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辛亥革命 (棒)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选择题1、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简答题: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选择题1.《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2.1960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3.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选择题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选择题1.孙中山在檩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
2.1895年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选择题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著书立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2.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各地陆续成立。
其中重要的黄兴为会长的华兴会、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岳王会。
3.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5.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一)三民主义学说简答题:简述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评价。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发 生的?从根本上说,是被外国侵略 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
例:孙中山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 村。左图是孙中山诞生地和住宅 的照片。
1888年10月,孙中山在香港西 医书院学习医学。先后结识陈 少白、杨鹤龄、尤列等,经常 聚谈反清革命。(左起为杨鹤 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 后立者为关景良)
(4)预备仿行宪政:新政无法挽救清廷的 统治危机。清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与1905年 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归国后实行预备仿 行宪政。
“出 五洋 大考 臣察 ”宪 及政 随的 员
“五大臣”----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 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 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力量也在增长,并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 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辛亥革命导火线-----“皇族内阁”1号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
所谓“铁路干线”,主要指的是粤汉、川汉 铁路。这两条铁路已经归于商办,即由民间投 资建设并经营。但是,为了解决严重的经济危 机,朝廷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借款需要抵押 物,而当时的中国,唯一能够让列强们感到有 吸引力的抵押物,恐怕只有铁路了。
第三章 辛亥革命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3)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第三章辛亥革命

此前的斗争,包括象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 义和团的反帝运动,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 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 讲,还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 会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 纲领,并用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 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 得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袁
清
武
起用 袁世凯
袁世凯
逼清帝 退位
世 凯 篡
昌
南
起
南京
义
北
革命党 和
临 时
孙中山让位
夺 革 命
谈政
果
府
实
何以至此?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外交上,没有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 经济上,国库空虚,财政极度困难 组织上,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三人) 外部因素,袁世凯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孙中山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 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
《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行不通。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
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
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 1.废刑罚 2.保护华侨 方面 3.不准买卖人口
5第三章辛亥革命

28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30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大总统誓词:倾覆 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 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 国民之公意,又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 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 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 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 31 元旦 孙文”。
革命党
南北 议和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1912.3.10
孙中山让位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44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5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5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6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5月,清政 府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 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 名大臣中满族有9人, 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 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 7 分崩离析。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35a63d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1.png)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第3章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官吏纷纷乘火车逃跑
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由上海乘专车去南京赴任, 当天下午到达南京,举行了隆重的就职仪式。1月3日,提出 了临时政府组成人员名单,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28日, 成立参议院。至此,南京临时政府 成立。
名 称 华兴会 光复会
时间 1904/2/15 1904/11/19
地点 长沙 上海
领导人 黄兴、宋教仁、 陈天华
宗旨 同心扑满, 当面算清
蔡元培、章太炎、 光复汉族, 陶成章、徐锡麟 还我河山, 以身许国, 功成身退; 重建新国, 图共和之新 政 吕大森、刘静庵、 革命排满 张难先、曹亚伯
科学补习所 日知会) (日知会)
3)、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 )、 高举批判的武器) (高举批判的武器)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实际上就是一个“国体”和“政体”的问题。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 、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的建立
1)、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资产阶级革命小团体的建立 )、 兴中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 众政府”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3、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是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6)、武装基础——革命党人发动 )、武装基础 )、武装基础 革命党人发动 的武装起义(武器的批判) 的武装起义
第三章辛亥革命

华兴会
光复会首领蔡元培、章太炎
光复会
岳王会旧址 芜湖安徽公学
岳王会会长陈独秀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伴随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一 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在政治上,他们呼吁一个统一的全国范围内的 民主运动的愿望也日益强烈。 国内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的要求。1903年的拒俄运动, 1905年的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发展。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那些分散的带有狭隘地域性 的革命小团体,不能适应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政府权威丧失、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 激化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政府政治权威的丧失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及随后签订屈辱的《辛丑 条约》,使清政府的权威遭受致命打击,政治 威慑力大大削弱。公开嘲弄政府已不再危险, 各地离心倾向显著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体系 逐步走向瓦解,同时也潜伏下国家分裂的危险。
八 国 联 军 占 领 北 京
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上:加强控制清政府,干涉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内政
1903年,清政府任俞廉三任山西巡抚,“驻京 英、美、法三国公使联名照会政府,略谓晋省传 教最盛,今简俞廉三顽固性成之人,为该省巡抚, 将来教案之起,正未有艾,请另简他员补授,以 为防患未然云云,遂令俞廉三退官。” 1904年,清政府任命胡廷斡署山东巡抚,就因 德国公使反对而改调杨士骧。 赫德等外聘人员依然控制着中国一些要害部门。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故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二)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 涌现一批宣传革命思想的报刊书籍
报
报名 中国日报 苏报 国民日报
纸
刊行时间 出版地 香港 上海 上海 刊名 中国旬报 开智报 国民报
刊
物
刊行时间 出版地 香港 横滨 东京
1900—1913 1903 1903
1900—1901 1900—1901 1901
俄事警闻
4.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 1917年,在袁 世凯去世、段祺瑞 执掌北洋政权的情 况下,又发动了 “护法运动”,要 求段祺瑞政府执行 《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但很快被各 派军阀所排挤。
47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
袁世凯与列强公使的合影
48
2.主观上: 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 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42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3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44
2.组织“中华革命党”再谋革命
45
3.蔡锷发动“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 即袁世凯准备“登极” 前一周,蔡锷等在云 南组织“护国军”, 宣布独立,很快形成 席卷半个中国的护国 运动。次年3月,袁 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反 对声中被迫取消帝制, 46 不久忧惧而死。
二是新总统到南 京就职;
三是新总统必须 遵守颁布的一切法律 和章程。
39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 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议决将临时政 府迁往北京。
正如邹永成所言:
轰轰革命几十年, 志灭胡儿着祖鞭, 不料袁猴筋斗出, 共和成梦我归天。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8
1905年8月,在《民报》的《发刊词》 中,孙中山把主张概括为“民族”、“民 权”、“民生”主义。
孙中山手书 中国同盟会纲领
19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核心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制 建立 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解决土地问题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49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 为团结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没有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作 为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
50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三章 讨论思考题
1. 你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失败? 2.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 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3.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政艺通报
游学译报 大陆 女报 直说 浙江潮
1902—1906
1902—1903 1902—1905 1902—1903 1903 1903—1904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5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6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5月,清政 府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 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 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 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 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 7 皇族内阁协理大臣那桐 分崩离析。
南京临时政府在它存在的三个月期间, 颁布了不少关于社会改革和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令。
32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3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给予外国侵 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以沉重的打击 2. 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3. 使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大解放 4.冲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推动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
辛亥革命的酝酿
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 孙中山的特殊贡献 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
知 识 结 构 要 点
辛亥革命的胜利
武昌起义及影响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意义 袁世凯篡夺政权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 阶级基础及骨干力量
蔡元培
黄兴
8
吴玉章
东亚风云大陆沉, 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寻富国强兵策, 强忍抛妻离子情。 9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 弃医从政,立志救国
2. 上书遭贬,思想觉悟
3. 建立组织,筹划起义
4. 伦敦遇难,声名鹊起
11
28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30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大总统誓词:倾覆 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 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 国民之公意,又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 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 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 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 31 元旦 孙文”。
21
康有为
1.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 要不要社会革命
22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24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25
26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27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立即在 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一个月,全国就 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浙江、 江苏、贵州、安徽、福建、广东、广西、 上海等17个省宣告独立。 12月 29日, 17 个省代表 选举孙中 山为临时 大总统。
上海
东京 上海 上海 东京 东京 东京
警钟日报 大同日报 图南日报
湖北学生报 1903
广东日报
1904—1905
香港
江苏
1903
东京
2. 反清革命组织不断建立
15
3.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8月20日,孙中 山在日本东京将兴中会、华 兴会、光复会和科学补习所 等几个团体联合,组建了中 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36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37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国承认; 经济上几乎寸步难行; 革命党人意见不统一;
袁世凯进行武力威胁。
38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 的妥协倾向,孙中山只得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 出于对袁世凯的不信任和不放心,特意提出了 三个条件: 一是临时政府要 设在南京;
40
帝国主义 北洋军队
清王朝
武 昌 起 义
三请 起用
袁世凯
逼清帝退位 1912.2.12
革命党
南北 议和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1912.3.10
孙中山让位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