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

合集下载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二、主要教学内容三、教学设计四、思考与练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同盟会、三民主义等历史基础知识,把握辛亥革命发展的基本脉络,认识当时进行革命的必要性,深刻体会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以及失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和了解国情,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难点: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使学生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3)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教学热点:1)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国情,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选择。

2)使大家正确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及其教训,深入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的历史经验。

二、主要教学内容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3、辛亥革命的失败三、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与民主思潮广泛传播的同时,国内外出现许多革命团体。

影响较大的有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和光复会。

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一公布,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

(二)重点讲述环节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列强在中国开银行,垄断中国的金融、财政;自1859年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即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27年。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总复习-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即名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也就是社会革命,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地价,则归国家,为民共享。

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的土地。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只有“兴民全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中国国民自有颠覆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的能力。

3.要不要社会革命。

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必要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

正义性:对于改良派所提出的“中国国民恶劣”说,革命派针锋相对地指出,不是“国民恶劣”,而是“政府恶劣”,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拯救中国与建设中国都必须取法乎上,直接推行民主制度。

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的唯一出路。

进步性:革命派强调,当时的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地主强权”和“地权失平”的现象,只有通过通过平均地权一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才能避免贫富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历史学]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历史学]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h
25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论战的主要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h
26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h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h
2
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萍浏醴起义
皖浙起义
镇南关起义
黄花岗起义
h
第二节
28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 政府宣布“铁路干 线国有”。将已归 商办的粤汉、川汉 铁路利权出卖给了 英、法、德、美四 国银行团。这激起 了湖北、湖南、广 东、四川四省的保 路风潮。
h
第二节
35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
h
第二节
36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军事:编练新军,扩充军备经济:1、保护外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方面的投资。

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以集资开矿。

2、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奖励资本家兴办企业。

教育:1、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

2、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小站练兵”为编练新军之始。

“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

⏹到清亡为止﹐共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

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在于巩固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一)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二)五权宪法学说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核心,是在现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超越西方民主政 治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理论。它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宪政运动的基本标志,在中国 现代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 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 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Thank You!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克服 独立各省各自为政、游勇散兵的状态。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各‚独立‛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 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 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 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 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 的利益。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复辟帝制。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两次帝制复辟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举起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方案 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 封建帝制的覆灭 2. 中华民国的建立 1.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讲 授 要 点
二、辛亥革命与建 立民国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基本任务 缺陷
没有从正面提出 反对帝国主义的 主张。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 恢复中华 的基础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 家,实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 没有提出推翻地 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 主豪绅阶级的统 治 。 命。 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 带有浓厚的空想 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 色彩,在实践上 的目的。 缺乏社会基础。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组成人员: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2.政策和措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3.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孙 中 山 发 布 的 宣 言 书
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宣布了临时政 府的对内对外方针。 对内方针:实现 ‚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 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 对外方针:‚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 去之‛。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二)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湖北武昌起义 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期 间,南方的革命党 人和北方的袁世 凯所进行的和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 三项条件: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 和遵守《临时约法》。 • 《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体制实行内阁制, 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对总统交办 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 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 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 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 庭朝野瞩目。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 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 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 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 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 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 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 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 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 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 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 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 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 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 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第一阶段(1901-1905):推行新政: 清廷还在西安时,慈禧太后就开始高唱‚变 法‛的调子。主要内容有: • 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改革行政制度 • 裁撤绿营,编练新军:裁撤绿营,成立练 兵处,编练‚新军‛;各省成立武备学堂。 •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按资本、用工多少 予以奖励。 • 废科举,办学校:开设的核心。他的目标是实现‚民之所有, 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社会。 • 四大民权:选举权、罢免权,有创制、复 决法律的权力 • ‚五权宪法‛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 考试权、监察权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教材P49-50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命的历史意义
皇帝倒了

辫子割了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 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 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 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 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齐勾结起来,从 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 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 强有力的核心。
• 兴中会(1894)
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 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黄兴 华兴会(两湖)
蔡元培 光复会(东南)
(二)三民主义学说 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
治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 三民主义的含义及评价
辛亥革命后,剪辫成风,街头 剃头匠生意兴隆。

(帝制的覆灭),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 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 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 和走路。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

共和二千七百四十一年秋七月,余年三十三矣, 是时满洲政府不道,戕虐朝士,横挑强邻,戮使 略贾,四维交攻,愤东胡之无状,汉族之不得职, 陨涕涔涔曰:余年已立,而犹被戎狄之服,不违 咫尺,弗能剪除,余之罪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和完整组织机 构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 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已经进 入新的阶段。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对三民主义的辩证认识
民族主义:以“革命排满”、“光复汉族” 为主题的民族主义对于唤起广大群众参加革命具 有极大的号召力,但带有民族复仇主义的局限, 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真正独立 的主张,甚至还幻想“世界列强赞成中国之革命 事业”。 • 民权主义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 心问题,但它只主义了政体的变革,却忽略了国 体的变革,尤其表现出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缺乏反封建的彻底性。 • 民生主义触及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具有 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它带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土地所有证问题。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 战争,讨伐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复辟行为。“二次革命”虽然迫使 袁世凯取消了帝制,但护法战争却由于陈炯明的叛乱归于失败。 护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终结,同时也使孙中山深刻认识到,要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必 须寻求新的力量,探索新的道路。
•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叙述为什么会选择暴力革命
• 他《伦敦蒙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 之手段、渐进之方式请援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 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止心愈坚,要求之愈切, 积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易以强迫‛。 • 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 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 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该前失,建设东亚平和,以为世 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到其目的。所谓‘欲得 平和不可不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
问题讨论
影响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1911年,旨在推翻清 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这场革命最 终颠复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 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1911年为辛亥年,故称 为辛亥革命。 •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 爆发武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辛亥革命另一 种广义的用法,指自清末开始中国出现的多次革 命运动,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结束为止。
孙中山对清政府腐败的揭露
•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 廷之事,为百姓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 与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 抑,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 利则各保其私囊,有害责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 官以财得,政以贿成。间有一二被政府惩治或斥革者,皆 其不善自谋得也。然经一番之惩治或斥革,而其弊害乃逾 甚。……夫满政府既藉苞苴科敛、卖官鬻爵以自存,则正 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被人民怨望之潮,又 何怪其潜之而暗长乎! •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思考
• 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什么选择了革命?
称行被 他者中 为”国年 “。国, 中也民国 国有党民 国人尊政 父称为府 。他“通 为永令 “远全 现的国 代总, 中理尊 国”称 之;其 父中为 ”国“ ,共中 而产华 民党民 间则国 普称国 遍他父 为” “。 革孙 命文 先 1940
• 中山先生年表 革命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 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 大寇” 《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 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 1898年 拜会康、梁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 《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 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首义 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宣誓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辞临时大总统职 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发动二次革命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1894年夏,孙中山曾上书建议李鸿章在中国 ‚建华盛顿之功勋‛,并具体提出了四项改革纲 领,即‚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 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 其用,货能畅其流。‛希望李鸿章能够接受他的 上书,厉行变法,以筹自强。 结果上书遭贬,促使了孙中山的思想觉悟。 这使孙中山认识到,无论是满族专政还是汉族人 掌权,只要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就不可能给资 产阶级以民主。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靠和平 手段是不行的,只有通过革命道路,靠暴力夺权。 由此,孙中山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4 、如果不发生辛亥革命,清王朝当时实行的 “新政”和“预备立宪”能不能使中国走上现代 化道路?
5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难以行 通?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无力支撑资产阶级共和国大厦。
当时的中国缺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条件(民主法制 与公民社会)。 近代民主思想启蒙不足(封建思想文化影响太深)。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准殖民治 辛亥革命爆发 的历史背景 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 亥 革 命
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前期活动
辛亥革命从 爆发到失败
辛亥革命评析
理论宣传 组织 活动 军事斗争 1、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袁世凯称帝与张勋 复辟 3、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与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终结 历史功绩 历史 局限

问题讨论
1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比较 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戊戌维新运动相 比,虽然都是为了反帝反封,但有着本质的不同:
2、辛亥革命算不算失败?
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里看,它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 民国,应该说是取得了胜利。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它并没有真正改 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只不过起到了改朝换代的作用,由北洋军阀的 封建割据取代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它只能算是一次失败 的革命。
• 4、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 响。

列宁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中国人民的 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 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列宁:《俄 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 文献》,《列宁全集》第21卷第163页,人民出 版社1990年版)。
关于革命派为什么要革命的其他言论
• 陈天华在1905年12月7日的《绝命辞》中自称:‚去岁 以前,亦渴望满洲变法,融化种界,已御外侮。然则近则 主张……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与清王朝)一刀两断‛。 • 1896年12月3日香港《支那邮报》的一篇文章曾这样概 括:‚至革命派之缘起,虽无追溯,而其大致要有不慊于 满清之行事。近中日一战,而此派遂斩然露头角。孙逸仙 博士之辈之初意,原欲已和平之手段要求立宪政体之创行 而已,迨至和平无效,始不得不出于强力。‛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建立 民主共和国的伟大胜利,可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并未改变。这种结局表明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辛亥革பைடு நூலகம்的影响
• • • •
1、推翻了帝制,尝试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2、 破除了传统文化 3、传播民主共和观念 4、西方思想体系的深入 5、社会与文化的变化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一次完整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封建帝制,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及其 主子帝国主义。 2、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国的观 念深入人心。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 件。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 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 力量。
中华民国的政权性质
• •
“临时之政府,革命时代之政府也。”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 国政权。
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
北洋军阀形成于袁世凯时期。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 、皖、奉三大派系。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各派军阀自立称雄,从 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
•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付梓 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 出师北伐 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 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 加入国民党
•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 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 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 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 党党纲草案》 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 英干涉中国内政 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筹办黄埔军校 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 命运动草案》 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 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 发表《入京宣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