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资料.

合集下载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桂枝汤一组成方义:桂枝15g芍药15g生姜15g甘草10g大枣4枚。

1/3量。

原方桂3两芍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分三服四药来源于食疗方义:桂姜辛甘化阳,辛温散寒,解表祛邪。

芍草枣酸甘化阴,芍药养血敛汗,和营,加甘草大枣,酸甘化阴养营阴营血。

酸甘相调,营卫相调。

调和脾胃,营卫。

“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凡中风伤寒杂病,脉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补之”-柯韵伯。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二仲景用桂枝汤(仅限于《伤寒论》不包括《金匮》)(一)治太阳中风(2、12、95)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发热-卫强-卫阳因抗邪出现病理性亢盛,浮盛于外的表现。

卫阳被伤,卫外失司,风主疏泄,营阴外越故见汗出,汗出伤营-营弱。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

浮缓:非指节律、指脉形,松弛柔软和紧相对而言。

(风寒,阴邪,脉管紧张。

中风,阳邪,脉管松弛,营阴伤软弱)兼证:鼻鸣(肺窍不利),干呕(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失和升降失调,见:食欲不振,不大便…)提示:外感不可进补厚味、不易消化、刺激性的食物,正气卫外抗邪消食难以兼顾。

(二)凡太阳病,只要见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

(43)-只辨证不辨病(中风或伤寒),对症用方的例证。

扩大了桂枝汤的用方范围。

(三)太阳表症兼里实热。

先解表(桂枝汤)后攻里(44、45、164),即使表症是无汗的也用桂枝汤,因为麻黄汤纯辛温,伤阴、助实热。

(四)太阳病兼里虚寒(91、327、387)。

先补里,里气恢复后表随之解,不解者用桂枝汤。

即使表症无汗亦然。

因为里气刚复,不受纯辛温。

(五)太阳病,汗下后,正气受挫,表症仍在者不论有无汗均用之。

(57、15)(六)非外感性营卫失和(53、54)病常自汗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气不与营气谐和(说明病情主要矛盾在卫)。

无发热、脉浮、恶风寒、头项强痛等表症,似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

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十九、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

桂枝汤

桂枝汤
桂芝要炒姜枣【方剂名称】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防风、神曲、使君子肉、厚朴、木香、白芍、陈皮。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方剂主治】寒气入胃,吐虫,面青,手足作冷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为引,水煎服。
桂枝汤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2.对汗液分泌的调节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
分泌亢进,也能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3.抗炎镇痛作用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对抗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
鼠足肿胀,对小鼠甲醛性足肿胀也有抑制作用。还能降低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发
生数,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反应潜伏期。
4.抑制流感病毒和病毒性肺实变
桂枝汤煎剂灌胃能明显减轻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降低肺实变,减
少肺组织中增殖的病毒颗粒数量。以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角叉菜胶性足肿胀、
炭末廓清功能为指标所作的正交设计实验结果显示,桂枝汤全方抑制病毒性肺炎,
增强网状内皮系统(RES)功能的作用显著强于组成药味的各种组合。方中各组
方歌(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四)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明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桂枝汤加/减/换三方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3.桂枝汤

3.桂枝汤

适用人群: 体型多偏瘦,肤色萎黄或偏白(但光泽
不够),平素体弱,易于感冒,稍微活动后 易出汗,汗出相对较多,汗出后怕冷恶风, 常神疲乏力,纳食不香,睡眠欠佳,对寒冷 或疼痛敏感,易头痛、胃痛、腹痛或少腹拘 急、腹泻,易对花粉、粉尘类物质过敏,腹 部扁平,腹肌较硬,舌淡舌面湿润,苔多薄 白,脉或浮或缓或结代。
黄雅慧 教授
2019-07-15
[
黄雅慧
教授 主任医师 陕西省名中医 硕士研究生导师 陕西省三秦人才 现任国家级重点专科西安市中医医院脾 胃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学分会理事等
]
















《伤寒论》主治或兼治脾胃病证的方剂 有61首,遵循类方组方及其衍生规律,可归 纳为8大类。
加味类方,如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等。桂枝的 有效成分桂皮醛有中枢及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 使血流通畅,改善胃肠粘膜缺血、缺氧症状,从 而对胃黏膜萎缩腺体的恢复、肠上皮化生和不典 型增生的消失或消退有较好的作用。
4.解痉和镇痛作用 桂枝汤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不仅可以治疗外
感性头痛,而且还可以治疗如胃脘痛、腹痛等多 种疼痛。方中桂枝、白芍、甘草都有明显的镇痛 作用。研究表明,脘腹疼痛与乙酰胆碱、五羟色 胺等中枢神经递质的浓度有关,而桂枝汤可降低 此类递质浓度,提高痛阈值,从而发挥作用。
无其余不适。嘱再用上方7剂巩固治疗。
按: 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四两。仲景制此方
的特点,是在桂枝汤原方中加大量葛根,重在健脾升 清。《本经疏证》载:“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瓜蒌 但滋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二者之长。 故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太阳被下,利岁不止, 脉促喘汗者咸用之”。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也认 为,下利的程度越重,葛根的用量也越大。

桂枝汤类

桂枝汤类

桂枝汤类:19方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枚十二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二两本证病程一般较短,平均在15天以下。

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本证病情变化较大,少则三天,多则半年。

桂枝加桂汤主治:奔豚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桂枝二两。

本证病程在二天到六月不等。

桂枝去芍药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脉促胸满证本方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去掉芍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治: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又兼阳气不足而致微恶寒证。

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再加一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治:太阳中风兼喘疾,太阳病误下所致微喘及素有喘疾之人。

朴加二两五十杏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病程4天到20年不等。

小建中汤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不足,复因外感邪扰,以致心悸心烦腹中拘急疼痛证。

本方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倍用白芍至六两再加饴糖一升。

病程短者4~5天,长者10余年之久。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气营不足身痛证。

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意蕴深。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生姜芍药的量再增加一两,另外再加入人参三两。

桂枝甘草汤主治:表证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之证。

证见心下悸,叉手冒心证。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繁。

叉手冒心虚几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病程短者5天,长者5年。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汗后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二两悸堪治。

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施。

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
(2)加温阳固涩药(附子)
代表方:桂枝加附子汤
适应证:阳虚漏汗不止。
(3)加滋阴养血药(芍药、饴糖)
代表方:小建中汤、《仁术便览》小建中汤(再加阿胶、黄 芩)
适应证:虚劳里急,梦失精。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18
(4)加固涩药(龙骨、牡蛎) 代表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适应证:阴阳两虚,精血衰少,目眩,发落,脉 极虚芤迟,失精。
半夏、杏仁、桔梗
茯苓、泽泻、防己
川芎、桃仁
陈皮、厚朴
龙骨、牡蛎
大黄
百分比(%)
22 16 14 14 8 8 5 5 5 3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8
3、加味方主治病证
太阳病12、伤寒4、太阳与阳明合病2、 中风、太阴病、霍乱、疟疾、疫疠、痉病2、 柔痉2、刚痉2、汗证、奔豚3、喘证、血痹、 腰痛、行痹、黄疸、腹痛、瘕疝、产后风、 遗精、小儿伤风、冻疮等。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23
谢谢!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24
③《医灯续焰》: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脚气发于太阳经, 发热头痛恶寒,目眩项强,腰脊、身体及外踝后至小趾外侧 皆痛。
④《伤寒附翼》: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 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愚 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
2019/6/20
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1)加滋阴养血药(芍药、饴糖、当归)
代表方: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千金》内补当归建 中汤
适应证:虚劳里急,腹中痛,脉弦涩;太阳病误下后腹满 时痛;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绞痛不止。
(2)加滋阴清热药(芍药、阿胶、黄芩)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

《伤寒论》类方整理——1、桂枝汤类方一、桂枝汤类方目录:1、桂枝汤2、桂枝加桂汤3、桂枝加芍药汤4、桂枝加大黄汤5、桂枝加附子汤6、桂枝新加汤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甘草汤10、桂枝去芍药汤11、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1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3、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4、桂枝救逆汤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1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17、小建中汤18、桂枝人参汤1、桂枝汤适应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胡希恕经方方证

胡希恕经方方证

胡希恕经方方证对应第一章桂枝汤类方1、桂枝汤方: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第16条:桂枝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枝汤,被誉为万方之祖,其配伍法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通过三才法辨阴阳,可知桂枝和生姜为阳性药,芍药为阴性药,甘草和大枣为平性药,体现了阴阳并用的配伍原则。四象法则进一步分析桂枝为君药,生姜为臣药,炙甘草和大枣为佐药,芍药为使药。桂枝和生姜主治上气及通痹,针对气血津液瘀滞于上、表的症状;芍药活血通滞止痛,照顾体表津液瘀滞及里微热症状;甘草和大枣则甘滋生津,固护中土胃气。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发热、汗出、恶寒、恶风、头痛等症状,其加减方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附子汤等,可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调配。桂枝加桂汤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