛,例如物理学中的运动学、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等。
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随机现象及其规律,用于描述和分析随机事件的发生概率。
这一数学思想在金融风险评估、医疗统计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八、线性代数线性代数研究向量空间和线性变换,是现代代数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线性代数的应用广泛,例如图像处理、机器学习中的矩阵运算等。
九、群论群论是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代数结构中的对称性质和变换规则。
群论的应用包括密码学、量子力学等领域。
十、数值计算数值计算研究用计算机来近似求解各种数学问题的方法,它在科学计算、工程设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一、离散数学离散数学研究离散对象和离散结构,它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十二、动力系统与混沌理论动力系统与混沌理论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演化和稳定性,它在天气预报、生态学模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浅谈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浅谈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1. 引言1.1 引言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集合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和严谨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集合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集合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集合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集合思想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本文的后续部分中,将深入探讨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以及集合思想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认识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集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集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集合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思维的基础。
通过学习集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和逻辑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集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性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集合,学生可以学会将问题进行分类和整合,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这有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集合思想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集合概念贯穿于整个数学学科中,涉及各个领域,如代数、几何、概率等,通过学习集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集合思想在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和良好数学素养的人才,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引入集合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2.2 集合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集合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引入集合概念,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整体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他们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高中数学新教材中集合思想的应用

随着 经 济全 球化 程度 的 进一 步加 深 ,我 国 与世 界各
国 的联 系 更 加 紧 密 ,我 国的 教 育 事 业 也 将 参 与 国 际竞 争 ,这 样就 给我 国的教 育事 业带 米 了机 遇 和挑 战 。教学 课 程 改革 的进 一步 开 展 ,为 我 国教 育 事 业 增 添 了 活力 , 提 供 了 发展 的方 向 。所 以 ,我 们 要积 极 推 动 教 学 改 革 .
用 这种 方式 。教 师课 堂教 学 的 目的是 在 帮助 学生 学 习 的 基 础上 。教 授给 学生 学 习 的方法 ,培 养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能力 和创 新精 神 ,我们不 能本 末倒 置 。
的观 点 ,要 给 予 表 扬 ,将 这 种 思 考 问题 的 方 式保 持 下
去 ,继 续努 力 ,争 取取 得更 好 的成 绩 ;对 于 片面性 的 观
决 问题 。
一
在 高 中数学 中把 集合 分 为交 集 、并 集和 空 集 。交集
就 是构 成集 合 的元 素既 属于 A又属 于 B.这 样 的集 合称 为 A与 B的 交 ( ) 集 ,记 作 AnB ( BnA) 或 ,读作 “ A 交 B” ( “ 或 B交 A” ,即 AnB {l ) : xx∈A,且 X∈B ; l
并 集是 构成 集 合 的元 素属 于 A或属 于 B,这 样 的集 合 称
为 A与 B的并 ( ) 集 ,记作 AuB ( BuA) 或 ,读作 “ A 并 B ( “ ” 或 B并 A” 。即 AUB {l ) = xx∈A,或 XEB ; l
、
集合 的概 念
集 合就 是把 人们 直 观 的或思 维 中 的某些 确 定 的 、容 易 区分 的对 象 放在 一起 ,成 为命 题 中 的构成 要 素 ,作 为 考 虑 问题 的整 体 。组成 一集 合 的构 成要 素称 为 这一 集 合 的元素 。集 合与 元素是 “ 于 ”与 “ 属于 ”的关 系 。 属 不 价 ,可 以有 效 地保 护学 生 的学 习积 极性 ,使他 们在 面 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1 集合思想及应用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为历年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对集合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作为工具,考查集合语言和集合思想的运用.本节主要是帮助考生运用集合的观点,不断加深对集合概念、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理解与应用.●难点磁场 (★★★★★)已知集合A ={(x ,y )|x 2+mx -y +2=0},B ={(x ,y )|x -y +1=0,且0≤x ≤2},如果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案例探究[例1]设A ={(x ,y )|y 2-x -1=0},B ={(x ,y )|4x 2+2x -2y +5=0},C ={(x ,y )|y =kx +b },是否存在k 、b ∈N ,使得(A ∪B )∩C =∅,证明此结论.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集合及其符号的分析转化能力,即能从集合符号上分辨出所考查的知识点,进而解决问题.属★★★★★级题目.知识依托:解决此题的闪光点是将条件(A ∪B )∩C =∅转化为A ∩C =∅且B ∩C =∅,这样难度就降低了.错解分析:此题难点在于考生对符号的不理解,对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不能认清其实质内涵,因而可能感觉无从下手.技巧与方法:由集合A 与集合B 中的方程联立构成方程组,用判别式对根的情况进行限制,可得到b 、k 的范围,又因b 、k ∈N ,进而可得值.解:∵(A ∪B )∩C =∅,∴A ∩C =∅且B ∩C =∅∵⎩⎨⎧+=+=bkx y x y 12 ∴k 2x 2+(2bk -1)x +b 2-1=0 ∵A ∩C =∅∴Δ1=(2bk -1)2-4k 2(b 2-1)<0∴4k 2-4bk +1<0,此不等式有解,其充要条件是16b 2-16>0,即b 2>1①∵⎩⎨⎧+==+-+b kx y y x x 052242∴4x 2+(2-2k )x +(5+2b )=0∵B ∩C =∅,∴Δ2=(1-k )2-4(5-2b )<0∴k 2-2k +8b -19<0,从而8b <20,即b <2.5 ② 由①②及b ∈N ,得b =2代入由Δ1<0和Δ2<0组成的不等式组,得⎪⎩⎪⎨⎧<--<+-032,018422k k k k ∴k =1,故存在自然数k =1,b =2,使得(A ∪B )∩C =∅.[例2]向50名学生调查对A 、B 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 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 的比赞成A 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 、B 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 、B 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 、B 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命题意图:在集合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属★★★★级题目.知识依托: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 错解分析: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技巧与方法: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解:赞成A 的人数为50×53=30,赞成B 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 ,赞成事件A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 ;赞成事件B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 、B 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 ,则对A 、B 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3x +1,赞成A 而不赞成B 的人数为30-x ,赞成B 而不赞成A 的人数为33-x .依题意(30-x )+(33-x )+x +(3x +1)=50,解得x =21.所以对A 、B 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锦囊妙计1.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要素;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 |x ∈P },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P ;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2.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 ,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歼灭难点训练 一、选择题1.(★★★★)集合M ={x |x =42π+kx ,k ∈Z },N ={x |x =22ππ+k ,k ∈Z },则( ) A.M =NB.M NC.M ND.M ∩N =∅2.(★★★★)已知集合A ={x |-2≤x ≤7},B ={x |m +1<x <2m -1}且B ≠∅,若A ∪B =A ,则( )A.-3≤m ≤4B.-3<m <4C.2<m <4D.2<m ≤4二、填空题3.(★★★★)已知集合A ={x ∈R |a x 2-3x +2=0,a ∈R },若A 中元素至多有1个,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4.(★★★★)x 、y ∈R ,A ={(x ,y )|x 2+y 2=1},B ={(x ,y )|by a x - =1,a >0,b >0},当A ∩B 只有一个元素时,a ,b 的关系式是_________.三、解答题5.(★★★★★)集合A ={x |x 2-ax +a 2-19=0},B ={x |log 2(x 2-5x +8)=1},C ={x |x 2+2x -8=0},求当a 取什么实数时,A ∩B∅和A ∩C =∅同时成立.6.(★★★★★)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d 为公差且不为0,a 1和d 均为实数,它的前n 项和记作S n ,设集合A ={(a n ,nS n )|n ∈N *},B ={(x ,y )|41 x 2-y 2=1,x ,y ∈R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1)若以集合A 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 ∩B 至多有一个元素;(3)当a 1≠0时,一定有A ∩B ≠∅.7.(★★★★)已知集合A ={z ||z -2|≤2,z ∈C },集合B ={w |w =21zi +b ,b ∈R },当A ∩B =B 时,求b 的值.8.(★★★★)设f (x )=x 2+px +q ,A ={x |x =f (x )},B ={x |f [f (x )]=x }.(1)求证:A ⊆B ;(2)如果A ={-1,3},求B .参考答案难点磁场解:由⎩⎨⎧≤≤=+-=+-+)20(01022x y x y mx x 得x 2+(m -1)x +1=0①∵A ∩B ≠∅∴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首先,由Δ=(m -1)2-4≥0,得m ≥3或m ≤-1,当m ≥3时,由x 1+x 2=-(m -1)<0及x 1x 2=1>0知,方程①只有负根,不符合要求.当m ≤-1时,由x 1+x 2=-(m -1)>0及x 1x 2=1>0知,方程①只有正根,且必有一根在区间(0,1]内,从而方程①至少有一个根在区间[0,2]内.故所求m 的取值范围是m ≤-1. 歼灭难点训练一、1.解析:对M 将k 分成两类:k =2n 或k =2n +1(n ∈Z ),M ={x |x =n π+4π,n ∈Z }∪{x |x =n π+43π,n ∈Z },对N 将k 分成四类,k =4n 或k =4n +1,k =4n +2,k =4n +3(n ∈Z ),N ={x |x =n π+2π,n∈Z }∪{x |x =n π+43π,n ∈Z }∪{x |x =n π+π,n ∈Z }∪{x |x =n π+45π,n ∈Z }.答案:C2.解析:∵A ∪B =A ,∴B ⊆A,又B ≠∅,∴⎪⎩⎪⎨⎧-<+≤--≥+12171221m m m m 即2<m ≤4. 答案:D 二、3.a =0或a ≥894.解析:由A ∩B 只有1个交点知,圆x 2+y 2=1与直线by ax -=1相切,则1=22ba ab +,即ab =22b a +.答案:ab =22b a +三、5.解:log 2(x 2-5x +8)=1,由此得x 2-5x +8=2,∴B ={2,3}.由x 2+2x -8=0,∴C ={2,-4},又A ∩C =∅,∴2和-4都不是关于x 的方程x 2-ax +a 2-19=0的解,而A ∩B ∅,即A ∩B ≠∅,∴3是关于x 的方程x 2-ax +a 2-19=0的解,∴可得a =5或a =-2.当a =5时,得A ={2,3},∴A ∩C ={2},这与A ∩C =∅不符合,所以a =5(舍去);当a =-2时,可以求得A ={3,-5},符合A ∩C =∅,A ∩B∅,∴a =-2.6.解:(1)正确.在等差数列{a n }中,S n =2)(1n a a n +,则21=nS n (a 1+a n ),这表明点(a n ,nS n )的坐标适合方程y 21=(x +a 1),于是点(a n ,nS n )均在直线y =21x +21a 1上.(2)正确.设(x ,y )∈A ∩B ,则(x ,y )中的坐标x ,y 应是方程组⎪⎪⎩⎪⎪⎨⎧=-+=1412121221y x a x y 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 得:2a 1x +a 12=-4(*),当a 1=0时,方程(*)无解,此时A ∩B =∅;当a 1≠0时,方程(*)只有一个解x =12124a a --,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1211214424a a y a a y ,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 ∩B 至多有一个元素.(3)不正确.取a 1=1,d =1,对一切的x ∈N *,有a n =a 1+(n -1)d =n >0,nS n >0,这时集合A 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 1=1≠0.如果A ∩B ≠∅,那么据(2)的结论,A ∩B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 0,y 0),而x 0=5224121-=--a a <0,y 0=4321=+x a <0,这样的(x 0,y 0)∉A ,产生矛盾,故a 1=1,d =1时A ∩B =∅,所以a 1≠0时,一定有A ∩B ≠∅是不正确的.7.解:由w =21zi +b 得z =i bw 22-,∵z ∈A ,∴|z -2|≤2,代入得|ibw 22--2|≤2,化简得|w -(b +i )|≤1.∴集合A 、B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的集合是两个圆面,集合A 表示以点(2,0)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面,集合B 表示以点(b ,1)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面.又A ∩B =B ,即B ⊆A ,∴两圆内含.因此22)01()2(-+-b ≤2-1,即(b -2)2≤0,∴b =2. 8.(1)证明:设x 0是集合A 中的任一元素,即有x 0∈A . ∵A ={x |x =f (x )},∴x 0=f (x 0).即有f [f (x 0)]=f (x 0)=x 0,∴x 0∈B ,故A ⊆B .(2)证明:∵A ={-1,3}={x |x 2+px +q =x },∴方程x 2+(p -1)x +q =0有两根-1和3,应用韦达定理,得⎩⎨⎧-=-=⇒⎩⎨⎧=⨯---=+-313)1(),1(31q p q p ∴f (x )=x 2-x -3.于是集合B 的元素是方程f [f (x )]=x ,也即(x 2-x -3)2-(x 2-x -3)-3=x (*)的根. 将方程(*)变形,得(x 2-x -3)2-x 2=0 解得x =1,3,3,-3. 故B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