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提纲版)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提纲

中国近代史提纲

中国近代史提纲一、戊戌变法与百日维新(1898年)1. 戊戌政变的背景和动因2. 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派的主张和实施3. 百日维新的推进与失败二、义和团运动与庚子拳争(1899-1901年)1. 上海文汇学堂学生起义2. 八国联军入侵与庚子拳争3.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三、辛亥革命与共和中国的建立(1911-1912年)1. 武昌起义2. 辛亥革命的推进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3. 中华民国的宣告与袁世凯的接管四、北洋政府与国民党的崛起(1912-1927年)1. 袁世凯复辟与护国战争2. 出生于蒋介石的革命事业3. 北洋政府的衰弱与国民党的兴起4.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内战五、国共内战与解放战争(1927-1949年)1. 南京政府与共产党的对立2.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开展3. 国共内战的爆发与和平解决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毛泽东时代(1949-1976年)1. 社会主义改造与“三反五反”运动2.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3. 文化大革命与四人帮的崛起4. 中美关系的变动与中苏交恶5. “九十条方针”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实施七、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的崛起(1978年至今)1.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与四个现代化的建设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确立3.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对外经济合作4.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经济政策调整与新时期的中国八、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与地区影响(1978年至今)1.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的回归2. 对台政策的演变与两岸关系的发展3.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洲、非洲的合作4.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定位与地区影响九、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社会问题(1978年至今)1. 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2. 城镇化与农民工问题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观念变迁4. 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十、中国近代史的反思与未来展望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2. 民主政治与现代中国的发展3. 中国的历史与国家认同的建立以上提纲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主题来组织的,旨在提供一个框架和思路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名词解释1.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

2.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军,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街、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3.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

当夜,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

日军借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县城,攻击卢沟桥。

日本全面侵华由此开始。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三大法宝: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2.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主义专政。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1.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2.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4.“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经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5.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感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8 辛亥革命(学习提纲 上课)

8 辛亥革命(学习提纲 上课)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创建同盟会、 开展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成立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会
1、时间 2、地点 3、创建人 4、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5、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同盟会
1、时间 2、地点 3、创建人 4、纲领 5、机关刊物 5、性质
二、武昌起义
1.准备工作(组织、思想、军事) 2.过程(时间、地点、人物) 3.结果 胜利 清政府名存实亡 成立中华民国
二、武昌起义
1.准备工作 (1)组织:
——同盟会 (2)思想: ——三民主义
(3)军事:
——武装起义
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
7、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一、序幕 ——“公车上书” 二、发展 ——政治团体形成 三、高潮 ——百日维新 四、结果 ——失败 “戊戌政变”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八课:辛亥革命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第八课:辛亥革命
兴起: 发展: 高潮: 结局: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用表格的形式比较兴中会的创立和同盟会的建立
名称
兴中会
时间
1894年
地点
檀香山
创建人
孙中山
纲领(或誓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政党。
中国同 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 成立时间 1894 1904 1904 1906 名称 兴中会 华兴会 光复会 日知会 主要成员 华侨和会党 留学生和学 界 留学生和学 界 学界和新军 领导人 孙中山 黄兴 宋教仁 蔡元培 刘静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9课辛亥革命知识点总结第19课辛亥革命【内容提要】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一方面是清政府实施“新政”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另一方面是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思想和运动在全国迅速地传播和开展。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

这场革命的最终成果虽然落到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但通过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知识提纲】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1901-1911年)清末“新政”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政治上减冗衙,修刑律;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军事上改军制,扩新军;文化上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3.影响:并未使清政府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1.背景:1904年的日俄战争,“立宪”日本击败“专制”俄国;革命运动日益高涨;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推动。

2.过程:1906 年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年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影响:加剧了清廷与各方的矛盾,使得立宪派倒向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二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1894-1911年)民主革命思想1.代表人物:孙中山、章太炎、邹容、陈天华。

2.指导思想:三民主义(1905年)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革命暴力的方式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知识提纲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知识提纲

2、俄国侵占的领土: 150多万平方千米 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外兴安岭以南,黑 龙江以北60万平方千米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割占乌苏里江以东, 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 3、60年代阿古柏入侵新疆,占据天山南北; 1871 年沙俄侵占伊犁 1876年缓进急战阿古柏; 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新疆建省
二、 近代军事与国防建设带动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1880----1893年,( )竣工,中国开始有了自己铁路。 ( )年,( )设立。 ( )年天津至上海之间的电线架设完工。 (一)状元实业家——( ),他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 在南通创办( ) 。他兴办实业的历程,成为中国民 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 )( )——( )年建成( )。
评价:
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 代表人物:(----------------) 揭开序幕:(----------------) 运动的发展:(--------------) 运动的高潮:(---------------)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 ②内容: 经济: 军事: 政治: 文化教育: ③作用: ④失败的原因:
2、鸦片战争 : (1)借口: 中国禁烟;——直接原因 (2)原因: 打开中国国门,把中国变为英国原料产地 和商品市场;——根本原因 (3)开始: 1840年6月侵入中国广东海面; (4)结果: 1842年8月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3、1842.8《南京条约》
(一)内容: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 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 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二)影响: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 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古老的中国开 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杰出代表。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 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中国近代通史复习提纲(1)

近代中国通史复习本专题涵盖了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3、分期界标:“五四”运动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4、中国近代化的沉浮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一、时间范围:1840年~1919年,共近80年二、基本线索: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840—19世纪60年代)【阶段特征】一、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太平天国运动);二、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自然经济日益解体;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4.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新思想的萌发;选修I戊戌变法)1.开始向西方学习;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五、知识点整理(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发动战争1)英国走私鸦片: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最终版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最终版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最终版上篇1、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㈠自身问题---①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②政治: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社会: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④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但后期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主张严刑峻法。

(二)外部原因---资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19世纪末20世纪初)2、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半殖民地⏹经济:半封建⏹思想文化:多元化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4、近代两大历史任务极其相互关系1)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任务的关系:两者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能分离。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一、二章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怎么看待?①军事侵略: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②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③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④文化渗透: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互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对待: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中国近代史纲纲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纲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纲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
华版
一、晚清时期(1840-1911)
1. 鸦片战争(1840-1842)
- 内因和外因
- 结果和影响
2. 中外交往的逐步打开(1842-1894)
-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维新派的出现
3. 戊戌变法(1898)
- 自强运动和变法思潮
- 变法运动的失败
4. 辛亥革命(1911)
- 各种反清起义
- 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1. 北洋政府和国共合作(1912-1927)- 袁世凯和袁世凯
- 国共合作和双十协定
2. 北伐战争(1926-1928)
- 国共联合抵抗北洋军阀
- 北伐战争的成果
3.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37)
- 南京政府的建立
- 南京政府的施政措施
4. 抗日战争(1937-1945)
- 七七事变和全面抗战
- 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影响
三、新中国的建立(1949-现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 人民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社会主义改造和(1949-1966)- 公有制经济的建立
- 和人民公社
3.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 运动和造反派
-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影响
4.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 的改革开放政策
- 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挑战
四、总结与展望
1. 近代史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 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 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推动因素
2. 近代史的启示与经验
- 总结历史教训和经验
-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军事: 各地武装起义的爆发,黄花岗起义推动了革命进程,四川
保路运动造就有利的革命时机
(二)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1年10月11月,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1911年10月12日,革命军占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后,全国先后有十几个省区响应,宣布脱离清 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
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
宗教之区别。
第二章第六条: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

责任内阁
第五章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近代中国民主化(政治)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 统治摇摇欲坠,为挽救局面,
2、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 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答案: 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 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 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和政党
军事基础:武装起义的尝试
( 武 经昌 过起 义 )


结 果
华 民 国


意 功绩 义 局限性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 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 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 意外吗?为什么?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 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
国临时约法》
主权在民
第一章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三。权分立
第一章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自由平等
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
答案 前者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
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后者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
败是必然的。
清政府被迫任命袁世凯为内阁
总理大臣,主持军政。
(袁一世)凯袁一世边凯命篡北洋夺军革猛命攻果实
汉口、汉阳,威逼武昌,但又
停滞不前,另一边向南京临时
政府提出议和。
退位诏书
宣统帝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3、革命果实被篡夺
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 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 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 接着,南京参议院推选 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原因: A袁获得帝国主义的支持 B革19命12派年力3月量,软袁弱世且凯脱在离北群 众 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 C资总本统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根本) D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 合绞杀
三、辛亥革命历史功绩及认识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政治民主化: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几千年的君 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 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 (2)思想近代化: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民主共和观念 逐渐深入人心。 (3)经济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间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生活近代化:移风易俗,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5)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武昌起义(1911年) ―辛亥革命的标志
(一)历史背景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2.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政治: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4.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等)和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5.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三民主义的提出
3.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没有使中国获得独立和 富强。
4.失败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 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辛亥革命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
准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 备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
黎 元 洪
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军 政



二、辛亥革命的结果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1年底,孙中山回国,被各省代表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 以五色旗为国旗。
五色旗代表汉、满、 蒙、回、藏五族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秘书处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印铸局长:黄复兴 (注:各部次长除1人外,其余都是同盟会重要骨干)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

(1919)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
资产阶级(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无产阶级
考试要求: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 (2)武昌起义的爆发(b); (3)中华民国的建立(b);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