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军阀统治

第三章 辛亥革命及军阀统治
翠亨村孙中山住宅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清末“新政”的主要内 容
1.
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提倡出国留学
2.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3.
改革官制,编练新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关于废止科举的谕令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历经唐、宋,至明朝发展到鼎盛。清朝入关大体 沿用明朝的科举制度。
(一) 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回国有”,并借 “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激起了湖北、湖南、 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从武 汉调兵镇压,革命党人利用这一时机发动了起义。
(二)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蒋翊武、焦达峰、孙武
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
借 楼与英、法、德、俄、
款 日五国银行团作最后的
合 谈判,签署了2500万英
同 》
镑的《中国政府善后借 款合同》。
有了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先后罢免了李 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
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
李烈钧(1882-1946 )
1913年7月12日,江西都 督李烈钧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 军,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此 为江西湖口。
护国运动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 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 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 省相继宣布独立。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全
国一片讨伐声中,袁世凯不得不于 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几个月 后忧惧而死。

第三章 辛亥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3)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本章提示注意比较资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改良的区别,理解革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的最好途径和手段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回收利权”运动:20世纪初铁路和矿山的利权是列强掠夺的重点。

中国人民开展了回收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3、清末新政的部分内容: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

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

4、“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6、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组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1904年后,华兴会(黄兴在长沙组建),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成立。

7、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及其纲领:1905年8月,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机关报为《民报》。

8、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焦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

9、革命的思想宣传家及其代表作: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

10、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代历史纲要课件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 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为“皇 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 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1905年赴欧考察各国宪政的五大臣及其随员在罗马合影
• • • •
日俄战争证明日本立宪政体成功。梁启超与革命派的辩论 五大臣出洋考察。载泽的报告。 各方认同立宪,但目的不一 1906年9月机构改革,重整之后,汉人在政府高曾中占据了 不足三分之一的职位,地方上设财政局和新军,削弱汉人督 抚的权力。 • 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九年后生效。《大纲》实 质是加强皇帝的权力 • 太后死,皇族内阁成立,证明是一场骗局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第二节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代表 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 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和斗争,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 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说明资产阶级共和 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重点和难点 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局限性。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黄兴像
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 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 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 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 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一)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6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关于蕈命与改良的辩论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广泛传播、革命形势日益成熟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坚持走改良道路,反对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太论战。双方论战涉厦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在政治制度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清政府1906年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预备立宪期为9年的君主立宪方案。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为了巩固皇权,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立即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却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厦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焱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韧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在各地次第成立。从1904年开始,出现了十多个革命团体,其中重要的有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岳王会等。这些革命团体的成立为革命思想的传播及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组织力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章辛亥革命

第三章辛亥革命

此前的斗争,包括象太平天国的农民战争、 义和团的反帝运动,不能革故鼎新、改变封建社 会形态、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此从严格意义上 讲,还不能算是革命。只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 会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国的 纲领,并用武装斗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 立了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算 得是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起用 袁世凯
袁世凯
逼清帝 退位
世 凯 篡



南京


革命党 和
临 时
孙中山让位
夺 革 命
谈政



何以至此?
1. 南京临时政府出现危机 外交上,没有取得西方列强的承认 经济上,国库空虚,财政极度困难 组织上,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三人) 外部因素,袁世凯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孙中山
1924年12月在天津肝病发作。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 京逝世。图为孙中山遗容。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
《国事遗嘱》《家事遗嘱》《致苏俄遗书》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行不通。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存在许多弱点和错误
外交部 教育部 海军部 内务部 财政部 司法部
实业部 交通部
总长 黄兴(兼参谋总
长)
王宠惠 蔡元培 黄钟英
程德全
陈锦涛
伍廷芳(兼议和
全权大使)
张謇 汤寿潜
临时政府的措施
政治 1.废刑罚 2.保护华侨 方面 3.不准买卖人口

5第三章辛亥革命

5第三章辛亥革命

28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29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30
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建立起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大总统誓词:倾覆 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 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 国民之公意,又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 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 列强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 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 31 元旦 孙文”。
革命党
南北 议和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1912.3.10
孙中山让位
篡 夺 革 命 果 实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 政治上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 经济上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 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 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44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5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1.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
1.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3.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5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6
2.清末“新政”的破产
1911年5月,清政 府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 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 名大臣中满族有9人, 其中皇族占5人,被讥 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使立宪派大 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 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 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 7 分崩离析。
俄事警闻
檀山新报 俚语日报
世界公益报
1903—1904
1903—1907 1903—1904 1903—1904 1904—1905 1904—1912 1904—1906
上海
檀香山 长沙 香港 上海 旧金山 新加坡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考题详解第三章第三章:辛亥革命本章重点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活动(成立政党、宣传与辩论、组织武装起义等)2、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3、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4、北洋军阀的统治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 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P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p43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 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之评 价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 的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 以民族主义为基础,以民权主义为核心, 以民生主义为重要补充,反映了旧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符合当时中国人 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愿望,对推 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孙中山开始认 识到,只有推 翻清朝封建专 制制度,才能 够拯救中国。
李鸿章衙门大院(天津)
1、兴中会成立 1894年11月,孙中山 在檀香山华侨中建立兴中 会。入会秘密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 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 2月,孙中山在香港成立 兴中会总部。兴中会的建 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 命派的初步形成,表明孙 中山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 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
毛泽东高度评价 辛亥革命。1939年5月 4日,他在延安举行的 五四运动20周年纪念 会上指出: “中国反帝反封 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正规地说起来, 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 的。”
湖 北 军 政 府
人物介绍:
黎元洪,湖北黄陂人。曾在天津北洋水师 学堂学习,毕业后在海军服役。甲午战后, 他帮助张之洞教练新军。 当时,孙中山远在美洲, 黄兴在香港,宋教仁在 上海,孙武与蒋翊武失 去联络。革命党人错误 地自认为“资望”不够, 以手枪逼迫黎元洪担任 湖北军政府都督。
黎元洪
各地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散布各地
下,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 月12日,清帝被迫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 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走到了尽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辛亥革命】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和社会矛盾激化的主要表现。

答:1)外国列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预备立宪为什么会失败?
答: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2)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而不是真正要寻求革新。

[多选、简答、论述]3.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清末“新政”的破产。

(3)清政府的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的成立。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发展。

4.何谓清末“新政”(内容)?
答: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年7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

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单选、多选](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
[单选、多选](2)兴中会的成立。

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民报》为机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著书立说作为宣传与组织工作。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

11.同盟会成立前,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宣传与组织反清斗争的?
答:1)著书立说,传播革命思想;2)成立革命团体,进行反清斗争;3)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

12.三民主义,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如何评价?
答:三民主义: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多选、简答]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1)民族主义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并明确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2)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即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评价: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多选、简答、论述]13.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意义及其局限性。

(1)内容1)围绕三民主义【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进行论战。

(2)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8.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二、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
1.封建帝制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各地武装起义和保路风潮
[单选]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单选]2)保路风潮以四川最为激烈。

这是一场事关民族权益和个人利益的运动(什么是保路运动)。

[单选、简答]3)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随着革命形势的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在武昌举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武昌起义引来了全国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爆发了各种各样的武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这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及其局限性。

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第一,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第二,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局限性1)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2)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求的政策和措施,反而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用的土地和财产。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1)性质: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2)[简答]基本内容: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而“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作为政府首脑;3)内阁辅佐临时大总统作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4)设法院,行使司法权;5)设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6)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财产、集合、结社、出版、言论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述、考试、选举与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3)[单选]历史地位:《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

4.[多选、简答、论述]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

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主解放运动的高涨。

5.[多选、简答、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局限性弱点)及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许多弱点和局限性,表现为: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2)教训: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最后胜利。

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6.[多选、简答、论述]如何评价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
1
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另一方面,毁弃辛亥革命过程中孙中山苦心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

7.袁世凯是如何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和复辟帝制的?
答:1)利用帝国主义列强、立宪派和旧官僚制造“非袁莫属”的舆论;2)逼清帝退位;3)任大总统后,毁弃孙中山缔造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4)公然复辟帝制。

8.[多选、简答、论述]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捍卫革命果实的?
,反对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摧残;2)组织中华革命党,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3)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9.什么是“二次革命”?
答:1)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同时,为了对付革命党人,他与列强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用盐税作抵押,引起了革命党人的强烈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举行“二次革命”。

2)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不久黄兴在南京宣布讨袁,其他地方如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也先后响应,战争主要在九江、南京一带进行,史称“赣宁之役”,又称“二次革命”。

这场战争之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