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曹禺笔下叛逆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笔下叛逆女性形象分析当曹禺30年代开始进行戏剧创作时,他塑造了三个热情、叛逆的女性——蘩漪、白露和金子。
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个性鲜明、行为倔强的女性,她们沭浴着“五四”自由开放的时代余风,成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和旗帜,她们注定属于“五四”这个时代。
蘩漪——曹禺笔下最复杂、最丰富、最光彩的女性!一个具有不屈不饶、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的五四新女性形象!蘩漪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表现了个性解放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思。
首先,她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能力和思想的人。
她具有极鲜明的“雷雨”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具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
蘩漪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她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不愿被人摆布,敢于追求爱情。
其次,蘩漪具有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
真正觉醒的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蘩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
蘩漪是曹禺用心着墨最多的人物,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
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热烈的。
由于特殊的遭遇和畸形的爱情,使她由爱而恨,爱得执着,恨得强烈。
她爱起来就像一团火,热情奔放,炽烈;恨起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
她认为是爱“救活”了她,她“不后悔”,她并不像周萍那样为他们的恋爱关系感到羞耻。
有着强烈自我追求和勃发生命力的蘩漪,发自肺腑地喊道:“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
我不是你的母亲,不是,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
”陈白露——一个落入扰攘俗世的风尘女子,一个生活在十里洋场的交际花。
被人们认为“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
陈白露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在曹禺笔下的反叛女性中,坚决地冲出家门的是陈白露。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话剧,揭示了晚清时期上海滩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
其中,繁漪是一位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繁漪的爱情繁漪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孩,家庭条件也很好。
她深爱自己的表哥陈发科,即使知道他是个花花公子,对待其他女人都十分无情,但她仍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献给他。
她一度认为自己和陈发科有着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能够理解他和照顾他,在她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爱情。
然而,在王熙凤的挑拨下,繁漪知道了陈发科曾经的背叛和抛弃。
她绝望了,认为自己的爱情是个笑话,再也无法继续下去。
这时,廖若海走进了她的生命,他并没有像陈发科一样浪漫和优雅,却是一个值得托付给的男人。
繁漪在危机中换了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生命,她学会了珍惜爱情,并且找到了一个真正懂她、关心她的人。
二、繁漪的人格特质繁漪性格复杂,有时会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她。
她比较自我,对待其他女人不够友好甚至带有敌视情绪,这跟她自认为是陈发科唯一的真正爱人有关。
此外,繁漪还有些傲慢自大,喜欢炫耀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但在情感方面,繁漪十分专一,对陈发科的爱会让她放弃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并且她对待廖若海也非常真诚。
三、繁漪的命运繁漪的命运暗示了晚清时期女性的普遍处境。
繁漪在婚礼前夕得知陈发科的背叛,被迫面对一个不幸的结局,最终选择了离婚。
她深情而无助的表演也让她成为了《雷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婚姻是管辖她们一生的命运。
繁漪的遭遇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残酷和无奈,而她在灵魂层面的成长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女性走上平等道路提供了启示。
综上所述,繁漪是一个非常具有深度和多维度的角色,她的爱情、人格特质和命运都表现出了这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处境。
她的复杂性格和遭遇也为观众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和启示。
《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中,繁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
繁漪的形象深受读者的喜爱,因为她既是一个坚强的女性角色,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梦想的女孩。
在小说中,繁漪的形象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她的故事和成长经历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首先,繁漪是一个非常独立的女孩。
她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束缚和控制。
在小说中,她对庄子的爱情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坚持和毅力。
她在庄子家里的日子并不轻松,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的爱情和梦想。
她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战斗,而且总是能够取得胜利,这让读者感到非常振奋。
其次,繁漪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孩。
虽然她生活在一个非常艰苦的时期,但她总是能够把自己的爱和关心无私地付出给别人。
她非常照顾庄子的妹妹瑶瑶,也关心和支持自己的好友杨玉芬。
在小说中,繁漪的爱心和关心就像一缕清风,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和感动。
最后,繁漪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孩。
在小说中,她不仅面对着自己的爱情问题,还要应对时代的巨变和家庭的困顿。
然而,她从未退缩或泄气,而是勇敢地面对每一个困难。
无论是学员运动还是家庭变故,繁漪都能够克服困难,坚定地前行。
总之,《雷雨》中的繁漪形象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和情感,她的坚韧、爱心和勇敢,不仅感染着读者的心灵,还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个时代的女性,以及女性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贡献。
繁漪的形象在小说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复杂的人性和情感。
在她深爱的庄子背叛她的时候,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情,而是选择了坚强和宽容。
她没有责备庄子的背叛和放弃,而是选择面对和原谅,体现了她的高度成熟和智慧。
这种宽容和理解也让她赢得了庄子的敬爱和感激,表现出她的高尚情操和宽广胸怀。
此外,在小说中,繁漪的形象也展现出了许多痛苦和矛盾。
尤其是在学生运动中,她面对着自己的亲情和爱情,同时还要体现出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责任。
她在这场运动中失去了自己的哥哥繁良,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
然而,她并没有失去追求正义和公正的信念,而是更加坚定和勇敢地站在了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上。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清末民初为背景,讲述了三个家庭的纠葛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
其中繁漪是小说中的一位女性形象,她是女主人公冯云峰从军前的未婚妻,也是他从军时留下的背负重担的女子。
首先,繁漪的形象特点是倔强而执着。
她虽然知道自己未必能够等到冯云峰回来,但是不管怎样她还是执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
她倔强的性格和执着的信仰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的主要力量。
一直到故事最后,她仍然坚守着心中最初的理想和信念,虽然最终遭遇失败,但是这种精神韧性和执着态度却令人钦佩。
其次,繁漪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女子。
她能够在言语间洞察人心,可以看出别人的真正想法和情感,这种能力是很难得的。
在小说中,她可以察觉到宝玉对自己的感情,并且看出了张生欣赏周冬雨这一点,从而顺势展开了自己的计划。
这种察言观色的能力让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她在小说中立足之处。
最后,繁漪是一个内心丰富的女性。
她在等待冯云峰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人生沧桑,因此她的内心十分丰富。
虽然她故作坚强,但内心却是脆弱的,她需要关怀和爱,而张生在这方面帮助了她。
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归属和幸福,最后也在这个追求自由的年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之路。
综上所述,繁漪是一个勇敢坚强、善于察言观色、内心丰富的形象。
她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去追求自由和光明,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启示。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杰作,该剧通过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揭露和对人物内心矛盾的深刻挖掘,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社会画卷。
而在这部剧中,繁漪作为女主角之一,其形象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繁漪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繁漪是一位充满矛盾的女性形象。
她一方面渴望自由、独立和幸福,希望能够摆脱父权制度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她又受到社会舆论和道德伦理的压力,内心深处挣扎着,矛盾不已。
繁漪这种内在的矛盾冲突,使她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和具有代表性。
她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心声和挣扎,她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女性的处境和悲惨境遇。
繁漪是一个复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在剧中,她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变化。
她对于夏娃报错之心、对于邻居孙少平的爱恋、对于自己家族的不满等情感纠结,使得她的形象更显得生动和立体。
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自觉的有思想、有情感的真实人物。
她的举动和言行都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情感共鸣,使得观众更容易对她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繁漪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在爱情和婚姻方面遭受了无尽的折磨和痛苦,但她并没有沦为懦弱和软弱的受害者,相反,她选择了勇敢面对自己的命运,不愿向命运低头。
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着对真爱和幸福的追求,不断努力挣扎并寻找着自我价值的归属。
这种坚韧和勇敢,使得她的形象更加鲜活、动人,也使得她成为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的榜样和精神导师。
繁漪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她的情感挣扎和命运悲剧,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命运往往受到男性和社会的控制和摆布。
繁漪的形象,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普遍命运和困境,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心声和挣扎。
她的形象,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揭露和深刻反思,也是对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真实记录和呈现。
繁漪作为《雷雨》中一个重要的女性形象,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戏剧性的表现,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女性命运的真实揭露。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人物形象是该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繁漪是该剧中的一个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繁漪是一位具有独一无二性格和命运的女性,她所经历的爱情、家庭和社会的磨难,使得她成为该剧中的一颗闪亮的明星。
本文将从繁漪的外貌、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人物表现等方面对繁漪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
来分析繁漪的外貌。
繁漪是一个美丽的女性,她的容姿端庄秀丽,娴静动人。
她的美貌在邻里间是出了名的,因此被称为“繁漪姑娘”。
她的美貌给她带来了无尽的麻烦和纷扰,使她备受外界的关注和欢迎,但也让她陷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当中。
在外貌上,繁漪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女性形象,她的外貌不仅突显了她的个人魅力,更为她日后的生活注入了一份不可磨灭的悲剧色彩。
繁漪的性格特点也是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漪的性格坚毅、纯真、善良,她对爱情充满向往,对生活充满憧憬,对人性充满信任。
她勤劳朴实,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邻里间大家都喜欢的好姑娘。
她也有着一份天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种天真的性格往往导致了她在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中的被动和无助。
繁漪的性格既有着阳光明媚的一面,也有着黑暗痛苦的一面,这使得她成为一个极具冲突与矛盾的人物形象。
来看繁漪的生活经历。
繁漪的一生几乎是在痛苦和不幸中度过的。
她早年失去了母亲,家庭环境的冷漠和残酷使得她从小就变得孤僻和自闭。
在爱情方面,她与关河之间的爱情遭到了最凄惨的结局。
她对关河的深情,却换来了关河的冷漠和背叛,最终导致了她的精神崩溃。
在婚姻方面,她被父亲逼迫嫁给了一个她并不爱的男人,这种不幸的婚姻让她的一生更加坎坷凄凉。
繁漪的一生,几乎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度过的,她无法自主,无法选择,不幸一直在追随着她。
我们来看繁漪的人物表现。
繁漪是一个代表性的复杂人物形象,她在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无疑是这部戏剧作品中最为深刻和难忘的。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人物形象分析繁漪是《雷雨》中的女主角之一,她是一个充满着青春朝气和生机勃勃的少女。
在整个剧情中,繁漪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非常让人心疼的形象。
她的父母离异后,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命运的捉弄却让她再次遭受到了痛苦的打击。
在母亲再嫁后,她被新生父母当做仆人,受尽了屈辱和折磨。
繁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她依然坚强勇敢地生活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向往一直都没有改变。
在剧中,繁漪为了打破自己所处的困境,她主动离开了家,追寻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坚强和勇敢的品质,让繁漪的形象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她的形象也给了观众很大的震撼和启发,让人们感叹年轻女孩的坚韧与勇气。
除了坚韧与勇气之外,繁漪的形象还有着一种靓丽的美感。
在剧中,她是一个美丽的少女,她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感觉。
她的美丽不仅是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美丽。
她的美丽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亮点,成为了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焦点之一。
繁漪的形象不仅仅是坚韧、勇气和美丽,她还有着一颗善良和温柔的心。
在剧中,虽然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和折磨,但繁漪依然没有变得冷漠和无情。
相反,她更加坚信爱情和美好的事物。
在与许公子相爱后,繁漪对许公子展现出了自己宽容和爱的一面,她为了许公子忍辱负重,一直默默地支持着他。
她的善良和温暖也感染了许多观众,使得她成为了整个剧情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繁漪在《雷雨》中的形象是相当丰满和立体的。
她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少女,更是一个坚韧、勇敢、善良和温柔的女子。
她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她成为了这部戏剧中最受关注和喜爱的角色。
她的形象也给观众们带来了很多的感慨和启发,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值得敬佩和尊重的女子形象。
这也正是《雷雨》这部戏剧一直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
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

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第一篇: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对繁漪的人物形象分析首先,《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繁漪,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被周朴园续娶为妻。
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
自己非但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
俗话说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
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雷雨》序)。
”在繁漪的舞台指示中他又说:“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
”而在新版《雷雨》中他综合了以上两种说法:“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
”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
繁漪出生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同时她又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都在她的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这主要通过繁漪对侍萍貌、四凤深重的阶级偏见(旧式女人的表现)。
繁漪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规定的命运,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真活着”。
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可繁漪这个“中国旧式女人”无法选择到更好的叛逆的方法和途径,“她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进行困兽欲斗的反抗,她不甘心,她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发起进攻,进行报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篇一: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资料】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文学社团之一。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郑振铎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创作宗旨是“为人生”,主张文学反映人生,指导人生,改良人生,也被称为“人生派小说”。
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的文风。
2、创造社: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
先后出版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日》、《创造月刊》等。
创造社从文艺思想到创作倾向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其特点的。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3、“冰心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
当时写小诗的诗人有冰心、宗白华、朱自清等。
小诗集《繁星》《春水》的出版,使冰心成为当时”小诗派“的代表人物。
小诗短小凝练,少则二三行,多则十几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感受或独特的发现,寄寓某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给人以启迪和愉悦。
4、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又称为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
盛行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
该流派人数不多,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为中心。
他们的创作以描写都市生活和市民心态为主,运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说,对现代都市社会的各色人生进行审视观照。
5、红色鼓动诗:指的是1929年以后,殷夫在党的秘密刊物《巴士底山》、《列宁青年》和“左联”的《萌芽》、《奔流》等刊物上发表的大量政治抒情诗。
这些诗歌直接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抒发无产阶级的战斗豪情,诅咒黑暗,鼓动革命,调子激昂高亢,旋律急促,体现了鲜明的政治鼓动性。
6、京派:是文学中心由北京南移上海后,和“左联”同时并存,继续活跃在北方的一个以描写自我个性为主的作家群,创作以小说最为驰名。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
京派作家有共同的文人学者作家的职业特点,始终持矜持的学者风范和艺术虔诚的文人风度。
文学思想上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7、中国诗歌会: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等,中国诗歌会继续和发展了20年代后期的普罗诗派的斗争精神,接受了苏联的现实主义影响和左翼文艺运动影响,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反映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从事反帝抗日和反封建的斗争,大量采用歌谣、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及到群众中去。
1937年4月解体。
8、孤岛文学: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大批文艺工作者纷纷离沪,一部分作家仍滞留上海租界,在日寇势力包围中,团结在地下党的周围,利用英法等租界的特殊环境,坚守岗位,继续开展公开和隐蔽的抗日文艺活动,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寇侵占租界止,历时4年又1月,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孤岛”文学运动中,以戏剧创作比较活跃,杂文创作也风行一时。
其中以戏剧活动最为广泛,小说创作成就最高,散文、杂文创作也由收获。
戏剧有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建吾的《草莽》等。
小说创作有抗战小说,但其成就主要体现具有独文体风格的描写、讽刺都市生活同知识分子的小说上,如张爱玲、钱钟书、师陀等。
简答题1、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第一类是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略带酸腐气味的旧文人,如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弱点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
第二类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假道学,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
鲁迅对他们暴露的“丑角”面貌给予辛辣的讽刺和嘲笑。
第三类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这一类形象是多姿多彩的,如《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鲁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命运,既倾注着悲哀和忧愤,又指出并批评了他们身上的软弱性。
2、《子夜》结构上的艺术特点:《子夜》结构恢宏、严谨。
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特征。
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
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与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的重要人物都推上前台,组成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
3、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从题材上看,新感觉派小说以描写都市生活和市民心态为主,并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与病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创作手法上看,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如穆时英的《街景》,时空颠倒,形式上亦有创新之处。
从人物刻画上看,新感觉派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神分析学说注重开掘和表现潜意识和变态心理。
整本《梅雨之夕》均运用了这种心理分析方法。
4、戴望舒新诗创作历程:戴望舒的新诗创作,经历了从早期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雨巷”阶段,追求诗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流动性,以及主题的朦胧性。
(2)成熟期的诗歌,摆脱音乐的束缚,运用自然进展的现代口语,服从于诗人情绪展开的内在节奏,创造了具有散文美的自由体诗。
(3)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歌的内容和格调都发生巨大变化。
诗作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格调由幽玄、枯涩转变为明朗、雄健。
5、陈白露、周朴园和繁漪人物形象分析。
蘩漪性格分析是《雷雨》中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
这个资产阶级女性是周公馆的叛逆,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1)具有民主自由的观念,个性解放的要求。
(2)具有勇敢大胆的反抗精神。
(3)她有许多资产阶级的偏见和极端的个人主义。
陈白露性格分析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
陈白露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渴望有一个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
她独自到社会上闯荡,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沦为一名交际花,过着寄生的生活。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
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想有所反抗,陈白露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
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
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周朴园性格分析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典型人物,其思想性格特征是:(1)凶狠残忍,惟利是图。
他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故意让江堤出险,致使2200多名小工活活淹死,发的断子绝孙的昧心财。
在煤矿上镇压罢工的工人,用金钱收买谈判工人,干尽坏事。
这些都反映了他凶狠残忍,惟利是图的反动资本家的本性。
(2)冷酷专横,有浓厚的封建意识。
对蘩漪实行封建专制,强迫根本没病的她看医生吃药,使蘩漪在周公馆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3)伪善,自私。
30年前,为了赶娶名门闺秀,残忍得将侍萍赶出家门,以为侍萍必死无疑,装出“钟情“丈夫的样子,可当侍萍真的出现在面前时,却惊恐万状,拿出5000元的支票想赶走侍萍,前后极端矛盾的态度,彻底暴露了他的伪善和自私。
6、以“围城”为题的思想意蕴何在?《围城》的题义带有哲理性和象征意蕴。
小说通过人物之口,引进英法两国关于“鸟笼”和“城堡”的典故,意指结婚犹如“金漆的鸟笼”或“被围困的城堡”,在外边的人想冲进去,在里面的人想逃出来。
而主人公方鸿渐另有感触:“我近来对于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
”小说正是以人生万事皆是“围城”的命意,贯穿全书。
7、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1)“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于劳动人民最深沉的爱,对劳动者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
(2)“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诗作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3)“太阳”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他的太阳礼赞是人类不朽的向上精神的体现。
代表作有《向太阳》《火把》等。
论述题1、为什么说女神是诗化了的五四精神?《女神》的成功的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融合统一。
(1)《女神》最强烈而集中的表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思想,《凤皇涅槃》是一首庄严的时代颂歌,充满了彻底的反叛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
诗人借用集香木自焚而更生的神话,愤怒诅咒和否定“冷酷如铁的旧世界”,热切向往美丽新世界。
(2)《女神》充分表达了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梅花树下的醉歌》写到:“梅花呀,梅花呀!/我赞美你!/我赞美我自我!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这是赞美梅花,即是赞美“自我”,这种“自我”是“宇宙的精髓“,具有主宰世界的力量。
(3)《女神》彻底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在《匪徒颂》中,诗人更是对历来备受污蔑的勇于反抗陈规旧俗的革命者的“匪徒们”予以热烈赞颂,向他们三呼“万岁”。
破旧的目的是创造,只有彻底的破坏,才可能有全新的创造。
2、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客观原因:(1)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想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似乎成了奢望。
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社会,只能成为这个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他不可能以一己之力与这个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
(2)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
祥子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同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他们的婚姻没有爱情,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的性欲要求。
虎妞的纠缠对于祥子无疑是一种灾难。
这是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无产者的强男悲剧。
虎妞的介入,无疑是祥子悲剧命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主观原因:(1)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观因素最根本的一点。
祥子不可能认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穷困之路。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也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在虎妞的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
3、《家》的思想内容1)2)3) 控诉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罪恶。
《家》里的钱梅芬、瑞珏、鸣凤就是作家着力描写的旧制度旧礼教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