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考博真题答案
病理生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炎症的典型表现?A. 红肿B. 热C. 疼痛D. 肌肉萎缩2.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主要区别在于:A. 细胞膜完整性B. 细胞核形态C. 细胞质密度D. 细胞骨架结构3. 以下哪种物质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A. 胶原蛋白B. 弹性蛋白C. 纤维蛋白D. 肌动蛋白4. 缺氧时,细胞内哪种物质的含量会增加?A. 乳酸B. 二氧化碳C. 氧气D. 一氧化氮5. 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A. 血管内皮损伤B. 血流缓慢C. 血液成分改变D. 以上都是6.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肿瘤细胞的特征?A. 无限增殖B. 接触抑制丧失C. 细胞间粘附性增强D. 易形成转移7. 以下哪种机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A. 免疫耐受破坏B. 抗原模拟C. 免疫复合物沉积D. 以上都是8.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A. 活性氧产生B. 钙超载C. 细胞凋亡D. 细胞坏死9. 以下哪种疾病与氧化应激有关?A. 糖尿病B. 动脉粥样硬化C. 阿尔茨海默病D. 以上都是10.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A. G蛋白B. 受体酪氨酸激酶C. 核受体D. 细胞骨架蛋白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特征。
2. 描述炎症反应的三个主要阶段。
3. 阐述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机制。
4. 说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细胞外基质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
2. 讨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举例说明。
答案一、单选题1. D2. A3. A4. A5. D6. C7. D8. D9. D10. D二、简答题1. 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学特征包括: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核凝聚,染色质边缘化,形成凋亡小体,细胞膜保持完整,不引起炎症反应。
2. 炎症反应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血管扩张和血流增加,白细胞渗出和趋化,组织修复和再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脑死亡2.肉芽组织3.血栓形成4.原位癌5.氮质血症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病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和。
2.影响创伤愈合的局部因素有、和等方面。
3.炎症局部组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和三种改变。
4.风湿病的病理特点是,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和三期。
5.肿瘤组织结构由和两部分组成。
6.缓进型高血压病的基本病变是,常见死亡原因是。
7.急性肾功能衰竭最危险的并发症是。
8.多系统器官衰竭指的是小时内有多个系统、器官同时或相继发生功能衰竭。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一)单项选择题1.某猝死病人,死因不明,为了查明死亡原因,宜进行何种检查()A.病理活检B.尸体解剖C.体格检查D.X线检查E.心电图2.下列哪项不符合脑死亡的标准()A.不可逆昏迷B.心跳骤停C.脑电波消失D.脑血液循环停止E.无自主呼吸3.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称为()A.增生B.变性C.坏死D.气性坏疽E.干性坏疽4.坏死区呈蜂窝状,肿胀明显,按之有捻发感,这种病变是()A.脓肿B.蜂窝织炎C.湿性坏疽D.气性坏疽E.干性坏疽5.下列哪项不是慢性肝瘀血的特点()A.肝表面及切面见槟榔样花纹B.肝小叶中央静脉及肝窦扩张C.有假小叶形成D.肝索萎缩,肝细胞脂肪变性E.肝内纤维组织增生6.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纤维蛋白E.胶元纤维7.下列哪种疾病以变质性病变为主()A.病毒性肝炎B.小叶性肺炎C.流行性脑膜炎D.结核性胸膜炎E.急性阑尾炎8.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炎症介质形成B.血管反应 D.吞噬反应D.清除有害因子的反应E.免疫反应9.大叶性肺炎病变特征是()A.肺组织变性、坏死B.肺泡腔炎细胞浸润C.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D.肺泡内纤维蛋白渗出为主E.大量红细胞渗出10.导致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的常见疾病是()A.高血压性心脏病B.肺源性心脏病C.冠心病D.风湿病E.病毒性心肌炎11.弥漫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肉眼观为()A.大红肾B.大白肾C.颗粒性固缩肾D.原发性固缩肾E.多囊肾12.淋病的基本病变是()A.浆液性炎B.化脓性炎C.出血性炎D.变质性炎E.增生性炎13.下列哪种癌不会发生转移()A.原位癌B.早期浸润癌C.浸润癌D.单纯癌E.硬癌14.来源于三个胚叶组织的肿瘤是()A.乳头状瘤B.黑色素瘤C.畸胎瘤D.多发性骨髓瘤E.淋巴瘤15.胃癌癌细胞穿透浆膜脱落,在腹腔器官形成转移瘤,这种扩散方式属于()A.直接蔓延B.血道转移C.淋巴道转移D.种植性转移E.以上都不是16.某男,50岁,饱餐后突感胸胃后疼痛,含硝酸甘油后缓解,你认为是()A.心绞痛B.心肌梗死C.心肌炎D.急性心包炎E.心内膜炎17.心肌梗死最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是()A.心力衰竭B.心律失常C.心源性休克D.附壁血栓E.室壁瘤18.休克时各器官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基础是()A.酸中毒B.高血钾C.细胞损害D.能量生成减少E.缺血-再灌注损伤19.某小叶性肺炎患儿呼吸困难,嘴唇发绀,这种缺氧类型是()A.低张性缺氧B.循环性缺氧C.血液性缺氧D.组织性缺氧E.以上都不是20.肝性脑病患者常用弱酸液体灌肠,这是因为()A.能抑制肠道细菌繁殖,减少氨的生成B.能降低肠道pH值,减少氨的生成与吸收C.能防止肠道的苯乙胺,酪胺吸收入血D.有利于支链氨基酸在肠道吸收E.抑制假性神经递质的生成21.活体组织检查对肿瘤的诊断,不能确定()A.良、恶性B.组织来源C.发病原因D.有无转移E.是否复发22.失活组织的特征不包括:()A.无光泽B.无弹性C.无血液供应D.无感觉及运动功能E.无血管分布23.肉芽组织的特点应除外()A.鲜红色B.颗粒状C.容易出血D.感觉敏感E.柔软湿润24.结核病的主要病变特点是()A.结核瘤B.结核空洞C.结核结节D.原发综合征E.干酪样坏死25.高血压病脑出血常发生的部位是()A.大脑皮质B.小脑C.间脑D.内囊、基底节E.侧脑室(二)多项选择题26.某右心衰竭病人,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有血栓形成,该血栓形成的机制是()A.静脉内膜受损B.静脉瘀血,回流缓慢C.静脉壁薄,容易受压D.静脉瓣处血流呈漩涡E.血液中幼稚血小板增多27.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A.血管扩张B.血管壁通透性升高C.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D.组织损伤E.发热及致痛28.下列哪些不属于化脓性炎症()A.细菌性肝脓肿B.阿米巴肝脓肿C.蜂窝织性阑尾炎D.嗜酸性脓肿E.感染性肉芽肿29.二尖瓣关闭不全,心脏的变化表现为()A.左心房肥大B.左心室肥大C.左心衰竭D.右心室、右心房肥大E.右心衰竭30.肿瘤的异型性越大,表明肿瘤()A.恶性程度越高B.恶性程度越低C.分化程度越高D.分化程度越低E.对机体危害越大31.下列哪些属于腺癌()A.硬癌B.髓样癌C.粘液癌D.基底细胞癌E.鳞状细胞癌32.溃疡病溃疡的特点是()A.多为单个,呈圆形或椭圆形B.直径多为2cm以内C.边缘隆起,呈火口山状D.溃疡周围粘膜皱襞中断E.溃疡周围粘膜皱襞向溃疡集中33.低钾血症机体变化有()A.骨骼肌软弱无力B.腱反射减弱或消失C.心律失常D.代谢性酸中毒E.代谢性碱中毒34.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改变是()A.白细胞贴壁嵌塞B.红细胞、血小板聚集C.血液稀释,流速加快D.血浆粘度增加E.血液凝固性降低35.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除尿的变化外还可出现()A.高钾血症B.水中毒C.氮质血症D.低钾血症E.代谢性酸中毒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正确T;错误F)1.心血管内膜损伤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2003-3004年博士入学考试病理学试题

浙江大学医学院2003-3004年博士入学考试病理学试题浙江大学医学院2003年博士入学考试病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Berger病
2、Herceptin
3、Barret食管
4、蛋白质组学
5、假幽门腺化生
6、附壁血栓
7、部分性葡萄胎
8、凹泡细胞
9、心衰细胞
10、Verchow淋巴结
二、简答题
1、假结核肠炎的定义,举5例说明
2、假膜性肠炎的概念,举2例说明
3、细胞癌基因、病毒癌基因、原癌基因的概念和相互关系
4、前列腺上皮内瘤样增生和前列腺癌的关系
5、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的生物学行为的区别
三、问答题
1、不典型性增生、异常增生的概念、相互关系和区别
2、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SARS肺的病理表现
3、肝炎的坏死的病理类型和病理特点
浙江大学医学院2004年博士入学考试病理试题
名词:
Berger病
Herceptin
Barret食管
蛋白质组学
假幽门增生
附壁血栓
部分葡萄胎
凹泡细胞
心衰细胞
Virchow淋巴结
问答:
假结核肠炎概念,举3例说明
假膜肠炎定义,举2例
细胞癌基因病毒癌基因原癌基因概念及相互关系
前列腺上皮内瘤样增生前列腺癌相互关系
甲状腺滤泡样癌乳头状癌生物学行为区别
论述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SARs肺病理变化不典型增生异样增生概念相互关系及区别
肝炎坏死病理特点及类型。
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疾病的治疗B. 疾病的预防C. 疾病的发生机制D. 疾病的诊断2. 以下哪项不是细胞损伤的原因:A. 缺氧B. 营养缺乏C. 过度运动D. 感染3. 炎症反应的主要功能是:A. 损伤组织B. 清除病原体C. 促进组织修复D. 以上都是4.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在于:A. 细胞形态B. 细胞功能C. 细胞死亡的原因D. 细胞死亡的机制5. 以下哪项不是肿瘤的生物学特性:A. 快速增殖B. 无限制生长C. 转移能力D. 对放射性敏感6. 以下哪种疾病不是由遗传基因突变引起的:A. 囊性纤维化B. 镰状细胞性贫血C. 多囊肾D. 糖尿病7. 以下哪项不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A. 高血压B. 高血脂C. 吸烟D. 低盐饮食8. 以下哪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A. 类风湿关节炎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多发性硬化症D. 所有上述选项9. 以下哪种情况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毒: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B. 乳酸性酸中毒C. 肾功能衰竭D. 所有上述选项10. 以下哪种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A. 干扰素B. 白细胞介素C. 肿瘤坏死因子D. 所有上述选项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病理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2. 描述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意义。
13. 解释什么是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
14. 阐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炎症反应的机制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16. 讨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答案一、选择题1. C2. C3. B4. D5. D6. D7. D8. D9. D10. D二、简答题11. 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它提供了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转归的科学依据,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12.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维持组织稳态、消除损伤或老化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等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病理生理学》试卷(A)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A型)1. 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 流行病学调查B. 动物实验研究C. 临床观察病人D. 推理判断 E. 临床实验研究2. 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A. 疾病的原因B. 疾病的条件C. 疾病的诱因D. 疾病的内因 E. 疾病的外因3. 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意味着人的实质性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A. 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B. 大脑功能停止,电波消失C. 心跳、呼吸停止 D. 脑电波消失E. 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4. 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出现的水电解质紊乱,多见的是() A. 高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低钠血症 E. 高钾血症A5. 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时首先通过什么调节水钠平衡?()A. ADHB. 血管内外钠交换C. 醛固酮D. 心钠素E. 细胞内外钠交换第 1 页共 10 页6. 最易出现休克倾向的水电解质紊乱是() A. 高血糖致低钠血症B. 低钾血症C. 等渗性脱水D. 高渗性脱水E. 低渗性脱水 7. 低钾血症最常见原因是()A. 摄入钾不足B. 细胞外钾转移进入细胞内C. 经肾丢失钾D. 经胃肠道丢失钾 E. 经皮肤丢失钾8. 下列哪个不会引起脑细胞水肿?()A. ADH分泌异常增多症B. 呼吸衰竭C. 脑缺氧D. 正常人一次饮水3000ml E. 肝性脑病 9. 用钙盐治疗高钾血症的作用机制是() A. 提高心肌阈电位和动作电位2期钙内流 B. 使血钾向细胞内转移 C. 使血钠向细胞内转移 D. 改变血液pH使钾降低 E. 促进钾在肠及肾排出10. 酮症酸中毒时,机体可出现() A.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 B. 细胞内K+释出,肾内H+-Na+交换↑ C.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 D. 细胞外K+内移,肾内H+-Na+交换↑ E. 细胞外K+内移,肾内K+-Na+交换↓11. 从动脉抽取血样后如不与大气隔绝,下列哪项指标将会受到影响 A. SBB. ABC. BE第 2 页共 10 页)(D. AGE. BB12. 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处于( c ) A. 弱酸性的体液环境中B. 较强的酸性体液环境中C. 弱碱性的体液环境中D. 较强的碱性体液环境中E.中性的体液环境中E13. 大气性缺氧一般不引起()A. 中枢神经功能障碍B. 肺水肿C. 循环衰竭D. 心律失常E. PaCO2增高 14. 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 强烈兴奋B. 先抑制后兴奋C. 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D. 改变不明显 E. 强烈抑制15. 下列哪种因素可导致左心室后负荷过度()A. 肺动脉高压B. 高血压C. 血容量增加D.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E. 二尖瓣关闭不全 16. 限制性通气障碍不是() A. 因肺泡扩张受限引起 B. 因呼吸肌活动障碍引起C. 因呼吸道阻塞使气体进肺泡受限而引起D. 因胸廓顺应性降低引起E. II型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A17. 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A. 心肌肥大B. 心率加快C. 血液重新分配第 3 页共 10 页D. 交感神经兴奋E. 心脏扩张C18. 心肌肥大是一种有效的代偿反应,因为()A. 促进了能量利用B. 增加了肌浆中[Ca2+]C. 增加了心肌的收缩物质D. 改善了心肌血供E. 支配心肌的交感神经数量增多19. 心力衰竭时血液灌流量减少最显著的器官是() A. 肝脏 B.皮肤 C. 肾脏 D. 骨骼肌 E. 脑20.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是() A. 肺内DIC形成B. 急性肺淤血水肿C. 急性肺不张D. 急性呼吸膜损伤E. 肺泡内透明膜形成21. 有关应激的论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它属于一种全身性特异性反应 B. 它普遍存在C. 它可利于增强机体适应能力D. 它可成为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或诱因E. 它是机体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2. 下列疾病中哪一种可引起高输出量性心衰() A. VitB1缺乏症 B.冠心病 C. 肺源性心脏病 D. 风湿性心脏病 E. 高血压病23. 在肝性脑病发病过程中,下列哪种神经递质既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又是假第 4 页共 10 页性神经递质()A. 5-羟色胺B. 苯乙醇胺C. 羟苯乙醇胺D. γ-GABAE. 多巴胺24. 胸外中央性大气道阻塞常可导致()A.呼气性呼吸困难 B.吸气性呼吸困难 C.限制性通气不足 D.呼气性呼吸困难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E.以上都不是 25. 谷氨酸钠可降低血氨,其机制是()A. 促进蛋白质合成B. 使血浆pH降低C. 促进NH3由肾脏排出D. 结合血氨生成谷氨酰胺 E. 促进鸟氨酸循环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X型)BC26. 应激时最主要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发生于( abcd )A.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B.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C.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 D. 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E. 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素系统ABE27.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可见于()A. 严重心力衰竭B. 饥饿C. 肾小管酸中毒D. 轻、中度肾功能衰竭 E. 摄入大量水杨酸制剂 ABDE28. 应激时机体内代谢变化包括( abcde )A. 代谢率升高B. 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增强C. 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加D. 脂肪的动员和分解增强E. 蛋白质分解增强,出现负氧平衡 29. 缺氧所致紫绀可见于( bde )第 5 页共 10 页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浙大]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答案
![[浙大]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b5f36c561252d380eb6e67.png)
《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课程生理学部分-必做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0:B\C\C\E\C\D\B\C\A\D11-20:A\B\E\A\D\B\C\C\B\D21-30:A\C\D\D\B\E\B\D\D\D31-40:C\B\D\C\D\B\E\A\C\D41-50:B\D\B\D\D\A\E\A\C\D51-60:D\C\C\B\C\D\C\B\C\D61-70:E\C\B\C\A\E\B\D\A\C71-80:C\E\A\B\D\D\C\C\A\C81-90:D\D\E\B\C\E\E\C\E\C91-100:B\C\D\B\B\A\C\D\C\A二、问答题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其基本方式为反射。
(2)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3)自身调节: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神经调节的作用快速而且比较精确;体液调节的作用较为缓慢,但能持久而广泛一些;自身调节的作用则比较局限,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用。
由此可见,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者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调控过程中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
2.试述钠泵的化学本质、运转机制以及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其化学本质是Na+-K+ 依赖式ATP酶。
当细胞内出现较多的Na+ 和细胞外出现较多的K+ 时,钠泵启动,通过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差把细胞内的Na+ 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 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膜内高K+ 和膜外高Na+ 的不均衡分布。
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试题(考博)

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试题(考博)一.病理学(60分)(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1.上皮内瘤变;2.靶向治疗;3.Alzheimer病;4.滋养细胞肿瘤;5.R-S细胞;6.PCR;7.凋亡;8.免疫组织化学(二)问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1.目前对结直肠癌的分子发生机制有4条通路,①增生腺癌癌变通路②锯齿状腺癌通路③溃疡性结肠炎通路④幼年性息肉病通路2.恶性肿瘤的浸润及转移机制3.肝硬化的分型,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4.高血压病的分子发病机制5.“三阴”乳腺癌的分子病理特点6.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的异同及应用7.肿瘤干细胞的来源,异性性及与肿瘤生长的关系8.肿瘤标记物的定义及肿瘤标记物的标准和目前已知种类二.病理生理学试题问答题(任选2题,每题20分)1.肿瘤相关基因种类,概念。
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2.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其致突变和致癌的分子机制3.缺血-在灌注损伤的机制4.尿毒症的发病机制2013年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1.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2.靶向治疗;3.Alzheimer病;4.粥样斑块;5.单核苷酸多态性;6.假小叶;7.凋亡;8.夹层动脉瘤(二)问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1.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2. 肿瘤标记物的定义及肿瘤标记物的标准和目前已知种类3.GWA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在肿瘤发生中的意义4.消化道常见的溃疡有哪些?其病理学特点(肉眼和镜下)及鉴别要点5.HER2、C-kit、EGFR、K-ras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病理临床发展前景6.细胞周期的调节因子及调节机制7.上皮间质转化(EMT)及其分子机制8.肺癌的发病机制及最新进展二、病理生理学试题问答题(任选2题,每题20分)1.癌基因的概念和种类。
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2.抑癌基因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举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3.缺血-在灌注损伤的机制4.发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一)名词解释(8X3分)1. Parkinson 病2. 肿瘤细胞异型性3.Kaposi肉瘤4.活体组织学检查5.绒毛心6.靶向治疗7.PCR 8.印戒细胞癌(二)问答题(任选3题,每题12分)1.最新的病理学技术及其应用(FISH;CGH;免疫组化;LOH)2.何谓癌前病变,举三例说明3.何谓上皮内瘤变,举两例说明4.病理学新名词(表观遗传;转录因子;SNP;基因芯片)5.肿瘤转移方式及可能存在的机制二、病理生理学试题问答题(任选2题,每题20分)1.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的机制。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1、脑死亡:2、原位癌:3、坏疽:4、水肿:5、肝性脑病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5分)1、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等,其中临床上最常用的是。
2、肉芽组织在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有 , , 。
3、血栓形成的条件有、、。
4、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和。
5、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的瓣膜是,其次是。
6、肿瘤的生长方式有、、 3种。
7、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和。
基本病变特点是。
8、据DIC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病理生理特征,DIC可分为、、、等3期。
9、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如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则可发展为。
三、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5分)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 )A、临床表现B、诊断与监别诊断C、防治措施D、流行病学特点E、发生与发展规律2、最常见的轻度变性是:( )A、细胞水肿B、脂肪变性C、玻璃样变性D、纤维蛋白样变性E、粘液样变性3、左心衰引起淤血的器官是:( )A、肺B、肝C、脾D、下肢E、胃肠道4、下列哪项不属于变质性炎?( )A、病毒性肝炎B、中毒性心肌炎C、流行性乙型脑炎D、蜂窝织性阑尾炎E、阿米巴肝脓肿5、烫伤时形成的水疱属于;( )A、浆液性炎B、化脓性炎C、纤维蛋白性炎D、出血性炎E、卡他性炎6、风湿性心肌炎的特征性病变是;( )A、浆液性炎B、纤维蛋白性炎C、阿少夫小体D、心肌大片坏死E、大量慢性炎细胞浸润7、下列哪项不属于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 )A、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B、脂肪变性C、嗜酸性变D、溶解坏死E、肝细胞再生8、癌的转移方式主要为:( )A、血道转移B、淋巴道转移C、种植性转移D、神经束衣转移E、组织间隙转移9、良、恶性肿瘤的根本区别在于:( )A、生长包膜B、肿瘤细胞的异型性C、有无完整包膜D、间质的多少E、有无坏死、出血10 、鼻咽癌最常见的转移是:( )A、血道转移至肝B、血道转移至肺C、血道转移至骨D、同侧颈上深淋巴结转移E、对侧颈上深淋巴结转移11、肾细胞癌常发生的部位为:( )A、肾门B、肾上极C、肾下极D、肾中部E、随机发生12、良性葡萄胎与恶性葡萄胎的相同点是:( )A、明显的出血坏死B、侵犯基层C、可见胎盘绒毛D、发生阴道结节E、可见远处转移13、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累及的血管是:( )A、大、中动脉B、大、中静脉C、毛细血管D、细、小动脉E、大动脉、大静脉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A、左旋支B、右旋支C、左主干D、右冠状动脉E、左前降支15 心肌梗死最常发生在:( )A、左室后壁B、左室侧璧C、右心室D、左室前壁E、室间隔后2/3区域16、胃溃疡好发于:( )A、胃底B、胃大弯C、胃窦部D、贲门部E、胃体17、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错误?( )A、多饮B、多食C、多尿D、体重增加E、多汗18、肝性水肿的发生机制不包括:( )A、门静脉高压形成B、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C、肝静脉回流障碍D、肝细胞损伤所致低蛋白血症E、继发性钠、水潴留19、测定AG有利于区分不同类型的:( )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20、对缺氧最为敏感的器官是:( )A、心B、肺C、肾D、脑E、肝21、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皮肤粘膜的颜色常呈:( )A、咖啡色B、玫瑰红色C、苍白色D、樱桃红色E、青紫色22、体温下降期应特别注意防治:( )A、大汗B、脱水C、休克D、多尿E、寒战23、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A、严重出血B、止、凝血功能紊乱C、继发性纤溶亢进D、广泛微血栓形成E、凝血因子大量消耗24 .休克代偿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25、核黄疸主要是:()A、脑细胞黄染变性B、脑细胞核黄染变性C、全身细胞核黄染变性D、中枢神经细胞核黄染变性E、大脑基底神经核细胞黄染变性26、诱发突变最常见的生物因素是:()A、病毒B、细菌C、真菌D、细菌的毒素E、细菌的代谢产物27、细胞凋亡是一种:()A、渐进的、缓慢的细胞死亡过程B、发展迅速的细胞死亡过程C、主动的生理性细胞死亡过程D、被动的病理性细胞死亡过程E、基因调控的主动而有序的细胞死亡过程28、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是由于:()A、心肌结构破坏B、心脏后负荷过重C、心脏前负荷过重D、循环速度加快E、冠脉供血不足29、左心衰竭的主要表现是:()A、血压下降B、下肢水肿C、呼吸困难D、胃肠淤血E、尿量减少30、肝性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A、性格和行为异常B、精神错乱C、朴翼样震颤D、昏迷E、黄疸31、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哪项有意义?()A、粘膜腺体增生B、粘膜腺体减少C、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浸润D、炎症限于粘膜浅层E、肠上皮化生32、休克早期血细胞比容降低的机制是()A、血液重新分配B、输液过多C、组织夜返流入血D、输血过多E、肝脾储血库收缩33、与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微生物是()A、痢疾杆菌B、大肠杆菌C、幽门螺杆菌D、梅毒E、葡萄球菌34、肺转移性肝癌是指()A、肝癌转移至肺B、肺癌转移至肝C、肺癌和肝癌相互转移D、肺癌和肝癌转移到他处E、他处癌转移到肝和肺35、发热时脂肪代谢的特点是()A、脂肪分解明显增强B、脂肪合成明显增强C、脂解激素明显减少D、脂肪动员明显减弱E、脂肪储备明显增多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5分)1、假膜性炎症是指粘膜的化脓性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考博真题一.病理学(60分)(^P)(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1.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neoplasia)可作为“异型增生”的同义词,指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宫颈、前列腺、胃肠道粘膜等处应用较多。
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前者相当于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后者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
2.靶向治疗3.Alzheimer病4.滋养细胞肿瘤是指胚胎的滋养细胞发生恶变而形成的肿瘤。
最早分为两种一种良性的称“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另一种恶性的称“绒毛膜上皮癌(chorioep ithelioma)”。
以后发现介于这两种之间,还有一种形态上像葡萄胎,但具有一定的恶性,可以侵蚀肌层或转移至远处。
5.R-S细胞R-S细胞见于霍奇金淋巴瘤,是霍奇金淋巴瘤含有的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简称R-S细胞)。
瘤组织中常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典型的R-S细胞是一种直径20~50μ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
瘤细胞呈椭圆形,胞浆丰富,稍嗜酸性或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呈双叶或多叶状,以致细胞看起来像双核或多核细胞,形态相同状如鹰眼及所谓“镜影”核。
染色质粗糙,沿核膜聚集呈块状,核膜厚而清楚。
核内有一非常大的,直径与红细胞相当的,嗜酸性的中位核仁,周围有空晕。
该细胞一般见于淋巴瘤患者骨髓象涂片,又叫里-斯细胞。
6.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
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
7.凋亡8.免疫组织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问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1.目前对结直肠癌的分子发生机制有(1)结肠癌的恶性转化过程:恶性转化过程是初级遗传事件的全过程,由一组遗传毒性化合物(genotoxic carcinogen),即致癌物启动(启动子,initiator),对细胞多次打击,致使DNA发生相应的基因突变,基因表型(genotype)改变,导致细胞发生遗传性转化——癌变。
在结肠癌发生中,形态学上,其表型(phenotype)包括上皮过度增生、腺瘤形成、原位癌及癌的浸润与转移等各阶段。
部分结肠癌源于腺瘤,腺瘤从发生到形成且伴有非典型增生可能经历较长的时期,有利于观察及研究,因此参与分子事件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的亦较多。
APC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及c-myc基因是腺瘤阶段最早涉及的初级遗传事件。
癌变除发生于腺瘤外,也可发生于平坦黏膜,上皮过度增生的分子事件包括与腺瘤阶段有关的基因,总计至少涉及9~10个基因的分子事件,可归纳为显性作用的原癌基因及隐性作用的抑癌基因2大类。
①显性作用的原癌基因:一般为正常细胞生长的正调节因子,单个等位基因突变足以使细胞表型改变,即基因结构改变。
即使仅在单个染色体的基因突变,也可致其表型改变。
A.c-myc基因:是腺瘤前阶段突变基因,定位于8q24区段,70%左右的结肠癌,尤其在左侧结肠癌中c-myc过度表达可高达数倍至数十倍。
在生长快的正常细胞中其表达水平也较高,可见其对调控细胞增殖起着重要作用。
APC基因与c-myc的过度表达具有内在联系,无c-myc突变者无一例有APC基因丢失,c-myc基因还具有调节ras基因的功能。
B.Ras基因:大于1cm腺瘤的结直肠腺瘤有50%的机会可检得Ras基因家族(H-ras、K-ras 及N-ras)中至少1个发生点突变,在<1cm者点突变约10%,突变率与腺瘤非典型增生程度直接相关,可作为腺瘤伴恶性潜在性的信号,故目前有人以突变检出率估计恶性程度及推测预后。
绝大部分ras基因突变发生在Ki-ras基因的第12和第13密码子中,占所有突变密码子的88%,其他常见部位为第61密码子。
在中国人的结肠癌研究中两株细胞系HR8348及Hce8693皆为Ki-ras第12密码子,在其第2个G→C碱基转换。
在35例中国人结肠癌细胞中37%有Ki-rar基因片段,我国也成功地在33.3%(6/18)结肠癌患者粪便中以非放射性核素方法检得突变Ki-ras基因片段,为分子诊断提供可能。
②隐性作用的抑癌基因:为负调节因子,单个等位基因缺失或突变时,另一染色体上的相应基因仍能维持其原有功能的正常表型,只有在2个等位基因均缺失或突变时,才导致该基因的功能紊乱、表型改变以致细胞增生失控进而癌变。
A.APC基因:APC基因最早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中发现并得到克隆,位于5q21。
FAP为常染色体显性综合征,FAP尚可伴有结肠外病变,如伴骨病或纤维病的Gardner综合征,伴脑瘤的Turcot综合征,均有染色体5q21的遗传缺失,等位基因丢失(杂合性丢失)。
在无家族史的结肠癌中35%~60%患者亦存在该基因的丢失。
B.MCC(mut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基因的突变:MCC基因也位于5q2l,与APC 基因位点接近,两者在结构上还有相似序列的片断。
但FAP家族很少有MCC基因突变,大约15%散发性结肠癌中因体细胞突变而失活,突变发生在G-C碱基对上(G-C→A-T)。
C.DCC(deleted in colorectal cancer)基因缺失或突变:约50%的后期腺瘤及70%以上结肠癌中可检出在染色体18q21区带有杂合性丢失,即DCC基因,为一大基因,超过70kD,至今其功能尚未完全确定,DCC基因在结肠癌中的失活很可能引起对来自其他细胞、细胞外基质或可溶性分子等细胞外信息分子的识别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某些恶性表型。
D.p53基因:人p5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短臂上(17p13.1),长16~20kD,由11个外显子组成,编码着393个氨基酸组成的核磷酸蛋白,因其分子量为53kD而得名。
它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1个抑癌基因,普遍与各类肿瘤相关。
75%结肠癌可发生染色体17短臂等位基因丢失(17p),而在腺瘤中很少见。
自然存在的野生型p53(WT-p53)基因,保持细胞周期正常运转,调节细胞周期进展。
近年来对细胞凋亡的研究较多,凋亡又称进行性程序性死亡,是细胞自我破坏的机制,可对抗肿瘤形成时异常细胞的堆积,故凋亡功能被抑制将导致肿瘤的发生。
WT-p53与诱导凋亡相关,WT-p53在大多数肿瘤中发生突变,重排、易位,其p53蛋白的功能被抑制。
WT-p53失活使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转化而发生癌变。
在初级遗传事件中,参与结肠癌发生的基因包括显性的癌基因及隐性的负调节抑癌基因,如按其作用功能可归纳为2大类,即与复制信号途径有关的基因以及保证DNA正确复制的基因,前一类如Ki-ras,APC及DCC,后一类基因为hMSH2、hMLH1、hPMS1、hPMS2以及p53。
目前对各基因作用机制的认识见(表1)。
(2)结肠癌的恶性演进过程:恶性演进即肿瘤的浸润转移等扩散过程,也就是次级分子事件,是基因表达产物的作用结果(图2)。
在这些物质或因子作用下,原位癌进一步生长失控,摆脱正常细胞或周围细胞而浸润、扩散与转移,导致恶性演进。
结肠癌的演进过程与其他肿瘤类似,可有如下的主要变化:①结肠癌细胞过度生长,摆脱正常生长规律。
此过程中包括生长因子、原癌基因及转移抑制基因等功能改变,已证实结肠癌细胞可产生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α及β(TGF-α、TGF-β),相互协同,丰富血供,为肿瘤快速生长提供了条件。
②癌细胞与基底膜、基质分子附着的相关受体改变,癌细胞的浸润首先是细胞接触并附着基底膜,穿透而到达周围基质,进而向血管外壁移动并进入血管,此间有赖于各成分间的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receptor-ligend interaction)。
结肠癌细胞上的结合蛋白与正常上皮细胞和基质相互作用中,有关结合蛋白是相同的,仅有表达水平的差异,在结肠癌细胞与基底膜及基质的分子附着处,存在特定的蛋白受体:A.非整合性层黏蛋白结合蛋白(nonintegrin laminin binding protein);分子量67kD蛋白,存在底面细胞膜内,与层黏蛋白有高亲和性。
另一蛋白的分子量为32kD,也有高亲和性,这两个结合蛋白在结肠转移癌中均有表达增高,且与病程进展Dukes分期相关。
B.整合性蛋白(integrin):是由α及β两肽链结合构成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可分别与层黏蛋白、胶原蛋白及纤维蛋白(fibronectin)发生特异性结合,是介导细胞-细胞,细胞-细胞外基质的1组受体,与细胞生长、分化、形成连接及细胞极性有关。
C.凝集素(lectin):能与糖或寡糖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分子量为31kD,在癌细胞中明显升高,良性肿瘤中无表达,与血清CEA水平明显相关,与瘤期进展亦相一致。
此外淋巴细胞中的有关受体CD44在上皮细胞中亦有表达,分为上皮细胞型及淋巴细胞型CD44,是对玻璃酸酶识别的主要受体,亦可与底膜及基质蛋白结合,在结肠癌中CD44明显高于邻近的正常黏膜。
③脱离基底膜与基质,癌细胞浸入血流或淋巴流,构成浸润与转移:蛋白酶类的改变是其分子事件的基础,结肠癌细胞可自泌蛋白酶:A.IV型胶原酶:结肠癌至少可产生3种分子量分别为:64kD、72kD和92kD的胶原酶,均可高于正常黏膜,可降解Ⅳ型胶原、纤维蛋白及层黏蛋白,但不能降解间质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
B尿激酶:为纤溶酶激活因子,结肠癌可分泌尿激酶,其产生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大肠腺瘤与癌中均比正常高。
④肿瘤细胞脱落后直接接种于腔隙表面,其分子变化为:结肠癌细胞分泌一类配体,与转移涉及的上皮间隙的内衬细胞的受体结合,从而形成种植,配体包括癌细胞抗原、黏液或血型抗原。
(3)结肠癌的遗传易感性: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受到外界的因素及遗传背景的影响,客观地形成了某些高发人群或易感人群。
①结肠癌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抑癌基因突变,相应的细胞生长脱离调节,以致发生癌性生长,在结肠癌中APC、DCC及p53等抑癌基因存在缺失,极易受致癌物的打击,形成一组易感人群,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Gardner综合征(GS)家系成员,均为潜在的结肠癌易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