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组织考试重点-成考
信息会考知识要点

信息技术会考知识要点媒体是表示和传播信息的载体。
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都是载体。
信息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
例如红绿灯和长城上的烽火都是载体。
8位(bit)(最小单位)=1字节B(byte)(基本单位) B、KB、MB、GB(每级相差1024)二进制以字母标识B,例1011B表示进制数1011;十进制标识D,十六进制标识H。
ASCII码,即美国国家信息交换码。
标准的ASCII码用一个字节中的7个位来表示,可以表示128种编码。
ASCII码(英文字符)只占一个字节。
汉字的编码方式:国标(GB2312,交换码)、GBK——两个字节编码。
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统计评价②专家或核心刊物评价③个人推荐OCR软件:要对各种出版物(例报纸、杂志)中的文字进行编辑,可将其扫描后识别为图片格式保存在计算机中,利用OCR软件进行文字识别,转变为文本格式。
导引P42算法与编程: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
(If)(For、while、Do…Loop)在数据库中,表的每一行数据称为一条记录,每一列数据称为一个字段,Access数据库(小型数据库)文件的扩展名是.mdb。
数据库系统减少了数据冗余,数据能共享。
自动编号字段不一定连续。
导引P58网页是按照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表达文本、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网页和网站的地址标识用URL(统一资源定位器),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
接收邮件服务器POP3协议和发送邮件服务器SMTP协议,Outlook Express邮件收发程序,一般附件以回形针图标显示。
导引P64多媒体数据编码和压缩的国际标准有:JPEG标准(静态图像压缩技术,有损压缩)、MPEG标准(动态视频压缩技术,有损压缩)。
Winzip、Winrar都是无损压缩软件。
导引P71多媒体作品设计的合理步骤:需求分析、规划设计、脚本编写、修改调试。
导引P70需求分析:1、应用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2、创作需求分析(主题思想、结构类型、设施需求、作品内容、发布方式)规划设计阶段用于描述整个作品组成部分、工作流程及主要界面。
信息资源管理考试重点

信息资源管理的考试范围1.信息资源的定义狭义的: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并大量积累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
广义的: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2.信息资源管理定义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3.信息与数据的比较、知识与情报的比较数据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属性值。
信息是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
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
情报是激活的知识。
数据》信息》知识》情报4.信息资源的类型1记录型信息资源。
2实物型信息资源。
3智力型信息资源。
4.零次信息资源(指以各种渠道中由人的口头传播的信息,对应于记录型的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而提出来的新概念。
)5.信息资源特征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2稀缺性,最基本特征。
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6. 信息的性质:共享性。
时效性。
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
不同一性。
驾驭性。
7. 信息资源管理的阶段划分三个阶段:传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8.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划分:宏观,中观,微观。
9.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手段:技术、经济、法律、行政。
方法:技术手段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法。
经济手段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
法律手段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经济关系,经济矛盾,解决纠纷等。
行政手段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
10.信息资源配置定义:在整个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条件下对信息产业投入与产出的安排。
【精品】信息技术考试要点.doc

信息技术考试要点1、什么是信息技术?它包括那些部分?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1)信息技术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的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2)扩展感觉器官功能一-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扩展神经系统功能-一通信技术扩展大脑功能一-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扩展效应器官功能-一控制与显示技术(3)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采用电子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存储、显示与控制。
2、什么是信息化?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有什么特点?答(1)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进行全面的改造,使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全面变革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过程。
(2)既要发挥工业化对信息化的基础和推动作用,又要使信息化成为带动工业化升级的强大动力。
3、进制转换(见节)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4、什么是比特?比特是如何表示和存储的额?答(1)比特是计算机和其他数字系统处理、存储和传输信息的最小单位,一般用小写字母“b〃表示。
(2)存储一个比特需要使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器件,例如开关,继电器,灯泡等。
(触发器、电容器)5、什么是ASCII字符集?ASCII字符是怎样表示和存储的?答(1)目前计算机中用的最广泛的字符集及其编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
(2)共有128个字符,包括96个可打印字符和32个控制字符。
6、计算机在逻辑上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的主要功能?/软件:指在计算机中运行的各种程序及其处理计/ 数据和相关的文档。
算 \ 输入设备:把信息送入计算机的过程机 '硬件:央处理器:对输入信息进行各种处理v>内存暨理存储器:储存程序和数据把信息送出计算机X总线与I/O接口:用于在CPU、内存、外存取速度慢,存取速度快,容存、和各种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传输信息并协调他们的工作。
最新信息技术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绝版)

最新信息技术高考常考知识点总结一、概念1.信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2)可加工可处理性(3)可存储性(4)可传递性和共享性(5)时效性(6)真伪性(7)价值性2.算法的特征: (1)有穷性(2)确定性(3)能行性(4)有0个或多个输入(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3.算法的表示方法:(1)流程图(2)自然语言(3)伪代码。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1)顺序模式(2)选择模式(3)循环模式4.人工智能软件有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和机器翻译5.典型的网上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有:①搜索引擎程序(百度、谷歌);②列车时刻查询网站;③论坛(BBS);④在线图书馆;⑤邮箱和博客系统等6.信息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形体动作;信息表达技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和网络7.收发电子邮件:如右图所示,假如小王同时给小李与小张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小王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1)将邮件从电脑发送到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小王的邮件服务器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4)将邮件发送到小张的邮件服务器;小李和小张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后,他们的邮件服务器使用了POP3协议(过程2和过程3)将邮件从邮件服务器接收到自己的电脑上。
8.媒体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1)集成性(2)交互性(3)实时性9.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过程:设计过程主要内容第一步需求分析①应用需求分析:社会需求、用户情况、作品效益②创作需求分析:主题思想、结构类型、设施需求、作品内容、发布方式第二步规划设计①结构设计第三步脚本编写①编写文字脚本→②编写制作脚本→③媒体元素分解。
10.常见的多媒体数据文件格式文件类型扩展名说明打开该类型文件的常用软件文本文件.txt 纯文本文件记事本.doc Word文档Microsoft Word.wps Wps文档金山WPS.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文档记事本、Frontpage、Dreamweaver、Internet Explorer.pdf 电子图片文档Adobe Acrobat Reader,Foxit②模块设计11.数据冗余12.压缩方式13.图形与图像的概念(1)图形:指用计算机绘制的由简单的点、直线、曲线、圆、方框等基本元素组成的图。
信息组织考核知识点

信息组织考核知识点本文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指定教材《信息组织(第2版)》叶继元2015年版和信息组织(课程代码02117)自学考试大纲编写。
作者分析历年真题整理出了考核知识点并标记了重点,供大家参考。
1.信息组织概述1.1.信息组织的概念★★信息组织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依据信息体自身的属性特征,信息工作者或用户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整理成为有序的信息集合的活动和过程。
1.2.信息组织的内容★1.信息筛选(甄别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2.信息分析(对信息的内外部特征进行细化、挖掘、加工整理并归类)3.信息描述与揭示(对信息资源的部分主题内容、形式特征及物质形态等描述维度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4.信息序化与存储(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顺序存储在特定的载体中)1.3.按信息的认识层次(事物运动状态)划分★从人类对信息的认识层次上看,由于人类具有感受力,能够感知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由此获得的信息为语法信息:由于人类具有理解力,能够领悟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逻辑含义,由此获得的信息为语义信息;又由于人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能够判断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效用,由此获得的信息为语用信息。
对这三种信息进行组织,便产生了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1.语法信息组织(研究语言符号之间的形式范畴的结构规则,如:字顺法、代码法、地序法、时序法)2.语义信息组织(研究信息的内容特征的组织方法,如:分类法、主题法)3.语用信息组织(研究环境与使用者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信息群,如:权重值信息组织法、概率组织法)1.4.计算机应用信息组织的特点★1)宏观上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组织的技术化、社会化、产业化和标准化2)微观上的主要特,点是对分类法的改造、主题法的发展、分类主题一体化、自然语言检索系统的兴起及对自动标引和分类的探讨1.5.网络下数字信息组织的特点★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以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信息管理学考试重点精

《信息管理学基础》考试重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即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事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信息的属性1. 普遍性。
一切事物都同时具有信源、载体和信宿三重性。
凡是有物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信息。
2. 多样性。
3. 可识别性。
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不同的主体所识别。
4. 可加工性。
信息可以被汇总和组织、分析和综合、扩充和浓缩,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5. 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信息要传递和保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
6. 对载体的独立性。
绝大部分信息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其信息内容。
我们将信息内容不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的信息称为第一类信息, 将信息内容会因载体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的信息称为第二类信息。
7. 可传递性。
信息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或交流。
8. 可共享性。
同一信息可以被很多人共同享用、同时享用。
9. 非消耗性。
信息资源是非消耗性的资源,可以多次开发,反复使用。
10. 强时效性。
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在特定条件下执行特定的任务时产生的,所以这些信息必须与执行的任务及环境密切相关,超越了时间界限,情况有了变化,原有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了。
信息与知识、情报知识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
知识具有社会性、语言性、积累性等基本属性。
社会性是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
情报具有知识性、动态性和有用性等基本属性。
动态性事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
信息与数据数据是信息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且可被接受者 (人或机器识别的物理符号。
这些物理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信息是数据所包含或反映的内容, 而数据则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息管理的定义信息管理就是个人或社会组织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分析和提供利用的活动。
信息资源规划考试重点

1、ER图实体与实体间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对一、一对多及多对多2、"米歇模型发展四阶段:起步阶段(6070年代)增长阶段(80年代)成熟阶段(8090年代)更新阶段(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期)五特征:技术状况,代表性应用和集成程度,数据库和存取能力,信息技术融入企业文化,全员素质、态度和信息技术视野3、信息系统三种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体系结构模型。
层次(画图)4、信息分类编码标准A类身份证,客户编号,职工编号,设备编码;B类国家行政区划编码,职称编码,生产统计项目编码,设备配件编码;C类性别代码,文化程度代码,婚姻状况代码5、主题数据库(定义与企业中的各种业务主题相关,而不是与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相关)基本特征①面向业务主题:是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组织存储②信息共享:是对各个应用系统"自建自用"的数据库的彻底否定,不是信息私有或部门所有③一次一处输入系统:不是多次多处输入系统,保证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④由基本表(由企业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所组成的表,其他数据是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们组成的是非基本表)组成6、四类数据环境:①■文件。
数据组织技术简单,相对容易实现②应用数据库。
没有在数据分析和组织上下功夫,分散的应用设计,实际上并不具备数据库的品质,不能支持数据的共享维护费用高,未发挥使用数据库的主要优越性③主题数据库。
各种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通过一些共享数据库被联系和体现出来,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建模需花费时间,但其后维护费用很低④信息检索系统。
又称数据仓库,面向主题的,单一的完整的和一致的数据存储。
(12曷氐档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应具备第三四类,高档次,保证高效率高质量的利用数据资源)7、数据元素最小的不可再分得信息单位,是一类数据的总称,是数据对象的抽象,是一类数据的总称。
用户视图的定义与规范化:用户视图标识/名称/组成/主码。
二、1、主键?能唯一确定一个表的各行数据值的数据项。
2019年浙江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总结

2019年浙江信息技术高考知识点总结信息技术选考知识点总结一、概念1.信息:指数据、信号、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
信息的特征:(1)载体依附性(2)可加工可处理性(3)可存储性(4)可传递性和共享性(5)时效性(6)真伪性(7)价值性2.算法的特征:(1)有穷性(2)确定性(3)能行性(4)有0个或多个输入(5)有一个或多个输出3.算法的表示方法:(1)流程图(2)自然语言(3)伪代码。
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1)顺序模式(2)选择模式(3)循环模式4.人工智能软件有语音识别、手写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和机器翻译5.典型的网上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有:①搜索引擎程序(百度、谷歌);②列车时刻查询网站;③论坛(BBS);④在线图书馆;⑤邮箱和博客系统等6.信息表达方式: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形体动作;信息表达技术:书籍、报纸、7.收发电子邮件:如右图所示,假如小王同时给小李与小张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那么:小王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1)将邮件从电脑发送到自己的邮件服务器;小王的邮件服务器使用了SMTP协议(过程4)将邮件发送到小张的邮件服务器;小李和小张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后,他们的邮件服务器使用了POP3协议(过程2和过程3)将邮件从邮件服务器接收到自己的电脑上。
8.媒体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1)集成性(2)交互性(3)实时性①脚本大纲→②文字脚本→③制作脚本→④媒体元素分解说明打开该类型文件的常用软件13.图形与图像的概念(1)图形:指用计算机绘制的由简单的点、直线、曲线、圆、方框等基本元素组成的图。
(2)图像:指的是实际景物的映象(例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输入设备获取的景物的映象)。
二、公式=1024KB=1024×1024B 1GB=1024MB=1024×1024KB 1TB =1024GB=1024×1024MB三、操作软件(光学字符识别软件)的使用步骤:①利用扫描仪扫描图像或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图像;②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倾斜校正(此项操作仅对扫描时未放正原稿所得到的图像进行);③启动OCR软件,加载需识别的图片;④选定文字识别区域;或者进行自动版面分析;⑤文字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组织概述
信息组织:根据信息检索与获取的需要,采用一定的规则技术与方法,对信息进行揭示与序化的过程。
核心内容是对信息的描述、揭示与序化。
知识分类:包括学科分类和事物分类,能将客观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以及各种学科根据当代科学认识的最新成就构成一个严密的、有科学认识意义的
体系。
类目:类是指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特征的事物的集合,在文献分类法中称为类目,是构成分类法的基本单元,其中表示类目的名称叫做类名,类目的代号称为分类号。
文献分类标准:又称文献分类根据,是指划分某类文献所依据的某种属性特征。
一般文献分类均以文献的学科属性为主要标准,而以文献的其他属性为
辅助标准。
这些属性包括文献类型、载体形态、时代、地狱或使用对象
等。
选用何种分类标准以及分类标准的应用次序直接影响分类体系的结
构与分类表的质量。
文献分类:依据一定的分类体系(文献分类法),根据文献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对文献分门别类的、系统地组织与揭示的方法。
列举信息组织的常用法方法:
1.分类组织法:是根据某一特定的分类体系和逻辑结构组织信息的方法。
其原理
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概念体系的梳妆等级结构或分面结构组织信
息,从而使信息按学科、专业或组面等逻辑顺序排列,形成信息
的逻辑分类整序体系。
2.主题组织法:直接以表示文献主题的语词做标识,提供字顺检索途径,并主要
采用参照系统揭示词间关系的标引和检索文献的方法。
3.集成组织法:将多种信息组织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如分类主题一体化组织方法。
简述分类法的主要类型
1.体系分类法
是直接体现知识分类的等级制概念的标志系统,主要依据概念的划分与概括的原理,将概括文献信息内容及外表特征的概念进行逻辑分类和系统排列,并赋予类号的方式建立起来概念,是一种将类目层层划分、等级分明的标记系统。
2.组配分类法
主要依据概念的分析与综合原理,将文献、信息、事物的主题概念组成“知识大纲-分面-亚面-类目”的结构,按照一定的组配规则,通过各个分面类目之间组配来表达文献主题的一种分类法。
《冒号分类法》、《布里斯书目分类法》是典型代表。
3.体系-组配分类法
是介于体系分类法与组配分类法之间的一种分类法。
基本上是体系分类法大量采用分面组配方法的结果,具有直观性较强、较强的文献主题概念的组配功能,如果《国际十进分类法》。
简述确定分类标准及其运用次序的依据
1.符合读者的检索要求与检索特点。
不仅要适应不同职业、文化层次的用户的检
索需求与特点,还要按照用户而不同需求集中有关文献。
检索需求的不同为我们确定分类标准及运用次序提供了参考依据。
2.按照学科、专业分类的一般依据。
3.基本遵守概念的划分规则,但有时可不受其限制。
划分后子项外延之和等于其
母项;划分后子项必须是相互排斥的;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划分必须逐级进行。
当需要突出某类文献时,也可以不严格遵守“换分必须逐级进行的规则”。
简述主题法的含义及其特征
主题法是一种直接用规范化语词作为概念标识、按子顺序列组织、并用参照系统等方法间接显示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揭示文献主题内容的方法。
有标题法、叙词法、关键词法三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
1.用自然语言中的名词术语经过规范化后直接作为文献主题标识,直观性强;
2.用字顺序列作检索标识,易于使用;
3.按文献主题集中文献,特性检索功能强,适合于从事物出发按专题进行特定文献的检索;
4.通过参照系统揭示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5.由于主题法是按文献的主题集中文献,对于文献的学科专业属性和范畴的揭
示不如分类法,系统性较差。
依据构成原理划分,主题法有哪些类型?
1.标题法。
标题表是一部标题词典,他将概念用规范化的自然语言构成先组标
题作为文献主题的标识,以字顺进行排列,并对标题建立词间关系
的参照系统,是最早的一种主题语言。
2.叙词法。
又称主题词法,是一种从自然语言中精选出来、以概念组配为基础、
经过严格的词汇控制而发展起来的知识语义网,一方面通过词间关系
建立特定的概念,另一方面通过范畴表、词族索引为每一个概念在知
识语义体系中定位。
3.关键词法。
从文献题名、摘要或正文中,由人工或自动抽出能够表达文献主题,
并具有检索意义的词语作为主题标志,并按字顺组织成索引,提供检
索途径的方法。
同时为适应检所编制自动化的需求而产生生的一种主
题语言,直接诶用自然语言中未加控制或制作少量控制的语词表达主
题概念。
二、体系分类法
启用交替类目的方法是:
若交替类目与使用类目为同一事物,启用的具体方法为:去掉交替类目的交替符号,删除该类下的注释“宜入XXX”。
将原使用类目加上“()”,并在该类下加“如XXX”的注释。
如果原使用类目下有细目,则要通过仿分形式将其移至启用的交替类目中。
多重列类法
指在建立类目体系时,对某个类目同时采用几种分类标准,分别建立几组平行子目的方法。
其类目所体现的内容是相互交叉的。
标记制度的基本类型:
(一)层累标记制
又称等级标记值,是一种类号位数与类目等级相适应的标记制度。
一般用一个或两个数字或一个字母标记一个大类,再加一位数字或字母标记二级类目,如此层层累加,以表示类目的层层划分。
其优点是:分类号能够体现类目的等级关系,表达性强,便于扩大与缩小检索范围。
缺点是:类目越细,类号越长,影响号码的简短性,当同位类超过10个时,在采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下,难以按等级编号。
中图法、DDC(杜威十进分类法)
(二)顺序标记制
不按类目等级、只按类目的先后次序分配号码的标记制度。
只能反映类目的先后次序,不显示类表的结构特点,从类号上无法判断类目之间的存在关系。
其优点是:配号方法简便,类号比较简短,容纳性强。
缺点是类号不能体现类目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性与助记性差。
(三)混和标记制
将层累制与顺序制结合的标记制度,其基本形式为:顺序--层累制和层累--顺序制。
科图法
(四)分面标记制
又称分段标记制,是用分面符号将类号分成若干段,每一段代表主题的一个方面,以显示类目组配结构的一种标记制度。
CC
几种特殊的标记方法
双位制。
又称百位法,用不带0的双位数字表示各个同位类,共容纳81个同位类,增强了类列的容纳性。
借号法。
是采用层累标记制时,为增强类列的容纳性而借用下级类类号、上级类类号或同级类类号的一种方法。
八分法:又称“扩九法”,是为了适应类列不断扩充而采用的一种编号方法。
空号法。
为了适应新类目的增加而采用的一种预留一定数量空号码的编号方法对应编号法:对具有相同区分标准的类目,使其相应部分的号码趋于一致,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