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
黄 花 岗 七 十 二 烈 士 墓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武汉位于 长江、汉水 汇合处,由 武昌、汉阳、 汉口(古称 夏口)三镇 组成。素有 "九省通衢" 之称,是湖 北省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中心。
武昌起义爆发的必然性:
革命形势的发展
清朝政府 “新政” 预备立宪 萍浏醴起义 革命党人 黄花岗起义 收回利权
学校不拜孔 提倡“自由 子,不读四 平等、友爱 书五经,废 为纲” 的公 民道德,革 止旧教科书。 除旧的风俗 习惯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 时 约 法 的 主 要 内 容
中华民国主权在民;国内各民族平 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自由。
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同盟会建立后,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国内支部
同盟会国外支部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起义
时间 1906年12月 1907年5月 1907年6月 1907年9月 1907年12月 1908年3月 1908年4-5月 1910年2月 1911年4月 起义地点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 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 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 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 史性巨变,具有伟大的 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 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 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从而为 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 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 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任凭你像尧舜那么圣贤,像秦始皇、明太祖那么强暴, 像曹操司马懿那么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 没人答应。 ---------梁启超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 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 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 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 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三章_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2、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6月成都保路 同志会成立 保路风潮发展为全省 抗粮抗捐斗争 成都血案 荣县及各州县独立
(二)武昌起义与各省独立
1、武昌起义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 组成同一的起义 领导机构,蒋翊 武任湖北革命军总指挥,孙武任 参谋长。
1911年10月9日起义消息泄露,刘 复基、彭楚藩等革命党人被杀。
----
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学说的确立
(1)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8月20 日在日本东京 成立
•同盟会的组织体系:
总理
评议部 司法部 支部 分会
执行部
•同盟会纲领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2)三民主义学说
民族主义 内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优点: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朝
政府;将满族贵族和满族人民区分 开来。
原因二:当时的中国不存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国 内环境,封建统治阶级顽固地维护自己的统治, 资产阶级思想未能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原因三: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不足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
成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和 惠州起义
兴中会成立宣言
檀香山兴中会会员秘密宣誓的地方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的建立
章炳麟:《驳康有为 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3年黄兴成立华兴会; 1904年刘静庵成立科学补习所, 年底组建日知会; 1904年蔡元培组建光复会;
蔡锷
护国运动
3、护法运动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任中华民 国海陆军大元帅的孙中山。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总结]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8f434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b.png)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2)了解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3)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2)培养学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民族独立意识。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认识资产阶级革命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中华民族前途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2)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3)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2.教学难点(1)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2)辛亥革命的意义课时分配约用3节课完成教学任务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动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巩固和扩大他们在华利益,加紧对华输出资本,掠夺通商和路矿利权,与此同时伸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这种矛盾的激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上。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烦人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
清末的时候进行了一些改革,这些改革里有日本的影子,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到《大日本帝国宪法》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也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
明治七年(1874年),爱国公党递交的民撰议院设立建白书反映了日本民间对开设民选议会的呼声,开启了日后延续近20年的自由民权运动。
其中,国会的开设又是争议的焦点。
明治十三年1880年成立的国会期成同盟发动了国会开设运动,以大规模请愿给政府施压。
在重重压力下,明治八年(1875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渐次建立立宪政体之诏书》,明治十四年(1881年)在政变中颁布了《国会开设敕谕》,承诺10年后开设议会。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内阁成立;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1890年,帝国议会开设。
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清政府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仿效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介绍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行者。名文,字德 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 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 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人能尽其才,地能 尽其力,物能尽其 用, 货能畅其流。
3、资产阶级领导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运动以 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 即将倒塌的房子,整个结构已从根 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 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 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说:“我 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 了的。” (1911.5)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09年《民呼日报》发表的反映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漫画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清政府的新政与统治危机
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从1901~1905年,清政府陆续颁布30多道上谕, 推行新政,史称“清末新政”。
1901年4月,督办政务处成立,作为推行新政的机 构。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主 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因此,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 领导者。伟大的辛亥革命正是在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领导下发生的。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客观和 主观历史原因的。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 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思想的产物,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 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历史 实际,是唯心史观。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 求,是历史的必然。
5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0210417

从东京向东北,先到水户,福岛,再到仙台
•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 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 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 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 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 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 中国的学生。······
清末新政的内容 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裁撤绿营,建立新军 废科举,设学堂,派留学 制定商法,奖励工商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行预备立宪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6 年 , 清 政 府 被 迫 宣 布 “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但 规定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原名仙台医科大学
到仙台学医 的介绍信
光绪三十年 1904年
日俄战争时期
1904-1905
周树人,出生于1881 年9月25日
江南陆师学堂 普通科 光绪二十四年~ 二十七年 1898~1901 17岁~20岁
东京私立弘文学院, 速成普通科 明治三十五年~ 三十七年 1902~1904 21岁~23岁
1911年,“皇族内阁”的成 立,宣告了清末“新政”的 破产。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 中国代表团与西人合影
孙中山:(清王朝)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 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 屋免于倾倒吗? 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 速其颠覆。
1906年丙午年,丙午官职改革,清 政府试图加强中央集权、压制地方总督 巡抚及大臣的权力。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 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 《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清 末 立 宪 运 动
1、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 2、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日益高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破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孙中山与中国同盟会会员合影
1、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
在宣传民主思想中,陈天华的《警世钟》、 《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轰动海外,影响日深。 其中,邹容的《革命军》更是激荡人心,催 人奋进。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 通,还在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软 弱,主要表现在:近代工业基础薄 弱;工业发展的原动力不足;处于 没有平等竞争条件下的国际环境下; 不能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
本章小结
辛亥革命及其后来的斗争都最终失败了,“革命 尚未成功”,但它给了我们以深刻的教训和启示: 要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 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必须寻找新 的革命思想、新的领导阶级、新的革命政党、新 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前途。俄国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成为 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 核心。从此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历 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辞职文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以后,废除了 孙中山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任 命亲信组阁,控制了政府的实权。
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亲信在上 海杀害了国民党领袖 宋教仁。
被杀害的宋教仁
袁世凯秘密大借外债,于1913年4月向 英、俄等五国银行借款2500万英镑,作为 扩大军队,发动内战的经费。 他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增加赋税, 19 13 – 1914年各地的地租比辛亥革命前增加 10%以上。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是非题1、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政府的立宪改革进程。
(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工商业资本家。
( )3、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4、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是辛亥革命时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 )6、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7、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
( )8、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宣告中国的封建统治历史到此结束。
( )9、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 )10、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
( )11、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变革运动,而且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12、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场历史性巨变。
( )13、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所护的“法”是《中华民国约法》。
( )14、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 )15、辛亥革命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 )16、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17、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
( )二、单项选择题1、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年。
A、1898B、1900C、1906D、1908年2、1894年,孙中山给()上书,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A、光绪皇帝B、李鸿章C、康有为D、袁世凯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革命团体是是()A、兴中会B、光复会C、华兴会D、岳王会4、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A、《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革命军》C、《警世钟》D、《猛回头》5、1905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在东京成立()A、兴中会B、光复会C、同盟会D、国民党6、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才”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D、“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7、《革命军》的作者是()A、邹容B、陈独秀C、陈天华D、章炳麟8、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三民主义学说、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识记;易考选择题)【考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辛亥革命发生的客观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了。
2.辛亥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清末“新政”的破产。
为了摆脱内外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宣布实行“新政”,【考点:清末实行“新政”的目的】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包括: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3.辛亥革命发生的主观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的逐步强大。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识记;易考选择题)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考点:资产阶级组建的第一个革命团体】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1904年,他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
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考点:章炳麟的代表作】;邹容写了《革命军》【考点:邹容的代表作】;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考点:陈天华的代表作】两本小册子。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
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考点: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及其成立的意义】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考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称为三民主义。
【考点:三民主义的内涵】1.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了“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是,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另一方面革命派强调了对满族封建势力的清除而放松了对汉族封建势力的警惕,结果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
【考点: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局限性】2.民权主义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考点:民权主义的内涵】3.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但是,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考点:民生主义的内涵及局限性】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的进步性】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考点: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投入这场论战的还有其他十几种报刊。
辩论的主要内容:一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二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三是要不要社会革命。
【考点: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这场论战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但这场论战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弱点。
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考点: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重大意义】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识记;易考选择题)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同盟会在批判改良主义思想的同时,发动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考点: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举行广州起义,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
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史称“黄花岗起义”。
【考点:1910年2月至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两次著名起义及影响最大的起义】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
【考点:武昌起义前夕,在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2. 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
【考点:参加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
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
革命军在3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燃起革命的烈火。
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识记;易考选择题)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
除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拥有统治全国和统率海、陆军之权外,陆军、外交等重要部的总长和所有各部的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
在作为国家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同盟会会员也占多数。
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例如:扫除种种封建弊端,保护人权;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提倡兴办工厂、矿山、银行、垦殖事业等;宣布禁止刑讯,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禁止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宣布改革文化教育制度,否定忠君尊孔教育,废止小学读经,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各种教科书等。
南京临时政府具有的局限性表现在:(1)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告友邦书》中,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2)南京临时政府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去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考点: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府组织机构以及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
意义:《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3.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至此,袁世凯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们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他们制定《暂行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规定给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1913年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7省国民党人的“二次革命”。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4年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1915年5月,他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要求。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发表接受帝位申令。
第二天,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
31日,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从1月1日到3月23日只当了83天皇帝就被迫取消帝制和洪宪年号。
1917年6月,前清官僚张勋率“辫子军”北上,拥废帝溥仪复辟,只12天就破产。
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