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标记孙中山与兴中会的建立

【知识解读】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1895年春,在香港建立起兴中会总部,规定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檀香山兴中会的创建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从此他鉴定地走上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革命道路。

标记中国同盟会

【知识解读】1905年8月20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日本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领会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知识解读】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之为三民主义。其基本内容为: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革命推翻清王朝,改变其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现中国的独立。

(2)民权主义,即“创立民主”,也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就是通过涨价归公和照原

价收买的办法,逐步剥夺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现土地的国有化,国家可以利用全国地产收入来发展经济。

领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知识解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而逐渐形成的。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难的加深,在群众斗争的推动下,走向了清政府的对立面,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简单运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知识解读】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表明《辛丑条约》后,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控制和争夺中国,一方面是清政府甘心充当帝国主义的走狗,致使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

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方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又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人,其中满族9人,而满族中皇族又达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

综合运用革命派于改良派的论战及其意义

【知识解读】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大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

意义: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第一,未能清楚地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不敢明确提出反帝口号;第二,缺乏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其方案不明确,不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标记保路风潮

【知识解读】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从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特别是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卖国罪行,其中以四川省最为强烈。

标记武昌起义

【知识解读】由于革命形式日趋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全城戒严,封锁新军营门,收缴士兵子弹,按照查获的名单搜捕革命者,形式顿显严峻,革命党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力量,面临一朝倾覆的危险。在起义面临失败的危急关头,革命党人和士兵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自行进行紧张的暗中联络,毅然发动了武昌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在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带领下,冲出营房,杀死阻拦起义的排长、队官、代理管带,一举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夺取弹药。接着,步兵、炮队、辎重各营和军校的学生群起响应,向楚望台集中。他们推举原日知会会员、队官(连长)吴兆麟为指挥官,并宣布起义部队为湖北革命军。接着,又分三路进攻总督府,湖广总督瑞澂逃走。11日、12日,驻汉口、汉阳的新军相继起义,经两天激战,武汉三镇完全为革命党人所控制。

标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知识解读】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