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精选】
重庆民风民俗作文

重庆民风民俗作文每个省市都有其独特的民风民俗,那重庆的民风民俗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重庆民风民俗,仅供参考。
重庆民风民俗作文一大年三十很多人都要玩到零点以后或者通宵.到了除夕午夜12点,一家人会将提前准备好的小气球踩破,发出类似鞭炮的响声,以示辞旧迎新.那些想放鞭炮的人可以开车到郊区,在划定的地方尽情大放一番.那些在农村有亲戚的重庆人会乘机到乡下放鞭炮,过过瘾.大年初一,重庆人不出门守在家里.重庆晚报记者陈雪莲说,大年初一家里不能扫地和倒垃圾,这样做会扫走家里的财气.那天不能睡午觉,当地人成为“霉睡”,是一年倒霉的意思.当然,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必须说吉利话,不能说丧气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大年初二开始拜年,当地人称为“走人户”,意思就是到亲朋好友家里拜访.重庆人还喜欢初二之后吃“转转饭”,就是到亲戚之间轮流吃饭,一家负责一天的饭菜.通常吃饭后打牌,大家一边打牌,一边聊天.当地人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也就是中国的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所有房间的灯都要亮着,家家户户吃汤圆.重庆民风民俗作文二在重庆。
到了重庆,不吃地道的重庆火锅可太遗憾了!重庆的火锅店星罗棋布,味道各具特色,随便走进一家,你都能大饱口福。
我也很喜欢吃火锅。
瞧,那锅里鲜红的汤中漂着密密麻麻的花椒、辣椒……看着都令人生畏,可终究忍不住尝一口,夹上一块毛肚,放进锅里,大约几十秒钟,再从锅里夹起,毛肚已经沾满了油水,还滴着汤水,看起来仿佛还发着光,放到油碟里拌一拌,再吃一口,真是又香又脆,又麻又辣。
这一尝,让你深深地爱上重庆火锅,爱上重庆这座火辣的城市。
重庆火锅集麻、辣、鲜、香于一体,也许你被辣得张不开嘴,但是你会觉得辣得痛快,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会感受到重庆人的豪放,感受到重庆人的爽快,感受到重庆人的“霸道”,感受到重庆人的热情,还想再尝一口,越吃越香,慢慢地就会对重庆火锅爱不释手。
禁不住感慨:重庆火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重庆盛夏高温三、四十度,店里热得像烘房,而火锅生意依然红火,火锅仍然大行其道。
重庆风俗作文初二

重庆风俗作文初二《重庆风俗》重庆,这座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巴渝大地的魅力与风情。
重庆的饮食风俗堪称一绝。
火锅,无疑是重庆美食的代表。
那翻滚着的红汤,漂浮着的辣椒和花椒,散发出的阵阵诱人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火锅的麻辣鲜香,一边畅谈着生活的点滴,热闹非凡。
除了火锅,小面也是重庆人的心头爱。
清晨,街头巷尾的面馆里坐满了食客,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下肚,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
在重庆,茶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老重庆人喜欢泡在茶馆里,要上一碗盖碗茶,听着评书,与朋友摆摆龙门阵,悠然自得。
茶馆里的氛围轻松而惬意,人们在这里放松身心,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重庆的民俗节日更是丰富多彩。
春节期间,舞龙舞狮表演热闹非凡,人们走街串巷,互道新年祝福。
到了元宵节,花灯璀璨,人们猜灯谜、吃汤圆,喜气洋洋。
而在端午节,嘉陵江和长江边上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鼓声震天,选手们齐心协力,奋勇向前,岸边观众的加油声此起彼伏。
重庆还有独特的婚嫁风俗。
迎亲时,男方要带着彩礼和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一路上鞭炮齐鸣,热闹非凡。
新娘出门时,脚不能沾地,通常由兄长或新郎背出门,寓意着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重庆人的性格豪爽热情,在人际交往中,他们重情重义,真诚待人。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朋友之间坦诚相待。
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你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人情味。
重庆的风俗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展现着重庆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
这些独特的风俗,让重庆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韵味。
重庆端午的习俗作文400字(精选11篇)

重庆端午的习俗作文400字(精选11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庆端午的习俗作文4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庆端午的习俗作文400字篇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下重庆的端午吧!过端午,首先要吃粽子,再重庆包粽子,要准备棕叶,糯米,绿豆,蜜枣,排骨,花生米……左手托着棕叶,右手轻轻勺起糯米,然后放入各种食品,再把棕叶包成三角形,最后拿绳子捆紧,。
这还没结束,还要把棕叶放进热水沸腾的锅里,煮上几小时。
掀开锅盖时,那香味估计整条大街都闻到了。
一剥开,白白的粽上镶着两颗蜜枣,咬一口,那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吃完粽子,大家都来到河堤上看龙舟赛。
只见碧波荡漾的河面上龙舟整装待发,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仿佛胜券在握,裁判一声令下,一艘艘龙舟像离弦的箭,飞一般的向前冲去,顿时河面上鼓声震耳欲聋,他们如同军队一样威风,“加油,加油……”在人们呐喊助威声中,伴着急促的鼓点和响彻云霄的鼓啰,龙舟选手们斗志高昂冲向终点。
好一幅龙舟竞渡,百船争流的景象。
除此以外,重庆过端午时,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陪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及丝布,在以五色丝线成索。
做不同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故乡的端午节呀,你给了我多少欢乐与笑声?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香囊香又香,可惜我已经好久没回家过端午了,不知道这风俗还依旧吗?重庆端午的习俗作文400字篇2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国家的端午节。
在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飘着浓郁粽香,共同纪念这个节日。
虽然各地都过端午节,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就非常的与众不同。
一提到端午节,我首先想到的,是那诱人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在两千多年前,有位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自己的国家灭亡,悲愤不已,含恨跳江自尽。
重庆风俗作文

重庆风俗作文重庆风俗作文(通用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重庆风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庆风俗作文篇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重庆一项特别的风俗。
重庆,简称“巴、渝”,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因为重庆包含了汉族,回族,苗族等民族,为此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在重庆,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给祖先备“钱”买年货。
你知道吗?这种祭拜活动在我国由来已久。
所谓祭祖就是上坟祭拜先祖,这是一种感恩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活着的人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先辈的追思。
大年三十这天早上,长辈们早早把我们叫起来,带上提前准备好的供品,纸钱,鞭炮之类的东西进山祭祖。
到了林地,老辈人总是先指着几个坟头告诉我们,这是哪位先祖,那是哪位爷爷。
认清了,再把饭菜,烟酒,水果点心,筷子,香炉等摆放整齐请先祖们享用,然后是烧纸钱,燃放爆竹,给先祖们磕头叩拜,感谢祖宗仳佑。
我问舅公:为什么要把纸钱烧掉?舅公说:纸钱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被先祖们拿去用。
舅公的礼数也最为周全,祭拜的时候有很多讲究,他还总是嘴里念念有词说许多祝福的话。
在祭拜结束回去的路上,舅公还会在附近的山上折几枝树枝,他告诉我们说那是黄金树,拿回家可以招财的。
在重庆,拜年叫“走人户”。
还有很多长辈教给我们的习俗比如:大年初一早上,我们一定要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这一天,可不能睡懒觉,睡午觉,睡了来年会倒霉;这天,大人小孩都要说吉利话,预示来年大吉大利;这天家里是不以扫地倒垃圾的,否则会被认为扫走了来年的财运。
这里还有很多有趣的过年习俗,有机会你们也要来体验一下不一样的年俗。
不论在什么地方过年,有怎样不同的风俗,都充满着喜庆,祥和的气氛。
只要是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每一个节日都会意义非凡。
重庆家乡习俗作文

篇一:家乡的风俗重庆作文六年级我的家乡在鲁西北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农村没有电也没有暖气,现在看来条件是艰苦的,但是对儿时的我来说,我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尤其是过年的时候。
每年腊月二十三,母亲照例就会全副武装,穿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拿起扫帚,动员全家开始扫房子。
全家扫房子是快乐的,扫帚荡起的灰尘在阳光中飞舞,弟弟扮成戏中人物上下跳跃,那时的我们是不怕脏的。
扫房子时,我们可以找到平时掉落在床底下、桌子底下的稀罕物。
过了二十三,印象最深的就属腊月二十八,我们当地有二十八集,这一天是年前最后一次大集,规模最大,物品最全。
农民们忙了一年,这是最有仪式感的采购。
而我们姐弟5人也可以每人分得2毛、5毛不等的零钱,购买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孩子就是图个热闹。
腊月二十八这天,不仅有热闹的集市,整个村子都弥漫着一种油炸的香味,在那个物资并不富裕的年代各家各户平时是没有人舍得做油炸食品的,只有过年时才开炸锅,邻里间还会为做油炸食品相互帮忙。
这些油炸食品有炸藕盒、炸丸子、炸鱼、炸鲜肉。
每家每年必炸的就是炸藕盒,富裕人家会做成肉馅,一般人家当然就是做成素白菜馅。
我们当地盛产大白菜,大白菜当然会陪伴我们整个冬天。
我家过年是要吃素的,当然我家每年都会做成素馅。
这些炸品会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炸藕盒是深受当地喜爱的一种食品,刚出锅时,外酥里嫩,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此时被切成薄薄一层的藕片已变得软糯,夹杂着当地白菜特有的甘甜,让你欲罢不能,即使是现在减肥的人士也忍不住要吃上几个。
而我最喜欢的则是被蒸汽热过的藕盒,这时藕盒已经没有了刚出锅的酥脆,剩下的是软、糯、香。
这些藕盒一般会吃到正月十五。
年三十一大早,母亲就早早在干净院子里摆案焚香祭祀,送灶王爷上天。
接着在天地之神位,摆上香炉和祭祀食品,这里祭祀用食品一般会用炸藕盒、炸丸子之类的。
天地之神位,有时是买来的现成的年画,有时是在一张对联横联大小的红纸上由我执笔来写“天地之神位”。
年三十这天我们一家是可以吃荤的。
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

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4篇除夕晚上,一家人要和和睦睦的相处,即使有再大的矛盾也要收起来,尽量不要起冲突,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最后一天。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篇1大年三十时辞旧迎新的日子,到处洋溢着春节的热闹气氛。
爸爸、妈妈、大伯、大妈还有姐姐和我,我们在一起过年。
全家人高高兴兴的吃过年夜饭后,妈妈和大妈准备包大年初一吃的饺子,而我们这几个孩子便开始看着爸爸放鞭炮、烟花,我们其实也很想放,但为了安全起见,就让爸爸代替我们吧!那起伏的鞭炮声像是告别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争奇斗艳的烟花,像是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这时,爸爸从屋里拿出100响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了导火线,不一会儿,就开出非常漂亮的花,直飞天琼,非常的壮观。
一会儿是红的,一会儿是绿色的,像许多可爱的蜻蜓在空中飞舞。
接着,爸爸又点燃了“菊花”,那“菊花”向“火星”一样直冲上三四米高的地方,又洒落下来,即像美丽喷泉,又像一朵朵正在开放的白菊花。
紧接着又放了一串红鞭炮,能把人的耳朵给震聋了。
烟花在天空中越来越多,鞭炮响成一片,望着夜空中洒下的滴滴金雨,地上的朵朵银花,天空中五光十色,使我们眼花缭乱。
五彩缤纷的烟花,满面春风的人们,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难忘的一年又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我们欢呼,我们跳跃着,共同祝愿着美好的明天……重庆的风俗作文除夕篇2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天空换上了黑色的晚礼服,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人们合家团圆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透过窗户上的一层雾气,有几点朦胧的灯光,露出的是一派喜气洋洋的和谐景象。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在耳边,透彻云霄。
不断升起的焰火,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
此时,我们一家人正在忙着包饺子,当然包饺子这种热闹事肯定少不了我,我一手托着饺子皮,一手拿着一小勺肉馅,学着大人把馅填到饺子皮里,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们捏起来,形状虽然怪怪的,但还说得过去。
重庆风俗作文五百字

重庆风俗作文五百字一、火锅文化重庆火锅可以说是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之一。
重庆火锅以其麻、辣、鲜、香的口味而闻名全国。
无论是夏天的炎热还是冬天的严寒,重庆人都喜欢聚在一起吃火锅。
在重庆,有许多种类的火锅,有毛肚火锅、鸳鸯火锅、麻辣火锅、清汤火锅等等。
不仅如此,重庆火锅的调料也是精致的,包括火锅底料、蘸料、配菜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
在重庆,和朋友一起聚餐吃火锅几乎成了一种传统风俗,这也是重庆人喜欢热情、喜欢团结的体现。
二、长桌文化重庆也有着长桌文化,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餐馆,重庆人都喜欢坐长桌。
长桌文化代表了重庆人的喜欢热闹的性格,重庆人认为,一起吃饭就是一种团聚,长桌更能适合更多人团聚的场合。
在重庆,长桌聚餐也成了一种习俗,不仅是家庭聚会,朋友聚餐也常常坐长桌,真正体现了重庆人的求大同存小异的风格。
三、茶馆文化重庆是一个热爱茶的城市,茶馆文化是重庆的一大特色。
重庆茶馆不仅是供人们休闲的场所,更是一种重庆人的生活方式。
在重庆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茶馆的身影,无论老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喜欢到茶馆里喝茶、聊天、下棋。
重庆的茶馆也因此成为了交友的场所,也成为了重庆人的一种休闲方式。
四、扇舞文化重庆的扇舞文化也是重庆的一大特色,重庆人热爱扇舞,每到傍晚的时候,许多广场就会聚集了一群扇舞的人,他们手持扇子,随着音乐节拍起舞。
扇舞不仅是一种健身运动,更是一种休闲方式,也是重庆人民喜欢生活的一种体现。
在重庆,扇舞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也成了重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重庆家乡风俗分段作文

重庆家乡风俗分段作文
《重庆家乡风俗》
哎呀,说起咱重庆的风俗,那可真是有趣极啦!
重庆人特别热情,嘿呀,走在路上要是遇到熟人,那肯定得大声打招呼,然后聊上几句。
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就会互相串门拜年,一见面
就笑嘻嘻地说“新年好呀”“恭喜发财”,哈哈,特别热闹。
还有那火锅呀,哎呀呀,这可是重庆的一大特色呢!一家人或者一群朋友围坐在一起吃火锅,那场面可壮观啦。
看着锅里翻滚的红汤,闻着
那香香的味道,嘿嘿,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大家一边烫着毛肚、鸭肠这
些好吃的,一边谈天说地,可开心啦。
重庆还有个风俗就是划拳,嘿呀,大人们在酒桌上经常会划拳,那声音可响亮啦,“五魁首呀”“六六顺呀”,哈哈,感觉好有意思呢。
到了夏天,哎呀,重庆的夜晚可热闹啦。
大街小巷都摆满了桌子椅子,大家坐在那里吃着烧烤,喝着啤酒,吹着夜风,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嘿嘿,特别惬意。
还有那赶场,也是很有意思的呢。
到了赶场的日子,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卖,哎呀,我特别喜欢去逛呢,能看到
好多好玩的小玩意儿,哈哈。
咱重庆的风俗呀,真是丰富多彩,嘿嘿,我爱我的家乡重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
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
但由于重庆有五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这两个既热情又传统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节日。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
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
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
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
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
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
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
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
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
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
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
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
【民俗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
“炎黄”的始迹在黄河流域,而从夏禹始,先民的传闻则已开始南渐。
禹的出生地相传有三处,都在长江流域,
即四川、江西九江和安徽。
据大量史籍所载,禹就是生于四川境内的汶山郡广柔县石纽乡,娶江州涂山。
古江州就是今日之重庆。
秦灭巴国设巴郡后,巴人更是长足步入了汉化的过程。
三千多年来,重庆处处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
渝鄂交界处,有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涪陵周易园,是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大足石刻,汇集了中国唐、宋时期石窟艺术的大量珍品;合川钓鱼城,保存着南京军民抗击蒙哥军队入侵的古战场遗址。
历代诗人如李白、杜甫、刘禹锡、苏轼、陆游、郭沫若等,都在这里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巴渝人千百年来形成的春节拜年,十五观灯、清明祭祖、中秋赏月以及悬酒幌、赶庙会、坐花轿、放风筝等民风民俗,涵盖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工商交易等各个范畴,与中国其他地区比较,无不大同小异。
重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剧、曲艺、绘画,手工艺品及群众节令活动等,也颇能反映巴渝风俗民情。
【重庆土家年夜饭】
“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
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
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许文旭告诉记者,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
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
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
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
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客家人的不断迁徙,使他们对故土更为留恋。
对家乡山水、习俗的怀念使他们紧紧地团结起来,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艰难困苦,传统习俗成为客家人的坚强纽带。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来仍保持了客家的传统风俗习惯。
客家人对农历新年极为重视。
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的语言,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
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
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等,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