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文登 李龙王

合集下载

经典游记散文

经典游记散文

经典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经典游记散文,供大家欣赏。

经典游记散文:文登学公园我的家乡文登隶属于威海市,是一座依山傍海景色怡人的城市。

文登学公园位于文登城东,北靠连绵起伏的峰山余脉,南岸是玉带一样清柔宽阔的抱龙河缓缓穿城而过,与清雅幽静的抱龙河公园遥遥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变化的自然环境让文登学公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文登最大的集休闲,娱乐,观光与一体的现代化公园。

公园南北长845米,东西宽300米。

没有围墙,将其蕴含的文登学文化和亲民性特征展露无遗,公园北入口正中,是一部翻开的巨书石雕,右刻“文登学”三个金色大字,刚劲有力,左刻苏轼“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读书声”的诗句,皆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字迹,以弘扬“文登学”为主题,自北向南分别设有诗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红色文化与和谐文化五大文化景区,充分体现了文登学悠久的历史渊源与博大精深。

诗学文化、道教文化、李龙文化、红色文化四大文化铸就了“文登学”的千年风韵:崇文尚学、修身养德、仁孝乐善、忠义勇敢。

诗学文化景区,面积66万平方米。

主要由秦始皇文山召士、龙石晒字、秦权出土、百名进士金榜提名、文登先贤、徐士林讲学6组群雕组成,群雕分布在东西两侧的绿坛丛中。

沿公园中心线自北向南,分别有旱式喷泉、半圆形演艺广场、六大风物浮雕石柱和地图广场。

六大风物浮雕石柱,每柱直径1米,高8米。

分别雕刻着千年古城、秀丽山水、富饶物产、便捷通途、特色工艺和多彩文化,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石柱台阶下的地图广场,按1:700的比例,描制全市行政版图,不同的花岗岩石颜色代表一个行政区,据实际位置刻全市所有村庄名字。

从文登学石刻向南走几步便是“秦始皇召士”石刻,高大的松树前方,秦始皇威严地坐在片松簇成的绿色花坛中,两侧分别是李斯和弹琴的乐师。

绿色草坪上,正中是一个方形的司母戊鼎,旁边8位文人雅士或手持书卷站立,或躬身行礼,或凝视谛听,整组雕像栩栩如生,生动再现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墨客登山吟诗作赋、歌功颂德、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文登”也因此得名。

文登城市介绍

文登城市介绍

温泉之都
文登市已成功举办的“国际温泉节”,得到了国内外温泉届的 高度关注。2009年中国威海(文登)国际温泉节被评为“中国县域 最佳旅游节庆”。
长寿之乡
有一首小诗这样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 文登,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是非常平常不过的事情。
长寿之乡
文登拥有156公里的海岸线,蓝天白云、碧海金沙,万亩松林, 可以给您带来天然的滨海风光,近几年,文登又在海岸线上建起了 滨海公园,休闲广场、高尔夫练习场和跑马场等人文景观,更给文 登南海平添了一股现代化的浪漫气息。
有一片山,云海苍茫,连绵百里;有一处海,朝晖夕霞,气象万千; 有一座城,文化千载,人杰地灵;她依山傍海,天生丽质,尽得大自然 的垂青与厚爱。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这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一座新兴的旅 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 滨海养生之都”—文登。
历史沿革
文登位于胶东半岛东部,人口65万,面积1645平方公里,是一 座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文登还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 息。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胜意! 谢谢!
温泉之都
2006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温泉之都”商标,温泉开发 逐步升级。天沐温泉2008年开业,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是集温 泉洗浴、特色餐饮、水上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开发项目。
温泉之都
汤泊温泉2009年开业,以山地景观温泉为主题,突出东方温泉的自然、休闲 和适度动感的文化精髓,主要打造休闲度假、温泉保健、康体养生、商务会务、 运动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国际温泉休闲度假区。这两处温泉景区均被授 予国家AAAA级景区,其他三处温泉也正在规划打造之中。
历史沿革

抱龙河传说

抱龙河传说

文登李姓妻郭氏,神奇怀孕,数年后分娩,竟是一条小龙,坠地即腾飞无影,每晨必飞回吮吸其母乳。

“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归。

”人皆说去了黑龙江,总管东北地区气候。

后其母故,秃尾龙当夜乘风挟雨飞返,厚葬其母。

龙母坟至今还在文城南20公里处的柘陽山上。

康熙五十三年,李龙王显于文城西南15公里的一座“金”字形山上,此山遂改名为“回龙山”。

据说龙母生日为农历三月二日,所以,每年三月初二,回龙山要举行盛大山会,远近百姓蜂拥而至,规模之大之隆在胶东东部无以能比。

每年六月初八,文登人们要家家户户都蒸最大最好的饽饽,供奉“李龙爷”回乡。

李龙爷虽掌管东北三省的气象,但年年六月初八正午时分还是要返回故里,一是答谢百姓,二是祭典母亲。

文登人深以李龙爷的故乡而自豪,城区的抱龙河始名就缘起于对龙母的怀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整饰抱龙河,全市人民众心设计了抱龙女哺乳李龙爷的形象,颀欣立于岸旁,植根于“文登学”心中,成为文登市区著名标志之一。

文登市将抱龙河公园、文登学公园、峰山公园、召文台公园等资源进行整合,申报抱龙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当年12月,抱龙河水利风景区通过了水利部的评审。

经公示后,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山东威海文登市

山东威海文登市

山东威海文登市简介sunny__小兔35位粉丝1楼文登,这个城市的名字,因秦始皇东寻,来寻找长生不老的秘诀,因此而得名,文登是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市下属一个县级市,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人均GDP是全国的3.4倍,是山东的2.3倍,位于全国百强县排名第14位。

地理位置文登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

西阻于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威海乳山市相接,北连威海市环翠区,东邻荣成市,南濒黄海。

总面积1645平方公里,海岸线文登地理图片155.88公里。

市治文登城,按直线距离计算,距威海市治36公里,距省会济南450公里,距首都北京580公里。

行政区划文登市辖3个街道、14个镇:龙山街道、天福街道、环山街道、文登营镇、大水泊镇、张家产镇、高村镇、泽库镇、侯家镇、宋村镇、泽头镇、小观镇、葛家镇、米山镇、界石镇。

文登城市优势:第一,区域优势,文登处在两个经济发展中心,一个是环黄海经济圈,以文登为中心,半径在一千公里范围之内有66个国际大都市,GDP占世界26%,人口18亿,同时又是环渤海经济圈。

第二,交通的优势,陆海空交通样样都有,特别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威海国际机场就在这个区域内,今年7月1日开通到俄罗斯的航班。

第三,文登有名山,特别是昆嵛山,三座名山,泰山、崂山、昆嵛山,蓬莱之祖是昆嵛,文登昆嵛山号称海上仙山之祖。

第四,文登有黄金海岸,文登海岸线152公里,特别是这里的沙滩是一个天然的海水渔场,统计显示,天然的海水浴场四五百公里,文登这个地方是天然的海水浴场,后面跟着规划先行、配套完善的区域。

第五,文登是中国的温泉之都,现在已建成两个五星级温泉度假村,中国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从北到南唯独文登有这么长的海岸线。

第六,文登是一座文化名城,中国国教是道教。

文登为共和国培育了120多位将军,文登又是孔子文化,同时文登也是为人民带来风调雨顺的李龙王的故乡,那么拥有这么多独具特色的文登文化。

《李龙故里》的教学反思

《李龙故里》的教学反思

《李龙故里》的教学反思《李龙故里》的教学反思一、直观画面,引发探究欲望曾经执教一节校本课《李龙故里》,这节课有较强的地域特点,我们文峰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坐落于富有文登地标之称的召文台前,抱龙河畔,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独特。

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观和源远流长的“文登学”文化,为我校开发以家乡本土文化为素材的.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孩子生长在抱龙河畔,对李龙王的传说非常熟悉,但对李龙精神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缺乏整体、清楚的认识。

为了有效落实活动目标,本节课将采用自我探究、调查搜集、合作交流等方法,了解李龙王的精神,并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开阔学生的视野,弘扬李龙文化。

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抱龙女图片引入,让学生畅谈对他的了解,旨在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这尊雕塑源自李龙的传说,座落于学校附近的抱龙河畔,用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引入新课,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探究欲望,由此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水到渠成。

二、化静为动,促成心灵交流“秃尾巴老李”这个故事有不同的版本,怎样才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故事中感受李龙王“知恩图报、尊礼重孝、惩恶扬善”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直善良、懂得感恩、孝敬长辈的高尚品质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为学生补充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仅在区博展中心有完整的版本,因为属于内部资料,所以只能通过录像机截取里面的精华部分。

)这段视频介绍文登当地广为流传的版本,引导学生了解秃尾巴名字的由来,以及李龙王与蛟龙交战的动画,学生在观看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的声音,可见,这段资料对孩子带来很大的震撼!弘扬李龙文化,体验民俗风情。

三、构筑情景,深化学生体验为了弘扬李龙文化,体验民俗风情,课堂上,学生从李龙王生日、龙母生日两个方面,通过表格、视频、图片三种形式,对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祭祀活动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分享对李龙祭祀活动时间、地点、形式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我为学生补充了一段龙母寿诞节祭祀活动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祭祀活动的隆重场面,激发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

李龙山会的“孝”文化

李龙山会的“孝”文化

李龙山会的“孝”文化作者:张丹陈宏青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13期4月3日是中國农历三月初一。

清晨,文登市宋村镇山东村田明文的邻居们便陆续来到她家里,帮忙蒸饽饽——和面、揉面、捏枣鼻儿、烧灶,3个多小时的功夫,一盆20多斤的面团,摇身一变成了10个又白又胖的大枣饽饽。

和田明文家一样,文登沿海一带的农户们每到这天都会忙着蒸饽饽,就为了第二天能到回龙山上“赶山会”。

农历三月初二是民间的“李龙山会”。

这一天,大家带着大饽饽到山上向龙母祈福,这种习俗已延续了270多年。

回龙山上的李龙山会由来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据传,大明弘治年问,文登南部昌阳山下的百姓收留了前来讨饭的李老汉和郭氏夫妇,十几年未有身孕的郭氏因喝了昌阳河水,3年后产下了一条拖着长尾巴的小黑龙。

李老汉以为是妖物,将其扔到了山野里,后来又趁小黑龙回来吃奶之际,拿起镰刀砍下了它的尾巴……被砍去尾巴的李龙王变成人形,后随张天师学习了武功,因功力超群,被弘治皇帝封为巡察大臣,专管江河修造和治理水患的事。

一次,李龙王在闯关东的老乡帮助下除掉了东北“白龙江”中的白蛟,从此白山黑水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亲们遂将白龙江更名为黑龙江。

弘治皇帝闻讯大喜,遂传旨钦封李龙王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

几年后,李龙王的母亲病危去逝。

李龙王闻讯痛哭不已,回到家乡将母亲葬于祖籍文登县南柘阳山上。

清康熙五十三年,李龙王将其母改葬于昌阳山,因为“龙”又回来了,所以昌阳山改名为“回龙山”。

当地百姓为李龙王的孝心所感动,纷纷为李龙王和龙母修观建庙,建成了长达2.5公里的宫观庙宇建筑群,可惜的是,这些宏伟的建筑在战火中消失殆尽。

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记载道光二十八年,文登知县为颂扬李龙王的孝道,奏请皇帝给李龙王封号,于是,道光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道光皇帝御旨钦封“溥惠佑民”四字金匾,李龙王“遂列祀典”。

此后,每年三月初二龙母生日的这一天,山下的老百姓就自发组织起来,上山祭拜龙母,祈福保平安,回龙山会也日渐兴隆起来。

文登

文登

城市规划研究
南海新区——两区联动、产业互补、协调发展
文登南海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是经山东 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陆域面积 160平方公里,集约用海面积120平方公 里,建设面积90平方公里。以境内的昌阳 河为界,以东为临港产业区,规划面积62 平方公里;以西为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 98平方公里。 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 保、先进机械装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 产业和新兴产业。 旅游度假区:重点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养 生、服务外包、科创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城市规划研究/半岛蓝色经济区
山东拥有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是我国 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拥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 一海洋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 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 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
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判 Nhomakorabea市规划宏观经济研判/基本概况
文登——中国长寿之乡、进士之乡、李龙王的故乡、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
位于山东半岛东部,隶属于山东省威海市,总面
积1645平方公里; 地处烟台、威海、青岛三个市的中心区域,地 理位臵优越,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是中 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全国百强县之一; 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享有中 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温泉之 都,同时也是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 和山东省园林城市; 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文登学”的美誉, 也是“黑龙江”之名由来发源圣地。

《黑龙江龙王》电视剧本

《黑龙江龙王》电视剧本

《黑龍江龍王》電視劇本《黑龍江龍王》電視劇本故事梗概:。

“黑龍江龍王”算是傳說中的“禿尾巴老李”或“沒尾巴老李”,由於他是一條黑龍又姓李,出生時又被剷除了尾巴,後來到東北黑龍江當了龍王,故此北方人們親昵的稱他為禿(沒)尾巴老李,更有人他把稱為“李龍爺”。

李黑龍的故事在我國有著千百年的傳說,在國人心中有相當深厚的群眾基礎,在山東和東北三省以及整個長江以北地區廣泛流傳,在老百姓家中把它當神龍供奉。

故事描寫了人神之間離奇的愛情,描寫了東海龍王家族的家庭日子,及東海龍王和中國女的生的龍子成為黑龍江龍王的神話,以及黑龍王遍佈山東和東北黑土地的傳奇故事,故事新鲜好看,20集,每一集一個高潮或幾個高潮。

故事把李黑龍出生前後的斷尾求生到弑惡兄匡扶正義,從東海認父歸宗到金鈴鎮壓蚌精為民除害,從中穿插著封建帝王對黑龍江龍王的敬畏,以及人神愛戀的美麗故事。

故事貫穿著李黑龍仗義行事,和真、善、美、忠、孝、情、義、愛、勇的主題思想,把北方人的忠厚、誠實、勇敢和樂於助人體現的比較完美;同時也把傳說中天庭的主宰和大海中的龍王們描寫的更加人性化。

22集故事幽默風趣,令人捧腹,乾坤有情的大結局使人迴腸盪氣。

【注】1《黑龍江龍王》群眾基礎:這是一部有極深群眾基礎的神話故事,和名著《西遊記》一樣有著極其廣大的基礎受眾,缺憾不过在這之前沒有“黑龍江龍王”專著出現。

2《黑龍江龍王》故事選材:作者用幾年的時間完成了描寫《黑龍江龍王》的20萬字長篇小說,又將其改編成20集電視劇本,填補了這一優秀民間傳說沒有文學專著,和文學劇本的空白。

3《黑龍江龍王》文化基礎:由於《黑》劇中的故事有著廣泛的地域涵蓋性,致使于國內北方許多地區及縣市,爭先恐後將其故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威海的文登,青島的即墨,濰坊的諸城的申報成功,目前山東和東北三省已有近幾十處縣市正在申報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範圍掀起打“禿(沒)尾巴老李”【黑龍江龍王】的文化品牌的熱潮,有部分地區都市有強烈籌拍【黑龍江龍王】影視劇的欲望,可見【黑龍】文化底蘊的深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登市宋村镇秃尾巴李龙王传说。

据雍正本《文登县志》载:“县南柘阳山有龙母庙。

相传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孕,三年不产,忽一夜雷雨大作,电光绕室,孕虽娩,无儿胞之形。

后每夜有物就乳,状如巨蛇,攀梁上,有鳞角,怪之,以告郭。

郭候其来,飞刃击之,(物)腾跃而去,似中其尾。

后妻死,葬山下。

一日,云雾四塞,乡人遥望,一龙旋绕山顶。

及晴,见冢移山上,土高数尺,人以为神龙迁葬云。

后,秃尾龙见,年即丰。

每见云雾集,土人习而知之,因构祠祀之。

"除专设李龙王、龙母庙数处外,境内近百处寺观大都增建“李龙王庙"或“龙母大殿"。

每年三月初二龙母生日和六月初八李龙王生日,是全县民众的祭祀大典。

道光《文登县志》所记情节同上,唯改郭姓妻为“李姓妻郭氏"。

因“自明祀神龙于柘阳山,山之后多郭氏,山之前多李姓也。

"(光绪《文登县志》)。

乾隆年间袁枚著《子不语.秃尾龙》记为“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沤衣,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采而食焉,十四月产一小龙。

"其余情节同上。

旧时,文登人闯关东的特别多,秃尾巴李龙王的故事传到东三省后,人们又创造了李龙王跟黑龙江的白龙战斗,李龙佑护山东人的故事情节。

“康熙五十三年,龙现于宋村之北山",说李龙从柘阳山回到这里,于是在此建李龙王庙和龙母坟,山名改为回龙山。

据《宋村镇志》记载:明弘治年间,文登宋村镇山东村来了一对讨饭的夫妻,他们是侯家柘阳山后郭家人,姓李。

村民怀着怜悯之心,将他俩留在村里住下来,将村西北角3间草房让给他们居住。

李家夫妻膝下无儿无女,李老汉55岁那年,妻子一天去河边洗衣,见水中有条红鲤鱼,回家不久便怀了孕,过了一年零三个月,在农历六月初八日生了个男孩,取名李丕昭。

这孩子与众不同,长了条尾巴,孩子长得很快,不长时间就能走路,独自外出,天不黑不回来,每天晚上回家吃奶,母亲便昏过去。

这天晚上,李老汉用瓢把灯扣住,手拿镰刀在一旁等着,一更后见老伴昏过去了,马上将瓢揭开,只见一条龙,尾悬梁,头伸在母亲怀里吃奶。

李老汉拿起镰刀一下子把龙的尾巴砍了下来,龙痛得抓起李老汉腾空而起,把他丢到东南大海里。

自此,李龙王变成了秃尾巴。

李龙王的少年故事。

李龙王名李丕昭,9岁时外出扛活。

一天,主人要他去浇园。

他在井台上睡着了。

主人很生气,李丕昭说:“今天中午有大雨,不用浇。

"主人说:“这样好的天气,我还准备打场呢。

"李说:“别打场,天一定下雨。

"中午时,果然下了一场大雨。

后来,主人经常问他天气情况,百灵百准。

主人觉得这个小孩非同一般,就让在京城做官的儿子把他领到京城,介绍到张天师府上打杂。

一天,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的文城人丛兰到张天师府里闲叙,李丕昭端茶水上来时,丛尚书问他:“你家在那里?家中有什么人?想不想回家?"李丕昭说:“山东文登宋村人,家有老母,好几年没回家,很是想念,但天师不准回家。

"丛尚书转脸对天师说:“小李是我的老乡,看我的面子,准他个假,让他回家看看母亲。

"张天师说:“准你两天假,一天去,一天回。

"这样,小李子和风细雨地沿着河、湖、海回到了老家宋村山东村,探望了母亲。

回京后,感激丛尚书为自己请假。

一年,丛尚书要回家祭祖,小李得知后对丛尚书说:“你回家,我没有别的礼物相送,我送把伞给你遮阴凉。

"丛尚书上轿赶路,一出门,一朵云彩遮住了轿子,轿行云从,一直送到文登城,丛尚书一下轿走进家门,云彩消散,一声晴天霹雳,大雨倾盆而下。

丛尚书恍然大悟,原来祥云就是李丕昭送的伞。

(宋村徐高进讲叙)回龙山的来历。

李丕昭在张天师府里打杂,几年后,母亲病重去世,李龙王回家将其母亲安葬在昌山上。

后第二次回乡,将其母迁葬于老家柘阳山上。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再次回家祭母扫墓,想念自己出生的地方,一夜之间,将其母之墓从柘阳山搬回昌山,昌山因此改名回龙山。

山东村西北角李龙王父母住过的地方建起了龙王庙,庙前建有戏楼。

回龙山前修建了龙王李丕昭大殿,大殿顶端竖有道光皇帝所赐横匾。

龙王像前立着敕封的“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之位"。

山顶龙母坟前玉碑上书有“龙母之墓",一棵柘树像把黄盖伞立于墓前。

(宋村徐高进讲叙)李龙王与黑龙江。

李龙王葬母回京后,明弘治皇帝要召见他。

李龙王受封后,离开京城到江海湖河去巡查,见东北一条江里有条白蛟作害祸民。

李龙王托梦给沿江百姓:现江水泛滥多灾,都是那白蛟作害,我欲为民除害,请父老乡亲帮忙。

开战后,你们见到黑水,就是我,你们扔饭给我吃,如是白水,就是白蛟占上风,你们就撒干石灰。

到了开战之日,沿河百姓都到江岸观战,见到黑水就抛饽饽,见到白水就撒石灰,一直战了九天九夜,白蛟被李龙打败了。

人们为了感谢李龙王的恩德,就把这条江命名为黑龙江。

至今东北一带在江里放排的老大都要先问一声:“有没有山东人?"伙伴们答:“有!"这才开始放排。

意思是,有山东李龙王保佑,定能平安无事。

(宋村徐高进讲叙)回龙山山会与龙母寿诞节。

《宋村镇志》记载:回龙山原名昌山,位于汉昌阳城北2公里处。

自汉时山上即有巨神龙祠。

明代,传神龙搬往柘阳山。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传神龙又在昌山出现,并改昌山为回龙山。

自此每年农历三月初二龙母诞辰日,百里之内,甚至东北三省民众都来为龙母庆寿。

村民们自动出麦子蒸大饽饽,派代表挑到柘阳山、回龙山等寺庙,上供祭祀,举行盛大庙会。

许多村民还在自家院中祭祀。

开山之日,自晨至晚,聚众数万人,仪仗大队有旗、幡、伞、盘、骡驮元宝,后跟骑马保镖之武士。

其后为棍棒、九节钢鞭、长枪、短刀、剑戟对打,再次之是踩高跷、二抬阁、舞狮子、跑活马、龙门秋、抬龙驾,再后面是金瓜、斧钺、朝天蹬、龙凤扇,一字排开长蛇阵。

鞭炮开道,锣鼓喧天,对台大戏,连唱三天。

信奉神龙的人们携带香纸,磕头作揖,香火昼夜不断。

直到1940年2月18日,日军入侵宋村,山会终止。

1941年8月20日,日军指使李树堂率伪军120余人窜到回龙山安设据点。

回龙山上庙宇等建筑惨遭兵燹,繁荣了270余年的古庙就此完结。

秃尾巴李龙王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

文登县城南20公里柘阳山前,有座建于后周末年的柘阳寺。

明弘治年间,香火旺盛,祈福求子保平安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寺庙附近住着李氏一家,媳妇李郭氏勤劳贤惠。

只是年过四十,仍未生子,全家人都极为企盼。

有一年,天干地旱,颗粒无收,李家父母双亡,安葬双亲后,又欠下债务。

夫妻二人只好卖掉田地房舍,还清债务,踏上逃荒之路。

走到宋村北山脚下的山东村时,村里有位好心人,把几间空草房借给他们暂住。

夫妻二人勤劳朴实,打短工为生,两年过后,盖了三间草房。

一日,李郭氏来到昌阳河边洗衣服,忽然感到口渴,双手捧起河水,一饮而尽,忽遇苍龙浮现水面,转瞬而逝。

一月后,李郭氏怀孕,夫妇俩兴奋不已。

十月过后,李郭氏丝毫没有分娩迹象,胎儿在腹中跃动,夫妻俩在疑惧中充满希望。

李郭氏怀孕第三年的六月初八日夜晚,雷声滚滚,风雨大作,腹中一阵翻腾,知道要生产了。

没等丈夫找来接生婆,李郭氏在电闪雷鸣中分娩后,随之昏迷过去。

李郭氏醒来,风雨已停,丈夫和接生婆闯进门来,只见破裂的胎衣,却不见婴儿。

此后几天夜晚二更过后,有条长长的物体扑入李郭氏怀中吃奶,李郭氏随即晕了过去。

丈夫听了妻子的诉说后,很是惶恐。

夜间,他用水瓢扣上油灯,手持镰刀,蹲在炕前守候。

一阵凉风吹来,便听到妻子急促的喘息声,丈夫掀开瓢,只见一条黑龙,尾巴缠在房梁上,头偎在妻子怀里吃奶。

慌乱之中,丈夫飞起镰刀砍在龙尾上。

黑龙疼痛难忍,腾空而去,一股强劲的旋风将龙爸爸卷出草屋,跌入东海。

黑龙被砍伤的尾巴从空中落下,落在香烟袅袅的独秀峰上,变成峰顶巨大的山石。

李郭氏伤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

几天后,有个脸色黝黑的小男孩进门喊“妈妈",李郭氏紧紧地将孩子抱在怀里,感到莫大安慰,便给儿子起名叫“炭儿"。

炭儿天真顽皮,每见到水,就兴奋不已,常常跑到昌阳河边玩水。

一次,他跳入河中,搭救了落水的小伙伴,受到邻居们的夸奖。

炭儿八九岁时,已是成人模样,母亲给起个大名“李龙"。

伙伴们都爱称他“老李"。

李龙不仅勤奋,还能预测风雨,邻里们遂对他刮目相看。

后来李龙在龙虎山拜张天师为师,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练就了人龙变化、兴云布雨。

一天,李龙在张天师府上结识了同乡、大学者丛兰。

几年后,丛兰升任明朝右都御史,镇守三关。

三关地处蒙古高原,水源奇缺。

一日,丛兰正在犯愁,朦胧中似觉有人牵自己的手领到一处洼地上。

丛兰便命兵士掘地三尺,一会儿便见喷泉涌出。

丛兰将泉命为“龙泉"。

时关东萨哈江来了一条白蛟,兴风作浪,常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五谷、家畜和野兽,沿江百姓苦不堪言,把此江称为“白龙江"。

丛兰向正德皇帝举荐李龙担当除蛟重任。

李龙受命来到关东,只身跃入江中,寻找作恶多端的白蛟。

李龙因幼时秃了尾巴,又水情不熟,渐渐处于下风,被白蛟嘶叫着追出江面。

李龙连战数日不能取胜,疲于奔命。

一日,在山东老乡的协助下,乡亲们暗中准备了石灰块和馒头。

黑龙与白蛟激战正酣时,黑龙浮出水面,老乡们纷纷向江中投馒头。

白蛟浮出水面,人群将成筐的石灰块狠狠抛向江中。

大战三天三夜,黑龙越战越勇,白蛟眼睛半瞎,落荒而去。

从此,白龙江风平浪静,两岸风调雨顺,人们安居乐业。

为纪念黑龙的功德,人们自发地将江名改称黑龙江。

此后,凡在黑龙江行船的船家,开船前一定要问:“有没有山东老客?"听到“有!"方才起锚。

因为船家视山东人为黑龙化身,能够保佑行船平安,遂渐渐形成风俗,直至今天。

正德皇帝得到捷报后,封李龙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总龙王"。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人们发现李龙王出现在山东村西的山顶上。

此后山顶多了座坟头,旁边还有一棵伞状柘树。

人们奔走相告,将山起名为“回龙山",在坟头旁立了龙母墓碑,在山回龙山前建起了李龙庙,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十八日,皇帝赐给李龙“溥惠佑民"褒奖匾额,并将李龙列入国家祀典。

文登及周边地区,有上百处寺庙供奉着李龙王和龙母,有10多处大型庙会。

其中,回龙山庙宇建筑群长达2.5公里,主庙区龙王大殿横匾上书“溥惠佑民"四个镏金大字。

每年三月初二、六月初八回龙山庙会,烟台、威海、东北、江南数省乃至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香客信主、商家前来祈拜,习俗延续至今。

伴随“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迁移活动,许多地方都在演绎着李龙王的传说,建起了李龙庙。

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五大连池市,分别在江边和池畔建造了李龙雕像。

(许建中搜集整理)秃尾巴李龙王的神话,是文登人民首创,生动地体现了中国儒、道两家传统文化,及劳动人民在遭遇天灾人祸、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渴望驾驭自然、掌握命运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