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发 生的?从根本上说,是被外国侵略 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例: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 村。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 的照片。
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 医书院学习医学。先后结识陈 少白、杨鹤龄、尤列等,经常 聚谈反清革命。(左起为杨鹤 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 后立者为关景良)
(4)预备仿行宪政:新政无法挽救清廷的 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 行宪政。
“出 五洋 大考 臣察 ”宪 及政 随的 员
“五大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 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 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也在增长,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辛亥革命导火线-----“皇族内阁”1号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所谓“铁路干线”,主要指的是粤汉、川汉 铁路。这两条铁路已经归于商办,即由民间投 资建设并经营。但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危 机,朝廷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借款需要抵押 物,而当时的中国,唯一能够让列强们感到有 吸引力的抵押物,恐怕只有铁路了。
近代史纲要第3章

教学目的:
•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历史条件。 • 掌握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准备活动、基本 理论及其改良派论战的基本情况。 • 熟悉武昌起义、帝制覆亡、民国建立与 袁世凯窃国的过程。 • 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 对辛亥革命进行正确认识和正确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 》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放弃了 改良思想。 •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 命纲领,并筹划发动反清起义。 • 1904年,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指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变君主政体为 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 • 以上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 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 式。
经典论述:
清朝的统治,在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情势下,已经不 能维持下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为了欺骗人民和 抵制人民的革命,在将近五十年前,清朝统治者宣布 了“预备立宪”,并且公布了一个“宪法大纲”。这 个“宪法大纲”的主要目的是要保存封建专制制度, 虽然在表面上不能不许诺人民一些要求,但是人民不 相信这种许诺是真的,不相信这种“立宪”能使中国 进步。人民抵制了这种骗人的“立宪”。
辛 亥 秋 保 路 死 事
黄花岗起义后就义烈士
纪
念 碑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正式成立中国 民国临时政府。 •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 质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 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 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

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简答题-2020年《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本科第三章辛亥革命,科学宅家,高效备考!第三章辛亥革命1、简述晚清政府实施“新政”的背景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着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1901年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2、简述革命派对中国民主革命认识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
答:(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形式的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
(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这些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3、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随后兴起,四川省尤为强烈,最初,各省立宪派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请愿群众开枪,打死30多人,造成成都血案。
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
4、简述《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其意义答: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为行政机关,行使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还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国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民主权利。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C.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D.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2.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A.陈天华B.邹容C.章炳麟D.梁启超3.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著作A.《猛回头》B.《警世钟》C.《革命军》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4.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强学会B.兴中会国民党5.武昌起义的主力是()A.同盟会会员B.留学生C.新军D.人民大众6.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A仿效欧美政体B发展资本主义C延续反动统治D缓和阶级矛盾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A.南昌起义B.萍浏醴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9.辛亥革命爆发前,长期深入湖北新军做宣传组织工作的是( )①日知会②兴中会③文学社④同盟会⑤共进会⑥保路同志会A.①⑤B.④⑥C.③④D.③⑤10.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是()A.黄花岗起义B.萍浏醴起义C.保路运动D.广州起义1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A.北京B.南京C.广州D.上海1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A.《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试训政纲领》13.中华民国元年是()A.1910年B.1911年C.1912年D.1913年14.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A.推翻了封建帝制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15.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其难以在中国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6.辛亥革命的失败是指()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没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没有打击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D.没有促进中国革命的向前发展17.1912年8月,宋教仁为推行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制,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党派在北京组成()A.中华革命党B.国民党C.统一共和党D.国民共进会18.二次革命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是( )A.革命党人军队不足B.国民党力量涣散C.袁世凯军队强大D.袁世凯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19.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组织武装反袁A.中国同盟会B.国民党C.兴中会20.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A.黄兴B.段祺瑞C.蔡锷D.孙中山21.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C.袁世凯解散国会D.袁世凯复辟帝制22.在1840年至1919年期间,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A.辛亥革命B.戊戌维新运动C.太平天国革命D.义和团运动23.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B.承认外蒙自治C.“二十一条”D.出让川汉、粤汉铁路24.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B.军阀拥有武装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25.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是()A.资产阶级工商业者B.华侨C.会党D.以留学生为骨干的青年知识分子26.武昌起义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一个()A.资产阶级革命派完全掌权的革命政权B.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的第一个地方革命政权C.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联合政权D.立宪派占主体的资产阶级政权27.1917年孙中山针对()指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并举起“护法”旗帜A.黎元洪B.张勋C.张作霖D.段祺瑞28.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保皇派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29.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英国乘机策动叛乱,企图分裂我国的( )A.西藏B.新疆C.蒙古D.外蒙古30.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变法与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B.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C.帝国主义的破坏D.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二、多项选择题:1.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A.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B.裁撤绿营,建立新军C.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D.颁布新的学制2.20世纪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人物有()A.孙中山3.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成立的革命团体有()A.华兴会B.科学补习所C.光复会D.岳王会4.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5.中国同盟会纲领中涉及到的问题有()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驱逐占据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D.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6.《临时约法》的内容包括()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弹劾权 D.增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7.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有效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财产D.主体是资产阶级革命派8.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的支持B.国内封建势力的支持C.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D.资产阶级的软弱性9.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的表现为()A.出卖路权、矿权,大肆借款,并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B.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使列强控制和监督中国财政C.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D.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征收苛捐杂税10.革命党人为推翻北洋军阀而进行的斗争有()A.黄花岗起义B.二次革命C.护国运动D.护法运动11.下列运动中,孙中山亲自参加或领导的是()A.武昌起义护国运动 E。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1.12— 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 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 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 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 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 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 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 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 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 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 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2、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 炳 麟 的 早 期 革 命 活 动
邹 容 、 陈 天 华 的 革 命 宣 传
同 盟 会 的 成 立
革 命 党 人 的 早 期 武 装斗 争
一 、 封 建 帝 制 的 覆 灭
中 华 民 国 成 立
中 华 民 国 临 时 约 法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中 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 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 治上乱了阵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 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辛亥革命激发 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 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 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崔鲁振

武昌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
1911年10月,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 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毕业后 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帮助 张之洞教练新军。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 建帝制终于覆灭。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 溥仪(旁立者),中坐 者是溥仪的父亲兼摄政 王载沣,载沣怀中的是 溥仪的弟弟溥杰。
第一,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
流血牺牲,但这种流血牺牲更多的是带来历史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
祉。
第二,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
的根本”,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
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的
出路。
第三,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在主
有统一、明确的政治革命纲领。
有自上而下的全国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央设
总部,国内外各地设支部。 有全体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 主张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清政府。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二婚的孙中山
1915年10月25 日 与宋庆龄 在东京结婚合 影(47-22岁)
宋氏三姐妹
爱国 爱权
爱财 宋霭龄(1889) 宋庆龄(1893) 宋美龄(1899)
读书时代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报 报名 中国日报 苏报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警钟日报 大同日报 纸 刊行时间 1900—1913 1903 1903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出版地 香港 上海 上海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国民报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湖北学生报 直说 刊 物 刊行时间 1900—1901 1900—1901 1901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1902—1903 1903 1903 出版地 香港 横滨 东京 上海 东京 上海 上海 东京 东京 创 办 革 命 刊 物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陈天华著《猛回头》、《警世钟》。“须知
这瓜分之祸,不但是亡国罢了,一定还要灭 种”。 学生读之“如同着迷”,士兵读之“即奉为 至宝”。“散至民间,则用为歌本,遍行歌 唱,其效力之大,不可言喻”。
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重要内容是排满思想。
他们的反满宣传,加速了清政府的瓦解过程, 吸引了一些群众。但这个口号又容易滋长种 族主义情绪,模糊了斗争方向,把一切仇恨 简单地集中到满族统治者身上,清政府一旦 倒台,革命势力就迅速瓦解。
•
(一)民族主义(前提)
1、内容: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指用“民族革命”的方式推翻满 清政府,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针 对当时十分激烈的排满情绪,孙中山特 别告诫,民族主义并非针对一切满人, 而是要扫除满清政府对人民的一切专制、 压迫、奴役。
2、评价: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体现了建立“民 族国家”的近代化要求,把握了时代主题。 但尚未从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在三民主义思想中,民族主义是前提,而民 族救亡也是当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由于国 内外的险恶条件,孙中山终其一生也没看到 中国真正独立自主的一天,民族主义的宣传 也就最为醒目。
1901年在日本,有人约黄兴去见孙中山,他以为孙不 过是“绿林豪杰”,所以不想见。后来他听说孙中山 是个书生,也以为不过是刘秀、邓禹之流,还是不想 见。直到1905年的一天,他在英国,有人来敲门,自 称“孙逸仙”,“温和端正”,他才感到很吃惊。在 自述认识孙中山的过程时,他颇有感慨地说:“我起 初不满意孙汶[文],就是因为他不是科第中人,不 是经生文人,并且疑心他不识字。到认识以后,才知 道他手不释卷。”当年留学欧洲的朱和中也回忆说, 孙中山去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时,他念着孙亲笔起草的 誓词草稿禁不住笑了。孙问其故,他回答说:“康有 为和梁启超常说您目不识丁,我见誓词简练,知康、 梁所言之妄。”孙傲然说:“我亦读破万卷也。”
武汉纺织大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三章

2、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72
173
3、中华革命党的建立
174
175
4、护国运动的爆发
176
177
178
5、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179
180
181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为什么 会失败?
182
从根本上说
183
从主观上说
反革命力量远远大于革命力量 首先,袁世凯于武昌起义前,就已形成了自己的 政治和军事势力 第二,帝国主义国家驻远东的舰队纷纷驶向汉口, 向革命党人示威 第三,混入革命政权的立宪派、旧官僚也是反对 民主共和的重要力量
29
30
1901 宣布“新政”
31
废除科举制: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
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 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 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 颁发各种教科书
杨念群: 科举制被废除是中国的一大悲剧
32
1905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48
49
50
51
52
2、出现了一大批宣传革命思想的期 刊译作
53
54
55
3、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
56
57
58
59
60
61
4、组建革命政党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总 理为孙中山;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62
63
1905年已经具备了成立全国性革命政 党的条件:
5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方案 四、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
其基本内容为:(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
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知识解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
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清政府又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
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综合运用革命派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知识解读】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第一,未能清楚地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不敢明确提出反帝口号;第二,缺乏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其方案不明确,不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标记保路风潮【知识解读】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特别是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其中以四川省最为强烈。
标记武昌起义【知识解读】由于革命形式日趋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全城戒严,封锁新军营门,收缴士兵子弹,按照查获的名单搜捕革命者,形式顿显严峻,革命党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力量,面临一朝倾覆的危险。
在起义面临失败的危急关头,革命党人和士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自行进行紧张的暗中联络,毅然发动了武昌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在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带领下,冲出营房,杀死阻拦起义的排长、队官、代理管带,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弹药。
接着,步兵、炮队、辎重各营和军校的学生群起响应,向楚望台集中。
他们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连长)吴兆麟为指挥官,并宣布起义部队为湖北革命军。
接着,又分三路进攻总督府,湖广总督瑞澂逃走。
11日、12日,驻汉口、汉阳的新军相继起义,经两天激战,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标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知识解读】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
标记袁世凯与复辟帝制【知识解读】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以武力压迫革命派,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攻击革命党人,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就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宣统帝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袁世凯公然进行复辟帝制活动,于1916年登基,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标记“二次革命”【知识解读】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誓师,组织讨袁军,发表讨袁通电。
黄兴迫于形势,也在南京宣布讨袁,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所谓的“二次革命”。
领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知识解读】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领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知识解读】面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仍坚持革命的立场,为捍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1)发动“二次革命”。
以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为导火线,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响应。
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这场斗争只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
(2)组织中华革命党。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但其要求党员个人绝对服从领袖,并采用打指模的封建入会方式,遭到黄兴等的公开反对。
中华革命党的社会影响远不如同盟会。
(3)发动护国战争。
为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取消了帝制。
6月6日,袁世凯在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皖系段祺瑞掌握了中央政权之后,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1917年7月中旬,孙中山率领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8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开幕。
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西南军阀陆荣延、唐继尧被选为副元帅。
然而,西南军阀只不过是借助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而已,他们与直系军阀达成停战协议以后,便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取消大元帅一职。
孙中山被迫离粤赴沪,在辞职通电中做出了“南与北如一丘之貉”的结论。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孙中山传令粤军陈炯明部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岑春煊、陆荣延。
11月,孙中山重返广东,恢复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战争。
1921年9月,孙中山平定广西,统一两广。
随后发布北伐令,以捍卫约法,恢复民国。
但陈炯明打出“保境安民”的旗号,反对孙中山北伐,遭到孙中山的严辞痛斥。
1922年6月,陈炯明炮轰孙中山的驻地,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指挥反击。
8月9日,孙中山离开广州再赴上海。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简单运用北洋军阀的通知以及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知识解读】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文化思想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总之,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
(2)1914年组织中华革命党。
(3)1915年发动护国战争。
(4)1917年和1920年分别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和第二次护法运动。
综合运用辛亥革命胜利的力士意义以及局限性【知识解读】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