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

合集下载

《大青树下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

02 课文内容解析
描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环境
自然环境
课文中描述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自然 环境,包括校园内的树木、花草、小 鸟等,营造出一种和谐、美丽的氛围 。
建筑设施
大青树下的小学有宽敞明亮的教室、 设施齐全的操场、各种功能室等,展 示了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 。
描述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孩子们
民族特色
背景介绍
背景
这篇文章描绘的是中国边疆地区的一所小学,这里居住着多个民族的孩子。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却在同 一个学校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展现出民族团结的精神。
背景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边疆地区更是民族交融的地区。这所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却能 够和谐共处、互相尊重,展现出民族团结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民族团结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边疆地区稳定 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好。
纯真情感的流露
孩子们在相处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彼此关心、帮助和分享,这种纯真 的情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 暖。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小说中的孩子们对知识和美好事物 充满向往,他们努力学习、追求进 步,展现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风貌。
团结与友爱的精神
团结互助的精神
正能量的传递
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之间相 互支持、帮助和鼓励,体现了团结互 助的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增强集体 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孩子们之间相互理解、接纳和帮助, 形成了和谐共处的氛围,展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团结意识
小说通过描绘不同民族孩子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强调了民 族团结意识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 化。
孩子们的纯真与善良
天真无邪的性格
小说中的孩子们性格天真无邪, 善良可爱,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 和影响,保持着内心的纯净和美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原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课文学习一、课文原文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

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

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

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

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

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

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二、作者简介姓名为吴然,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曾名《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扣准了民族大团结这个核心主题,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情感。

三、生字组词坝(大坝)(堤坝)扬(表扬)(飘扬)摔(摔跤)(摔打)跤(摔跤)(跤王)凤(凤凰)(龙凤)洁(洁白)(洁净)晨(早晨)(晨昏)绒(绒毛)(绒球)汉(汉语)(汉字)艳(鲜艳)(红艳)服(服务)(克服)装(装备)(服装)扮(打扮)(装扮)读(读书)(读取)静(安静)(宁静)停(停车)(停止)粗(粗心)(粗壮)影(影子)(倒影)多音字:打dǎ(打扮)dá(一打)好hǎo(好像)hào(好奇)近义词:鲜艳——艳丽飘扬——飞扬敬爱——尊敬安静——宁静粗壮——强壮绚丽多彩——五彩缤纷反义词:艳艳——暗淡安静——热闹古老——现代洁白——乌黑四、重点词语理解阿昌族和德昂族: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描写我国边疆小学校园生活的课文,通过讲述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和游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1.2 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了解边疆地区的教育现状,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体会孩子们在校园里的快乐生活。

2.2 生字词学习2.2.1 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2.2 教师讲解生字词,重点讲解字词的写法和含义。

2.2.3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3 课文解析2.3.1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

2.3.2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2.3.3 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民族团结。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培养语感。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书写生字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4.2 生字词书写评价评价学生的生字词书写正确与否,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4.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课时1. 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5.2 第二课时1.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2. 讨论课文主题,体会民族团结。

5.3 第三课时1. 复习生字词,巩固记忆。

2. 书写生字词,提高写字水平。

5.4 第四课时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总结课程,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

第六章:作业设计6.1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记忆。

2. 书写生字词,提高写字水平。

《大青树下的小学》

《大青树下的小学》
课文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如大青树的象征意义 、民族服饰的描绘等,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民族文化 的独特魅力。
传承传统文化
通过讲述民族小学的故事,课文将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其 中,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弘扬民族精神
课文通过展现孩子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风貌,弘 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孩子们为民族的繁荣和富 强而努力奋斗。
通过对大青树下小学的环境、人物和活动的细致描 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孩子们的快乐 和学校的活力。
运用色彩鲜明的词汇和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绿油 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孩子们红扑 扑的脸蛋”,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通过描写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展现他们 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渴 望和对学习的热爱。
倡导环保理念
通过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 景,课文潜移默化地传递出环保 理念,引导孩子们从小养成保护 环境、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感悟生活真谛
课文以孩子们在大青树下快乐玩 耍为线索,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 纯真,让孩子们在感受自然之美 的同时,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 价值。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
展现民族文化元素
写作特点
课文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小学生们的形象和 内心世界,场景描写栩栩如生,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感染 力和启发性。
02
课文内容分析
描述大青树下小学的环境
80%
地理位置
小学坐落在大青树下,环境优美 ,空气清新。
100%
校园设施
校园内设施齐全,有宽敞明亮的 教室、图书馆、体育场地等。
80%
阐述作者对小学的情感表达
01
怀念与感慨

三年级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8篇

三年级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8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校对于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还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为了进行好知识的教授,就必须要提前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到底该如何写教学设计了?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三年级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三年级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篇一【教学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

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游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大青树下的小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3)学会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难点:诗歌中意象和寓意的把握,以及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 教学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2)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4. 实践环节:(1)学生模仿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背诵,展示学习成果;(3)教师推荐相关的诗歌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程度;2. 学生创作的小诗的质量;3. 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大青树下的小学》2. 相关背景资料;3. 创作纸张、文具等。

六、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熟悉诗歌内容和教学目标,准备好相关教学材料;2. 准备大青树图片或者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诗歌;七、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大青树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3. 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案《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态度。

(2)培养学生对同伴的关爱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小学生活。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小学生活。

2.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创新思维培养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3. 学习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文解析: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5.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小学生活。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7. 创新思维培养: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大青树下的小学

1.大青树下的小学

1.大青树下的小学【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语言运用:重视朗读的指导,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审美创造: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通过对比阅读有新鲜感的词句,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解析】关注文本:本文描写了一所边疆的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关注结构:课文段落分明,层次清晰。

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关注描写: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

如“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和“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这样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教学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画面。

能关注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重点、难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特别的地方。

能借助提示,说出自己学校生活的某个场景。

(重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会写“早晨、穿戴”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学习第一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课件3)导语: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我们又回到了可爱的学校。

谁来和我们分享分享学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所特别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

2.教师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齐读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大青树下的小学
【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3.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贯穿全文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窗外的安静和小动物凑热闹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等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早晨、鲜艳、打扮”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课文表达的自豪和赞美之情,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2.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服装鲜艳
美丽:山花烂漫
1大青树下的团结:多民族好朋友
民族欢乐:唱歌跳舞
祥和:安静学习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来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一根树枝、一只小鸟、一只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怎么想?”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不足之处: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学生确有困难的地方点拨指导,教给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学。

这一点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改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