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辛亥革命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那么你了解辛亥革命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辛亥革命的背景1:清朝的衰落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地位。
辛酉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日趋巩固。
1895年中日战争后,英、俄、美、日、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局势。
辛亥革命的背景2:孙中山革命威望的建立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
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
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
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
清使馆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
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_的女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
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
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案,并无所获。
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
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
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日。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有哪些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因素: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政治因素: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3、经济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4、阶级因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5、思想因素: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区别所谓辛亥革命,确切地说,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所领导的、以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的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
这一革命,虽然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但却不能简单地等同或归结于武昌起义。
它始自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延及同年11、12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江苏、贵州、安徽、浙江、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市响应武昌起义而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行动,终至1912年初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至于1907年至1911年10月前孙中山等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潮州黄岗之役、惠州七女湖之役、防城之役、镇南关之役、钦廉之役、河口之役、广州新军之役和广州起义,以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存续期间和解体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包括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等,虽然都属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却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辛亥革命的范畴。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它既是中国社会危机的表现,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历史背景1、国际形势的影响19世纪末,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更是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处于崩溃边缘。
一方面,外国列强,尤其是英、法、德等强国,不断侵占和割占中国领土,瓜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加剧,国家日趋衰落。
2、民族困境的渐显清朝虽然领土曾在18世纪达到过极盛,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封建制度的极度落后,最终导致了国家软弱无力的局面。
同时,与外部压力影响下,国内各种民族矛盾和政治危机不断加剧,种种矛盾导致了国家民族困境渐显。
这种情况下,民众开始相信有必要进行民主革命,以结束中国的被压迫地位,终止清朝的政治统治。
3、思想解放的奠基中国知识分子和知识工人阶级曾经联系密切,他们在不断地为寻找现代化和文化的道路努力,这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民主革命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这也意味着思想解放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奠基。
二、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清朝,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加快清朝灭亡后,继任的国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从而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推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的文化运动出现,激起了对封建主义的抵制。
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
2、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在民族意识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华民族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中国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团结力。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1,民族危滚举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3,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5,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定为政策”的上谕,20日,又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了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川汉铁路的借款合同,把鄂、湘、粤三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利权运动中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赎回来的粤汉铁路和湖北省境内的川汉铁路建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
这就激起了波澜壮阔的保路运动。
湖南人民首先起来,长沙各界举行了一万多人的群众大会,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接着爆发了群众性的罢工罢课运动。
保路运动最激烈的是四川省,全省有几十万人卷入运动,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了广搜悄泛的抗捐抗税运动。
清政府对保路运动进行残酷镇压,酿成有名的“成都惨案”,激起群众的极大愤慨。
于是,在四川同盟会的领导下,纷纷组织起保路同志军,发动武装起义,清政府急忙抽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辛亥革命,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伟大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下面将对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革命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固有制度下,满清帝国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造成了民族危机和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
国内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在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铺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二、推翻满清的倒退辛亥革命的爆发主要是由于满清政府的倒退。
满清政府自18世纪中后期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力衰退,无法有效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
而且,晚清满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僚主义也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抵制。
辛亥革命开始于武昌起义,随后爆发全国大规模的武装革命潮流,致使满清政权逐渐倒塌。
三、三民主义的兴起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由孙中山创立,分别是民族独立、民主政体和民生幸福。
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旨在实现三民主义的理念。
四、民主革命与社会革命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一方面是一场民主革命,推翻了满清专制政权,实现了政治权力的转移。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也涉及到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空前的巨变,废除农民地主制度,推行土地改革,促进了社会平等和社会进步。
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们积极倡导现代思想和民主文化,对中国旧有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批判和颠覆。
同时,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孙中山提倡的三民主义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使中国文化得到了更新和发展。
六、辛亥革命的不完全胜利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政权,确立了中华民国,但也面临了许多难题和困惑。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然存在着强烈的军阀割据和民族矛盾。
辛亥革命介绍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东京成立大会 (1905.8.20)
1. 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民报》发刊词(1905.11) 2.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民族主义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Leabharlann 命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 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 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 大兴奋。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 寿。”
武昌起义 文学社
领导人蒋翊武
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孙武
伍廷芳(1842~1922)
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 派
唐绍仪(1862-1939)
英、美、德、俄、日、法等帝国 主义施加压力
清帝逊位 民国建立
末代皇帝溥仪
1912年2月12日,清廷发出诏书 宣 26布清帝接受优待条例退位,这标志着 清王 朝的垮台和封建帝制的终结。图为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 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咨 文。图为《临时政府公报》第 17号刊出的孙中山辞职咨文。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孙中山
黎元洪
黄兴
1911年12月29日南京临时大总统选举
在典礼上,孙中山宣 读了誓词,定国号为 “中华民国”,改用 阳历,以1912年为中 华民国元年,中华民 国宣告正式成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 中华大地上诞生了。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举行了临时大总统就任典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背景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
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这次发展的规模、投资的金额、投资的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大。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了历史舞台
近代中国新政治力量的出现——资产阶级。
20世纪初,出现了一批同时投资于几个行业或拥有较雄厚资金的上层资产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
上层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兼有的封建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关系,揽有一定的特权,获得中下曾资产阶级不能得到的资本积累条件,形成拥资数百万元的大资本家。
经济的发展,必将会引起到政治上的巨大变革。
1905年后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立宪运动走向高涨,就是其中的表现。
辛亥革命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集中表现,没有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就不可能使辛亥革命具备比较更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规模。
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五)思想基础: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政治纲领。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