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完整版)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最新整理)

经济地理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两个阶段)(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一)史志描述1.时期:17世纪以前。

2.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3.代表性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二)商业地理研究1.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2.特点: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商业地理著作的体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3.代表性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特点:强调对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4.结构主义分析代表学者:哈维(D.Harvey)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经济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区域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个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涉及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

然而,如何制定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稳定化、可持续化发展,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一、区域划分:从地理位置到产业组合在经济地理学中,区域划分往往涉及到多个层面。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考虑,可以将区域划分为国际、国内不同的地域空间。

例如,根据国家间的划分口径,我们可以将亚洲、欧洲、非洲等大洲或者中国东南、中南、西南等区域作为研究对象。

其次,从产业组合的角度,也可以将区域划分为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不同的产业类型。

例如,将南方沿海地区作为制造业集聚区、将北方麦田作为农业区加以研究。

二、区域发展阶段划分:以经济增长为标志不同的地域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可以将不同地区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主要特点为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地区经济总体水平不高。

中级阶段的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以制造业为主导,服务业发展较快,并且与国际市场已经发生一定的联系。

高级阶段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发展相对稳定,科技含量高。

三、区域发展战略:优化结构、创新发展针对不同的区域,因为发展的阶段不同和产业结构的差异,其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地区应该做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值和效益的双提升;而某一个处于中级阶段的地区则应该注重产业升级,推动技术革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

总之,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域的区域经济都应该以创新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链为纽带除了根据各个区域的差异来确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强调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分别阐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学科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理解和解释地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它以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地理学到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全球化等阶段,在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属性和中国特色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学科定位。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地理,其特点是强调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和地方性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分析,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将经济发展与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多个因素关联起来,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学科作用。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帮助其制定可行的规划和发展策略;2.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3.加强对中国特有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适合中国特有的发展战略;4.为学生提供反映地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地理学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地理学学科的综合发展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织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区位因素分析。

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韦伯、奥古斯特·勒热等。

2. 理论革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这一阶段受空间科学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开始强调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

主要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租价理论等。

代表人物如瓦尔特·伊斯特德等。

3. 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转向(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经济地理学开始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等新的分支。

4. 结构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转向(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强调经济地理格局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
研究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等现象,试图解释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根源。

代表人物如保罗·克鲁格曼等。

6. 可持续发展视角(21世纪初至今)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单纯描述到理论建构,再到跨学科综合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了解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了解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了解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讨这种相互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讨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首先,经济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运输、资源配置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揭示出不同地理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差异和规律。

其次,经济地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定量研究方法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经济数据,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活动的分布和关系。

此外,经济地理学还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和田野调查,以了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方式的差异。

经济地理学可以通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原因,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全球化加速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重组。

全球化使得资源、资本、技术和信息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更加自由。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重组和城市发展。

一些传统工业地区面临着转型和调整的挑战,而一些新兴产业地区则获得了快速发展的机会。

其次,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大城市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

这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第三,创新和科技进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创新和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些地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

经济地理学论文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其研究领域涵盖了各个层面,从个体企业到全球经济发展。

本论文将探讨经济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经济地理学的概述和发展历程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发展。

它关注的是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如何塑造地理环境。

这种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地域差异至关重要。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工业活动的地理分布。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大了研究范围,包括了城市化、区域发展、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

第二部分: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1 地域差异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地域差异。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经济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例如,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往往更加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业活动则更多分布在农村地区。

通过研究这些地域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2.2 区域发展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区域发展。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一些地区发展迅速,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我们可以找到促进区域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2.3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全球化带来了跨国企业和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地理位置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变得更加重要。

经济地理学通过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格局和发展趋势。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与前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区域政策和企业定位等领域。

通过运用经济地理学理论,政府和企业可以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未来,经济地理学仍将继续发展并提供更多对经济发展的深入理解。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战略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战略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发展战略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显得愈加重要。

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对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指导。

本文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通过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来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

首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分布等。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差异会影响到产业结构、交通、物流等一系列经济活动。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机会。

经济地理学探讨的是经济空间的组织和运作,研究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联系方式。

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经济优势和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发展的机会。

这样就能够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第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区域发展的竞争策略。

经济地理学研究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竞争优势,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资源分配等因素,可以指导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

例如,通过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整体的竞争力。

最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地理环境和区域特征的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也需要因地制宜。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指导,如优化产业布局,规划交通网络,促进资源配置等。

通过科学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的改革和创新。

综上所述,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发现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机会,形成区域发展的竞争策略,并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指导。

因此,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推动区域发展,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课件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课件

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及其 形成机制、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 作、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备受关 注。
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加强跨学科研究
经济地理学需要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 科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
域和思路。
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
运用大数据、GIS、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 手段,提高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精 准度。
详细描述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经 济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问题。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总结词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经济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包 括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地理学逐渐向 现代化转型。
现代经济地理学更加关注产业集聚、企业区位选择、城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研究 方法也更加多元化。
代表人物包括克里斯塔勒、廖什等,他们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市场区位论等重要理 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经济地理学开始崛起,强 调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创新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 响。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02
历程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起源于 19世纪,主要研究地区间的贸
易、生产和分工。
代表人物包括杜能、马克思 、韦伯等,他们提出了相关 的理论,如杜能的农业区位 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
古典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后续 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一、研究对象与性质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本章讨论议题: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1、特点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2、代表著作◆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1.特点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1.概念的提出◆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1)区位论◆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行为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

◆特点: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4)结构主义分析◆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

◆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有人形象地把经济与社会比作城市发展的两条腿,经过20几年的发展,目前是“一长一低”不平衡现象,今后的“十一五”城市发展必须和谐社会的建设,已成共识。

图1.1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附:近代西方经济地理学环境论发展简述(17‘C以来)1、地理环境决定论(首先在18世纪的法国开始)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方式,而是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代表人物: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德国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美国森普尔的《地理环境之影响》和《美国历史及其地理环境》、美国亨丁顿的《亚洲的脉动》、《文明与气候》、人文地理学原理》等。

评价:积极方面—打破传统的神意识决定论,倡导格外尊重自然规律,反对宗教迷信;消极方面—用自然规律替代社会规律。

2、地缘政治学基本观点: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揉合国家有机体学说、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论与种族歧视论等为一体,适应帝国主义的扩张需要。

主要代表人物:拉采尔首创社会达尔文主义;麦金德的《民主的思想与现象》提出核心区域理论;豪斯霍菲尔首创生存空间论;科恩又创心脏边缘理论等(以上均为德国人)。

评价:大前提错误,后来更为帝国主义扩张工具;但现在从全球战略看来,地缘政治学的某些观点是正确的。

3、人地相关论(人生地理学)基本观点:人地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但二者间的决定性则是模棱两可的,故又称或然论、可能论。

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洪堡德开现代地理学之先河;法国维达尔的《人生地理原理》、《地理学特性》和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则集人生地理学之大成。

评价:否定了地理环境决定论,注意到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和改变及人地关系的密切性;但并没有找到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

4、区域样板论基本观点: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区域地理样板)是地理研究的原始规范。

代表人物:德国的李霍希芬及其弟子赫特纳评价:对前苏联的区域学派产生重大影响5、区域学派(经济地理学中环境学派)基本观点:首倡生产地域综合体理论,主张以自然为基础、经济为核心、技术为纽带研究经济现象。

代表人物:巴朗斯基与科洛索夫斯基;评价:使环境学派以自然为重心向经济为重心转变,是学科发展的一次重大飞跃。

——此外,环境论学派还有人地适应论、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可参考有关文献)由此可见,环境学论的每个阶段都提升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一、研究对象与性质(一)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或者说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小建等)2、研究对象的讨论1)欧美学者的看法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尺度,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2)前苏联学者看法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巴朗斯基、科洛索夫斯基和萨乌什金。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地域生产综合体或经济区。

研究其形成过程、功能、内部结构、空间形成、内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地理配置规律。

部门统计学派代表人物: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学术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的配置。

20世纪70年代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代表性人物:萨乌什金学术观点: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地域系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全苏地理学会“六大”)评价:苏联学者强调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经济区”、“生产力的配置”、“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等,加强了生产关系和政府的作用,弱化了市场经济本身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对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3)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主要观点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两派观点传入我国,并形成相应的争论。

——20世纪60和7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根据本身的实践体会,形成了自己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学者的观点也开始引入我国经济地理学术界。

主要学者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体系,其核心是生产的地域布局体系(吴传钧, 1985)。

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吴传钧等,1997)。

——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也可以说,经济地理学主要是研究生产分布的地域系统的一门学科(曹廷藩等, 199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胡兆量等,1987)。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李振泉,1992)。

(以上观点分别反映不同时期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侧重点)4)李小建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诠释经济活动内容从生产到产业再到经济活动分析,从而指出现代经济活动必须从企业角度逐步展开。

经济活动区位——静态角度:经济活动发生的“Where”与“Why”;——动态角度:公司各分部的综合研究及其区位的选定指导。

空间组织涵盖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组织和区域间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

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环境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的分析与评价——生产目的是“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如某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生产必须停止,象毒品生产;某些不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要限量生产,象卷烟、刀具生产等。

经济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教学案例——闽东三都澳开发一、港口开发的一般条件1、水域:水深条件、波浪条件、水域面宽条件;2、陆域:建港地要平坦,且有一定的宽度;腹地要有一定的吞吐量。

3、生态环境要相对协调;4、要处理好与现状利用的关系二、三都澳(中国独有、世界少有)1、现状:为军港,兼养殖黄鱼2、自然条件:口小腹大、风浪小、水深最大为50米3、开发方向:石化工业(争议较大)、旅游、渔类产品纵深产业等。

4、腹地建设:加强以港口为中心的道路系统建设,拓展港口腹地。

(二)经济地理学的性质1、经济地理学的科学属性所谓的“科学属性”,指经济地理学在全部人类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性质,该问题涉及到人们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

通过1961年、1978年的两次大讨论,已逐步统一认识。

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间的边缘科学。

该认识的意义如下:——有利于经济地理学健康发展(兼收并蓄);——有利于完善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加强与各分支学科的联系;——可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有用经验;——有利于经济地理学工作者明确自己的的努力方向2、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地域性(区域性) 正因为如此,经济活动区域是具有可度量性、系统性和不可或可重复性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