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io口理解
单片机的IO口配置与操作技巧

单片机的IO口配置与操作技巧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其中包含了处理器、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接口。
其中,IO口是单片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可以用于连接和控制外部设备,实现数据输入和输出。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IO口的配置和操作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单片机。
一、IO口的基本概念IO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它可以用于输入数据或输出数据。
在单片机中,IO口通常由多个引脚(Pin)组成,每个引脚都可作为一个IO口使用。
二、IO口的配置方法1. 硬件配置IO口的硬件配置是指通过设置相关硬件连接器的方式来配置IO口的功能。
根据具体的单片机型号和规格,硬件配置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连接跳线和选择器等方式将特定的引脚配置为IO口,并设置相应的电平逻辑,以实现输入输出功能。
2. 软件配置软件配置是通过单片机内部的寄存器来配置IO口的功能。
可以通过写入特定的数值或位操作来设置IO口的输入输出状态、电平逻辑和控制方式等。
通常,可以使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或软件工具来实现软件配置。
三、IO口的操作技巧1. 输入操作当将IO口配置为输入状态时,可以使用读取寄存器的方式来获取外部设备传递的数据。
读取寄存器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可采用轮询、中断等方式进行读取。
2. 输出操作当将IO口配置为输出状态时,可以使用写入寄存器的方式将特定的数据发送至外部设备。
输出操作需要注意数据的正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输出保护电路来防止因输出电流过大而引起的电源电流波动等问题。
3. 状态检测与改变IO口的状态检测和改变可以通过读取和写入寄存器来实现。
当需要检测IO口的当前状态时,可以通过读取相应的寄存器来获取IO口的电平状态。
而当需要改变IO口的状态时,可以通过修改寄存器的数值或位操作来改变IO口的电平状态。
四、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1. 输入输出电平不稳定当IO口输入输出电平不稳定时,可能会导致外部设备无法正常工作。
单片机IO口结构及工作原理

单片机IO口结构及工作原理单片机(Microcontroller Unit,MCU)的IO口是指可用来输入输出数据的引脚,在单片机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片机IO口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一、单片机IO口的结构单片机的所有IO口都可以看作是一个通用的数字引脚。
常用的单片机IO口主要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两个部分。
1.输入端:单片机IO口的输入端包含一个输入缓冲区,用于对输入信号进行缓冲和驱动。
输入缓冲区通常由一个高阻抗的MOSFET器件构成,可以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
输入端能够接收来自外界的高电平和低电平信号,通过输入缓冲区将信号传递给单片机的内部电路。
2.输出端:单片机IO口的输出端是由一个输出缓冲器和驱动电路构成的。
输出缓冲器一般由一个强驱动能力的MOSFET器件构成,可以对输出信号进行放大和驱动。
输出端能够将单片机内部的数据通过输出缓冲器传递给外部电路,形成相应的高电平或低电平电压信号。
3. 接口电路:为了提高单片机IO口的抗干扰能力和适应外部电路的需求,通常在IO口的输入和输出端之间设置了一些接口电路,如上拉电阻(Pull-Up Resistor)和下拉电阻(Pull-Down Resistor)。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可以对输入或输出信号进行稳定的电平处理和电流限制,使得单片机的IO口在复杂的电路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
二、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单片机的IO口工作原理主要包括输入和输出两种模式。
1.输入模式:当IO口被设定为输入模式时,输入信号可以通过外部电路或者内部电路输入到IO口,并经过输入缓冲器进行电平放大和处理。
在输入模式下,可以通过软件对IO口进行设置,使其能够读取外部电路的电平状态。
通过输入模式,单片机可以读取外部的开关状态、传感器的输出以及其他的输入信号,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输出模式:当IO口被设定为输出模式时,单片机可以将内部处理的数据通过输出缓冲器驱动外部电路。
单片机IO口控制技术解析

单片机IO口控制技术解析随着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的不断发展,单片机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电子元件。
在单片机的应用中,IO口控制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IO口是指单片机的输入输出端口,可以连接各种外部设备和传感器,实现数据的输入与输出。
本文将对单片机IO口控制技术进行详细的解析,包括IO口的基本概念、控制方式和应用案例等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单片机IO口的基本概念。
在单片机中,IO口通常是通过引脚来实现的。
每一个引脚都可以被配置成为输入或输出。
当配置为输入时,它可以接收来自外部的电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供单片机进行处理。
当配置为输出时,它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外部电路或设备进行输出。
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单片机IO口的控制方式。
单片机IO口的控制方式通常有四种:输入、输出、上拉和下拉。
在输入模式下,IO口可以通过配置为浮空输入或带上下拉电阻的输入。
浮空输入表示该引脚处于高阻态,不连接到任何电路,可以接收外部信号。
而带上下拉电阻的输入可以将引脚拉高或拉低,通过改变引脚的电平状态实现不同的输入状态。
在输出模式下,IO口可以通过配置为推挽输出、开漏输出或双向引脚。
推挽输出是最常见的输出模式,它通过驱动引脚的电平来控制外部电路。
开漏输出通过开关一个外部电路来控制引脚的电平状态。
双向引脚可以同时作为输入和输出,实现双向通信。
上拉和下拉是单片机IO口控制的常见方式。
上拉是指引脚通过上拉电阻连接到正电源,当外部信号没有驱动这个引脚时,引脚的电平会被拉高。
下拉是指引脚通过下拉电阻连接到地,当外部信号没有驱动这个引脚时,引脚的电平会被拉低。
上拉和下拉可以在输入模式下使用,提高引脚的抗干扰能力。
除了基本的输入和输出控制方式,单片机IO口控制还可以实现一些特殊的功能。
比如,对IO口的控制可以实现定时器和计数器功能,用于计时和计数;它还可以实现中断功能,当IO口的电平状态发生变化时,可以触发中断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还可以通过IO口控制外部设备的操作,如驱动LED灯、读取按键状态等。
单片机IO口介绍

单片机IO口介绍单片机(microcontroller)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运算、存储和控制功能。
它是嵌入式系统中最常用的处理器之一、在单片机中,IO (Input/Output)口是用来进行输入输出操作的接口。
IO口通常包括数字IO口和模拟IO口两种类型。
下面将详细介绍单片机IO口的功能和应用。
1.数字IO口:数字IO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字信号交换的接口。
数字IO口可以进行输入和输出操作,具有以下特点:-输入功能:可以通过读取外部设备的状态或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中进行处理。
例如,传感器的信号输入和按键的输入等。
-输出功能:可以通过将数字信号输出到外部设备,控制其工作状态。
例如,LED的控制、驱动电机或继电器等。
数字IO口通常以引脚(pin)的形式存在于单片机芯片上。
一个引脚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数字IO口操作简单、速度快、精度高,常用于控制和通信等方面。
2.模拟IO口:模拟IO口是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模拟信号交换的接口。
模拟IO口可以进行模拟输入和输出操作,常用于采集和控制模拟信号。
-模拟输入功能:可以从外部信号源中获取模拟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中进行处理。
例如,温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
-模拟输出功能: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电压、电流等形式,输出到外部设备中。
例如,通过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控制电机的转速。
模拟IO口通常通过ADC(模数转换器)和DAC(数模转换器)实现。
ADC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DAC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模拟IO口的使用相对复杂,需要进行模数转换和数模转换,但在一些需要对模拟信号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
3.应用场景:IO口在单片机系统中广泛应用于各种应用场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传感器接口:通过IO口连接传感器,读取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例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的接口。
io的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实验

IO的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实验1. IO简介IO(Input/Output)是指计算机与外界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
在单片机中,IO端口是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输入和输出的重要通路。
它充当着信息传输的桥梁,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数据的交互。
了解IO的原理及应用对于进行单片机实验和开发非常重要。
2. IO的原理IO端口主要包括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
通过配置相应的寄存器和引脚状态,可以实现外部设备与单片机的数据输入和输出。
•输入端口:将外部设备的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中。
输入端口通常和外部器件的开关量信号相连,如按钮、开关等。
•输出端口:将单片机中的数据输出给外部设备。
输出端口通常和外部器件的执行元件相连,如LED灯、马达等。
3. IO的应用IO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很多领域。
下面以单片机实验为例,介绍IO的常见应用。
3.1 LED闪烁实验LED闪烁实验是单片机实验中最基础的实验之一。
通过控制IO口的电平,可以控制LED的亮灭。
实验步骤: 1. 连接硬件电路,将LED的正极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出口,负极连接到地。
2. 在单片机的程序中配置输出端口为高电平或低电平。
3. 运行程序,观察LED的亮灭情况。
3.2 数码管显示实验数码管显示实验是单片机实验中常见的应用之一。
通过IO口的输出控制,可以实现数字的显示。
实验步骤: 1. 连接硬件电路,将数码管的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输出端口。
2.在单片机的程序中配置输出端口的电平,根据不同的情况控制数码管的显示。
3.运行程序,观察数码管的显示结果。
3.3 温度传感器实验温度传感器实验是单片机实验中涉及到模拟信号输入的应用之一。
通过IO口的输入控制,可以获取温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并进行处理。
实验步骤: 1. 连接硬件电路,将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引脚连接到单片机的模拟输入端口。
2. 在单片机的程序中配置输入端口为模拟转换模式,并进行相应的模拟信号转换。
3. 运行程序,获取温度传感器的模拟信号,并进行显示或者其他处理。
MCS-51单片机IO口详解

单片机IO口结构及上拉电阻MCS-51有4组8位I/O口:P0、P1、P2和P3口,P1、P2和P3为准双向口,P0口则为双向三态输入输出口,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个口线。
一、P0口和P2口图1和图2为P0口和P2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
由图可见,电路中包含一个数据输出锁存器(D触发器)和两个三态数据输入缓冲器,另外还有一个数据输出的驱动(T1和T2)和控制电路。
这两组口线用来作为CPU与外部数据存储器、外部程序存储器和I/O扩展口,而不能象P1、P3直接用作输出口。
它们一起可以作为外部地址总线,P0口身兼两职,既可作为地址总线,也可作为数据总线。
图1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图2 单片机P0口内部一位结构图P2口作为外部数据存储器或程序存储器的地址总线的高8位输出口AB8-AB15,P0口由ALE选通作为地址总线的低8位输出口AB0-AB7。
外部的程序存储器由PSEN信号选通,数据存储器则由WR和RD读写信号选通,因为2^16=64k,所以MCS-51最大可外接64kB的程序存储器和数据存储器。
二、P1口图3为P1口其中一位的电路图,P1口为8位准双向口,每一位均可单独定义为输入或输出口,当作为输入口时,1写入锁存器,Q(非)=0,T2截止,内上拉电阻将电位拉至"1",此时该口输出为1,当0写入锁存器,Q(非)=1,T2导通,输出则为0。
图3 单片机P2口内部一位结构图作为输入口时,锁存器置1,Q(非)=0,T2截止,此时该位既可以把外部电路拉成低电平,也可由内部上拉电阻拉成高电平,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P1口常称为准双向口。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输入口使用时,有两种情况:1.首先是读锁存器的内容,进行处理后再写到锁存器中,这种操作即读—修改—写操作,象JBC(逻辑判断)、CPL(取反)、INC(递增)、DEC(递减)、ANL(与逻辑)和ORL(逻辑或)指令均属于这类操作。
2.读P1口线状态时,打开三态门G2,将外部状态读入CPU。
单片机IO口介绍以及区别

入“1”, 然后才能进入输入操作。
P2口是 8 位准双向I/O口。外接I/O设备时, 可
作为扩展系统的地址总线, 输出高8位地址, 与P0 口
一起组成 16 位地址总线。 对于 8031 而言, P2 口一
般只作为地址总线使用, 而不作为I/O线直接与外部
设备相连。
T1
T2 M引脚
驱动场效应管T2栅极接通。故内部总线与P0口同相。由 于输出驱动级是漏极开路电路,若驱动NMOS或其
它拉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P0的输出级可驱动
8个LSTTL负载。
读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控制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DQ CLK Q
T1
P0.n P0口
单片机I/O口的使用
对单片机的控制,其实就是对I/O口的控制, 无论单片机对外界进行何种控制,或接受 外部的何种控制,都是通过I/O口进行的。 51单片机总共有P0、P1、P2、P3四个8位双 向输入输出端口,每个端口都有锁存器、 输出驱动器和输入缓冲器。4个I/O端口都 能作输入输出口用,其中P0和P2通常用于 对外部存储器的访问。
P0.n P0口
T2
引脚
MUX
读引脚
② 输入时----分读引脚或读锁存器
读锁存器:有些指令 如:ANL P0,A称为“读-改-写”
指令,需要读锁存器。
上面一个缓冲器用于读端口锁存器数据。
读锁存器
内部总线 写锁存器
地址/数据 VCC 控制
DQ CLK Q
T1
T2 MUX
P0.n P0口 引脚
读引脚
**原因:如果此时该端口的负载恰是一个晶体管基极,且原端 口输出值为1,那么导通了的PN结会把端口引脚高电平拉低;若 此时直接读端口引脚信号,将会把原输出的“1”电平误读为“0” 电平。现采用读输出锁存器代替读引脚,图中,上面的三态缓 冲器就为读锁存器Q端信号而设,读输出锁存器可避免上述可能 发生的错误。**
单片机准双向io口原理

单片机准双向io口原理单片机准双向IO口原理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它可以通过IO口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IO口是单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
在单片机中,IO口分为准双向IO口和普通IO口两种类型。
本文将重点介绍准双向IO口的原理。
准双向IO口是指单片机的IO口既可以作为输入口,也可以作为输出口。
在准双向IO口中,输入和输出是通过一个三态门来实现的。
三态门是一种逻辑门,它可以将输入信号转换为输出信号,并且可以控制输出信号的状态。
在准双向IO口中,三态门的控制信号来自于单片机的控制寄存器。
当准双向IO口被设置为输入模式时,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此时输出信号为高阻态,即不输出任何信号。
当外部设备向准双向IO口输入信号时,信号会被传递到单片机内部,单片机可以通过读取IO口的状态来获取输入信号。
当准双向IO口被设置为输出模式时,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此时输出信号为有效信号。
单片机可以通过向IO口写入数据来控制输出信号的状态。
当单片机向IO口写入高电平时,IO口输出高电平;当单片机向IO口写入低电平时,IO口输出低电平。
需要注意的是,准双向IO口的输入和输出不能同时进行。
当IO口被设置为输出模式时,如果外部设备向IO口输入信号,会导致信号冲突,从而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因此,在使用准双向IO口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输入或输出模式,并且需要合理控制IO口的状态。
准双向IO口是单片机中常用的IO口类型之一,它可以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并且具有灵活性和可控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IO口类型,并且合理控制IO口的状态,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单片机IO口设置推挽和开漏的区别(转自网易博客冷水泡茶的日志)2010-09-28 13:43单片机IO口设置推挽和开漏的区别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电路设计编程过程中设置单片机,大多是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做的,做了几年这一行了,也没碰到过什么问题。
昨天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电路结构如图一,在这种情况下STC单片机与410单片机通讯是没问题的但是与PC就无法通讯了,STC收不到PC的命令,以前410的位置是用的STC的片子一直没问题,我想也许是驱动能力不够,在410TX端加了上拉,不过没起作用。
用示波器监视串口得到面的波形这说明sp3232下拉得不够,于是加了下拉,还是没起作用。
又把410端口内部的上拉去掉,结果还是一样。
最后请教老师,在410程序里将TX的工作方式由推挽式改为开漏式,一切ok~!从网上查了推挽和开漏的区别,放在这里免得以后再到处找了,给自己保存了我们先来说说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
集电极开路输出的结构如图1所示,右边的那个三极管集电极什么都不接,所以叫做集电极开路(左边的三极管为反相之用,使输入为“0”时,输出也为“0”)。
对于图1,当左端的输入为“0”时,前面的三极管截止(即集电极C跟发射极E之间相当于断开),所以5V电源通过1K电阻加到右边的三极管上,右边的三极管导通(即相当于一个开关闭合);当左端的输入为“1”时,前面的三极管导通,而后面的三极管截止(相当于开关断开)。
我们将图1简化成图2的样子。
图2中的开关受软件控制,“1”时断开,“0”时闭合。
很明显可以看出,当开关闭合时,输出直接接地,所以输出电平为0。
而当开关断开时,则输出端悬空了,即高阻态。
这时电平状态未知,如果后面一个电阻负载(即使很轻的负载)到地,那么输出端的电平就被这个负载拉到低电平了,所以这个电路是不能输出高电平的。
再看图三。
图三中那个1K的电阻即是上拉电阻。
如果开关闭合,则有电流从1K电阻及开关上流过,但由于开关闭其它三个口带内部上拉),当我们要使用输入功能时,只要将输出口设置为1即可,这样就相当于那个开关断开,而对于P0口来说,就是高阻态了。
对于漏极开路(OD)输出,跟集电极开路输出是十分类似的。
将上面的三极管换成场效应管即可。
这样集电极就变成了漏极,OC就变成了OD,原理分析是一样的。
另一种输出结构是推挽输出。
推挽输出的结构就是把上面的上拉电阻也换成一个开关,当要输出高电平时,上面的开关通,下面的开关断;而要输出低电平时,则刚好相反。
比起OC或者OD来说,这样的推挽结构高、低电平驱动能力都很强。
如果两个输出不同电平的输出口接在一起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电流,有可能将输出口烧坏。
而上面说的OC或OD输出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上拉电阻提供的电流比较小。
如果是推挽输出的要设置为高阻态时,则两个开关必须同时断开(或者在输出口上使用一个传输门),这样可作为输入状态,AVR单片机的一些IO口就是这种结构。
【转】单片机学习之推挽输出与漏极开路输出方式2011-10-07 7:00转载自哇乐乐哇最终编辑哇乐乐哇push- pull输出就是一般所说的推挽输出,在cmos电路里面应该较cmos输出更合适,因为在cmos里面的push-pull输出能力不可能做得双极那么大。
输出能力看ic内部输出极n管p管的面积。
和开漏输出相比,push-pull的高低电平由ic的电源低定,不能简单的做逻辑操作等。
push-pull是现在cmos电路里面用得最多的输出级设计方式。
一.什么是oc、od集电极开路门(集电极开路 oc 或源极开路od)open-drain是漏极开路输出的意思,相当于集电极开路(open-collector)输出,即ttl中的集电极开路(oc)输出。
一般用于线或、线与,也有的用于电流驱动。
open-drain是对mos管而言,open-collector是对双极型管而言,在用法上没啥区别。
开漏形式的电路有以下几个特点:1.利用外部电路的驱动能力,减少ic内部的驱动。
或驱动比芯片电源电压高的负载.2. 可以将多个开漏输出的pin,连接到一条线上。
通过一只上拉电阻,在不增加任何器件的情况下,形成“与逻辑”关系。
这也是i2c,smbus等总线判断总线占用状态的原理。
如果作为图腾输出必须接上拉电阻。
接容性负载时,下降延是芯片内的晶体管,是有源驱动,速度较快;上升延是无源的外接电阻,速度慢。
如果要求速度高电阻选择要小,功耗会大。
所以负载电阻的选择要兼顾功耗和速度。
3.可以利用改变上拉电源的电压,改变传输电平。
例如加上上拉电阻就可以提供ttl/cmos电平输出等。
4.开漏pin不连接外部的上拉电阻,则只能输出低电平。
一般来说,开漏是用来连接不同电平的器件,匹配电平用的。
5.正常的cmos输出级是上、下两个管子,把上面的管子去掉就是open-drain 了。
这种输出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电平转换和线与。
6.由于漏级开路,所以后级电路必须接一上拉电阻,上拉电阻的电源电压就可以决定输出电平。
这样你就可以进行任意电平的转换了。
7.线与功能主要用于有多个电路对同一信号进行拉低操作的场合,如果本电路不想拉低,就输出高电平,因为open-drain上面的管子被拿掉,高电平是靠外接的上拉电阻实现的。
(而正常的cmos输出级,如果出现一个输出为高另外一个为低时,等于电源短路。
)8.open-drain提供了灵活的输出方式,但是也有其弱点,就是带来上升沿的延时。
因为上升沿是通过外接上拉无源电阻对负载充电,所以当电阻选择小时延时就小,但功耗大;反之延时大功耗小。
所以如果对延时有要求,则建议用下降沿输出。
二.什么是线或逻辑与线与逻辑?在一个结点(线)上, 连接一个上拉电阻到电源 vcc 或 vdd 和 n 个 npn 或 nmos 晶体管的集电极 c 或漏极 d, 这些晶体管的发射极 e 或源极 s 都接到地线上, 只要有一个晶体管饱和, 这个结点(线)就被拉到地线电平上.因为这些晶体管的基极注入电流(npn)或栅极加上高电平(nmos), 晶体管就会饱和, 所以这些基极或栅极对这个结点(线)的关系是或非 nor 逻辑. 如果这个结点后面加一个反相器, 就是或 or 逻辑.注:个人理解:线与,接上拉电阻至电源。
(~a)&(~b)=~(a+b),由公式较容易理解线与此概念的由来;如果用下拉电阻和 pnp 或 pmos 管就可以构成与非 nand 逻辑, 或用负逻辑关系转换与/或逻辑.注:线或,接下拉电阻至地。
(~a)+(~b)=~(ab);这些晶体管常常是一些逻辑电路的集电极开路 oc 或源极开路 od 输出端. 这种逻辑通常称为线与/线或逻辑, 当你看到一些芯片的 oc 或 od 输出端连在一起, 而有一个上拉电阻时, 这就是线或/线与了, 但有时上拉电阻做在芯片的输入端内.顺便提示如果不是 oc 或 od 芯片的输出端是不可以连在一起的, 总线 bus 上的双向输出端连在一起是有管理的, 同时只能有一个作输出, 而其他是高阻态只能输入.三.什么是推挽结构一般是指两个三极管分别受两互补信号的控制,总是在一个三极管导通的时候另一个截止,要实现线与需要用oc(open collector)门电路。
如果输出级的有两个三极管,始终处于一个导通、一个截止的状态,也就是两个三级管推挽相连,这样的电路结构称为推拉式电路或图腾柱(totem- pole)输出电路(可惜,图无法贴上)。
当输出低电平时,也就是下级负载门输入低电平时,输出端的电流将是下级门灌入t4;当输出高电平时,也就是下级负载门输入高电平时,输出端的电流将是下级门从本级电源经 t3、d1 拉出。
这样一来,输出高低电平时,t3 一路和 t4 一路将交替工作,从而减低了功耗,提高了每个管的承受能力。
又由于不论走哪一路,管子导通电阻都很小,使rc常数很小,转变速度很快。
因此,推拉式输出级既提高电路的负载能力,又提高开关速度。
供你参考。
推挽电路是两个参数相同的三极管或mosfet,以推挽方式存在于电路中,各负责正负半周的波形放大任务,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率开关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效率高。
输出既可以向负载灌电流,也可以从负载抽取电流。
其他资料:推挽电路是两不同极性晶体管输出电路无输出变压器(有otl、ocl等)。
是两个参数相同的功率 bjt 管或 mosfet 管,以推挽方式存在于电路中,各负责正负半周的波形放大任务,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率开关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效率高。
推挽输出既可以向负载灌电流,也可以从负载抽取电流。
如果输出级的有两个三极管,始终处于一个导通、一个截止的状态,也就是两个三级管推挽相连,这样的电路结构称为推拉式电路或图腾柱(totem-pole)输出电路。
当输出低电平时,也就是下级负载门输入低电平时,输出端的电流将是下级门灌入t4;当输出高电平时,也就是下级负载门输入高电平时,输出端的电流将是下级门从本级电源经 t3、d1 拉出。
这样一来,输出高低电平时,t3 一路和 t4 一路将交替工作,从而减低了功耗,提高了每个管的承受能力。
又由于不论走哪一路,管子导通电阻都很小,使 rc 常数很小,转变速度很快。
因此,推拉式输出级既提高电路的负载能力,又提高开关速度。
推挽结构一般是指两个三极管分别受两互补信号的控制,总是在一个三极管导通的时候另一个截止。
要实现线与需要用 oc门电路。
推挽电路适用于低电压大电流的场合,广泛应用于功放电路和开关电源中。
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开关变压器磁芯利用率高,推挽电路工作时,两只对称的功率开关管每次只有一个导通,所以导通损耗小。
缺点是:变压器带有中心抽头,而且开关管的承受电压较高;由于变压器原边漏感的存在,功率开关管关断的瞬间,漏源极会产生较大的电压尖峰,另外输入电流的纹波较大,因而输入滤波器的体积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