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播出的,针对某个具体话题或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的节目。
这类节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
特点:1. 深度报道:与普通新闻节目相比,专题节目更注重深入挖掘和分析特定话题,通过多个角度和视角展开报道,使观众对该话题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2. 引导舆论:专题节目往往在报道某个话题时,通过主持人、嘉宾或评论员的观点和论述,对该话题进行解读和评价,并倾向于引导观众形成相应的意见和态度。
3. 高质量制作:专题节目往往注重节目的制作质量,包括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画面的美观和表现力等,以提升观众的收视体验。
4. 观众参与:专题节目鼓励观众积极参与互动,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提问、评论或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5. 多样化形式:专题节目的形式多样,可包括采访类节目、辩论类节目、纪录片类节目等,以满足观众不同的需求和喜好。
发展趋势:1. 增强议题深度和专业性:随着观众对新闻的需求和品质的提升,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挖掘议题的深度,提供更专业的报道和分析,以满足观众对知识性和深度信息的需求。
2. 跨媒体互动:专题节目会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跨媒体的互动,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
观众可以通过在线平台提供意见、观点和素材,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3. 个性化定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观众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智能推荐、定制化服务等方式,为观众提供更贴合其兴趣和需求的节目内容,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满意度。
4. 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专题节目将更加注重国际话题的报道,提供更多与国际重大事件和问题相关的报道和分析,拓展观众的视野和知识面。
5. 跨界合作:为了提升节目的制作质量和影响力,专题节目可能会与其他媒体机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等进行合作,整合资源和优势,实现互补和共赢。
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舆论工具,是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也是党和人民政府联系群众的主要渠道之一。
广播电视事业几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历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一、创始阶段:(1940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广播是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最早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和接收声音的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费森登和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美国杰出发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1920年,威斯汀纽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试播。
当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新华广播电台。
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年改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于1948年迁到平山县继续播音。
1949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3月25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新华广播电台,12月5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8年5月1日,我国大陆上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月2日正式开播,10月1日电视台建成,1978年,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
从1940年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
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50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
直到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全媒体时代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中的语态演变

及 网络 的冲击 ,荧屏 节 目内容更 加丰 富 直播 , 因为直播时的语 态往 往更 加平实 、 多彩 ,客 观上 需要 传播 语 态 的多样 化 。 生动 , 更 加 自然、亲切 , 更 加贴近生活 。
电视 新 闻在 传播 方式 、语态 上 有 了明显 2 . 3 电视 新闻语态 的生活化 代 到来转型成功 ,整合媒 介资源 ,建立最
的变化, 传播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
交流取代 了之前上传下达 的播放局 面。
“ 新 闻让生活更美好”,最重要 的 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的媒体, 这也是电视
2 . 2 电视 新闻语态 的网络化 新媒体为新 闻语态提供了新兴 网络语
们的 “ 平视”语态, 媒体更应该在新闻节
目中表现出了 “ 平 民语态” 中的最高境界: “ 替 民请命 ” “ 为民谋益”。而且新 的新
态 ,这种变迁并不是相互 替代 的 ,而是取
随着 改 革开 放进 一步 深入 ,以及 经 济社 言,网络平 台本身也为新 闻语态建构 了多 闻语态 的出现 ,并不是要取代 旧的新 闻语 会 的全 面转 型 ,特别 是 2 0个 世 纪 9 0年 元 的语态立场。 通过网络视频 、 微博互动、
闻语态 “ 生 活化 ”转变 必须 要体 现 出人 参 考文献 :
[ 1 】 杨 主格 . 中 国电视新 闻评 论 节 目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多样化的历程。
从最早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电视,电视新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当时,电视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潜力。
黑白电视成为人们第一次观看新闻事件的窗口,政府和电视台开始探索如何将新闻转化为电视节目。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还相对简单,通常是由主持人在电视台的摄影棚中朗读新闻稿,新闻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官方信息为主。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电视新闻开始逐渐向现场报道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更加灵活和便捷。
记者们可以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前往现场采访,将实时画面传回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报道。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并且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传媒技术的革新,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全球各地的事件现场,并将报道和实时直播传输给观众。
同时,随着数字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清晰的新闻观看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也加强了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成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集成化的新闻节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并且可以与其他观众和记者互动交流。
同时,新的技术也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更加多元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这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以及多媒体互动的时代。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重要新闻节目,通过新闻联播,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
新闻联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当时的新闻联播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采取了苏联的新闻报道模式,内容多为政治宣传和颂扬社会主义成就。
报道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缺乏新闻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的多样化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联播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节目内容逐渐增加了国际新闻和社会生活新闻的报道,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
新闻联播开始向着更加客观、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最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新闻联播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新闻联播还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
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政治、经济等重要新闻外,还增加了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个信息全面、立体化的新闻节目。
总的来说,新闻联播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新闻联播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电视新闻专题节⽬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76传媒观察第2卷第2期电视新闻的专题节⽬拥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主要是进⾏深度报道,综合应⽤各种电视表现⼿法,按照周期、按照专栏来进⾏播放。
电视新闻的专题节⽬主要是运⽤专稿与专题报道的形式来进⾏,主要分为新闻调查、新闻评论与新闻的评述等,节⽬的受众、形式与内容都⽐较稳定,在⼀期的节⽬中针对⼀个内容来进⾏专题的报道,充分挖掘事件的真相并进⾏相关分析。
电视新闻类的专题节⽬主要是通过后期的制作来完善内容,这时就需要采⽤多种体裁与表现⼿段来进⾏细节和情节的完善⼯作,让故事性与艺术性在电视新闻节⽬中完美融合。
⼀、新闻专题类节⽬的现状与特点近些年来,电视新闻专题节⽬在新闻的理念、制作的⼿法等⽅⾯产⽣了巨⼤的变⾰。
新闻专题类的节⽬把画、⾳、⽂字等融合为⼀个整体,采⽤影像、声⾳、画⾯、字幕与特技等表现⼿法来展现新闻事件,让信息准确地传达到受众,还在尊重新闻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构建节⽬的形态、表现的⼿法与风格样式相融合的集合体。
(⼀)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论型的新闻专题节⽬主要是揭⽰事物的本质、提供看法、引导受众进⾏判断与认知,这种类型的节⽬会变换新闻评论的视⾓与⽅式,主要包括同期声的评论、主持⼈的评论、现场的评论、采访的评论等,评论主要是以节⽬主持⼈的思维逻辑为中⼼来开展,这样就会开放信息的采集与选择。
因为这样的评论是在详细的事实基础上来进⾏发表,具有强⼤的影响⼒与说服⼒。
(⼆)新闻调查型这种类型的新闻专题节⽬主要是对观众⽐较关注的新闻事件与社会现象进⾏深⼊分析与调查,将记者调查的经过与事件的内容⽤悬念的形式来展开。
然后通过调查与叙事来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就可以对事件进⾏彻底分析并解决。
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主要是运⽤隐含的观点和引导⼒来进⾏叙事,通过选择事件的内容、重点与⾓度,进⾏叙事结构与材料的编排,让调查的过程成为探究、分析的新闻节⽬。
(三)评述型的新闻这种类型的新闻节⽬的类型⽐较丰富,操作⼿法也⽐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视新闻三“病”]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流变
与国外先进的新闻制作理念比较,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水平急待提高。
代表国内最先进制作水准的央视新闻频道(2003年5月1日试播,比CNN晚了整整23年)的节目,不要说与CNN这样的世界级电视新闻媒体比较有多么大的差距,就是跟日本普通商业电视台的节目相比也是差了一截。
以目前的制作水平来判定,我国还没有进入到“电视新闻报道时代”。
因为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有一条无法越过的“鸿沟”,就是不能达到“实时现场直播(声音与图像的同时传播)”,更没有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
作为新闻媒体,电视新闻的优势不突出。
除此之外,目前的电视新闻制作现场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也阻碍了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懒惰的电视新闻制作人
早上6点钟,全国上下四五十个频道的电视新闻制作人还在呼呼大睡,早起的观众看不到任何早间新闻节目,只有1、2、3的健身操。
到了6:30,有的电视台刚刚开张,有的倒是新鲜出炉,像黑龙江电视台的《共度晨光》、山东卫视的《早间新闻》、广东卫视《岭南早晨》等直播新闻。
有的则是昨晚的残羹再给热一遍,北京电视台二套重播前一天的《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结束说的还是“祝您晚安”。
有的是前一天做好早上“微波”了一下(前一天录制第二天播出),例如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的《东方时空》。
有的台则是一觉睡到7点钟,例如重庆卫视、天津卫视、湖北卫视等。
早间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高峰时间是7点钟。
央视综合频道的《东方时空》、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的《看东方》、北京电视台一套的《北京您早》、央视五套的《早安中国》、吉林卫视的《早安吉林》、湖北卫视的《新闻早班车》等。
2003年10月先后开播的《第一时间》和《看东方》是目前国内节目时间最长的两档大型的早间新闻节目,属于简明新闻的堆积整理型,节目形式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等到早上8点钟,央视的《新闻早8点》和《第一时间》、上海东方卫视《看东方》、北京电视台的《世界你好》、凤凰卫视重播的《凤凰早班车》还在播早新闻,而其它频道的电视剧场早就迫不及待地开板唱戏了。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深深感受到日本的电视台之间早间电视新闻节目竞争的激烈。
NHK电视台的新闻从5点钟直播到8点15分,其它的商业电视台是从5:30开始。
电视新闻就是LIVE已是圈内共识,而像《北京您早》录播式节目是日本20世纪50年代草创期的行为。
在摆满鲜花明亮的演播室里,NHK电视台名为《日本您早》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每天如约而至。
新闻内容除了硬性的政治、经济、外交、犯罪、体育新闻报道之外,还包括国际新闻、亚洲特集、新闻事件解说(NHK新闻解说员来完成),最具特色的是来自日本各地的最新动态报道。
这些动态报道几乎全部采用实时直播,不论是在富士山上还是海底,电视新闻工作者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将真实的世界展现给观众。
来自直升飞机的直播报道向观众展现的是一股股晨风,清晨的朝阳泻在壮观的跨海大桥留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
东京总局演播室的节目主持人与做现场直播报道的记者互动式会话轻松、愉快。
来自地方台的直播内容大多以软性新闻为主,例如樱花盛开、夏天的祭祀活动,有时还有现场制作当地的小吃以及刚刚打捞上来的新鲜鱼虾等。
通常在凌晨发生的突发事件,在节目中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
另外在画面左上角滚动着日本各地当天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上午和下午的降水率、道路交通信息。
遇到因地震、台风而受到影响的新干线、高速路交通运营情况等突发事件,电视台都将以最快速度告知观众。
名不副实的现场直播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自新闻现场的报道几乎清一色采用的是“电话连线”的传播方式,除非重大主题性事件,由于事前安排才会有来自现场的直播报道。
但是,在平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报道可谓凤毛麟角,达到日常性的现场实时直播报道(声音和图像)的,就目前而言更是难以想象。
以“反应迅速”闻名的凤凰卫视,新闻节目中“电话连线”的高使用率有目共睹。
就连《东方时空》中的“时空连线”,在节目录制时还是仅凭电话连接起三方,再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后期编辑制作,一个电话“声音”连线蒙住了多少观众的眼。
在CNN、BBC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以图像和声音共同实时传输为主要手段,“电话连线”的使用率极低。
在日本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日常性的现场直播报道保持在三四条左右,非日常性的重大事件发生时,例如美国9・11恐怖事件、伊拉克战争,电视新闻节目的构成几乎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支局和东京总局互动性的合作共同完成。
处于“电视新闻报道时代”的受众从快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深深地感受到电视新闻巨大的媒体冲击力,来自新闻现场的实时直播报道充分说明了电视新闻的速报性、同时性、现场性。
现在,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的“电话连线”传播方式在广播新闻中同样可以使用。
采用“电话连线”的传播方式,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在传播效果上是等同的。
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性”优势不能得以表现,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大幅度地减弱。
在西方的电视新闻理论中曾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画面就没有电视新闻”,虽过于偏激,但是电视新闻中特别是在直播报道的过程中,来自新闻现场栩栩如生的画面派生出来的传播效果比记者一大筐的形容词都要来得直接。
华而不实的新闻节目包装
近几年,内地电视台无奈地承受着来自香港凤凰卫视的巨大冲击力,其别具一格的节目宣传理念令国内电视媒体眼前一亮。
凤凰卫视的自我宣传策略,启发了内地电视台。
于是,电视新闻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的宣传片花首先登场,铺天盖地的节目片花一夜之间纷纷亮相。
各家电视台把自家当红花旦、小生也都拉出来比比画画,又抱肩膀,又画大圈,花样不断翻新。
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不仅摆姿势,还要念念有词。
为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宣传效果,编辑们挖空心思,琢磨出来的词听起来着实挺唬人的。
精挑细选的宣传语配以经典的新闻事件画面,再加上CG制作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三维图像画面,每家电视台经过包装的电视新闻节目似乎个个都是精品。
精心打造出的电视新闻节目宣传片花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制作水平之间的距离是客观存在的。
华而不实的宣传片花再多再精美,都代替不了节目内容本身。
与其在节目包装上狠下血本,为什么不深度地挖掘新闻呢?2003年2月1日发生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日本朝日电视台的《新闻站》节目仅用两天的时间就在2月3日的节目中播出了30分钟的节目,层层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
制作精良的三维立体动画从机体老化、操作失误、左翼、隔热板等各个角度分析、解释事故原因,使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毫无障碍。
与花里胡哨的三维立体动画片花比较,制作出利于受众接受信息内容的三维立体动画应是新闻制作人的本分。
电视新闻除了具有告知功能之外,还具有解释说明的功能。
十几分钟的《焦点访谈》、《今日话题》又怎么能把复杂的新闻事件梳理清楚?所以,与其花心思包装节目不如好好深入研究电视新闻的本质特征,更新记者队伍的电视新闻制作理念。
目前最不容忽视的是充斥在新闻节目荧屏的商业因素,它正无孔不入地侵蚀着新闻的公
正性、客观性原则。
那些摆放在节目主持人手边,明目张胆打着“××笔记本”的广告证明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露骨商业行为。
面对不利于该产品的新闻消息,新闻制作者们不知将何去何从?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