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酒五变色实验报告
碘酊实验报告

篇一:碘酒五变色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碘酒五变色·组长:邹江南·组员及分工:操作人员——张伟航记录人员——陈宇韬摄像人员——刘欣益·实验仪器和药品: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称量纸、带盖广口瓶、胶头滴管、6mol/l氢氧化钠、火柴、碘、碘化钾、无水乙醇、双氧水、饼干屑、稀硫酸·实验设计方案:步骤一:配制碘酒溶液称取2g碘、1.5g碘化钾,用75%乙醇溶解、稀释到100ml,得到碘酒溶液。
步骤二:无色变为啤酒色在带盖广口瓶中加入1oml水,再滴加2~4滴碘酒,无色的水变成啤酒色。
步骤三:啤酒色消失取几根火柴,把火柴头靠在一起,划燃后迅速把这束火柴插入广口瓶内。
等火柴头在瓶内的液面上燃尽后取出火柴杆,盖上盖子,振荡瓶内溶液。
片刻后啤酒色变成无色透明。
步骤四:溶液恢复棕黄的啤酒色继续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呈现浅棕黄的啤酒色(如果变色不明显,可以滴加几滴稀硫酸)。
步骤五:溶液啤酒色变深蓝色再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饼干屑,略摇晃一下瓶子,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六:溶液深蓝色变浊白色向广口瓶内加入4毫升6mol/l氢氧化钠,略振荡一下,深蓝色褪尽,溶液变成浊白色。
·实验结果分析:1、火柴头里含有硫磺、氯酸钾等,划燃火柴头后会产生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在碘酒溶液中,单质碘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色的氢碘酸,于是啤酒色退去。
i2+so2+2h2o===h2so4+2hi2、氢碘酸遇双氧水后被氧化而又析出单质碘,于是溶液啤酒色恢复。
2hi+h2o2===i2+2h2o若反应现象不明显,可加入稀硫酸,增大反应物氢离子的浓度,加速反应向生成碘单质的方向进行。
3、饼干屑中含有淀粉。
碘遇淀粉变蓝,故溶液变蓝。
4、单质碘遇氢氧化钠,会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无色的物质,故溶液蓝色消失。
而溶液的浑浊是因为饼干屑造成的。
3i2+6naoh====naio3+5nai+3h2o·实验反思:1、实验非常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选取了适宜的起始反应液(1oml水,而不是20ml或其它剂量),这样既不会因为剂量过多导致现象不明显,也不会因为过少而导致操作不便(如步骤三要求火柴伸入至液面)或现象不明显。
碘单质的实验报告

碘单质的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碘单质的性质,了解其物理和化学特性。
实验器材和药品- 碘酒和碘片- 试管和试管架- 防护眼镜和手套- 过滤纸- 加热设备(如酒精灯)实验原理碘单质(I2)是一种紫黑色固体,在常温常压下为晶体状态。
碘分子由两个碘原子共享电子而形成,因此它具有高沸点和高蒸汽压。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
2.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碘酒。
3. 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中。
4. 使用加热设备加热试管中的碘酒。
5. 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实验结果在加热后,观察到以下现象:1. 碘酒开始变热,颜色逐渐变深。
2. 当温度达到一定点时,碘酒开始沸腾,产生紫色蒸汽。
3. 随着加热的继续,试管内的碘酒完全蒸发,留下了一层细小的碘晶体。
实验分析由于碘单质具有高蒸汽压,因此加热后碘酒会迅速蒸发。
蒸发时,碘分子从固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形成紫色蒸汽。
最终,碘分子在试管的内壁凝结,形成细小的碘晶体。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碘单质具有高蒸汽压,加热后能够快速从固体转变为气体。
2. 碘单质在固体状态下呈现紫黑色,气体状态呈现紫色。
3. 碘单质具有较高的沸点,需要加热才能蒸发。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应戴上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碘与皮肤或眼睛接触。
2. 实验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避免碘留在试管或其他容器中。
3. 加热时要注意安全,确保试管架的稳固和加热设备的合理使用。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和验证碘单质的性质,了解了它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实验结论,并明确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碘的性质以及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颜色变化》,详细内容为“变色的碘”。
通过观察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让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碘的特性,知道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
难点:让幼儿理解碘颜色变化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碘片、水、酒精、滴管、试管、实验桌、白纸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白纸,上面滴有碘水,让幼儿观察颜色变化,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解碘的特性(10分钟)教师讲解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引导幼儿了解碘的特性。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演示实验:将碘片放入试管中,加入水,观察颜色变化;再加入酒精,观察颜色变化。
讲解实验原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记录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
6. 板书设计(5分钟)板书内容:碘的颜色变化、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碘盐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并解释原因。
2. 答案:碘盐在水中溶解后,溶液呈淡黄色,因为碘在水中溶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碘在水和酒精中的颜色变化,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指导,避免幼儿误伤。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思考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碘盐、碘酒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安全指导2. 幼儿观察与表达能力的培养3. 碘特性及颜色变化原因的解释4.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与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安全指导实验过程中,安全是首要关注的重点。
教师需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确保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避免误伤。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碘酒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神奇碘酒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感知淀粉遇到碘变蓝的现象。
2.能运用这个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难点: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 活动准备: 碘酒、村长头饰、馒头、胡萝卜、土豆、白菜、饼干、青瓜、梨头、香蕉、奶粉、一次性杯子和盘子 活动过程: 1、认识碘酒 师(慢羊羊)小朋友,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酒 提问:我们来看一下碘酒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 师:碘酒有消毒功能,能杀死许许多多的细菌,在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我,细菌看见我就跑,哈哈哈 最近,我发现,碘酒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看看这里有一个馒头,现在加入了碘酒,现在我们看看馒头怎样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 2、幼儿操作 1)试一试 将碘酒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 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 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 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3、问题解决——运用 1)情景表演 师:灰太狼,为了挣些钱给红太郎和小灰灰买好吃的,动起了歪脑筋,开了一家奶粉超市 灰太狼“快来买呦,便宜浓稠的奶粉,原来,他在有的奶粉罐中放了许多淀粉,这样买可以比超市便宜,所以许多羊村的村民上当买回了家,上了当,结果宝宝营养不良 卫生局的警察叔叔知道后,来进行检查。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幼儿科学小实验:变色的碘
思考:碘酒的颜色遇到燃烧的火柴时,会有变化吗?
材料:带盖的玻璃瓶1个、碘酒1瓶、火柴1盒、水少许
步骤:
1玻璃瓶中倒入30毫升左右的水。
2在水中加入二、三滴的碘酒,观察颜色。
3同时使用2-3根火柴,点燃后立即放入瓶中燃烧,并用瓶盖盖住瓶口。
4摇晃瓶子,观察颜色的变化。
讲解:
1、液的颜色是棕色的。
2、火柴的烟雾可以使碘变成无色的碘离子,所以瓶子中的碘酒溶液会变成无色透明的水溶液。
创造:火柴中含有一些易燃物质,当你点燃火柴时,除了火光,是否闻到异味呢?会带来什么样的污染呢?
编辑:elain。
碘伏变色实验作文

碘伏变色实验作文前段时间,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我突然对化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来想去,决定从一个简单又有趣的碘伏变色实验开始我的“科学探索之旅”。
说干就干,我风风火火地跑到小区门口的药店,买了一瓶碘伏和一小包维生素 C 片。
回到家,我像个即将出征的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把各种工具摆了一桌子:一次性杯子、筷子、勺子,还有那瓶刚买回来的碘伏和维生素 C 片。
实验开始啦!我先往一次性杯子里倒了差不多小半杯的碘伏,那深棕色的液体在杯子里荡漾着,看起来有点神秘莫测。
我盯着杯子,心里暗暗想:“这玩意儿能变色?”紧接着,我小心翼翼地用勺子舀了一点点维生素 C 片的粉末,轻轻地撒进碘伏里。
刚开始,啥变化也没有,我心里有点着急,“咋回事啊?难道是我操作不对?”就在我满心疑惑的时候,奇迹发生了!只见杯子里深棕色的碘伏开始慢慢地变浅,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魔法手在慢慢给它褪色一样。
我瞪大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杯子,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
那颜色变得越来越浅,从深棕色变成了浅棕色,又从浅棕色变成了淡黄色。
“哇塞,太神奇了!”我忍不住叫出声来。
我拿起筷子,在杯子里轻轻搅拌了几下。
随着我的搅拌,杯子里的液体颜色变得更加均匀,而且变得更淡了。
此时的碘伏已经几乎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液体,和刚开始那深棕色的模样简直是天壤之别。
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可是,我还没高兴多久,新的问题就来了:这到底是为啥会变色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赶紧打开电脑,上网查资料。
原来啊,碘伏是一种强氧化剂,而维生素 C 是一种还原剂。
当维生素 C 遇到碘伏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碘伏中的碘分子还原成碘离子,所以碘伏的颜色就会逐渐消失。
弄明白了原理,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这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道超级难的谜题。
通过这次碘伏变色实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化学的神奇和魅力。
以前总觉得化学是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复杂的实验,现在才发现,原来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变色的碘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奇妙的颜色变化》,具体内容包括:认识碘,观察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通过实验了解碘的特性和科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碘的基本特性,知道碘在不同溶剂中会发生变化。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理解碘颜色变化的科学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碘粉、酒精、水、白纸、滴管、实验器材等。
学具:记录表、画笔、水彩颜料、调色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白纸,上面滴有碘水,让幼儿观察纸上的颜色变化,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碘的基本特性,以及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
3. 实验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碘在酒精、水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白纸和碘水,让幼儿自己操作,观察颜色变化,并分享实验结果。
6. 互动游戏(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不同”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碘的特性2. 碘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变化3. 科学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无固定答案,鼓励幼儿观察、思考、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碘的特性和颜色变化,但部分幼儿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颜色变化现象,如蔬菜水果的颜色变化、衣服的颜色变化等,让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2. 幼儿观察和记录能力的培养3.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讨论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1. 教师在实验前向幼儿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变色的碘实验

让文章更有趣味。)
小魔术——变色的碘
点评: 1. 层层铺垫。开篇就说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勾起 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小作者并不是马上就过渡到对魔 术过程的描写,而是慢慢介绍魔术前的准备工作,慢慢 铺成,进一步勾起读者兴趣。
2. 观察细致。从实验开始前的准备到真正做实验的步
骤,还有看到实验现象后同学们的反映,小作者都有详 细的描述,若是没有对这些事物的详细观察,是不会做
到这点,并让读者有身临 巧设悬念。文章开篇便说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现象, 设置悬念,让人对下文产生莫大的兴趣。
2. 由事到理,感悟真切。因为一场奇特的科学实验,
小作者对其原理产生了好奇,就开始动手翻阅资料进 行查证,最后终于在老师那里得到证实:自己了解到
的原理是正确的,从而感悟出要留心观察生活,积极
小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步一步地把实验过程记叙得有条 有理,关键步骤的叙述具体细致,让人一看就明白。
2. 观察要深入。这就要求我们细致地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细微变化。 除了观察实验本身的细微变化,还应该观察老师的神情、动作的变 化,以及同学们表情的变化。 比如下面这个段落:
实验开始了。老师自信地拿起手帕,点燃后放进小铁桶里, 火熊熊地烧着。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火光,都为这条漂亮的 手帕感到惋惜。老师满不在乎地看着小铁桶,好一副稳坐钓鱼 台的架势。一会儿,她胸有成竹地走上去用盖子罩住铁桶。火 熄灭后,老师拿出手帕,手帕还是那样漂亮,完好无损。同学 们惊讶地说:“真奇怪啊!”(《烧不坏的手帕》) 小作者以老师的实验过程为对象,观察细致,叙述有条理。 3. 观察与联想相结合。建立在观察之上的联想,能使文章生 动传神。丰富的联想,能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使瞬间的 情景“动”起来,从而增添文章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目:碘酒五变色
·组长:邹江南
·组员及分工:操作人员——张伟航
记录人员——陈宇韬
摄像人员——刘欣益
·实验仪器和药品:
量筒、烧杯、玻璃棒、电子天平、称量纸、带盖广口瓶、胶头滴管、6mol/L氢氧化钠、火柴、碘、碘化钾、无水乙醇、双氧水、饼干屑、稀硫酸
·实验设计方案:
步骤一:配制碘酒溶液
称取2g碘、1.5g碘化钾,用75%乙醇溶解、稀释到100mL,得到碘酒溶液。
步骤二:无色变为啤酒色
在带盖广口瓶中加入1OmL水,再滴加2~4滴碘酒,无色的水变成啤酒色。
步骤三:啤酒色消失
取几根火柴,把火柴头靠在一起,划燃后迅速把这束火柴插入广
口瓶内。
等火柴头在瓶内的液面上燃尽后取出火柴杆,盖上盖子,
振荡瓶内溶液。
片刻后啤酒色变成无色透明。
步骤四:溶液恢复棕黄的啤酒色
继续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双氧水,溶液呈现浅棕黄的啤酒色(如
果变色不明显,可以滴加几滴稀硫酸)。
步骤五:溶液啤酒色变深蓝色
再向广口瓶内加入少量饼干屑,略摇晃一下瓶子,溶液变成深蓝色。
步骤六:溶液深蓝色变浊白色
向广口瓶内加入4毫升6mol/L氢氧化钠,略振荡一下,深蓝色
褪尽,溶液变成浊白色。
·实验结果分析:
1、火柴头里含有硫磺、氯酸钾等,划燃火柴头后会产生少量二氧
化硫气体。
在碘酒溶液中,单质碘跟二氧化硫反应,生成无色的氢碘酸,于是啤酒色退去。
I2+SO2+2H2O===H2SO4+2HI
2、氢碘酸遇双氧水后被氧化而又析出单质碘,于是溶液啤酒色恢
复。
2HI+H2O2===I2+2H2O
若反应现象不明显,可加入稀硫酸,增大反应物氢离子的浓度,加速反应向生成碘单质的方向进行。
3、饼干屑中含有淀粉。
碘遇淀粉变蓝,故溶液变蓝。
4、单质碘遇氢氧化钠,会发生歧化反应而生成无色的物质,
故溶液蓝色消失。
而溶液的浑浊是因为饼干屑造成的。
3I2+6NaOH====NaIO3+5NaI+3H2O
·实验反思:
1、实验非常成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选取了适宜
的起始反应液(1OmL水,而不是20mL或其它剂量),这
样既不会因为剂量过多导致现象不明显,也不会因为过
少而导致操作不便(如步骤三要求火柴伸入至液面)或
现象不明显。
2、实验操作时部分组员尚不熟悉实验的步骤,经常要查看
方案,影响了实验的效率。
因此今后做实验前务必要在
脑海里先“过一遍试验流程的电影”,这样应该会大大
地提高效率和成功率。
3、我们的操作过程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如一开始一心想尽
快完成实验,器具还没准备完全,就去称量碘化钾,以
致器具准备完成、要配制碘酒时,碘化钾经潮解了。
这
也警醒了我们,化学实验室一个严谨的过程,实验前必
须要充分地准备及规划,而且切记不能心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