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军阀统治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军阀统治
翠亨村孙中山住宅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 容
1.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
2.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
改革官制,编练新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关于废止科举的谕令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历经唐、宋,至明朝发展到鼎盛。清朝入关大体 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
(一)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并借 “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 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从武 汉调兵镇压,革命党人利用这一时机发动了起义。
(二)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蒋翊武、焦达峰、孙武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
借 楼与英、法、德、俄、
款 日五国银行团作最后的
合 谈判,签署了2500万英
同 》
镑的《中国政府善后借 款合同》。
有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先后罢免了李 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
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
李烈钧(1882-1946 )
1913年7月12日,江西都 督李烈钧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 军,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此 为江西湖口。
护国运动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 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 省相继宣布独立。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全
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 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几个月 后忧惧而死。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3)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 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 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 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 • • •
日俄战争证明日本立宪政体成功。梁启超与革命派的辩论 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的报告。 各方认同立宪,但目的不一 1906年9月机构改革,重整之后,汉人在政府高曾中占据了 不足三分之一的职位,地方上设财政局和新军,削弱汉人督 抚的权力。 •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九年后生效。《大纲》实 质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 太后死,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是一场骗局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代表 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 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共和 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重点和难点 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黄兴像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 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 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 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一)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关于蕈命与改良的辩论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太论战。双方论战涉厦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清政府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预备立宪期为9年的君主立宪方案。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焱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韧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此前的斗争,包括象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 义和团的反帝运动,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 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 讲,还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 会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 纲领,并用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 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 得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起用 袁世凯
袁世凯
逼清帝 退位
世 凯 篡



南京


革命党 和
临 时
孙中山让位
夺 革 命
谈政



何以至此?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外交上,没有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 经济上,国库空虚,财政极度困难 组织上,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三人) 外部因素,袁世凯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孙中山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 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
《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行不通。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
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
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 1.废刑罚 2.保护华侨 方面 3.不准买卖人口

5第三章辛亥革命

5第三章辛亥革命

28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30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大总统誓词:倾覆 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 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 国民之公意,又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 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 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 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 31 元旦 孙文”。
革命党
南北 议和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1912.3.10
孙中山让位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44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5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5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6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5月,清政 府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 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 名大臣中满族有9人, 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 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 7 分崩离析。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之评 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 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 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 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1939年5月 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 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 会上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人物介绍: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 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洲, 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 上海,孙武与蒋翊武失 去联络。革命党人错误 地自认为“资望”不够, 以手枪逼迫黎元洪担任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散布各地
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 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于( A )。

A.1912.2.12,清帝退位B.1911.2.12,清帝退位C.1912.1.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1916.6.6,袁世凯暴毙2. 中国采用“公历”纪年始于( D )。

A. 新中国成立B.洋务运动C. 五四运动D. 辛亥革命3. 近代中国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是( C )。

A. 五四运动B.洋务运动C. 辛亥革命D. 新中国成立4.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5.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治纲领的是( C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日知会6. 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离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A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国民国宪法》7.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清政府却宣称( C )。

A. 预备立宪B.实行新政C. 局外中立D. 支持俄国8. 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湖北新军中决定联合行动举行武昌起义的两个革命团体是共进会和( C )。

A.光复会 B.华兴会 C.文学社 D.日知会9.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舆论阵地是( B )。

A.《新民丛报》B.《民报》C.《国闻报》D.《万国公报》10.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告友邦书》中( A)。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国B.向列强严正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C.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及外债D.向列强提出,必须废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11. 辛亥革命后,长辫、缠足和跪拜礼等封建陋习被逐渐废除,其主要原因是( D )。

A.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B.长辫、缠足不方便生活也不卫生C.革命了,所以对人要尊重D.辛亥革命冲击封建制度,改变社会风俗12.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20世纪初最突出的贡献是( B )。

A.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张改革封建制度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提出“民主”和“科学”口号,猛烈抨击封建思想D.颁布一系列法令制度,促进社会习俗的进步13. 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是, 辛亥革命( D )。

A.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C.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14.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写的是( D )。

A.浙江起义B.安徽起义C.惠州起义D.黄花岗起义15. 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C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16. 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其充分理由是( A )。

A.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C.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D.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17.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中,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C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同盟会 D.光复会18. 下列事件发生时,孙中山没有亲临的是( C )。

A.兴中会成立时B.中国同盟会成立时C.武昌起义爆发时D.中华民国成立时19. 废除八股文的法令是( B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运动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20. 科举考试终结于( C )。

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运动时期C.清末新政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21. 三民主义最核心的内容是( B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平均主义22.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愈益奋励,冒死以进。

滇、黔独立,文意豁然。

”这与( C )有关。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护国战争 D.黄花岗起义23. 1996年是中华民国成立( B )年。

A.84 B.85 C.86 D.8724. 在近代,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 A )。

A.中国同盟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光复会 D.中国共产党25.中华民国国旗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它的设计者是( B )。

A.陆皓东 B.孙中山 C.黄兴 D.袁世凯26.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 B )。

A.帝国主义过于干涉中国政治 B.资产阶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C.中国旧官僚、立宪派参与 D.袁世凯等依赖外国强大的势力27.1912年8月,在第一届国会大选中,获得了多数席位的政党是( A )。

A.国民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农工民主党 D.中国致公党28.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十八省先后宣布独立。

湖南省最后当选的都督是( A )。

A.谭延闿 B.陈其美 C.汤寿潜 D.张謇29.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中心内容是( C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30.( C)被称作是“革命军中的马前卒”。

A.章太炎 B.陈天华 C.邹容 D.黄兴二、多项选择题1.在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中,规模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保路运动和( ABCD )。

A.拒俄运动B. 拒法运动C. 抵制美货运动D.收回利权运动2.在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宣传家。

请从下列各组中选出他们各自的代表著作( ABC )。

A.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B.邹容:《革命军》C.陈天华:《警世钟》D. 邹容:《猛回头》3.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由于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 ABC )。

A.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B.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C.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D.能够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4.辛亥革命失败至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革命党领导的革命有( ABD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北伐战争 D.护国战争5.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所产生的伟大人物是( ABD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李大钊 D.邓小平 E.江泽民6.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是( ABD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 B.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C.无民权思想 D.平均地权设想有空想色彩7.1905年至1907年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问题是( BCD )。

A.要不要改变旧的教育制度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C.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 D.要不要社会革命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 ACD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奖励和保护工商业C.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言论等自由D.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9.1913年至1917年期间,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斗争有( ABD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第二次护法战争 D.第一次护法战争10.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进步运动,两者的共同点是( ABD )。

A.都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B.都主张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C.都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D.都未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11. 在近代,中华民国包括( ABC )历史时期。

A.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B.北洋军阀政府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武汉国民政府时期12. 浙江精神的基本内涵是( ABC )。

A.求真务实的精神 B.诚信和谐的精神C.开放图强的精神 D.不思进取的精神三、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

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

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

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中国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

学了这些新学的人们,在很长的时期内产生了一种信心,认为这些很可以救中国,除了旧学派,新学派自己表示怀疑的很少。

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现代国家。

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

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人想学俄国。

这就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形。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

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这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比较康有为、孙中山“向西方寻找真理”的途径和选择有何不同。

2.“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的是哪一派政治人物的主张?他们的主张是怎样实践的?结局如何?3.为什么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二)材料一: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家天下的彻底终结。

辛亥革命胜利后,虽然经过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逆流,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北京政府走马灯的变更总统,军阀乘机而起,孙中山二次革命的等事件的影响下,任何人再想重新做皇帝的美梦变得越来越困难,包括了蒋介石父子们。

——方丞时凤凰评论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三: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说:“从前皇帝自称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被打倒,大家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是疯子”材料四: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他们……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