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中的生字词,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和视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
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的把握。
阅读策略和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
分析并评价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或讲述相关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的主题和重点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句。
利用工具书或网络资源,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拨和指导,深化学生的理解。
4. 拓展延伸阅读拓展:推荐相关读物或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文化体验:组织相关文化活动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总结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提出期待: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期待和建议,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两课时,完整版)

锡溪学校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任教学科:人教版2001语文任教年级: 八年级下册任课教师:郑晓虹28、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文言虚词“也”的用法;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手法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赏析美文美段美句。
【教学重难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
【教材设想】在熟读课文,在学生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以问题切入,课堂学习主要以课文诵读,问题讨论,品味鉴赏,比较阅读等形式,感受文章音韵美,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文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初步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概括和赏析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思路】指导学生朗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骈句的节奏韵律;二读课文,疏解文意,要求读得通顺;三读课文,读出“也”“而”的不同语气和轻重音,推究文理,要求读得流畅。
品读课文,鉴赏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适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以读代讲,赏析美感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都是大家名作,多半是政治不得意,被贬的时代写的,有着特殊的含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醉翁亭记》又能够表达出欧阳修这样的大家们怎样的心情呢?二、美文美读(自由读、范读、听读、配乐赛读)1.自由读温馨小提示: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独立自主、用最大的声音,激情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同位进行交流,存在异议的请举手提出来,共同解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全册)

2018审定改版最新教案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春季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简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共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阅读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
写作:学习仿写,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写作:说明的顺序。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是诵读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受。
写作:学写读后感。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四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学习演讲词,任务二撰写演讲稿,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古诗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对学习生活、理想社会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另外,在第三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傅雷家书》,第六单元安排了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第三、六单元后安排了八首课外古诗词诵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锤炼,八年级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积累较少,阅读面狭窄。
学生语文成绩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学生常用汉字都不能认识三分之一,这是本学期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学期教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几点:1、知识积累与运用:(1)掌握八年级下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能默写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15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学习目的】1、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2、结合人们处理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学习方法】复述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作业】1、收集有关微型小说、科幻小说的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名称,以及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
2、简要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试给各部分拟个小标题。
3、字词积累与运用:⑴ 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A、婪、焚B、棘、刺C、狐、弧、孤D、博、搏、缚E、肮、炕、吭F、哂、晒、洒、栖G、栅、珊、姗、跚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三个(或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话:A、哂笑B、贪婪C、纳闷D、棘手E、众目睽睽F、心安理得G、莫衷一是H、逍遥法外I、深不可测J、不容质疑K、胸有成竹L、一视同仁M、任劳任怨N、慷慨大方【教学过程】一、研读全文分学习小组研读全文,共同解决问题:1、教师的问题:⑴ 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明确:是虚构──幻想。
(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一定的真实性?明确:有。
)⑵ 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何意义?(明确:环保话题。
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师补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
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⑷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明确: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
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⑸ 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明确:人类生存的地球。
⑹ 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语文教案)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21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文,本文记述了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一起看看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欢送查阅!八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拉丹冬,体会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入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学习文中写景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
【重点】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哺育着中华儿女。
这条美丽而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人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富,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顶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1.读课文第1自然段,各拉丹东的地貌特征是什么样的各拉丹东西北阴坡尽是冰雪;东南阳坡是形态多样高峻的大山。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新编电子版教案模板五篇

八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新编电子版教案模板五篇教学工作是教师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必要的教学规则,传授知识,培养学生潜能的过程。
无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多么丰富,没有教案的准备,就很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故宫博物院》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磬、攒、琉璃、藻井、中轴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了解方位词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故宫博物馆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图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二、检查预习,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习氛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2、字词正音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诣太守yì3、朗读感知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4、了解文章文章是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第一节:发现桃花源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桃花林里的自然景色如何?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明确: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明确: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或,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推断: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第二节:进入桃花源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2、这里的人生活的好吗?何以见得?3、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第三节:访问桃花源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明确:大惊——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本辅助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扩大阅读面,加深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理解。
本册选入了多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也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阅读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鉴赏诗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对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理解不透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容,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诗词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对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讲解资料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选入的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以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选入的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和风格。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达这个主题的?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巩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1:行路难一、导入新课:诗化诗仙形象人生多歧路,当我们在逆境中摸索前行时,您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失落过,痛苦过,徘徊过,彷徨过,那今天让我们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来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难》的心境。
作者介绍:1、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
其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诗歌写作背景:创作背景:(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送行的离宴上所作。
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二、读准音1、齐读课文,勾画两个通假字,两个多音字勾画两个字。
“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
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再勾画两个多音字:塞、行再画两个字。
“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
“济”,渡过。
“箸”,筷子。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三、读节奏,读出作者情感(学生齐读课文)1、读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强烈的表达出作者的这种情感,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合作探究:结合文章注释,读文意(5分钟)1、小组合作翻译,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进行翻译,向大家展示。
(再次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准备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满了山。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太阳的旁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四、赏析学习师: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们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
一般来说,“诗眼”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本诗的诗眼是——生(齐):行路难。
(乐府古诗、回忆乐府知识)重在一个难字1、解释难(困难,艰难。
)2、师:抓住诗眼,可以抓住人物心理,可以挖掘主题内涵,可以品味诗歌艺术。
我们就围绕诗眼“行路难”。
“难”在何处?困难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用“从___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___的李白(心情,性格)因为------”来说话(展开讨论)生1: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中,我读出了一个面对行路难,忧郁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李白。
内心苦闷的李白。
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1、师:是啊,对于“嗜酒见天真”,“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面对如此盛宴,本应豪饮,此时此刻他却举起酒杯又放下,拿起筷子又抛开。
对李白当时忧愁和迷惘的细腻刻画,(生齐读句子。
读出他的苦闷)师: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
“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谁来欣赏一下这句话生3: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我读出了乐观豪迈的李白也有愁苦之深的时候,可见现实之难,行路之难。
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
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3 、师:这里以黄河、太行隐喻人生之路上的艰难险阻。
在受诏入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却又被赐金放还,这不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吗? 虽然遭遇了这么多的困难,但是李白的心中一直是胸怀大志的,是什么呢? 生4: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中,我读出了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李白。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
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4、师:好,有眼光。
“欲渡黄河”遇“冰塞川”,“将登太行”逢“雪满山”,诗人似乎只能赋闲了。
心境茫然中,忽然想到了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姜尚和伊尹,这才有下句对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
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
瞻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生5: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中,我读出了一个壮志难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的李白。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
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
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师:那么怎样才可以读出作者心中的呐喊呢? 首先“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两句在句式结构上与全诗有些不大一致。
哪些不一样呢?字数更少,相对前面,句子更短,是短句。
短句字数少,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那我们就应该简洁有力的读,还应读出咏叹,作者的疑惑。
(教师范读朗读时,语调?先扬后抑,语速?先快后慢,顿挫错落有致。
)5、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摆脱气馁,借用南朝时宗悫的话唱出了充满自信与渴望的强音。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饮酒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
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
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
《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
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
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
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
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已成了普遍现象。
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
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
(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