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辛亥革命背景

辛亥革命背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主政体,从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革命。
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来人民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这次伟大的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民族危机:列强以华治华,加紧资本输出,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国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外来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血腥镇压义和团,清政府于1901年屈辱地签订了《辛丑条约》,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加剧,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横征暴敛,促使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二)政治统治: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动卖国的本质日益暴露,促进了人民觉醒。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不但不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大量出卖国家权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镇压义和团的反抗斗争,维护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
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在20世纪初年大大激化,显示了内部矛盾的特别尖锐性。
人们越来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信念:必须打倒清朝的统治,中国才有出路。
革命,逐渐成为广大人民普遍的要求,成为一股汹涌奔腾、不可阻遏的洪流,滚滚向前。
(三)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在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新的高潮。
1905~1908年间,中国出现了设厂办矿的热潮,四年当中,新设厂矿共238家,资本总额达61219千元,超过了初步发展阶段的一半。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民主革命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革命思想的传播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威胁,."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份."1901年至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此期间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书籍,还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传革命的中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在国内相继建立起来.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背景是

辛亥革命的概念和背景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革命,被视为中国近代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的开端。
它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以民主化、民主革命为宗旨,推翻了封建专制的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辛亥革命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当时中国社会受到清朝衰落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双重打击,社会经济发展受阻,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此外,清朝政权腐败无能,军队衰败,失去了人心和民众的信任。
这些因素都为辛亥革命的发起和推动创造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概念是指以推翻封建专制政权、建立民主制度为目标的一次革命。
在此次革命中,起初以驱逐外国侵略者为导向,后来发展为包括各阶层人民的推翻整个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现代国家制度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思想觉醒和文化变革的开端。
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意义首先体现在政治方面。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权,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
通过建立中华民国,中国开始迈向民主共和制度,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还培养了一批现代政治家和革命家,如孙中山、黄兴等。
他们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辛亥革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革命结束了列强侵略、平定了农民起义等因素,为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辛亥革命的成功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为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努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再者,辛亥革命在文化和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革命促进了现代思想的传播与发展,广泛普及了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
辛亥革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启示也很深远,引起了对传统道德、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反思和改良。
最后,辛亥革命的核心价值是民主。
辛亥革命开辟了中国向民主社会的转型之路,倡导民主制度和平等观念,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国人民之间合作的纽带,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型。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它既是中国社会危机的表现,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历史背景1、国际形势的影响19世纪末,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1895年的《马关条约》和1901年的《辛丑条约》更是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此时,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处于崩溃边缘。
一方面,外国列强,尤其是英、法、德等强国,不断侵占和割占中国领土,瓜分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加剧,国家日趋衰落。
2、民族困境的渐显清朝虽然领土曾在18世纪达到过极盛,但由于政治腐败和封建制度的极度落后,最终导致了国家软弱无力的局面。
同时,与外部压力影响下,国内各种民族矛盾和政治危机不断加剧,种种矛盾导致了国家民族困境渐显。
这种情况下,民众开始相信有必要进行民主革命,以结束中国的被压迫地位,终止清朝的政治统治。
3、思想解放的奠基中国知识分子和知识工人阶级曾经联系密切,他们在不断地为寻找现代化和文化的道路努力,这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民主革命的思想在这个时候开始蓬勃发展,这也意味着思想解放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奠基。
二、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清朝,而且也大大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加快清朝灭亡后,继任的国家开始进行政治改革,从而加速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推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重要的文化运动出现,激起了对封建主义的抵制。
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
2、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在民族意识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中华民族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人们开始更加意识到中国民族的崛起与复兴需要的是更强大的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团结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ppt课件

民族主义:推翻清朝,实现民族平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平均地权)。
2、发展革命力量:革命党人、会党、海外华侨、
3、发动武装起义: 1911年5月,广 州黄花岗起义, 失败。
三、武昌起义0日,湖北新军在革命党人 划下,攻打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 府。
末代皇帝溥仪
清帝退位诏书
清朝皇帝世系简表(1626—1911年) 庙号 谥号 名字 年号 太祖 高 努尔哈赤 天命 太宗 文 皇太极 天聪 崇德 世祖 章 福临 顺治 圣祖 仁 玄烨 康熙 世宗 高宗 仁宗 宣宗 文宗 穆宗 德宗 恭宗 宪 纯 睿 成 显 毅 景 愍 胤禛 弘历 颙琰 旻宁 奕詝 载淳 载湉 溥仪 雍正 乾隆 嘉庆 道光 咸丰 同治 光绪 宣统
第8课 辛亥革命
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原因:清朝晚期,腐败无能,国家危难,洋务运动 都失败了;清朝是满族王朝,民间反清意识始终存在。
2、革命派:主张以武力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建立民 兴中华。
3、代表人物: 孙中山
简介:广东香山人。本 名孙文,字逸仙,曾化 名中山樵,习惯称作孙 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 行者,中华民国创建者, 被尊为“国父”。
5、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1927年)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
中华民国大
四、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1、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结束了2000多年 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 和国;
2、缺陷:没有建立起一个持久有效的民主共 和制度,中国陷入了政治纷乱、军阀割据的 局面。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结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清朝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和民族危机的累积,而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则是众多仁人志士,他们怀着改变国家命运的决心,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之前,清朝政府早已堕落腐败,国力日渐衰退。
外部压力来自列强的侵略和割地,内部压力则源于民众痛苦的生活和思想觉醒。
政府的腐败导致税收沉重,军费极度浪费,贪污成风,荒废农业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近代洋务运动的失败和科技的落后,使得国家在技术和军事上变得脆弱。
社会不公和民族危机的加剧,使得一些爱国志士开始酝酿改革的思想。
二、辛亥革命的推动力量1. 各界人士的团结合作辛亥革命的推动者囊括了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武装力量和广大农民。
他们对国家的未来有着共同的忧虑和期望,通过各种合作和宣传活动,不断壮大改革的力量。
2. 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之前,西方的近代思想已经传入中国,启蒙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思维。
这些思想家学习并宣传了民主、平等、科学和法治的理念,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3. 支持者的努力辛亥革命得到了其他国家一些友好势力的支持,他们提供了资金、武器和指导,使得革命的力量更加强大。
三、辛亥革命的进程1. 各地爆发暴动1905年,辛亥革命的黎明显现。
从此后十年间,各地相继爆发起义和暴动,推翻了清朝统治。
湖北起义、云南起义、广州起义以及武昌起义等重要事件,成为辛亥革命进程中的关键节点。
2.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众多有识之士为了革命事业而不懈努力,逐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孙中山被誉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和倡导者,在辛亥革命的各个阶段都担任关键的领导职位。
3. 聂荣臻和吴佩孚的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辛亥革命后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武装割据和外国势力的干涉使得国家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
聂荣臻和吴佩孚联合领导了北伐战争,最终消除了割据势力,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亥⾰命的历史背景介绍 ⾟亥⾰命是⼀场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共和政体的全国性⾰命。
那么你了解⾟亥⾰命吗?以下是学习啦⼩编为你整理的⾟亥⾰命的背景,希望能帮到你。
⾟亥⾰命的背景1:清朝的衰落 以清道光⼆⼗年到⼆⼗⼆年(1840—1842)的为标志,中国历史进⼊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
鸦⽚战争和⼀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使中国社会发⽣了根本的变化。
中国领⼟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了上的独⽴地位。
⾟⾣政变后,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的统治地位也⽇趋巩固。
1895年中⽇战争后,英、俄、美、⽇、法、德等国争先恐后地夺取侵华权益,迅速形成了⽠分中国的局势。
⾟亥⾰命的背景2:孙中⼭⾰命威望的建⽴ 1894年11⽉(光绪⼆⼗年⼗⽉),孙中⼭在檀⾹⼭成⽴兴中会。
1895年2⽉,孙中⼭在⾹港建⽴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命的第⼀个纲领。
1896年,在⼴州起义失败后,孙中⼭被清廷通缉,遭⾹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9⽉23⽇,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是钦犯。
⼀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
10⽉11⽇,孙中⼭被公馆抓住。
12⽇到14⽇,孙中⼭设法与⽼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
他扔出去的⼩纸条由于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被⼈发现。
清使馆以“遣送疯⼦”之名通过⽔运把孙送回中国。
但是17⽇,租船之事在公馆仆⼈间传开,_的⼥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不忍,便送信⾄康家。
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并且报案,但是马格⾥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
次⽇,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 案,并⽆所获。
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报》。
⽽康德黎担⼼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
19⽇,外交部已经开始⾏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背景
研究任何历史事件我们都应该弄清它的前因后果,那么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们就更有必要探求它的前因,也就是辛亥革命的背景。
首先,我们还是要从整个时代背景去切入,没有一定的社会条件革命的发生就无从谈起。
那么,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的呢?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中国的政治、经济几乎完全处于列强的掌控之下。
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日本获得东北的控制权,1903-1904年,英国派军侵入中国西藏,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长江流域,中国已经被列强瓜分的支离破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需要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钱从哪里来呢?只能压榨百姓,增加苛捐杂税,而腐朽的官僚体制滋生了一批吃里扒外的寄生虫,中饱私囊,致使民怨载道,这无疑激化了社会矛盾。
1901年的清末新政以及1906年的预备立宪,表面上要实现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所谓君主立宪完全是胡扯。
君主是真,立宪是假,那么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延续反动统治。
比如说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有9个满人,其中7个是皇族。
纸是包不住火的,立宪派也不是傻子,他们当然也很愤怒,也不相信清政府了。
因此,清政府这场自救运动不仅没能延续封建统治,反而激化了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速了其统治的灭亡。
19世纪初20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这为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
光有资产阶级不够,还需要智慧的、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群只想剥削人民、无知的资产阶级大地主能救中国吗?不可能的嘛!而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的产生就要得益于清政府的那场自救运动了。
在清末新政中就有兴学堂,鼓励留学的措施,这使很多有志青年开始广泛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而这批人后来就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看来清政府还真是作茧自缚啊。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就是历史条件已经具备,那么怎样成为英雄就要看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的行动了。
其实孙中山本来没想用暴力手段来实现中国的变革与进步。
早在1894年,孙中山北上想李鸿章上书,期望统治阶级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很显然,李鸿章肯定是不会care的。
可正是这次北上使孙中山意识到清政府已是朽木不可雕也,他确信用和平方式实现变革是不可能的了。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暴力革命来推翻清王朝的通知。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
1895年,孙中山策划了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开始流亡海外。
(第二次广州革命——黄花岗起义)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以暴力手段实现民主政治的第一步。
那么确定的行动方式之后,实践还需要思想上的指导。
这个指导思想又是什么呢?
1905年,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而三民主义就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在这里,我简要的介绍一下三民主义的
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追求民族平等,国家独立,,推翻满清专制统治。
民族主义鲜明地反对了封建专制统治,但却没有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而且并没有把矛头对准整个统治阶层,放过了汉族军阀、官僚、地主,这些人对之后的革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他没有说出人民在国家的地位,这实际上忽略了真正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的增价收归国有,由国民共享,国家还可以按原定地价收买地主土地。
但这就能实现国家富强,消除贫富差距吗?显然是不能的。
这样的改革并没有触动封建地主所有制,农民还是没有土地。
但不管怎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到底是一个比较完整,目标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对革命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好了,行动方式、指导思想都确立了,革命是不是就能顺利开展了呢?还差最后一步——发动群众。
没有人怎么革命?虽然资产阶级在这一方面一直比较失败,但作为革命的一项准备工作,我们还是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毕竟人家也是努力过的嘛。
革命的宣传工作除了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支持革命的文章,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民报》也当之无愧的成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
但使革命思潮得到最广泛传播的还要归功于在1905-1907年间的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最大程度地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至此,辛亥革命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均已形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就让我们静候一场狂风暴雨般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