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中英拜访礼仪知识

中英拜访礼仪知识英国拜访英国人邀请他人赴宴一般都会提前告知,收到邀请后要尽快答复能否出席,有变故时应尽早通知主人,解释并道歉。
到别人家拜访做客,要先敲门,等主人说“请进”方可入内。
握手礼是英国人使用最多的见面礼节。
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见面时,英国人即不会像美国人那样随随便便地“嗨”上一声作罢,也不会像法国人那样非要跟对方热烈地拥抱、亲吻不可。
进门后,男子若戴帽子,要脱帽以示向主人致意;女士不必如此,但也要先向主人问好后再就座。
在告辞时握别表示感谢,受到款待之后可以致电或发邮件再次致谢中国拜访礼仪1.拜访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如果双方有约,应准时赴约。
万一因故不得不迟到或取消访问,应立即通知对方。
2.到达拜访地点后,如果与接待者是第一次见面,应主动递上名片,或作自我介绍。
对熟人可握手问候。
3.如果接待者因故不能马上接待,应安静地等候,有抽烟习惯的人,要注意观察该场所是否有禁止吸烟的警示。
如果等待时间过久,可向有关人员说明,并另定时间,不要显现出不耐烦。
4.与接待者的意见相左,不要争论不休。
对接待者提供的帮助要致以谢意,但不要过分。
5.谈话时开门见山,不要海阔天空,浪费时间。
6.要注意观察接待者的举止表情,适可而止,当接待者有不耐烦或有为难的表现时,应转换话题或口气,当接待者有结束会见的表示时,应立即起身告辞。
中英的礼仪差异1.问候礼仪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吃了吗?”的问候语是有请客的意思,当问完这句话后,如果对方回答“还没有”,就应该请客吃饭。
而“上哪?”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对西方国家友人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
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外交礼仪常识

外交礼仪常识外交礼仪常识1握手是许多国家见面或分别时的常见礼仪。
从体态语角度说,把握这一体态含有感谢、慰问、祝贺、鼓励、亲切等意义。
与外国人见面的握手,握一下以示互敬即可。
过于握紧或用力摇手则是失礼的行为。
同西方女子握手,一般是握一下手尖即可,不可握时间过长或用力过大。
另外,与国外女子握手,一般要等对方先伸出后再握。
如果对方不想握手,可以点头示意。
与外国人见面握手,若自己是主人,应主动伸手,若是客人,应待对方伸出手再握。
上下级之间,一般是上级主动伸手;老小之间,一般是老者主动伸手。
在西方,男子握手时应先摘下帽子或手套,妇女则可以戴手套或帽子。
西方军人戴军帽同别人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再握手。
在国外,鞠躬礼也十分普遍。
日本人习惯行60度到90度的鞠躬礼以示恭敬对方。
朝鲜的妇女在行鞠躬礼时,一般是一手提裙,一手下垂鞠躬,面对客人微笑而立。
在西方,行鞠躬礼必须要立正、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以上体前倾18度为宜。
外交礼仪常识21、维护形象。
在交往活动中,每一名相关人员的一言一行,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形象,若是对自我形象毫不修饰,不但难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而且亦属失礼行为。
所以我们不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接待人员在公务活动中,都应时时刻刻注重个人言谈举止、服饰仪容,不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
2、不卑不亢。
这是事关国格、人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不卑不亢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既不畏惧自卑、低三下四,又不自大狂傲、放肆嚣张,而要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一视同仁。
3、求同存异。
求同就是遵守国际惯例,取得共识、便于沟通、避免周折;存异就是注意“个性”;了解具体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禁忌,并予以尊重。
4、入乡随俗。
当自己身为东道主时,通常讲究“主随客便”;当自己充当客人时,则又讲究“客随主便”。
接待人员必须充分地了解交往对象的风俗习惯,无条件地加以尊重,不可少见多怪、妄加非议。
5、信守约定。
国内外交往礼仪知识

国内外交往礼仪知识1、点头的礼物又称颔首礼,其适用场合主要是:遇熟人时,会场,剧院,歌厅,舞厅等不适合谈话的地方,同场合遇到已经见过多次面的人,遇多人却不能一一打招呼。
行点头礼的时候要不要戴帽子。
具体方法就是把头往下轻轻一点点,同时微笑着,不重复点头,不过度点头。
2、举手礼吧行举手礼,与行点头礼大体类似,是对较远距离熟人最好的问候。
行举手礼方法为:右手臂前伸,右手掌心相对,其余四指并拢,大拇指叉起,左右轻摆1~2次。
双手不上下左右摇摆,不可以用手背面对着对方的手摇摆。
3、脱帽礼上戴帽者应主动摘掉帽子,如走进别人住处、路上遇到熟人、与别人谈话、握手或做其他会面礼、走进娱乐场所、升国旗或奏国歌。
小姐们社交场合可不必脱帽。
4、注目礼也注目礼具体作法是:站起直立、挺胸收腹、两手自然下垂或者贴放体侧、微笑端庄、认真、双目直视行礼对象、或者跟着慢慢走动。
升国旗,游行检阅,剪彩揭幕和开业挂牌时,注目礼均适用。
5、拱手礼也拱手礼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会面礼。
现其适用场合,多为新年团拜活动、对长辈的祝寿、对朋友祝贺婚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乔迁、对亲友的万分谢意、对海外华人第一次见面的久仰大名等。
拱手礼礼法:站起,上体直立,两手臂向前伸直,两手擎握拳于胸前,由上而下、或由内向外、有韵律地摇二摇。
6、鞠躬礼也鞠躬礼在我国现阶段主要用于对别人的感谢,领奖或者是讲演后的感谢,演员的谢幕,结婚或者是出席追悼活动。
行鞠躬礼时应摘帽直立,两眼注视受礼者后上体俯身前倾。
男士的手要贴在体侧裤线上,小姐的手要垂搭于腹前。
下弯越多,表示尊敬程度越高。
鞠躬尽瘁、逢年过节不鞠3次躬。
通常在追悼活动时,才会有三鞠躬仪式。
日本,韩国和朝鲜等国家对鞠躬礼的使用非常普遍。
7、合十礼也合十礼是两手十指合为一礼。
具体作法,为两掌十指相对合于腑前,五指指并拢朝上,掌尖和鼻尖几乎平齐,两掌外倾,两腿直立,上体稍欠俯首。
行礼时合十之手举得愈高,愈能显示对对方之敬意,但是原则上不应超过前额。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

中西方文化礼貌原则内容文化礼貌是各种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合作和友好交流。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原则,本文将分别从中西方的尊重对方、言辞礼貌、社交礼仪和态度谦和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尊重对方在中西方社会中,对他人的尊重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原则。
然而,在表达尊重的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方的尊重主要体现在尊重长辈和上级、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隐私等方面。
在中方社会中,尊重长辈和上级被视为一种传统的美德。
人们会特别注意对待长辈和上级,遵循适当的礼节和称谓用语。
此外,中方人士通常会在讨论或决策时,给予他人充分的尊重和听取意见。
同时,中方人士也尊重他人的隐私,不会过问他人不愿意透露的私人信息。
而在西方社会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尊重个人权利和选择、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等方面。
在西方社会中,个人权利被视为一种基本的社会价值。
因此,人们会尊重他人的个人选择,不会干涉他人的决策和行为。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也注重尊重他人的空间和隐私,不会过分打扰他人或询问他人不愿透露的私人信息。
二、言辞礼貌言辞礼貌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不同的文化会对交流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批评。
中方人士通常会使用含蓄和间接的说法,以避免冒犯他人。
此外,中方人士在交流时也会使用一些客套话和敬语,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直接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西方人士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和批评,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
此外,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在交流中通常比较直接和简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客套和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三、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中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文化中对待他人的方式和态度。
在中方社会中,人们注重社交活动中的亲密和热情。
在社交场合中,中方人士通常会主动向他人问候、打招呼和寒暄,以展示友好和尊重。
此外,中方人士还会注重礼品的赠送和接收,视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吧!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是什么1.座次安排:中国的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客人旁。
入座的时侯要从椅子的左边进入。
主人必须注意的一点是切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为一大忌。
如果是圆桌子,则对着大门的是主座。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其座次借西方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坐在主人的右边,第二主宾坐在主人的左边或者第一主宾的右边。
在西方的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引宾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则,男主宾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边,而女主宾则在男主宾的右边,其他的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入座。
2.上菜顺序:中餐的上菜顺序一般是先上凉菜、饮料或酒,然后是热菜、主食和汤,最后是水果和甜点。
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冷菜、海鲜、主菜、甜点、咖啡和水果。
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和开胃酒并用。
3.餐具: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
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盘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盘右上方。
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盘子、碟子等。
4.餐巾: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务员会为每人递上一·9·块热毛巾,它只能用来擦手,擦完手之后,应放回原来的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在宴会结束前,会再上一块湿毛巾用来擦嘴,千万不能用来擦汗、抹脸。
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要么放在盘子的旁边。
5.停菜方法:在中餐结束时,筷子应整齐地放在靠碗右边的桌上,并应等客人们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离席后方可以离开,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这样做是很没礼貌的表现。
而在西餐结束的时候,要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地放在盘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盘子内以便于服务员收拾。
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中西方待客态度总结

中西方待客态度总结
1、中西方打招呼方式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最爱说的一句就是吃了吗?或者“去哪儿啊?”而西方人见面的招呼礼仪一般都是围绕天气展开的。
2、服饰礼仪的不同: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中国用户平时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3、中西方告别方式不同:中国人的告别语一般都很直接的表达出要走了,请主人留步不用送了,怕给别人添麻烦而尽量简单带过。
在西方的告别礼仪中,往往是要得到对方同意的。
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才可离开。
4、有国就有礼,无论四大文明古国,还是近现代独立国家,国礼不可少。
因为人类史就是一场场斗争史。
战场之上、谈判桌前,讲“礼”都是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
虽然各个国家习俗不同,但现代国际礼仪还是被共同认可和执行的。
而国际礼仪和交际礼仪都有一定的惯例,总体发展趋势是:逐渐简化,
更加灵活,更加务实。
但平等是最重要的前提。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待客文化由来已久。
待客之礼讲究的是:细致安排,恭迎礼让,热情接待。
还是要好好讲礼才能真正享理啊!正如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所写:“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

各国社交礼仪知识社交礼仪是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互动的关键。
了解其他国家的社交礼仪,尊重他们的传统和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跨文化交流。
以下是一些国家的社交礼仪知识的概述。
1.中国-在中国,尊重长辈和尊重上级是常见的社交礼仪。
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是在特殊场合,如见到长辈或重要客人时,鞠躬是一种示敬的方式。
在宴会上,中国人喜欢一起品尝多道菜,而不是个人点单。
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遵循一些禁忌是很重要的,如不要用筷子直接指向他人。
2.日本-在日本,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细节。
握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普遍,而是以鞠躬相互致意。
在日本,拜访他人的家时,脱鞋是必须的。
在用餐时,注意用纸巾擦嘴,不要直接用手。
在日本,宴会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如预定座位、不吃完每一道菜等。
3.印度-在印度,家庭关系非常重要,尤其是长辈的尊重。
当与印度人见面时,握手和问候是常见的礼仪。
在印度,吃饭时通常使用右手,左手被认为是不洁净的。
此外,要尊重印度人的信仰和文化,不要触碰他人的头部,因为这被视为侮辱。
4.美国-在美国,握手是常见的问候方式。
美国的商务活动也注重时间效率,所以准时到达非常重要。
美国人之间在公共场合更注重个人空间,不喜欢身体接触。
当与美国人交流时,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是被认为是积极的。
5.法国-在法国,对于社交礼仪非常注重,特别是在正式场合。
握手和亲吻脸颊是常见的问候方式,但数量和次序有所不同。
在宴会上,法国人喜欢品尝多种美食,并注重与他人的良好对话和互动。
6.英国-在英国,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
英国人有一些固定的礼仪规范,如不要提到政治、宗教或个人收入。
在英国,喝茶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尤其是下午茶。
7.巴西-在巴西,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是常见的,如亲吻脸颊和拥抱。
握手也是一种常见的问候方式。
在巴西文化中,放松和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8.韩国-在韩国,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需要给予更多的尊重。
中西待客礼仪文化

一、宴会礼仪(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
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
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
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
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
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
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7)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子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此外,我对法国餐桌礼仪的忌讳有些了解,如后:二、法国餐桌礼仪七忌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
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
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希望能帮助到你。
人际交往,常说客套话,尽管没实际内容,可总是不可缺少。
中西客套话多有不同。
迎客
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常说“一路辛苦”,以体现主人对客人一路风尘仆仆的关怀、慰问心情。
我们觉得,类似这样的客套话文雅、得体,可是,西方人就难以理解,因为直译: “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trip?” “to be tired”不仅是“辛苦”,也有“精疲力尽”的意思。
在西方,只在人们身体病弱时,才会这样问候。
比较符合中文原意的译法,看不到“辛苦”二字:“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一路飞行可顺利?)
待客
我们招待客人,尽管餐桌上鸡鸭鱼肉样样都有,还是常说,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吃点儿。
我们自认为是谦虚,可西方人思维方式同我们不一样,会觉得你虚伪、不真诚,明明摆着那么多好吃的东西,怎么可以当面瞎说呢?在西方,主人举行宴会,在客人面前,不会像我们那样谦虚,常常会说,菜肴都是精心制作的,希望客人喜欢。
客人要及时赞美主人厨艺精湛、食品好吃。
典型的客套话有:“味道好极了”、“这道菜简直是一件艺术品”。
如果还想吃某菜,可说“这道菜真好吃”,主人会对你的夸奖感到高兴,并会表示感谢。
送客
我们送别客人,爱说“慢走”,本意应是“别着急!别摔着、碰着!”而译成英语,只能是“Please go(walk) slowly!”汉语本意的影子不见了。
对此,西方人士会疑惑,难以理解主人的心意,心想“我得赶快回家,孩子还等着我呢。
为什么要我慢走?”送客到门外,我们会说“请留步”,就是希望不麻烦主人,不劳累主人远送的意思。
这句话简直无法译成英语,非要直译,就是“Please stop here!”这会让西方人士一头雾水,为什么要客人站住?是否动一动,就会发生什么危险?在西方,告别时客人常说的话是:“我想,我们得说再见了。
今天我们聊得非常愉快!”主人则会回应:“有空再来”、“多保重”、或“代问你的父母好”等。
招呼
我们日常同朋友、同事打招呼,常常是“去哪儿”、“吃了没”等,让人感到亲切。
而在西方,如果这么招呼,会让人感到尴尬,会觉得你对人家的隐私有兴趣。
西方常见的招呼用语是:“你好”、“早上好”、“晚安”等。
我们看到某人在散步,会直接问:“遛弯儿呢?”西方人士可能理解不了,认为这纯粹是废话!没话找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或许只是“Hello”,或“Hou are you ?”就行了。
当然,西方人打招呼,也有啰嗦的时候,如“今天天气可真好,不是吗?”
赞扬
我们对于赞扬或恭维自己的话,虽然心里高兴,表面上多半不会直接接受,甚至会否定一番。
如我们赞扬一位朋友身体好,会说:“你身体真好,满面红光。
”对方的回答也许是:“哪里?您可不知道,我虚有其表,潜在三高(血压、血脂、血糖)。
”而西方人则不同,听到人们恭维自己健康、漂亮,会感到非常自豪,会高兴地表示感谢。
慰问我们慰问感冒病人,经常会说:“多喝点开水”、“穿暖和点”、“早点休息”等,病人会感到亲切温暖。
可在西方,这种慰问会有干涉隐私、指手画脚之嫌。
在西方,慰问病人多以“祝你早日恢复健康”之类话语表达。
隐私
我们中国人隐私观淡薄,而西方人独立意识强,不喜欢谈论岁数、财产等有关隐私的话题。
因此,在同他们聊天时,应避免出现“你是哪里人”、“多大岁数”、“结婚了没有“、“工资多少”等。
与他们聊天比较适宜的话题是天气、新闻、运动、读书等。
敬老
我们的文化传统强调尊老,所以遇到行路困难的老人,会主动上前搀扶,呼称他们为“老人
家”,会问“您老高寿?”等。
而在西方,老年人却不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老。
他们觉得,“老”的含义就是“没本事”、“没用”、“可怜”。
以上就是[中西方客套话中的礼仪常识]。
希望给你带来帮助。
酒店服务礼仪的重要性有哪些
军人敬礼怎么敬军人敬礼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