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前沿作业
环境工程习题集及答案

环境工程习题集及答案
题一
问题:描述环境工程的定义和目标。
答案:环境工程是研究和解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保护
与改善方法的工程学科。
其主要目标包括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题二
问题:列举环境工程所涉及的几个领域。
答案:环境工程涉及的领域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
土壤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环境风险评估等。
题三
问题:简述环境工程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答案:环境工程师负责设计、建设和运营环境保护设施,开展
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环境管理方案,参与环境政策制定,进
行环境技术研究等。
题四
问题:环境影响评价(EIA)是什么?简要描述其目的和流程。
答案:环境影响评价是对项目或计划引起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判断
和减轻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其主要流程包括项目调查和论证、
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评价报告编制、公众参与和决策、环境管理及
监督等。
题五
问题:介绍目前常用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答案:目前常用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如过滤、吸附、沉淀等)、化学治理技术(如氧化、还原、中和等)、生物治理技术(如生物降解、生物滤池等)、能源利用技术(如废物能源化利用)等。
题六
问题:解释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答案: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其能够满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
其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预防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公平原则等。
环卫工人一线作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环卫工人一线作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1、清扫保洁工上岗前必须进行面试体检和岗前培训,对上岗人员进行安全知识,自救防范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法规、业务技能、演练实操等相关知识培训,合格后方准佩戴上岗证上岗操作.2、清扫保洁工要熟悉交通标志和作业地区的道路状况,并有交警专业人士进行讲课。
3、清扫保洁工要熟悉掌握清扫作业工具大扫帚、小扫帚、铁锹、保洁簸箕、耙子、工具车的性能、名称和用途.4、清扫保洁工要熟悉掌握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进行道路清扫保洁及安全操作的规程.5、上路作业前,要检查是否佩戴反光安全标志,是否穿高跟鞋或拖鞋作业,清扫工具是否符合清扫标准。
6、清扫保洁作业时,一扫人行道,二扫隔离带,三扫车道路面,四扫路边沟底。
清扫人行道时,先扫地平,再扫墙角,三扫树坑,做到人行道干净整洁;在清扫车道路面时,先扫一把,再带一把,最后清一把。
7、清扫保洁作业时,要掌握气候顺风扫,雨天、秋天用力扫;车辆占道弯腰扫,车间门口朝外扫;人多地方招呼扫,灰尘一多轻轻扫,遇到水沟慢慢扫.8、收集垃圾时,将工具车顺向摆放在人行道边,不得停放在道路拐弯处及十字路口,随扫垃圾随倒入工具车,并将收集垃圾倒入垃圾箱或指定中转站.如遇收集垃圾中有着火现象须彻底扑灭后方可倾倒.不得随意操作中转站天车等设备.严禁焚烧垃圾.9、清掏果皮箱时,坚持巡回清掏,应将清掏车辆顺行停放在道路边,果皮箱的外罩要轻拿轻放,清掏完后逐个上锁,擦洗果皮箱需用专用刷子刷洗。
保持箱体无污物,无痰迹,无尘土,无小广告,整洁干净。
10、遇有砂土撒漏严重的路段,待设置好安全警示标志,落实安全防护和管理人员到现场组织指挥后方能清理撒漏沙土.11、夏季作业时,应做好个人防暑措施,在水冲洗道路后,先推水后清扫,垃圾污物及时清运,禁止堆放在下水道口。
12、雨季作业时,必须穿带有反光安全标志的服装。
带好雨具及时将地段积水推净。
遇大雨先清下水道口表面污物。
13、雪天作业时,做好自身安全防范,注意防冻防滑.及时清除路牙,清除的冰雪整齐的堆放在向阳处,未用融雪剂的可倒入绿地污水井及工地空场地。
东北大学19春学期《环境工程》在线作业1(答案)

东大19春学期《环境工程》在线作业1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题目1]、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只是在20~20000Hz之间,对()左右的声音最敏感。
A、2000HzB、4000HzC、6000HzD、8000Hz标准答案:B[题目2]、水体污染越严重,说明()A、水体中需氧有机物越少,耗氧也越多,水质也越差。
B、水体中需氧有机物越多,耗氧也越多,水质也越差。
C、水体中需氧有机物越多,耗氧也越少,水质也越差。
D、水体中需氧有机物越少,耗氧也越少,水质也越差。
标准答案:B[题目3]、电子束脱硫技术的特点中不包括:()A、可同时脱硫脱硝。
B、投资较高。
C、副产物可用作肥料,无废渣排放。
D、运行电耗高。
标准答案:B[题目4]、封场是土地填埋操作的最后一环,封场的目的是:()A、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
B、及时排出产生的气体。
C、获得最大的生物降解率。
D、通过填埋场地表面的修筑来减少侵蚀并最大限度排水。
正确答案:D[题目5]、感官性污染物不包括:()A、能引起异色的物质B、能引起浑浊的物质C、能引起泡沫的物质D、能引起中毒的物质正确答案:D[题目6]、远洋焚烧是利用焚烧船在远海对固体废物进行焚烧处置的一种方法,适于处置()A、各种含氯有机废物B、生物战剂、化学战剂或放射性战剂C、强放射性废物D、永久性惰性漂浮物质标准答案:A[题目7]、滤料的性能对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影响极大,应具有()特点。
A、容尘量大B、阻力和吸湿性小C、耐温耐腐D、使用寿命长标准答案:A,B,C,D[题目8]、好氧堆肥和厌氧堆肥的区别:()A、好氧堆肥温度高,厌氧堆肥温度低;B、好氧堆肥基质分解比较彻底,厌氧堆肥分解不够充分;C、好氧堆肥堆制周期短,厌氧堆肥堆制周期长;D、好氧堆肥异味小,厌氧堆肥异味浓烈;标准答案:A,B,C,D第9题,与活性污泥法相比,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A、对污水水质、水量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管理方便,不会发生污泥膨胀;B、生物相更为丰富、稳定;C、产生的剩余污泥多;D、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标准答案:A,B,D第10题,多孔材料吸声的必要条件:()A、材料有大量空隙B、密度高C、孔隙深入材料内部D、空隙之间互相连通标准答案:A,C,D第11题,固体废物压实处理具有以下优点:()A、便于运输;B、减轻环境污染;C、快速安全造地;D、节省贮存或填埋场地;标准答案:A,B,C,D第12题,焚烧法是一种热化学处理过程,其特点包括:()A、能迅速大幅度地减容;B、可彻底消除有害细菌和病毒,破坏毒性有机物;C、回收能量及副产品;D、残渣稳定安全;标准答案:A,B,C,D第13题,砷、硒因其危害特性与重金属相近,故在环境科学中常将其列入重金属范畴。
环境前沿讲座作业

一、立项依据1.1填埋作业工艺卫生填埋通常是每天把运到填埋场,经性质和计量判定后进入填埋场内。
垃圾按指定的单元作业点卸下,卸车后用推土机推铺,再用压实机碾压。
分层压实到需要高度后,再在上面覆盖粘土和聚乙烯膜料,并重复上述的卸料、推铺、压实和覆盖的过程。
以一日一层作业单元,每日进行覆盖。
垃圾的压实密度大于0.8 t/m3。
每层垃圾厚度为2.5~3.0m,每层覆土矿工为15~30cm,通常四层厚度组成一个大单元,上面覆盖土在45~50cm。
填埋时先从右到至左推进,然后从前向后推进。
左、中、右之间的联线之间呈圆弧形,使覆盖面上排水畅通地流向两侧进入排水沟或边沟等,以减少雨水渗入垃圾体内,前后上部的连线呈一定坡度。
外坡为1:4,顶坡不小于2%。
单元厚度达到设计厚度后,可进行临时封场,在其上面覆盖45~50cm厚的粘土。
并均匀压实,再加上15cm厚的营养土,种植浅根植物。
最终封场覆土厚度大于1m。
填埋场的作业方式实行分区分单元填埋,以分区分单元填埋为前提,然后再来考虑分层的填埋作业。
为最大限度防止污染扩散,填埋作业过程中,正在进行填埋作业的子填埋区是裸露的,日覆盖采用膜覆盖,其他的区域均为中间覆盖或临时封区。
首先进行的作业的是整平后的一区填埋库区底部,在实际进行填埋作业的过程中,要考虑是和填埋作业库区临时作业道路结合起来实施。
第一次到达的填埋作业高度为距离整平询问绝对标高2m而后开始第二层填埋作业单元的设置。
随着填埋作业高度的增加,可利用的填埋作业有效面积也在增加,这时为气体利用提供方便,已经经过临时封场的填埋单元可以通过导气石笼中间的垂直气井,将导气管和周围的移动式集气站连接起来,就可以对气体进行再利用了。
1.2防渗工程与渗滤液处理设计1.2.1防渗材料目前,从国内外的实践实用看来,用于垃圾卫生填埋场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与其它防渗材料,它具有最好的耐久性。
从防渗性能和经济实用角度考虑,此工程采用1.5mm厚度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较为适当。
环工前沿作业 (2)

环境空气质量的演变与控制对策—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使中国的GDP年增长率达到8%~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前进,城市人口比例从1978 年的18 %增加到2000年的34 %,这一时期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
20世纪末,经济的剧增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特别是煤的消耗已成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人为源。
我国的总能源消耗从1978年的57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2年的15亿吨标准煤,作为主要能源的燃煤占总能源消耗的60 %以上,燃煤是城市空气污染物(如TSP、SO2 与酸雨等) 产生的重要原因。
此外,汽车消费量的快速增加,燃油消耗年平均增长达6 %,大城市空气的NOx、CO及相关污染物浓度升高。
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和机动车辆加重了中国城市大气环境的负担,城市空气污染作为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正迅速地凸现出来。
自1980年代以来,许多城市遭受了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90年代初期,中国500多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1级的不到1 %;近年来,暴露于未达标空气质量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北京、沈阳等大城市曾被列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已明显引起的公共健康效应和经济损失。
本文从我国城市污染现状、污染特点、控制措施等方面作简要综述。
1城市空气质量状况1996年我国公布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 B3095 - 1996),详细说明了SO2、TSP、PM10、NO x、NO2、CO、O3、Pb、B [ a ] P 和氟等10种空气污染物限值标准,2000 年国家环保总局又作了修改,取消了NOx,并对某些污染物的限值进行调整。
按照标准要求,城市空气质量应该达到二级,因为二级标准被认为是安全的和可接受的。
统计数据表明,虽然烟尘和粉尘排放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仍是颗粒物。
东北大学15秋学期环境工程在线作业1

东北大学15秋学期《环境工程》在线作业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刻:--一、单项选择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阻碍旋风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有:A. 粉尘粒径减小,效率明显提高。
B. 粉尘密度减小,效率明显提高。
C. 气体温度升高,效率明显降低。
D. 气体温度降低,效率明显降低。
总分值:5分2.原煤脱硫技术不包括:()A. 煤的洗选技术B. 煤的气化技术C. 水煤浆技术D.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总分值:5分3.下面错误的说法:()A. 天然水体的pH一样在6~9之间;B. 饮用水的适宜pH应在~之间;C. 生活污水一样呈弱碱性;D.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SO二、NOx等也会阻碍水体的pH;总分值:5分4.好氧堆肥的特点:()A. 温度低。
B. 基质分解比较不完全。
C. 堆制周期短,异味大。
D. 能够大规模采纳机械处置。
总分值:5分5.以下关于热带雨林错误的说法:()A. 热带雨林像一个庞大的吞吐机,每一年吞噬全世界排放的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制造大量的氧气;B. 热带雨林像一个庞大的抽水机,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把水分散发到空气中;C. 热带雨林像一个庞大的耕地来源D. 热带雨林像一个庞大的基因库。
总分值:5分6.下面正确的说法:()A. 当废水浓度较大时,生物膜增加过快,水流的冲洗力应加大。
B. 当废水浓度较大时,生物膜增加过慢,水流的冲洗力应加大。
C. 当废水浓度较大时,生物膜增加过快,水流的冲洗力应减小。
D. 当废水浓度较大时,生物膜增加过慢,水流的冲洗力应减小。
总分值:5分二、多项选择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1.与活性污泥法相较,生物膜法具有以下特点:()A. 对污水水质、水量的转变有较强的适应性,治理方便,可不能发生污泥膨胀;B. 生物相更为丰硕、稳固;C. 产生的剩余污泥多;D. 能够处置低浓度的污水;总分值:5分2.热污染的要紧危害有以下几点:()A. 水温升高,使水体溶解氧浓度降低;B. 水温升高,使水体溶解氧浓度升高;C. 水温升高会加速藻类繁衍;D. 水温升高会抑制藻类繁衍;总分值:5分3.丛林具有的功能:()A. 修养水源B. 调剂气候C. 消减污染D. 维持生物多样性总分值:5分4.滤料的性能对袋式除尘器的工作阻碍极大,应具有()特点。
环境工程原理大型作业重力沉降室的设计doc

环境工程原理大型作业--重力沉降室的设计.doc标题:环境工程原理大型作业——重力沉降室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的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和处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在这其中,重力沉降室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处理方法,用于分离和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
本设计作业旨在根据所给条件,完成一个重力沉降室的设计。
二、设计要求1.已知废水流量:Q=100 m3/h2.已知废水悬浮物浓度:C0=500 mg/L3.已知要求的悬浮物去除率:R=90%4.已知废水水力停留时间:t=1 hour5.已知重力沉降室的底面积与高相等,为长方形,且废水深度为2m6.要求设计一个处理效率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重力沉降室。
三、设计步骤1.沉降室尺寸计算根据重力沉降的原理,沉降室尺寸需满足以下条件:沉降室长度 L = (Q/2)1/2 = (100/2)1/2 = 7.07 m沉降室宽度 W = 沉降室长度 L = 7.07 m沉降室高度 H = 废水深度 = 2 m考虑到沉降室的容积及结构,建议将沉降室设计为8mx5mx2m。
2.悬浮物去除率计算根据悬浮物去除率的定义,可得到以下公式:R = (C0-C)/C0x100%其中,C为经过重力沉降室后的废水悬浮物浓度。
根据此公式,可计算出所需的悬浮物去除率:C = (1-R)x C0 = (1-90%)x500 = 50 mg/L因此,经过重力沉降室后,废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应为50 mg/L。
3.水力停留时间计算根据水力停留时间的定义,可得到以下公式:t = V/Q其中,V为重力沉降室的容积,Q为废水的流量。
根据此公式,可计算出所需的水力停留时间:t = 8x5x2/100 = 0.8 hour因此,废水在水力停留时间内应充分混合和沉淀。
4.操作方式设计重力沉降室的操作主要包括废水流入、静置沉淀和废水流出三个阶段。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可以制定以下操作方式:(1)将废水均匀地引入重力沉降室;(2)废水在沉降室内静置0.8小时;(3)静置后,将废水从沉降室底部排出。
环境工程前沿技术及专业索引论文

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环境工程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使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而利用生物修复的效果较为明显,易于操作。
本文介绍了重金属的特点和其污染的特点,对人体的危害,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
重点介绍了利用植物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提取法、植物挥发法和利用微生物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吸附法、还原法、氧化法,处理水体重金属污染然的植物修复法、动物修复法微生物和藻类修复法。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Heavy Metal Pollution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use of traditional method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repair cost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disturbance of biological recovery of the effect of the more obvious and easy to operat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met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llution and damage to the body of water, soil and the metal of sources. We will introduce the use of plant with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land plants and plants from volatile and using microorganisms to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land to restore law and law, the oxidizing, with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water the plants and animals to repair the restoration of law and the restoration of law; free-swimming flagellate algae microorganisms.Key words:heavy metal pollution, repair plant, microbial remediation目录1 前言 (1)2 重金属污染的基本特性 (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2)3.1 植物修复技术 (2)3.2 微生物修复 (3)4 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 (5)5 应用前景 (6)参考文献 (8)1 前言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前沿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及新标准的意义与实施摘要:放眼国际社会,近年来,依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印度、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均对各自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重点是进一步提高保护人体健康和态环境的要求,普遍增加了PM2.5浓度限值以及臭氧(03)8小时浓度限值。
此外,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还增加了镉( Cd ) 等重金属污染物限值。
我国也在2012年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点与演变历程,并简要阐述了我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意义与实施。
1美中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演变1.1 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历程从1971年至今,40年来,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经过了10次修订,每次修订调整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美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管理要从1970年说起。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清洁空气法》(Clean Air Act)修正案。
《清洁空气法》将国家管理的大气污染物分为基准空气污染物(Criteria Air Pollutants)和有害空气污染物(Hazardous Air Pollutants,HAPs)两类。
起初的基准空气污染物共6种,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02)、总悬浮颗粒物(TSP)、光化学氧化剂(以O3计)、碳氢化合物(HC)、二氧化硫 (S02)。
后来又增加了铅(Pb),取消了碳氢化合物(HC)。
美国环保局于1971年4月30首次发布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tional Ambient Air Qua1ity Standards,NAAQS)。
谈及标准的修订,根据《清洁空气法》,美国环保局原则上需要在1980年12月31日之前审查己经发布的标准,之后审查工作每5年一次,并根据每次的审查结果决定是否修订标准。
40年来,美国环保局根据每个阶段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家管理需求,对标准进行过多达10余次修订,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有效地保护了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
1.1.1 二氧化硫(S02 )的控制时间调整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二氧化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于1974年和2010年进行过两次修订。
1971年首次制定的标准规定,一级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 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80微克/立方米和365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60微克/立方米和1300微克/立方米。
1974年的第一次调整废除了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
1980年之后,美国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水平持续显著下降,远低于国家标准。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在较低浓度水平下,控制1小时平均浓度就可以保护短期和长期暴露的健康效应。
因此,2010年,美国环保局在一级标准中增加了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200微克/立方米;废除一级标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据此,美国现行二氧化硫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一级标准仅规定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20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仅规定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300微克/立方米。
1.1.2 二氧化氮(NO2)标准制定进展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二氧化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仅于2010年进行过一次修订。
1971年首次制定的二氧化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仅规定了年平均浓度限值,为100微克/立方米,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
直至2010年,美国环保局才发布了一级标准的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90微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限值不变。
1.1.3 颗粒物(TSP、PM10、PM2.5)指标修订颗粒物是近年来国际修订空气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于1987年、1997年和2006年进行过3次修订。
1971年首次制定的颗粒物标准是以TSP为基准空气污染物, 一级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75微克/立方米和260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仅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50微克/立方米。
1984年美国环保局建议采用颗粒物PM10代替TSP。
随后,美国于1987年废除TSP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定实施颗粒物PM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50微克/立方米和150微克/立方米,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
也是在这个时刻,美国环保局提出,应进一步加强颗粒物PM2.5的相关科学研究,尤其是与健康影响相关的研究,为制定颗粒物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做准备。
1997年美国环保局制定发布颗粒物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5微克/立方米和65微克/立方米,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同时,保持颗粒物PM1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不变。
2006年,美国环保局收紧颗粒物PM2.5的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至35微克/立方米,并废除颗粒物PM10的年平均浓度限值,这也就是现在的PM2.5标准限值。
美国现行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为:对颗粒物PM2.5规定了年平均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5微克/立方米和35微克/立方米;对颗粒物PM10仅规定了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50微克/立方米。
1.1.4 臭氧 (O3)和碳氢化合物指标的修订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臭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于1997年和2008年进行过二次修订。
1971年首次制定的标准是以光化学氧化剂(以O3计)为基准空气污染物,仅规定了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60微克/立方米,一级和二级标准相同。
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又发现,控制1小时和8小时平均浓度值都可以降低健康风险,但与1小时暴露相比,较低臭氧浓度水平下,8小时暴露引起的健康影响相关性更为显著。
因而,1997年美国环保局修订准时,选择了8小时平均时间,规定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60微克/立方米,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同时保留1小时平均标准,达到l小时标准的地区实施8小时标准,否则继续实施1小时标准。
2008年,美国环保局废除1小时标准,将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一步紧至150微克/立方米。
1971年首次制定的碳氢化合物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60微克/立方米。
1983年美国环保局评估后认为,碳氢化合物是臭氧的前体物,通过控制臭氧就可以控制碳氢化合物,而且碳氢化合物成分复杂,不适合作为基准空气污染物,因此,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废除了这一污染物项目。
1.1.5 一氧化碳(CO)指标修订美国在1971年首次制定一氧化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仅于1985年进行过一次修订。
1971年美国首次制定的一氧化碳标准规定了8小时和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0毫克/立方米和40毫克/立方米,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
1985年,美国废除了一氧化碳二级标准。
40年来,虽然一氧化碳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经过多次审查和评估,但结果均认为1971年制定的限值能够保护人体健康,因此,至今未做修改。
1.1.6 铅(Pb)浓度限值的收紧铅最初并未出现在1971年发布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美国于1978年首次制定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仅于2008年进行过一次修订。
美国于1978年制定实施铅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仅规定季平均浓度限值,为1.5微克/立方米,一级标准与二级标准相同。
1978年后,由于采取了有效控制措施,美国环境空气中铅的浓度水平很快就下降至标准以下。
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即使在较低的血铅浓度水平下,仍然存在健康影响。
为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2008年,美国环保局将铅的浓度限值收紧为原标准的1/10,规定3个月滑动平均浓度限值为0.15微克/立方米。
1.2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由于空气质量评价结果与公众的主观感受不一致,1982年制定发布、经过1996年修订更名和2000年修改的现行标准受到各方面质疑。
按此标准考核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日益增多,而公众的感受却是空气质量每况愈下。
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所长武雪芳认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发生变化,而目前的空气质量评价因子则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
武雪芳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显著增长,臭氧和颗粒物污染加剧,而这些重要指标或没有纳入现行的质量标准,或限值有待修订。
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要求适时地进行修订,2012年2月29日进行了第三次修订。
这之前,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评价指标较少,不适应我国当前复合型污染的空气污染形势,无法更全面地表征空气质量状况。
环境保护部认为,增加O3(臭氧)和PM2.5(细颗粒物)等指标能够较好地应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和光化学烟雾等复杂的区域性环境问题。
1.2.1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过程2011年3月环境保护部公开《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这项新环境标准征求意见稿,承认现行空气质量评价因子不全面,表示我国已经制定新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
就空气污染的变化,环境保护部认为,灰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并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不仅如此,城市化加速与交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机动车持续快速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
环境保护部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氮氧化合物及其他污染物排放显著增加,城市的光化学污染现象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公众反映强烈。
同时,我国部分城市群区域霾现象频发,并有增加的趋势。
霾天气时颗粒物浓度明显增加,其中细颗粒物浓度增加更大。
2010年11月4日,环境保护部首次发布的《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报告称,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影响日趋严重,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气,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
自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工作以来,迄今已逾10年。
环境保护部称,目前,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上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的城市由最初的47个城市已发展到了113个城市,全国共有近300个城市在地方媒体上发布各自地方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
但是,这些城市现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在污染物的种类、阈值、报告时间等方面都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环境保护部表示,根据当时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以及监测能力,作为空气质量日报的必测因子只包括SO2(二氧化碳)、NO2(二氧化氮)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