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病理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 II 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教学内容(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 (三) 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

结构形态改变。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 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

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 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 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 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 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三教学内容(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 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三) 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

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再生修复的概念,各种组织的再生潜能及再生的方式。(二) 掌握纤维

性修复的概念,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形态特点及其功能。掌握创伤愈

合的过程及类型,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 熟悉各种组织(血

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四) 了

解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三教学内容(一) 修复与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潜能。 2

(二) 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血管、纤维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的再生过程。(三)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疤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及其功能。(四) 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影响再生的因素。骨折愈合过程及其影

响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类型、概念、基本病理变化、

临床病理联系。 (二) 学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二教

学要求(一) 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及其后果,熟悉肝、肺淤血的病理形态特征及其后果。(二) 掌握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的类型及其形态特点和好发部位。(三) 掌握栓塞概念、栓子运行的途径和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的常见部位、栓子的来源及其后果。(四) 掌握梗死概念、原因、条件和类型;梗死的形态学特征。(五) 熟悉淤血、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梗死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六) 了解出血的病因及类型、病变和后果。 (七) 了解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三教学内容(一) 充血的概念、

原因、病变及后果,肝、肺淤血的病变。(二) 血栓形成和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过程及形态,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概念和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血栓栓塞及其后果。梗死的概念,原因、条件和病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炎症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组织学类型及病变特点(二) 学习炎症的原因、发生机理。炎症介质。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炎症的概念和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二) 掌握各种炎症细胞的形态特点。(三) 掌握炎症的类型、各类型炎症的好发部位及其形态特征。(四) 掌握炎性肉芽肿的形态特点;与肉芽组织的区别。(五) 熟悉各类型炎症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六) 熟悉炎症的结局。(七) 熟悉急性炎症过程(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 3

发生机理。(八) 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九) 了解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

反应。三教学内容(一) 炎症的概念,炎症的原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二) 急性炎症过程

(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及其发生机理,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来源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三) 急性和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类,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的病变特点及区别。急性炎症的结局。慢性炎症的一般病理变化,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

病因、病变特点,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五) 炎症的

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性反应。第五章肿瘤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肿瘤的概念、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组织结

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与扩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的概念、癌基因的概念、癌和肉瘤的区别。恶性肿瘤的浸润、扩散和转移机制。 (二) 学习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三) 学习各系统常见肿瘤的病因、

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二) 掌握肿瘤的大体和组

织学形态特点。肿瘤的异型性概念和病理变化。(三) 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四) 掌握良、恶性肿瘤区别。(五) 掌握癌与肉瘤的病变特点及两者的区别。 (六) 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 (七) 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及病变。(八) 熟悉常见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 (九) 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十) 了解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环境和生物致瘤因素等的致瘤作用;癌基因的概念。三教学内容 (一) 肿瘤的概念,肿瘤性增生与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组织结构,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生长方式、转移途径)。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机制。(二)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肿瘤的命名原则及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常见肿瘤的举例:

乳头状瘤、腺瘤、鳞状细胞癌、腺癌、纤维瘤、纤维肉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生长特性。(三)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和病变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四)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环境致瘤因素等;癌基因的概念。 4

第六章心血管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 (一) 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 学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概念、类型;心肌梗死好发部位、病理变化、并发症及后果。(三) 学习风湿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症、心肌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和复合性病变;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熟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 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的概念、心肌梗死大体形态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三) 掌握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了解急进型高血压病的发生及病变特点。了解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四) 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掌握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及后果,熟悉其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的区别;了解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了解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部位风湿病的病理变化。(五) 掌握慢性心瓣膜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过程、病理变化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六) 熟悉心肌炎的类型及主要病理变化。(七) 了解心肌病的概念及类型。(八) 了解心包炎、心脏肿瘤和周围血管病的病变特点。三教学内容(一) 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和发

病机理、病变及复合病变,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及病变,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病机理、病变及心肌梗死的合并症及冠状动脉性猝死。(二) 原发性高血压的类型及病理变化,缓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与后果,病因和发病机理;急进型高血压病的病变特点。(三) 风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发展过程,风湿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及关节炎的病理变化。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四)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心肌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心肌病的概念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 5

(一) 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学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及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三) 学习呼吸系统肿瘤的病因、病理变化及其扩散规律。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二者的异同。熟悉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了解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二)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熟悉硅肺的病变特点,了解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三) 掌握肺癌和鼻咽癌的大体和组织学类型、形态特征及其转移规律。了解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三教学内容 (一) 肺

炎的类型、细菌性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合并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二)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三) 硅肺的病因、发病机理、各期病变特点及后果。(四) 肺癌及鼻咽癌的病因、常见类型、形态特征及转移途径。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 学习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三) 学习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四) 学习肝硬化的类型、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五) 学习消化系统肿瘤的好发部位,病变特点及其转移规律。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消化性溃疡病的形态特征及常见并发症。了解消化性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了解阑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类型和病理变化。(二) 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及其各型的病理变化。熟悉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三) 掌握肝硬化的概念、发生发展过程、常见类型及形态特征,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坏死后性肝硬化的病变及其临床病理联系。(四) 掌握原发性肝癌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五) 熟悉消化管肿瘤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及其转移规律。(六)掌握胃溃疡和溃疡型胃癌的区别。 6

三教学内容(一) 慢性胃炎的类型和病变特点。消化性溃疡的病

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结局及合并症。(二)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各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三) 肝硬变的概念及分类,门脉性、坏死后性和胆汁性肝硬变的病因、

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四)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病理

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五) 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的病因、病理变化(肉眼及组织学类型)、扩散及转移、临床病理联系。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学习白

血病及淋巴瘤的分类、病理学特点。二教学要求掌握淋巴样肿

瘤的概念、分类及其病变特点。三教学内容。淋巴样肿瘤的概念,分类原则、主要类型,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第十一章泌尿

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分类;学习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

肾小球肾炎、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

(二) 学习各种肾炎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三) 学习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四) 学习泌尿系统肿

瘤的病理学特点。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肾小球肾炎的概念、分类、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形态

学改变、临床病理联系、转归。了解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理类型的病因、发病机制。(二) 掌握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发展经过及临床病

理联系。熟悉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感染途径。(三) 熟悉肾和膀

胱的常见肿瘤的特点。三教学内容 7

(一) 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及发病机理;分类、基本病理变化;

各型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二) 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感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和结局。(三) 肾癌和膀胱癌的病理变化、扩散途径和临床病理联系。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一教学目的学习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疾病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的大体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 (二) 掌握滋养层细胞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临床病理联系。(三) 熟悉慢性宫颈炎及临床病理联系。(四) 了解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和大体形态。了解前列腺增生症的病变特点三教学内容 (一)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子宫颈癌、乳腺癌、葡萄胎、侵袭性葡萄胎、绒毛膜癌的病因、病变和蔓延、转移及临床病理联系。(二) 卵巢肿瘤类型,卵巢畸胎瘤、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病变特点。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弥漫型肺毒性性甲状腺肿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二) 学习甲状腺炎及甲状腺常见肿瘤的分类及病理学特点。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以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区别。(二) 了解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常见类型及病理学特点。三教学内容 (一) 非毒性甲状腺肿和毒性甲状腺肿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二) 甲状腺炎的分类及其病理变化。(三) 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第十五章传染病 8

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和转化规律。(二) 学习肺结核病的类型、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三) 学习常见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四) 学习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五) 学习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 (六) 学习常见性传播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病变特点及其预防。二教学要求 (一) 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病和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区别。熟悉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了解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二) 掌握伤寒、细菌性痢疾、乙脑及流脑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了解其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三) 熟悉淋病、梅毒、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及其预防。三教学内容(一) 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基本病变及其转化规律。

(二) 原发性和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发生发展,常见类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肺外器官(肠、脑膜、泌尿生殖系统、骨与关节、淋巴结)结核病的病变特点。(三) 伤寒病的病因及传染途径、发病机理、各器官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及结局。 (四)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传染途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性和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五) 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病因、传染途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阿米巴病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六) 乙脑及流脑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Ⅲ教学组织与方法一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病

理学教研室执行。二组织内容:教案、讲稿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辅助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核心重点内容以讲授为主,熟悉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40人/实验室),学生每个人独立操作。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85%,实验平时成绩15%。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9

讲课内容教学手段时数实验内容时数类型绪论、细胞和组织的适应CAI 6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4 验证型与损伤损伤,损伤的修复损伤的修复 CAI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CAI 4 8 验证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 CAI 6 4 验证型炎症肿瘤 CAI 8 8 验证型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 CAI 6 4 综合型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CAI 4 4 综合型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CAI 8 4 综合型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CAI 2 泌尿系统疾病 CAI 4 4 综合型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CAI 4 4 综合型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 CAI 2 传染病 CAI 8 4 综合型传染病合计 64 48 10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 pathology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 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 (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 (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变性 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 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 1.再生 (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 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 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 (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 (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定义,它们的类型、病变特点、结 局及临床病理联系。 2、掌握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病理联系。 3、了解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0.5~2mm。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由于分化程度不同,导致肿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此差异称异型性。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乳头状瘤呈外生性向体表或体腔面生长,形成指状或乳头状突起,也可呈菜花状或绒毛状。 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阴道等处,大体上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脂肪肉瘤:起源于脂肪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软组织深部、腹膜后等部位,较少从皮下脂肪层发生,多见于成人,多呈结节状或分叶状。 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好发于中老年人……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学生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 课程号:50300540(7年制)50301140(5年制)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联系医学基础和口腔专业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内容包括了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的胚胎发生和组织形成,包括了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组织发生和临床病理表现。口腔组织病理学涉及面广、内容深刻,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一定的理解领会能力。针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特点,和其在口腔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首先本课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对牙齿的发生、组织特点以及颌面部组织的发生和组织特点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并且在每堂大课后均有同等学时的实验课程,通过大课多媒体系统和实验课显微图像互动教学系统相结合,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理解所学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大课讲授和实验课指导相辅中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教学工作,并且随着教学设备和方法的改进,这样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讲授与实验相结合,通过教学实验与课堂讨论深化对基本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学生通过听课、实验室实习、电教图像观摩、自学、教师辅导、实验课和笔试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一牙釉质、牙骨质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釉质和牙骨质组织结构及理化特性 ②掌握釉质中有机物集中处的组织学现象 ③熟悉了解釉质的生活代谢及超微结构特征,了解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釉牙骨质界和釉牙本质界 2讲课内容: ①釉质和牙骨质的理化性质 ②牙釉质和牙骨质的组织结构及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釉质的增龄变化、临床应用;牙骨质生物学特性及釉牙骨质界、釉牙本质 界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二牙本质、牙髓 1目的要求: ①掌握牙本质和牙髓的组织结构及前者的理化特性 ②掌握牙本质中钙化程度差异的组织学现象及反应性变化 ③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及感觉、熟悉牙髓的增龄变化 2讲课内容: ①牙本质的理化特性 ②牙本质牙髓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反应性变化;牙本质钙化差异的组织学现象 ③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 3实验内容: ①牙齿纵磨片 ②牙齿横磨片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言 病理学(Pathology)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包括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转归和结局,从而阐明疾病的原理和本质,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本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根据本校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学时,在2000年制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修订而成。 教学内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反映现代科学水平,通过理论讲授与实验课实习,使学生掌握临床医学专业必需具备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新进展及新技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趋势,以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需要。 为方便学生学习,本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要求。“掌握”即对教材内容必须要理解透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熟悉”是指对教材的内容能理解清楚,记住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是要求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能记住内容的梗概。 理论教学部分 绪论 1.3. 目的要求: 了解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及基本任务。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常用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2.4. 教学内容: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及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发展史。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目的要求: 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掌握变性的概念;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掌握纤维素样坏死的概念及其病理变化;熟悉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及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熟悉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了解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的概念; 掌握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熟悉坏死的结局,掌握凋亡的概念及其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了解凋亡的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2.教学内容: (1)(3)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 (2)(4)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机制、类型和形态学改变。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目的要求: 熟悉修复的概念;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掌握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细胞外基质在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纤维性修复的概念,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作用及结局;掌握瘢痕组织的形态,熟悉其对机体的作用。 掌握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熟悉骨折愈合的过程;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全科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概论 1、医学模式:指解释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式。①生物医学模式把人作为生物体进行解剖分析,力图寻求每一种疾病特定的生理、病理变化,研究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该模式以疾病为中心来解释病人的健康问题,视疾病为独立于社会行为的实体。将疾病从病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抽离出来,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缺陷(1、忽视了病人的需求:医师致力于搜索各种资料作为疾病证据,作为评价病人健康状况的标准。而对于病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不予评价,致使诊疗过程机械化和失人性化。 2、医患关系疏远,病人依从性降低:病人被动接受医师的检查和处理,医师的关注重点在于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对疾病的热衷和对病人的冷漠,致使医患关系疏远,必然导致病人依从性的降低。 3、医师思维的局限和封闭:强调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客观意义,而忽略了与病人密切相关的人格、个人经历、经济情况、家庭和社会支持等因素,导致促进健康的措施收效甚微。)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是指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疾病与健康问题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该医学模式强调,作为医学研究对象的人,不仅是由各种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在生物医学模式中,病人是待修理的机器,疾病是机器上损坏的零件,医师是负责修理各种零部件的工程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以人的整体健康为最终目标,疾病是病人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病人的需求和期望与生理疾病同等重要。 2、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①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环境保护、合理营养、饮水卫生、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卫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②预防保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③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提供有效治疗、防止疾病恶化、争取早日痊愈④社区康复:对丧失功能和有功能缺陷的人士,提供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的帮助,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和社会活动能力。 3、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5、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Family Medicine):是一个面向家庭与社区,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及社会学科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6、社区卫生服务概念: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7、康复医学:又称第三医学。指利用一切医疗的、训练的、心理的各种方法来促进病人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的恢复,使他们能重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二、临床全科理念 1、全科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是全科医疗的主要执行者,是受过正规全科医学训练的科班医生。 2、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疗实践活动. 它是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特点:(一)四性两化:①连续性服务:包括从生到死的生命周期、健康-疾病-康复的疾病周期(三级预防)和任何时间地点的持续责任。②协调性服务:全科医生是为病人组织各类资源的中心和枢纽,健康代理人。 ③综合性服务:服务对象:所有的人,服务内容:防治保康教一体化,服务层面:生物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儿科医学专业使用) 冃u m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的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临床正确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病理学被称为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 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诊断又是诊断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的一部分。许多疾病往往须借助病理学的研究、检查才能得出结论,如脱落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死亡原因,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本大纲内容力求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原则,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病变,为学生的后期临床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要

体现当今病理学的最新进展,适当地介绍一些新的尤其是分子病理学方面的理论, 强调临床和病理的结合。加强了病理学总论的讲授和减少了各论中学生在后期临床 课程学习中将重点介绍的疾病。 目录 绪论 ........................................... ...... (-1-)- 第一章 血液循环障碍 ................................... (T)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 (1) 第三章炎症 ........................................ ::……(-2) 第四章肿瘤总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 .................. (? 2)……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 : ............ (3) ....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3)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 5)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 5) 第十章 神经系统疾病 ( 6) 第十二章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6)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本科)

《病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病理学是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为基础,但其自身则是临床学科的直接基础,通过病理变化,联系临床表现等,为诊断、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临床医学还借助于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对疾病进行病理诊断或深入研究,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病理学在医学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妇产科学、医学影像学、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心理学、医学检验、急救医学、医学美容、麻醉学、法医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112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之比1.3:1。即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讲课48学时。四教材:《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李玉林,6版, 2004年。 II 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认识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二)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三教学内容(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 1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概念、原因、基本病理变化。 (二) 学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发生机理。 (三) 学习细胞损伤的超微 结构形态改变。二教学要求(一)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熟悉萎缩、肥大、化生的形态特征。(二) 掌握常见变性的概念、 好发部位、形态特征。(三) 掌握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其形态特征。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熟悉凋亡与坏死的区别。(四) 熟悉各种变性、坏死的相互关系及其后果。(五) 了解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六) 了解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三教学内容(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肥大的概念,增生的概念,萎缩的概念及类型,化生的概念。(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好发部位、形态特点及发生机理,病理性钙化的概念及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及转移性钙化)。(三)坏死的概念、类型、各型的病变特点及结局,机化的概念。细胞调亡的概念及形态特点。细胞损伤的原因及机理。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教学目的(一) 学习再生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了解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二) 学习纤维性修复的概念和演变过程。(三) 学习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13页word

《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专业 学时:51学时 一、实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主干学科,一方面,通过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理解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机能变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通过临床病理讨论,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及转归。 病理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新医学模式的高质量医学专业人才服务,使学生通过对各类疾病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学习,逐步提高观察及分析思考能力,深化对各种疾病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后续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诊断病理学概要实习注意事项 【目的要求】 1.熟悉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其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熟悉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熟悉实验室注意事项 4.熟悉病理学、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病因、发病机制及免疫组织化学的专业英语 5.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1. 诊断病理学的概念及对临床诊疗工作的指导意义 2. 常规病理诊断流程 3. 实验室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 多媒体示教、讲解 2. 参观临床病理诊断流程 实验二适应、损伤与修复 【目的要求】 1.掌握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和修复的概念 2.掌握各类坏死的形态特点及坏死的结局 3.掌握肉芽组织的组成、形态特点及其在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4.熟悉萎缩、化生、水变性、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征 5.熟悉肥大、增生的概念和类型 6.熟悉创伤愈合的类型 7.熟悉适应、变性、坏死、凋亡、再生、修复、肉芽组织、纤维性修复的专业 英语 8.了解损伤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实验时数】3小时 【实验内容】

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1.简述引起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常见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6.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增多的机制。 1)始动环节: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量增加;心泵功能障碍。 2)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回心血量增加;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 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 8.简述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变化特点及其主要机制: 1)变化特点:血管扩张——组织淤血性缺氧;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主要机制:组织细胞长时间缺氧,导致酸中毒、扩血管物质生成增多和白细胞粘附。 9.DIC的发生机制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 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红细胞大量破坏;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血小板的激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2)肝功能严重障碍;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 10.DIC患者出血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1)凝血物质大量消耗;2)继发性纤溶激活;3)FDP形成;4)血管损伤,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1.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1)心率加快;2)心脏紧张源性扩张;3)心肌收缩性增强;4)心室重塑[心肌细胞重塑:心肌肥大(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心肌细胞表型改变;非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2.试述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1)心肌收缩性降低;2)心肌舒张功能障碍;3)心脏各部分舒缩活动不协调 13.试述麻醉剂过量(或重度胸腔积液、溺水)引起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及血气变化特点。 发病机制:呼吸中枢抑制; 血气变化特点:PaO2降低,PaCO2上升。 14.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 1)通气障碍: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2)换气障碍: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15.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1)肾血管及血流动力学异常[肾灌注压降低;肾血管收缩(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内收缩及舒张因子释放失衡);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肾血管内凝血;2)肾小管损伤[肾小管阻塞;原尿回漏;管-球反馈机制失调]3)肾小球滤过系数降低。 16.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 1)少尿或无尿;2)水中毒;3)高钾血症;4)代谢性酸中毒;5)氮质血症。 17.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多尿的机制; 1)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2)肾小管的浓缩功能仍低下;3)阻塞解除,水肿消退;4)渗透性利尿。 18.肾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1)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血中毒性物质蓄积;3)红细胞破坏增多;4)出血。 19.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

《临床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本科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病理学 英文名称:Pathology 课程编号:实验课性质:独立设课 课程负责人:开放实验项目数: 大纲主撰人:孙勤暖大纲审核人: 一.本实验课的性质任务与目的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它主要是从形态学角度来阐明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即从疾病的形态结构(包括肉眼及显微镜下观察)的改变来认识疾病的本质,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打下理论基础。它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才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故病理解剖学实习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实物标本的观察来论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掌握理论,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及防治疾病打下基础。二.本实验课的基本理论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实验课的学习方法 (二)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标本的方法 (三)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的观察,一方面要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正确的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四)要求能够准确描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病的大体和镜下标本的病变特点,并做出正确的诊断。(五)能够准确地绘画所要求的某些常见疾病的光镜下病理变化。 (六)要求掌握临床病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常见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七)要求观看尸体解剖录像资料,熟悉尸体解剖的整个过程 (八)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 四、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实习项目

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一)完成实验记录占3% (二)、绘制要求的病理变化图像占5% (三)综合实验临床病理资料讨论结果占2% 五.本实验课配套教材或实验指导书 (一)李玉林. 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 (二)病理教研室实验指导. (三)马保华.形态实验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 六、病理学实验的内容: 包括四个部分: (一)常见疾病的大体标本 (二)常见疾病的组织切片标本 (三)综合实验(包括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和动物实验) (四)观看尸体解剖录像 七、病理学实验的要求: (一)掌握病理学的实验课的学习方法 (二)要求学生掌握观察标本的方法 (三)通过对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的观察,一方面要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正确的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理改变特点。 (四)要求能够准确描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病的大体和镜下标本的病变特点,并做出正确的诊断。(五)能够准确地绘画所要求的某些常见疾病的光镜下病理变化。 (六)要求掌握临床病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常见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七)要求观看尸体解剖录像资料,熟悉尸体解剖的整个过程 (八)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 八、病理学实验注意事项: (一)要遵守实验室规则。 (二)要爱护标本。 (三)要爱护显微镜。 (四)要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

形态学试验教学大纲

病理学实验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供五年制、四年制药学专业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三部分,解剖学实验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解剖学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及局部分区,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各区域内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组织学是阐述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组成成分。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也是一门基础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实验采用录像、多媒体、实物投影和显微镜等多种手段,通过对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临床病例讨论(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进一步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疾病,为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实验是培养当代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态学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变化,充分理解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不可缺少的培训过程,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通过形态学实验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尸体解剖、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 基本要求:掌握萎缩心脏、肝脂肪变性、肝浊肿、肝脓肿、脾梗死、肾盂积水、足干性坏疽、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大体病变特点,肝脂肪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显微镜下病变特点。熟悉各器官的病理观察要点。了解尸体解剖常用的几种术式,尸体解剖的基本程序、取材规则,各种组织器官的肉眼形态、颜色、质地以及各器官的重量和大小。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细胞水肿: 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 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 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 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 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 0.5~2mm。 肿瘤: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 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病理学》,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多种题型练习题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

绪论 病理学 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改变与疾病转归,为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研究方法 1.人体病理学研究:尸体解剖、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 2.实验病理学研究: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观察方法:大体观察、镜下观察等 第一章、疾病概论 疾病 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病理过程 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生物学因素是最常见的病因。 诱因是疾病发生条件之一 危险因素 当某些疾病的病因、条件还分不清楚时,可笼统的将促进该疾病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3.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死亡过程: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脑死亡 定义: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自主呼吸停止是其首要指征。 指征:1、自主呼吸停止;2、不可逆性深昏迷和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性;3、瞳孔放大或固定;4、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视听、角膜、恶心反射等);5、脑电波消失;6、脑血管灌流停止。 意义:1.脑死亡一旦确定,就意味着在法律上已经具备死亡的合法依据,可协助医务人员判断死亡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以及家 属的精神压力。 2.脑死亡者的脑以外器官在一定时间内仍有血液供应,能提供最新鲜的器官移植材 料,以挽救其他患者。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耐受内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性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病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一、萎缩 萎缩的概念:生理性与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原因及分类(营养不良性、压迫性、失用性、去神经性、内分泌性萎缩)、形态变化与影响。 二、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 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一、可逆性损伤(变性) 可逆性损伤(变性)的概念。 细胞水肿(水变性):概念、病变特点、原因及发生机制、结局。 脂肪变:概念、病理变化、病因的发生机制及结局。 玻璃样变:概念、分类(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病变特点、产生机制与结局。 二、不可逆性损伤- 坏死 坏死的概念、病因、病理变化(镜下改变及早期坏死组织肉眼观察特征)、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坏疽的概念、病因、类型(干性、湿性及气性坏疽)、病变特点。 坏死的结局: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与包裹、钙化。 三、细胞调亡和细胞老化的概念。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修复的概念与意义 一、再生 再生的概念、分类(生理性与病理性、完全与不完全性)。 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上皮组织、纤维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管、肌组织、神经组织的再生。 二、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概念、作用及结局、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不利后果。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的概念: 创伤愈合的类型: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特点。 四、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的四个阶级: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的特点。 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全身性和局部性因素。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类型(全身性与局部性) 第一节充血和淤血 充血的概念、类型(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淤血)。 局部性与全身性淤血的原因。

口腔组织病理学试验教学大纲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使用) I前言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是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对理论课授课内容进一步验证,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认真实践,独立思考,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达到实验课教学目的,实验课必须与理论课衔接紧密,严防脱节,给学生准备充足的质量较高的教学标本和切片,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较充分的课时,使学生能很好的进行观察、分析、讨论,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之目的。 二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我们根据教材的内容,将每章节必讲的内容和授课的重点及难点加以注明。经过实验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课的内容。 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必要的课前讲座,课中阅片指导和示教以及课尾的小结。 四总教学参考学时为44学时。 五选用教材:《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指导》,自编,朱恩新,2版,2004年。 II正文 实验一牙体组织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牙体组织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体各组成部分的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及牙体组织的理化特性。(二)了解釉质超微结构;牙本质的神经支配;牙骨质的分类及功能;牙髓的增龄性变化。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牙体组织图谱。 (二)观察切片:牙体纵磨片,牙体横磨片,牙体切片。 实验二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及涎腺组织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牙周组织、口腔黏膜和涎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龈解剖及组织结构;牙周膜的组织结构及功能;三对大涎腺的组织结构特点及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特点;口腔黏膜的一般组织结构及口唇、舌背黏膜的组织特征。 (二)熟悉结合上皮与牙面的附着关系;上皮剩余及牙骨质小体的形态特征;腭黏膜的组织学特征。 (三)了解牙周膜正常条件下的厚度及牙槽骨生理条件下的组织结构,口腔黏膜与皮肤及被覆黏膜与咀嚼黏膜的异同点。 三教学内容 观察:牙体及牙周组织(唇舌向)切片、牙体及牙周组织(近远中)切片、唇组织切片、软—硬腭组织切片、舌粘膜组织切片、颌下腺组织切片、腮腺组织切片 实验三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发育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学习和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和牙齿发育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牙板及牙胚的发育要点,牙胚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学特征及冠部牙体组织的发育过程。 (二)熟悉牙齿发育的全过程,牙板的结局。 (三)了解口腔颌面部发育过程及其与常见颌面部畸形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观察口腔颌面部发育模型。 (二)观察:原发性上皮带组织切片、蕾状期牙胚组织切片、帽状期牙胚组织切片、钟状晚期牙胚组织切片。 实习四龋病、牙髓炎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龋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釉质平滑面龋的组织学结构,理解分层结构的发病机理,掌握牙本质龋的扩展方向及基本病理变化。 (二)熟悉各型牙髓炎的病理学变化。 三教学内容 观察:早期釉质龋磨片、牙本质龋磨片、牙本质龋组织切片、慢性闭锁性牙髓炎组织切片、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组织切片。 实习五根尖周炎、牙周病 一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各型根尖周病的病理学变化;慢性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二)熟悉根尖周病的转化关系;牙周病的临床表现。 三教学内容 观察:慢性根尖脓肿组织切片、根尖肉芽肿组织切片、慢性牙周炎组织切片。

病理学期末考试简答题总结

1植物病害的定义及特点: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的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并造成了经济损失。特点:①病因:必须具有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②病程:植物病害是一个生理病变过程,应与机械创伤不同;③症状:植物病害使植物外观上表现出异常,即病状;④造成了经济损失。 引起病害的因素有:①生物因素(具有传染性)包括:菌物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②非生物因素(不具有传染性)包括: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化学因素(营养的不均衡、空气污染、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 2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的反常现象①变色(花叶,退绿与黄化)②坏死(叶斑、叶枯、叶烧、猝倒、溃疡如:苹果树腐烂病)③腐烂(干腐、湿腐、软腐如:苹果树腐烂病)④萎蔫(枯萎、黄萎、青萎如:黄瓜枯萎病)⑤畸形(十字花科根瘤病) 病症:病原物在发病植株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①粉状物:真菌病毒(月季白粉病)②霉状物:真菌病毒(黄瓜霜霉病)③粒状物:真菌④菌核:真菌⑤脓状物:细菌病毒菌脓(黄瓜细菌性角斑病)⑥锈状物:真菌病毒(苹果锈病)3真菌及特点:一类营养体通常为菌 丝体,具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 以吸收为营养方式,通过产生孢子进 行繁殖的真核生物。特点:①真菌种 类多,分布广②大部分是腐生的,少 数共生和寄生③真菌引起病害不但 种类多,而且危害性大④具有细胞壁 和真正的细胞核⑤以菌丝体为营养 体⑥真核质生物 4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①游动孢子: 鞭毛菌产生的无性孢子②孢囊孢子: 结核菌产生的无性孢子③分生孢子: 子囊菌、半知菌和担子菌产生的无性 孢子④厚垣孢子:各类真菌 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①休眠孢子囊: 鞭毛菌②卵孢子:鞭毛菌③接合孢子: 接合菌④子囊孢子:子囊菌⑤担孢子: 担子菌 5病原菌物的分类:①卵菌亚门(藻 物界):无性-游动孢子,有性-卵孢 子,菌丝无隔膜及单细胞②接合菌亚 门(真菌界):无性-胞囊孢子,有 性-接合孢子,菌丝无隔膜③子囊菌 亚门(真菌界):无性-分生孢子,有 性-子囊孢子,有隔菌丝体极少单细 胞④担子菌亚门:无性-无能动孢子, 有性-担孢子,有隔菌丝体⑤半知菌 亚门:无性-分生孢子,且未发现有 性阶段,有隔菌丝体及单细胞 6原核生物分类:①薄壁菌门:有细 胞壁,革兰氏染色阴性(包括土壤杆 菌属、欧文氏杆菌属、假单孢杆菌属、 黄单孢、根部小菌属)②厚壁菌属: 有壁较厚,革兰氏阳性(包括芽孢菌 属和链霉菌数)③无壁菌门:菌体无 壁(包括菌原体)④疵壁菌门:没有 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 7植物病毒定义及特点:包被于保护 性的蛋白(或脂蛋白)衣壳中,只能 在适宜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 的一个基因组核酸分子。特点:①形 体微小,缺乏细胞结构②病毒粒体内 只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单 链或双链③依靠自己的基因组核酸 进行复制④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 统⑤严格寄生性的细胞内专性寄生 菌 8 植物病毒的分类依据:①构成病毒 基因组的核酸类型②核酸是单链还 是双链③病毒粒体是否存在脂蛋白 包膜④病毒形态⑤基因组核酸分段 状况 9病毒分类:①真病毒②亚病毒:a 卫星病毒:可编码衣壳蛋白b卫星核 酸:不可编码c阮病毒:只有蛋白质 10线虫致病性的机理:①机械损伤: 由线虫穿刺植物细胞取食后造成的 伤害②营养掠夺和营养阻碍:由于线 虫取食夺取寄主的营养,或者由于线 虫对根的破坏阻碍植物对营养物质 的吸收③化学致病:线虫的食道腺能 分泌多种酶或其他生物化学物质,影 响寄主植物细胞的生长代谢④复合 侵染:线虫侵染造成的伤口引起菌物 细菌等微生物的次生侵染,或者作为 菌物细菌和病毒的介体导致复合侵 染。 11侵染过程四个时期:①侵入前/接 触期:病原物与寄主识别的关键时期, 要是防治的关键时期②侵入期:侵入 途径(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伤 口侵入)此时期,湿度是必要条件温 度影响萌发和侵入的速度③潜育期: 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④发病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