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桂枝汤类方

合集下载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

第一章桂枝汤类方(方解)一、桂枝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

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

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

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

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二、桂枝加桂汤方: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木方于桂枝汤加重治上冲的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方解)桂枝汤加量芍药,以在解表的同时加强缓急止痛。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大黄6克。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甘草(炙)9克,大枣(擘)4枚,葛根12克。

(用法)以水先煮葛根数沸,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方解)葛根甘平,《本经》谓主消渴,身大热。

可见是一清润性的解热药,而有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的作用,尤其有解项背部强急的作用。

今加味于桂枝汤,故治桂枝汤证而又见项背强急者。

六、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9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方解)栝蒌根苦寒,《神农本草经》谓: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

可见为一强壮性的滋润解热药。

本方用之即取其滋润组织枯燥的作用,故治桂枝汤证而身拘急者。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方剂组成)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黄芪10克。

(方解)黄芪味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

”从所主来看,均属肌肤间病。

也可知补虚,主要是补表气的不足,故若由于表气虚衰,邪留肌肤不去,为湿、为水,为黄汗以及上述诸病,均有用本药的机会。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千古名方《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解表和里面通阳营卫

千古名方《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解表和里面通阳营卫

千古名方《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解表和里面通阳营卫《医宗金鉴》曰:“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

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

芍药酸寒,酸能收敛,寒走阴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

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

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

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稍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

”《医方集解》曰:“此足太阳药也。

仲景以发汗为重,解肌为轻。

中风不可大汗,汗过则反动营血,虽有表邪,只可解肌,故桂枝汤少和之也。

《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

' 桂枝辛甘发散为阳;臣以芍药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阴气也。

姜辛温能散(散寒止呕),枣甘温能和。

此不专于发散,引以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

麻黄汤专于发散,故不用姜、枣,而津液得通矣。

”[组成] 桂枝 9g 白芍 9g 炙甘草 6g 生姜 9g 大枣 4枚[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关节肌肉疼痛,苔薄白,脉浮缓。

亦可用于病后、产后营卫不和等。

[方解]方中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散风寒而为君药。

白芍酸微寒,益阴敛营为臣药。

二药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敛,汗中寓补,以调和营卫。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和胃止呕;大枣甘平,益气补中滋脾,姜、枣相合,和胃补中,调和营卫,并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药后饮热稀粥可温养中焦,使之易为酿汗,外邪速去。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自汗恶风项强痛,调和营卫此为功。

揭示桂枝汤在医界张仲景的桂枝汤被称为《伤寒论》群方之魁,“万方之祖”,也就是敦煌遗卷《辅行诀》中的所记录的“小阳旦汤”。

桂枝汤类方资料.

桂枝汤类方资料.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其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通过三才法辨阴阳,可知桂枝和生姜为阳性药,芍药为阴性药,甘草和大枣为平性药,体现了阴阳并用的配伍原则。四象法则进一步分析桂枝为君药,生姜为臣药,炙甘草和大枣为佐药,芍药为使药。桂枝和生姜主治上气及通痹,针对气血津液瘀滞于上、表的症状;芍药活血通滞止痛,照顾体表津液瘀滞及里微热症状;甘草和大枣则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发热、汗出、恶寒、恶风、头痛等症状,其加减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可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调配。桂枝加桂汤在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1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1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1《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桂枝汤类第一节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寸阳浮,则主卫阳外越,故热自发。

尺阴弱,则营血受伤,营为卫之守,营不守卫,故卫气外泄而自汗。

故本汤认症,以自汗为主。

桂枝证之脉,有阳浮阴弱者。

阳谓寸脉,阴谓尺脉。

言病在上不在下也,不可以阴弱指为阴虚。

故柯韵伯曰: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症即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

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谓肌腠疏缓,卫气不谐。

虽无寒而若不能禁,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

翕,越也、动也、盛也。

鼻鸣,嘘也。

干呕,风邪干胃也。

但就鼻鸣、干呕而论,似属阳明、少阳兼证。

益从阳明、少阳施治,不知脏腑相通,原不必处处皆治。

良以病从阳明而来,主以桂枝汤则太阳之外邪去,而他病自愈也。

余皆准此。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此桂枝汤总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此误下之症,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

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证施治。

论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

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条、《金匮》)。

此节属于厥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

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治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条)。

总结桂枝汤方证

总结桂枝汤方证

总结桂枝汤方证1、桂枝汤:1、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个2、用法:上五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服热粥一升,以助药力,并且盖上被子,大约出汗一小时左右,全身微微出汗,不可大汗淋漓,想洗澡一样,那样病可能就不会痊愈。

服药一次后,病好了,就不要再服第二次了。

服药后没有出汗,再次服药,如前发汗。

3、病机:太阳病中风证,风邪侵袭肌表,毛孔开放,卫气聚集抗邪于表,有汗出。

太阴中风证。

三才:寒——芍药热——桂枝、生姜平——大枣、炙甘草4、临床表现:发热,一般热势不高,鼻塞流涕,汗出,头痛,身痛,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细。

5、药症: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桂枝加大用量,降逆和补中气、利关节的作用就大。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桂枝降冲逆是气得旁流的作用。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伤寒杂病论类方之桂枝汤类方,另一种方法学伤寒!

伤寒杂病论类方之桂枝汤类方,另一种方法学伤寒!

伤寒杂病论类方之桂枝汤类方,另一种方法学伤寒!“以方归类”的方法,清人徐灵胎倡之于前,近贤刘渡舟先生步之于后,确认学习伤寒之路径,故整理系列文章,以利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

伤寒杂病论类方之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方剂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可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文指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呕,不能食,无寒热者,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也。

欲攻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为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卫气不谐也。

所以然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气不共谐和故也。

复发其汗则愈。

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辈;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群方之冠桂枝汤

群方之冠桂枝汤
发热 、 无汗 , 如 果 有 汗 自出而 发 热 ,
的食 物 。
现 代 医 学 应 用 桂 枝 汤 治 疗 久
恶 风不 解 , 并有 鼻鸣 、 干呕 , 是 南 于 腠 理 不 固 ,卫 气 外 泄 , 营 阴 不 得 内 守 , 肺 胃失 和 的 缘 故 , 系 表虚 证 。其 病机 是 风 寒 外感 , 卫强 营 弱 , 风 寒在
越 黪
群方 之冠桂枝汤
口 潘 辉
桂枝 汤 是 《 伤寒论》 中 的 第 一 首
方剂 , 方 药 南 桂 枝 9克 、 芍 药 9克 、
甘草 ( 炙 ) 6克 、 生姜( 切 ) 9克 、 大 枣
以和 里 ,因此 其 与专 于 发 汗 之 剂有
区 别 。此 方 对 于 病 后 、 产 后 因 背 不
和而 微 寒微 热 、 脉缓 有 汗之 证 . 也 有
1 2枚 组 成 , 是 滋 阴解 肌 、 辛 温 解 表 的
轻剂。
一 定 治 疗 效 果 。应 用 桂 枝 汤 后 , 应 当
忌食 生 冷 、 黏腻 、 辣辛 、 酒 酪 等 性 质
g l , 寒 入侵 人 体 肌 表 ,本应 畏 寒
痛 脉数 时 , 皆不宜使 用 。《 伤寒 论》 对
方 中桂 枝解 肌 发 表 , 温经 散 寒 ,
为 主 药 ;辅 以 芍 药 敛 阴 和 营 ,收 阴
应 用 桂 枝 汤 还 融 入 了食 疗 之 法 , 强
调 服用 本方 少倾 , “ 啜 热 稀 粥 … 升
气 ,使 桂 枝 辛 散 而 不 伤 阴 ,二 药
使药 , 安 中益 气 , 调 和诸药 : 和 桂 枝 以解 肌 , 和芍 药 以益 阴。 五 味相 配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 ①灸其核上各一壮——温阳散寒。
②桂枝加桂汤——温补心阳,平冲降逆。
【方药】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温阳降逆 炙草二两 ——甘缓益气 温补心阳 生姜三两 辛甘化阳,增强桂枝温阳之功 大枣十二枚 芍药三两 ——缓冲气之急,并制桂枝辛散之性。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心脏病、头痛、眩晕、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美尼尔氏综合征、胃炎、慢性结肠 炎等疾病具有心胸不适,有气上冲感的治疗。
3、桂枝加附子汤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提要】 论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的证治。 【释义】 汗为心之液,汗液外泄要靠阳气来推动,所以 过汗既能伤阴,又能伤阳,引起损伤阴阳的病变。
【治法】
调和营卫,复阳固表。 【方药】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炮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
《伤寒论》类方讲稿
第一节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19方) 1、桂枝汤 2、桂枝加桂汤 3、桂枝加芍药汤 4、桂枝加大黄汤 5、桂枝加附子汤 6、桂枝 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7、桂枝加 厚朴杏子汤 8、桂枝加葛根汤 9、桂枝甘草汤 10、桂枝去芍药汤 11、桂枝去 芍药加附子汤 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 蛎龙骨救逆汤 1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16、 小建中汤 17、桂枝麻黄各半汤 18、桂枝二麻 黄一汤 19、桂枝二越婢一汤
6、阳明兼太阳表虚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7、太阴兼表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8、吐利止后,里和而表未解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 枝汤小和之。(387)
【禁忌证候】
1、太阳伤寒证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 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 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 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 此,勿令误也。(16) 2、酒客中风,内蕴湿热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 不喜甘故也。(17)
①奔豚: 证名。是以小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 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痛苦异常,时发 时止的证候。
②灸其核上各一壮: 即在红肿处各灸一个艾柱。
【提要】论心阳虚发奔豚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 心阳虚损,下焦水寒 之气上乘。 核起而赤—— 针处受寒,寒闭阳郁,血液凝涩。 (尚可见心悸、胸闷气促、恐怖欲死等症。) 病机:烧针取汗,损伤心阳,下焦水寒之气上逆 (阳虚阴乘)。
【方药分析】 治太阳中风证的主方。 太阳中风-风寒侵袭,肌表营卫受损,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主要脉证-发热汗出,恶风恶寒,头项强痛,脉 浮缓。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以散卫分之邪。
芍药酸寒,滋阴和营,以固护营阴。 桂枝配芍药,于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于和营 之中又有调卫之功。二者等量配伍,即用桂枝发 汗,又用芍药止汗,一散一收,一开一合,而达 到调和营卫之功。
3、阳热内盛者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 4、太阳病,下之后,气不上冲者。(15) 5、太阳坏病(16)
【现代临床应用】
1.感冒、流感; 2.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以自汗出、恶风、脉浮 为用药指征。 3.过敏性鼻炎:寒冷过敏而致,鼻塞流涕,加蝉衣、 辛夷、苍耳子;若头痛重者,加白芷、川芎、藁本。 4 4.自汗症:因卫气失和,营卫不调而致。加黄芪、 防风、生牡蛎。 5、低热症:营卫不和所致。 6、产后发热、宫外孕术后发热:加黄芪、当归
桂 枝 汤
【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① ,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 发热② ,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词解】 ①阳浮而阴弱:指中风表虚证浮缓之脉;二指中 风表虚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②翕翕发热:形容如羽毛覆盖之温和发热,热势 不甚。
桂枝汤
【药物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辛散,佐桂枝发散风寒以解肌;
大枣甘平补中,佐芍药补中益阴以护营。 甘草甘平,调和诸药。
桂枝配芍药,于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 于和营之中又有调卫之功。二者等量配伍,即用 桂枝发汗,又用芍药止汗,一散一收,一开一合, 而达到调和营卫之功。 桂枝、草、枣,又具有开胃、增食、健脾之功, 因此,桂枝汤又具有调和脾胃的功效。 柯琴: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 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3、用于脏无他病,卫气不和的时发热自汗出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 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4、用于伤寒发汗后,表邪未尽的半日许复烦证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 更发汗,宜桂枝汤。(57)
5、用于太阳病虽经误下而表证未罢者 (1)误用攻下,正气未衰,邪犹在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用桂枝汤,方用 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2)伤寒大下后,表邪未尽陷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 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 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5、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
【主治】太阴腹痛证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 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桂枝加大黄 汤主之。(279)
【提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释义】 本太阳病 ——邪气在表。 医反下之 ——徒虚其里。
腹满时痛 ——误下伤脾,气机阻滞,络脉不和。
7、寒冷性多型红斑:寒邪侵袭肌表,营卫不和, 血脉阻滞而致。桂枝汤加当归、川乌、羌活、防 风、川芎。 8、其他皮肤病:湿疹、皮肤瘙痒症、冻疮、冬季 皮炎等。 9、风湿性关节疼痛:遇冷增重,恶风,属风寒痹, 可用桂枝汤加附子。
桂枝汤加减方:
1、桂枝加葛根汤
【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 加葛根汤主之。(14)
【临床应用】 1、 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胃肠痉挛痛(胃脘痛、 腹痛);胃、十二直肠溃疡等。 2、 桂枝加大黄汤常用于细菌性痢疾、慢性 肠炎、肠结核等,具有本方证特点者。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
治疗太阳中风证
药味相同 药量不同
治疗心阳虚奔豚证 治疗太阴腹痛证
桂枝加芍药汤
6、小建中汤
【主治】 中气不足,心脾两虚,心中悸而烦之证
【临证用法】 1、药物用量:桂枝15克 芍药15克 甘草10 克 生姜15克 大枣6枚 2、煎服方法:上5味,以水1400毫升,用微火 煮取600毫升,去滓,分3次温服。 3、药后啜粥:服药后过10分钟左右,喝热稀粥 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气鼓舞卫 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4、温覆微汗:服药喝粥之后,盖被保温,取遍身 微汗为佳,切禁大汗淋漓。因汗多伤正,邪反不 去,病必不除。 5、见效停药:如一服汗出病愈,即应停服,此乃 中病即止,以免多服伤正。 6、不效继进:如一服无汗,继进二服,又不汗出, 可缩短给药间隔,半日内可将三次药服完。病重 者昼夜给药,可连服第二剂。 7、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食等 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提要】 论脾虚悸而烦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心中 悸 ——气血不足,心失所养。 烦 ——邪扰神明,且阴血不足。
病机:心脾不足,气血双亏,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辛温助阳
饴糖一升 ——甘温补中 芍药六两 ——酸敛益阴
【词解】 ①项背强几几: 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提要】
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症: 项背强几几 ——邪客太阳经腧,经气不利,津液 不得敷布。 汗出恶风 ——风寒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当伴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缓等证。)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太阳经气受阻。 【治法】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2、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 子汤主之。(43) 【词解】 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 作:发作
【释义】 宿有喘疾,复感外邪;太阳表证误下以致微喘。 【治法】 解肌祛风,降气平喘 【方药】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厚朴-温中下气要药 杏仁-降气止咳,祛痰定喘
【现代临床应用】
1、寒痹:取桂枝汤温经散寒,调和营卫,附子温 经散寒止痛。 上肢-加羌活、姜黄; 下肢-加独活、牛膝; 腰背-加续断、狗脊、桑寄生; 顽痹-桃仁、红花、穿山甲。 2、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自汗症。
4、桂枝加桂汤
【主治】 心阳虚奔豚证
【原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①,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②,与桂枝加桂汤, 更加桂二两也。(117) 【词解】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汤 ——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葛根四两 ——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 升津液,濡经脉。 服法: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原发性眶上神经痛、 颜面神经麻痹、面部偏侧浮肿; 4.高血压:本方祛风通络,滋润经脉,治疗冠心病 胸背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之后脑痛均有效。 5.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现代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 作(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咳嗽,苔白脉缓者); 小儿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证见表虚兼有咳喘 者)。 本证的辨证关键: 1、以风寒表虚证兼咳、喘者为宜,必见汗出恶 风。 2、苔见薄白,脉见浮缓,以内无热象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