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基础七年制)

合集下载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英文名称: Patholog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学分:3.5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

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2024年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

2024年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

病理学实验教案(带目录)病理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3.掌握病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内容1.病理学总论:包括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

2.系统病理学: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淋巴造血系统等的病理学。

3.病理学技术:包括病理标本的制作、染色技术、显微镜的使用等。

三、实验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讲解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操作方法。

2.示教:演示病理学实验的操作过程。

3.学生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学实验操作。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病例讨论,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四、实验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等。

2.期末考试: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

五、实验安排1.实验室安排:确保实验设备齐全,实验环境安全。

2.实验课时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实验课时。

3.实验材料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标本、试剂等。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生物安全、化学安全和物理安全。

2.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实验报告撰写: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实验效果评估1.学生对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对病理学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3.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1.及时总结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加强师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注重实验教学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病理学实验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病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病理学知识,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理论讲授1.系统性:理论讲授应该按照病理学知识的逻辑顺序进行,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

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

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

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

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

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教学内容]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Path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1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学分:6学分(理论:4.5;实验:1.5学分)总学时:12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48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选用教材:步宏、李一雷主编.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必读书目:[1] 王恩华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周庚寅姜叙诚主编.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病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选读书目:[1] 陈杰李甘地主编.病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Robbins 和Cotran Atlas of Pathology.2nd edition. Edward C.Klatt [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二、课程教学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科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全面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机制。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1、了解常见疾病发生机制。

2、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结局3、掌握疾病的局部组织病理变化,疾病的临床病理联系与疾病的转归。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绪论(2时学)教学目标:了解病理学研究方法和病理学的发展;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教学要求:重点介绍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发展。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1学时)教学目标:了解:损伤的原因;萎缩的原因、病理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的原因、发生机制;肝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理解:变性的概念;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类型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形态特征,凋亡和坏死的区别;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及化生的概念和类型;细胞水肿的病理变化;坏死的病理变化;教学要求:重点介绍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病理变化和结局;变性的概念及常见变性的形态学特征;重点介绍坏死的概念与常见坏死的形态学特征及结局,坏死的分类及其转归。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目的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相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1) 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了解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有关资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主要专业英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自学)了解: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和主要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发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和诱因,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和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了解: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和神经系统的症状)。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教育课程)课程名称病理学基础课程编码000000000适用专业护理(专科)先修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功能总学时数54(讲授38 ,实践16)学分数 3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疾病病变发生的原因、诱因、原理、过程、结局,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病理学基础》的专业术语,掌握有关的病理概念。

理解常见病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大体观察、功能变化的原理和病变依据,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大体病变改变、组织变化、超微结构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病理学知识解释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

使学生具有学生独立思考及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具备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备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课程教学前要求1.对教师要求(1)认真研究教材,广泛收集材料,根据以往经验和学生情况,理清教学思路,完成教案撰写或课件制作。

(2)提前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2.对学生要求(1)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2)认真预习教材,预习中善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做好记录。

(3)强化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图书馆、网络特别是本门课程的资源网站等广泛查阅、学习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指定的课程资源,了解本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培养思维能力,为课堂学习、讨论等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中要求1.对教师要求(1)按照理论坚实、够用的要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重点和难点。

(2)积极采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进行讨论、训练或实务操作,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纪律,督查学生上课考勤工作。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doc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doc

病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病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课程编号:00410018 10410018学时与学分:4/72学时 (其中实验学时:15学时)先修课程: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等。

适用专业(方向):针推专业七年制硕士、针推专业五年制本科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与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根据国家教委制订的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本门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将患病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与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同时适当联系祖国医学的有关理论,为学习临床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祖国医药学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的基本病理过程。

各论主要讲述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发病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各种常见疾病的病理改变。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动物实验、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幻灯及录像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病理学的理论知识与病理学实验及临床相关知识密切联系。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实排绪言0.5学时目的要求【了解】了解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其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式Powerpoint、板书、提问等第一章疾病概论 1.5学时目的要求【熟悉】熟悉病因的分类【了解】了解疾病的概念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类别:医学基础课程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学时:具体学时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它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通过对疾病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的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见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熟悉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新技术在病理学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对常见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分析。

具备观察病理切片和解读病理报告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增强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教学内容细胞和组织的适应:肥大、增生、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细胞损伤的原因和机制,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黏液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凋亡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2、教学要求掌握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病理变化。

熟悉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形态学特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细胞和组织适应与损伤的发生机制。

(二)损伤的修复1、教学内容再生: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能力,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纤维性修复: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对机体的影响。

创伤愈合: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骨折愈合的过程。

2、教学要求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

熟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结局。

了解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教学内容充血和淤血:充血和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实验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供基础七年制用)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三部分,解剖学实验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学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及局部分区,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以及各区域内器官的形态、位置、毗邻和层次关系,组织学是阐述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结构和组成成分。

病理学是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用直观的方法观察和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也是一门基础联系临床的桥梁课程。

实验采用录像、多媒体、实物投影和显微镜等多种手段,通过对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临床病例讨论(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进一步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疾病,为临床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实验是培养当代医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形态学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机体各系统、各种组织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变化,充分理解和分析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学改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临床思维不可缺少的培训过程,是连接基础和临床的重要桥梁。

通过形态学实验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创新实验掌握病理学基本的实验方法。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1.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结干酪样坏死、足坏疽、肉芽组织、肝淤血、脑出血、静脉血栓、附壁血栓大体病变特点,肝脂肪变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混合血栓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熟悉各器官的病理观察要点。

2.炎症
炎、白喉、纤维素性心外膜炎、肝脓肿、脑脓肿的大体病变特点。

肾梗死、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化脓性阑尾炎、异物肉芽肿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熟悉各种炎细胞的特点。

3.肿瘤
肺转移瘤、肠癌、骨肉瘤大体病变特点。

皮肤乳头状瘤、血管瘤、纤维瘤、纤维肉瘤、食管癌(鳞状细胞)、胃癌(腺癌)、淋巴结内癌转移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4.心血管系统疾病
风湿性心内膜炎、高血压性心脏病、肾脏、瓣膜病大体病变特点。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肌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熟悉心肌病、克山病的大体及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5.呼吸、消化系统疾病
胃溃疡、胃癌、肝硬化(门脉性、坏死后性)、肝癌、慢性胃炎大体病变特点。

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气肿、小细胞肺癌、慢性萎缩性胃炎、急性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熟悉早期胃癌、肝细胞癌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6.泌尿、淋巴造血、生殖系统疾病
白血病(脾、骨)、葡萄胎、绒毛膜癌、乳腺癌、子宫平滑肌瘤、卵巢囊腺瘤、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的大体病变特点。

急性肾小球肾炎、霍奇金淋巴瘤、慢性肾小球肾炎、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非毒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熟悉非霍奇金淋巴瘤及乳腺纤维腺瘤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了解膀胱癌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7.内分泌、神经系统疾病及传染病
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结核球、结核性脑膜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大体病变特点。

弥漫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肺粟粒结核、流行性乙型脑炎显微镜下病变特点。

熟悉结核性脑膜炎的镜下所见。

8.肿瘤标记物检测
基本要求:掌握如何鉴别上皮性肿瘤和间叶性肿瘤,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程度的检测,熟悉免疫组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9.蜡块包埋、切片、HE染色
基本要求:掌握蜡块包埋、HE染色,了解石蜡切片过程及要求。

10.Masson染色
基本要求:掌握masson染色的用途,熟悉染色方法。

《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科技文献出版社
编写人员(签字):赵瑞波
日期:2011年9月28日
审定人员(签字):
日期: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