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汇编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总结]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8f434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b.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2)了解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3)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2)培养学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认识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中华民族前途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2.教学难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2)辛亥革命的意义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太论战。双方论战涉厦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清政府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预备立宪期为9年的君主立宪方案。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焱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韧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

•
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和完整组织机 构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 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已经进 入新的阶段。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对三民主义的辩证认识
民族主义:以“革命排满”、“光复汉族” 为主题的民族主义对于唤起广大群众参加革命具 有极大的号召力,但带有民族复仇主义的局限, 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真正独立 的主张,甚至还幻想“世界列强赞成中国之革命 事业”。 • 民权主义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 心问题,但它只主义了政体的变革,却忽略了国 体的变革,尤其表现出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缺乏反封建的彻底性。 • 民生主义触及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具有 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它带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土地所有证问题。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二次革命”和两次护法 战争,讨伐袁世凯和张勋之流的复辟行为。“二次革命”虽然迫使 袁世凯取消了帝制,但护法战争却由于陈炯明的叛乱归于失败。 护法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的终结,同时也使孙中山深刻认识到,要改造中国,振兴中华,必 须寻求新的力量,探索新的道路。
•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叙述为什么会选择暴力革命
• 他《伦敦蒙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 之手段、渐进之方式请援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 只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止心愈坚,要求之愈切, 积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易以强迫‛。 • 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 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 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该前失,建设东亚平和,以为世 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到其目的。所谓‘欲得 平和不可不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控制,多方扩展其在华势力。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本来就十分沉重的税赋加上巨额的对外赔款,使广大劳动人民不堪重负,民不聊生。
⏹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3.清末“新政”为了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抗情绪,1901年初,慈禧太后刚到西安,就发布“变法”命令,假惺惺地表示要力图振作,推行“新政”,加强“改革”。
⏹军事:编练新军,扩充军备经济:1、保护外商标和外国人在中国筑路、开矿方面的投资。
不论外国人或中国人都可以集资开矿。
2、宣布自由发展实业为合法,奖励资本家兴办企业。
教育:1、废八股,废科举,令各省设立学堂。
2、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编练新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广西按察使奉命用西法编练“定武军”﹐共4700人﹐驻天津附近马厂﹐袁世凯此基础上,增募2000余人,聘德国教官,在小站成立新建陆军督练处,设立步队、马队、炮队。
“小站练兵”为编练新军之始。
“新政”后改行常备军制﹐并成立总理练兵处﹐以奕劻为总办﹐袁世凯为会办﹐铁良为襄办﹐令各省成立督练公所﹐拟在全国以新军取代旧军(八旗﹑绿营)。
⏹到清亡为止﹐共练成十四个镇﹑十八个混成协﹑四个标和两协禁卫军。
清朝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在于巩固垂死的封建统治﹐但对中国军制是一重大革新。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 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 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袁世凯像
正如一个曾经参加辛亥革 命的资产阶级革命者邹永成所 言:轰轰革命几十年,志灭胡 儿着祖鞭,不料袁猴筋斗出, 共和成梦我归天。
总华 统民 的国在 袁第北 世二京 凯届就 临任 时中 大
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2、
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大总统职位“非袁莫属”
辛亥革 命前,它 们与革命 派长期尖 锐对立。
革命爆发后,虽附从革命 ,但对革命派持消极态度。与 原来的旧秩序有着千丝万缕的 利害关系。认为袁世凯有力量 来恢复已被打乱的社会秩序。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4、
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进而被其独揽大权
首先,袁世凯与军队存在牢固的关系。他以北洋新军起
家,首练新军,其部将遍布各支军队。在革命面前,清政 府也需要袁世凯来挽救危机。
其次,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反满甚于反封,所以清朝也
相信袁世凯的出山,可以麻痹革命党人。袁世凯作为汉人,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3、
拥只 护要 共袁 和世 ,凯 就能 有逼 其清 任帝 大退 总位 统、
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对袁世凯认识不清
章炳麟:虚大总统之位以 待“北方之英”。 孙中山
黄兴:不争权位名利。
汪精卫:拥袁弃孙。
孙中山:形势所逼,只能 让位。
1914年,袁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孙山发 表讨袁檄文,追述了让权动因之一在于:“军府不 忍战争之绵延,以为贼本汉族,人情必恩宗国,而 总统复非帝王万世之比,俯与迁就,冀其自新。” 宋庆龄也曾问过孙中山为什么在南京要辞去 总统职位,孙中山告诉宋庆龄说:“我没有革命 军队,也没有革命的干部。”
(完整版)3.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视频
视频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 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青年运动的方向》, 《毛泽东选集》第2卷
孙中山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894年孙中山上书 李鸿章,提出“人能 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 其流”的主张。
清政府派出考察团赴各国考察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改革官制 改革军制 改革教育 改革经济 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武装起义
1911 年 4 月 27 日 , 黄 兴 率 敢 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 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 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 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 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 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 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 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 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 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一)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二)五权宪法学说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核心,是在现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超越西方民主政 治理论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政理论。它的形成是中国现代宪政运动的基本标志,在中国 现代宪政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招致外国的干涉、瓜分,使 中国‚流血成河‛‚亡国灭种‛,所以要爱国就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立宪。革命派针锋相对 地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Thank You!
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克服 独立各省各自为政、游勇散兵的状态。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各‚独立‛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 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 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 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 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 的利益。
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军阀们公然复辟帝制。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两次帝制复辟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举起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3.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方案 4.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 封建帝制的覆灭 2. 中华民国的建立 1.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讲 授 要 点
二、辛亥革命与建 立民国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 基本任务 缺陷
没有从正面提出 反对帝国主义的 主张。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朽统治,在国内各民族平等 恢复中华 的基础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 家,实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 没有提出推翻地 产阶级共和国,完成政治革 主豪绅阶级的统 治 。 命。 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 带有浓厚的空想 分化与对立,达成社会革命 色彩,在实践上 的目的。 缺乏社会基础。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组成人员: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
2.政策和措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
3.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孙 中 山 发 布 的 宣 言 书
在孙中山发布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宣布了临时政 府的对内对外方针。 对内方针:实现 ‚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 之统一‛、‚内治之统一‛、‚财政之统一‛; 对外方针:‚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 去之‛。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二)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湖北武昌起义 军政府旧址
辛亥革命期 间,南方的革命党 人和北方的袁世 凯所进行的和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 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 病逝,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孙中山叙述为什么会选择暴力革命
• 他《伦敦蒙难记》中承认,他早期曾投身于“以和平之 手段、渐进之方式请援于朝廷,俾倡行新政”的运动,只 是在多次碰壁之后,“然望治止心愈坚,要求之愈切,积 渐而知和平手段不得不易以强迫”。
甚。……夫满政府既藉苞苴科敛、卖官鬻爵以自存,则正 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被人民怨望之潮,又 何怪其潜之而暗长乎!
•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
•
1894年夏,孙中山曾上书议李鸿章在中国
“建华盛顿之功勋”,并具体提出了四项改革纲
领,即“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
•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建国方略 物质建设》付梓 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 出师北伐
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 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 加入国民党
•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 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 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 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 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 党党纲草案》 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 英干涉中国内政 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 大寇”
《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
兴中会成立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 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 1898年 拜会康、梁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
• 《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 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 惠州七女湖起义 钦州、廉州、防城起义 镇南关起义
• 1904年,他在题为《支那问题真解》的英文稿中又一 次指出:“我辈虽有种种不平,而犹欲勉与周旋,乃终不 可得。是以支那人翻然欲该前失,建设东亚平和,以为世 界之平和,必当思适宜之方法以达到其目的。所谓‘欲得 平和不可不决裂者,亦时机拶逼之而出’者也。”
关于革命派为什么要革命的其他言论
• 陈天华在1905年12月7日的《绝命辞》中自称:“去岁 以前,亦渴望满洲变法,融化种界,已御外侮。然则近则 主张……欲使中国不亡,惟有(与清王朝)一刀两断”。
• 1896年12月3日香港《支那邮报》的一篇文章曾这样概 括:“至革命派之缘起,虽无追溯,而其大致要有不慊于 满清之行事。近中日一战,而此派遂斩然露头角。孙逸仙 博士之辈之初意,原欲已和平之手段要求立宪政体之创行 而已,迨至和平无效,始不得不出于强力。”
孙中山对清政府腐败的揭露
•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廷 之事,为百姓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与 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抑, 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 各保其私囊,有害责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官 以财得,政以贿成。间有一二被政府惩治或斥革者,皆其 不善自谋得也。然经一番之惩治或斥革,而其弊害乃逾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准殖民治
辛亥革命爆发 的历史背景
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
资产阶级革命 理论宣传
亥 派的前期活动 组织 活动
革
军事斗争
命
辛亥革命从
1、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袁世凯称帝与张勋 复辟
爆发到失败 3、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与旧民主主义革
•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筹办黄埔军校 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
命运动草案》 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 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
中也民国
国有党民
国 父 。
人 称 他
尊 为 “
政 府 通
为永令
“ 现 代
远 的 总
全 国 ,
中理尊
国 之 父
” ; 中
称 其 为
” , 而 民
国 共 产 党
“ 中 华 民
间 普 遍
则 称 他 为 “ 革 命 先
国 国 父 ” 。 孙 文
• 中山先生年表 革命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 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
•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由1911年10月10日
爆发武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辛亥革命另一
种广义的用法,指自清末开始中国出现的多次革
命运动,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满清统治结束为止。
思考
• 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什么选择了革命?
1940
称行被
他者中
为”国年
“。国,
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评析
历史功绩 历史 局限
问题讨论
影响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是一场发生在1911年,旨在推翻清
朝封建统治,建立共和政体的革命。这场革命最 终颠复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在中 国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中,1911年为辛亥年,故称 为辛亥革命。
•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 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首义
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 宣誓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辞临时大总统职 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 宋教仁被刺 发动二次革命
•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 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 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 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 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 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 心理建设》付梓 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