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重力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学问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当利用牛顿其次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留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分,但一般状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详细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其次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其次定律:F合=ma留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需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需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洁,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需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讨论.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当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肯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1 重力—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初升高衔接预习讲义(第三章)

第一节重力和弹力第一部分重力一、重力1.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 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说明:(1)同一地点,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
(2)不同地点,同一物体在地面上所在位置的纬度越高,所受重力越大;在地球上空的位置海拔越高,重力越小。
(3)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3.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4.作用点: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及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说明:(1)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并非物体的全部重力都作用于重心。
(2)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铜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
(3)重心在物体上的相对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放置状态及运动状态无关,但一个物体的质量分布或形状发生变化时,其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也发生变化。
(4)重心的确定方法: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对形状不规则的薄物体,可用支撑法或悬挂法来确定其重心。
5.重力的测量(1)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物体的重力一般用它来测量。
(2)对应状态:要准确测量某物体的重力,应让它处于静止状态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测量原理:处于静止状态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所受力为平衡力,若物体只受重力及另外一个力,则另一个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若知道另一个力,则可以知道重力。
(4)测量方法:将被测物体悬于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或是放在弹簧测力计上,让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的大小。
高中新教材人教版物理课件 必修第一册:重力与弹力

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②质量分布不
均匀的物体,重心一般不在它的几何中心。
?
5.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有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
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
(2)力的示意图:只需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触,弹力应垂直于球面的切面斜向上,必过球心O;B点属于点
与杆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杆向上。丙中A、B两点都是球面
与平面的接触点,弹力应垂直于平面,且必过球心,所以A处弹
力方向水平向右,B处弹力垂直于斜面向左上方,且都过球心。
丁中小球P不管运动与否,都是属于平面与球面相接触,弹力
应垂直于平面,且过球心,即向上。
形变产生的。
?
3.利用弹簧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将劲
度系数为k的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台的横
梁上,弹簧下端不挂物体时,测得弹簧的长
度为x0。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下端,如图
所示。待物体静止时测得弹簧的长度为
x1。测量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求待测物体的重力的大
小。
提示:根据胡克定律可知,弹簧的弹力F=k(x1-x0),弹簧的弹力
?
1.重力与弹力
第1课时 重力究·释疑解惑
课 堂 小 结
随 堂 练 习
?
课标定位
1.知道重力的三要素,知道常见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会画
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
2.知道形变的概念,会区分弹性形变与非弹性形变。掌握弹
力的定义及产生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
二、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1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力 1 重力与弹力

作弹性形变。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
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作弹性限度。
3.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F的大小跟弹簧
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
4.劲度系数:公式F=kx中的k叫作弹簧劲度系数,单位是牛顿每米,符号是
N/m。
状态,关于其受到弹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地面是光滑水平的,A与B间存在弹力
B.图乙中两斜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分别为α、β,A对两斜面均有压力的作
用
C.图丙中地面光滑且水平,A与竖直墙壁有力的作用
D.图丁中A受到斜面B对它的支持力的作用
解析 图甲中对B进行受力分析,B球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二力平衡B球静
2.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情况的关系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情况
均有关
要点笔记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不是只有这一点才受重力。
重心的位置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薄板的重心可用悬挂法确
定,其原理是二力平衡。
思维导图
课前篇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重力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
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式中G、m、g的单位分别是N、kg、 N/kg。
3.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4.重心
(1)定义: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各部
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②在不同地点,同一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海拔高度的
第三章 第1节《重力 相互作用》 课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请作出下面力的图示 一人用50N的力水平推动木箱
力的图示作图法的步骤:
第一步:作出力的标度 第二步:沿力的方向按比例画一条 线段表示力的大小,线段末端画一 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第三步: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方向
力的示意图 只画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 ,表示 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熟了的苹 果总是向地 面下落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一节 重力 相互作用
包头市百灵庙中学 史殿斌
1.力的概念
(1)定义: 物体与物体的相互作用称做力 (2)条件: 一个施力物体、一个受力物体和一种 相互作用,三者缺一不可
2.力的作用效果
(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即 物体的速度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 小改变或速度的方向改变 (2)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重力的概念及理解
1.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 力 2.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地球的吸引是产生物体重力的原因,但严格地说地 球的吸引力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由于两者相差 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重力的施力 物体是地球
3.重力的条件
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重力(或无条件)
重力的三要素
2.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是总是竖直向下的 也可以说是垂直水平面向下,但不 是垂直向下 不一定指向地心 一定不指向地心对吗?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定义:一个物体的各 部分都要受到重力 的作用,从效果上 看,我们可以认为 各部分受到的重力 作用集中于一点, 这一点叫做物体的 重心.
G1 G2 G3
四种相互作用按强度排列顺序及作 用强度的数量级
一对质子在相距10-16m时,假定此时 强相互作用强度的数量级为1, 强相互作用 1 弱相互作用 10-2 电磁相互作用 10-12 万有引力 10-40
《第三章相互作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单元课件

谢 谢 观 看 ! 相互
作用
(1)弹性形变: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2)非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
(3)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
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返回
第2节:弹力
思考:
谢 谢 观 看 ! 用力压讲台桌面或者用力跺脚,用力压玻璃等,发生形变了吗?
T 弹力竖直向上.
T′ A
否则没有.
A
T A
返回
第2节:弹力
【总结提升】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相互 作用
FN
谢
谢
观
FN
看
!F
F
FN FN
G 不平衡
FN
FN
F
G 不平衡
FN
不平衡
G
返回
第2节:弹力
弹力的大小和什么
相互 作用
谢 谢有关观? 看 !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 消失,弹力也消失。
谢 谢 观 看 ! 的长度,而不是弹簧的长度。
相互
作用(3)公式中的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反映了弹簧的 “软”“硬”程度,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如材料、长度、横截面积等)决 定的。不同型号、不同规格的弹 簧,其劲度系数不同。在国际单位制中, k的单位是牛顿每米,单位的符 号是N/m。
返回
第1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谢 谢 观 看 !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相互
作用 问题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又是谁? 问题2:物体受重力,需要与地球接触才能产生吗? 问题3: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重力作用,对吗?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31重力与重心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1章“重力与重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心的定义及其求法,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学会求解简单物体的重心位置,了解重心的分布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重力知识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重心的求解方法,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定义,重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重力的动态图,展示物体重心的教具。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如苹果落地、抛物线运动等,引发学生对重力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
(2)重心的定义: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集中的点。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例题讲解:(1)求解物体重心位置的例题。
(2)分析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的例题。
4. 随堂练习: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
5.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展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重力的概念2. 重心的定义及求解方法3. 重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一个均匀直棒的重心位置。
(2)分析抛物线运动中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答案:(1)均匀直棒的重心位于中点。
(2)重力使物体在抛物线运动中始终朝向地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天体的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了解地球重力场的特点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索重力的应用,如重力势能、重力加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心求解方法的讲解。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1 重力与弹力》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课时教案第 三 单元第1案课题: §3.1.1 重力与弹力(第 1 课时)总第 案 年月日物理观念: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概念,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知道弹性形变、弹力定义及产生条件;掌握胡克定律。
核心素养 科学思维: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理解影响重心的因素;科学思维:会判定弹力的方向;能应用胡克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高考考点1、重力产生原因,重心的影响因素 2、弹力产生的条件;方向判定;胡克定律的应用 3、场 1、重心位置确定 2、弹力方向的判定 3、课型 教法教学环节新授教 具 薄片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引入:学生活动预设它不是物,但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它不孤独,总是成对出现;它不让你看见,但你总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它不能像数字那样相加,但却遵守一定的运算法则——它就是力。
力有哪些性质,作用效果怎样呢?本章我们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它。
演示:物体体积和形状的改变——锯条变形、拉弓等。
总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的大小、方向、大小和方向三种情况:第1页共7页教学环节一、力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1.定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性质:①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独立存在,有力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称相互作用力,施力物体又是受力物体,相互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③矢量性: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举例说明:推车和拉车、关门时力的方向不同结果);④独立性:一个物体可能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每一个力均独立产生作用效果,互不影响。
3.作用效果静态:形变即体积或形状发生变化动态: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N”5.分类: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按效果分:动力、阻力、支持力、向心力等注:①同一个力按照不同的命名方法有不同的名称②不同性质的力可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相同性质的力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练习:
1、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 (A) 物体受到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 生的; (B)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作用; (C) 静止和运动的物体均受到重力的作用; (D) 物体静止时比运动是所受的重力要大些;
2、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BC )
(A) 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能在 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 (C) 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 的形状有关; (D) 用线悬挂的物体静止时,细线方向一定通过重 心;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或与水平面垂直)。
方向:竖直向下
× 垂直向下
垂直水平面向下
地球不同地方重力方 向不同
五、重力的作用点---- 重心
1.定义:一个物
体的各部分都要受
到重力的作用,从
效果上看,我们可
以认为各部分受到
的重力作用集中于
一点,这一点叫做
物体的重心.
G
2、重心的确定 物体的重心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和物体的形状有 关.
弹簧秤直接 显示什么力?
条件? 物体静止
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压力大小 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对竖直悬绳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压力大小也等于物 体受到重力大小.
四、重力的方向 重力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悬挂物体的绳子静止时总是竖直下垂的,由静止开始 落向地面的物体总是竖直下落的,可见重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的.即: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第一章 力
第2节 重力
复习、引入新课: 第二节 重力
1.复习、提问:
(1)、力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什么叫做力?
答:力是描述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发生形变原因的物理量.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而产生的.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有哪些性质?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重心在三角形的几何中心
F
(质量均匀分布,等厚正三角形)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
在几何中心
重力方向,如图所示
6N
(物体受重力作用)
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G
拉力方向竖直向上
(静止,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二力平衡
布置作业
1、家庭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预习下节课内容----1.2弹力; (2)做省编《基础训练》本节中的(1)----(10)题;
(3)、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状物体的重心位置。 演示
局限性:只适用于薄板状的物体。 注意: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 例如: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处,而圆环的重心就不在 环上,而在圆环的几何中心处;
小结
1、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4)、按力的性质来分,力有哪几种?
答:按力的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引入新课:
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 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 首先学习“重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第二节 重力
一、重力的产生原因 物体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答:力的“物质性”;力的“相互性”;力的“同时 性”;力的“矢量性”;力的“独立性”。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使:①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物体发生形变;
(3)、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如何表示?力的单位又是什么?
答: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力的单位是:牛顿 简称为“牛”;国际符号是:N
( BD)
课堂练习
5.关于重力的大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B )
A.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一定等于其重力 B.物体平衡时对竖直悬绳的拉力大小一定等于其重力 C.物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杆秤直接测量 D.物体向下运动时所受重力大于其向上运动时所受重力
6、一个圆形薄壳容器所受重力为G,用
一细线悬挂起来,如图,现在容器里装满 水,若在容器底部有一个小阀门,当小阀 门打开让水慢慢流出,在此过程中,系统
(1).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的位置只跟物体 的形状有关,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它的重心 就在几何中心上; 例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球体的重心 在球心,均匀圆柱的重心在轴线的中点.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除跟物 体的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例如:载重汽车的重心随着装货多少和装载位置而变 化.起重机的重心随着提升物的重量和高度而变化.
注意:1、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并不是说,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定义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三、重力的大小
1、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 m 成正比,即:G = mg
其中: g=9.8N/kg
物体的重力大小又叫做重量。 如:一个物体受到10N的重力,也 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
课堂练习:
3、静止的小球竖直悬挂在弹簧秤上,则( BD )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 (B)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小球的重力; (C)小球所受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 (D)小球所受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4.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B.重心在物体上的位置可能变化 C.重心的位置一定在物体上; D.重心在空间的高度可升可降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图甲)或压力(图乙), 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注意:(1).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静止的水平支持 物支持的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 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2).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数值上相等,实质上是不 同的;
重
3、大小 (1)、G=mg
(2)、用弹簧秤测量
力 4、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 则的物体,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 中心。 5、作用点(重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 重心位置跟质量分布及物体的形 状都有关。 注意: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 C )
A.慢慢下降;
B.慢慢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7、重量为12N,质量分布均匀的等厚正三角形薄板,被一根 细绳悬吊着静止(如图)。试标出薄板重心的位置。根据初中学 过的二力平衡条件,求出绳对薄板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画出薄 板受力的图示
推理过程:
2、书面作业: 课本 练习一
(3) 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