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中考考点梳理】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一-说明文阅读
安徽省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中考

中考知识点梳理一、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
如:《苏州园林》,作者通过介绍苏州园林这种具体事物,让读者了解苏州园林的美丽、精巧等。
②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
如:《奇妙的克隆》,作者把克隆这一抽象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使读者了解克隆技术的奥秘。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使用情况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的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准确,具体介绍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及不朽的艺术价值;一类是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说明与描述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文艺色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云的各种形态和特点,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
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7年4篇4考]说明文都是说明一定的事理,阅读说明文,只有把握住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里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等)、成因、功用等。
(具体的解题方法指导见P83“考点3 把握说明对象特点”)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如下:(1)自然现象及科学技术类: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处害处及改进方法。
(2)生物类:产地、类属、形态、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处和害处。
(3)生产实验类: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4)制品类:名称、类别、原料、形状、构造、制作方法、生产程序、规模型号、功能用途、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020年最新【中考考点梳理】中考语文(安徽)现代文阅读梳理:专题一-说明文阅读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根据说明对象(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②.事理性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缠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死海不死》等。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平实说明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生动说明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说明文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
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以空间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为标志。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贝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说明文阅读及答案说明:本试题汇编来源于2020年全国各地100余份中考语文试题,每8个阅读编为一组,是谓一套。
共6套,共72页,均有答案。
每一套均可独立成卷。
第一套 2020年中考说明文阅读汇编【一】(2020年中考·新疆卷)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①穿行于瀚海中的骆驼是以酷热、干燥、贫瘠等为特征的沙漠极端环境中的成功生存者。
不仅如此,它们还曾一度成为人类在沙漠中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而这一切都源于其拥有一套高效运作的抗沙标配。
②骆驼是一种极不挑食的动物,陆地上近百分之八十的植物都在其食谱范围内,即使是一些看起来十分坚硬的东西,也会在其反复咀嚼和消化液的强力作用下转换成可以吸收的汤汁。
骆驼的反刍能力惊人,它的脸颊内侧密集分布着手指状指向后侧的突起,这些突起的作用是留住食物,以便再次进行咀嚼,其反刍次数可以高达五十次之多,从而最大限度地对食物进行吸收和利用。
③骆驼不仅是高效利用食物的专家,还是节能减排的高手。
骆驼的腿部有着发达的跟腱结构,这些跟腱如同橡皮筋一样,弹力十足,大大削减了其长途跋涉时所耗费的能量。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骆驼的膀胱相对其庞大的身躯来说,就显得有些小了,骆驼排泄出的尿液量也很小,而其中所含的水分极少。
骆驼体内有许多条小管汇聚到肾脏的中心部位,使肾脏具有强大的过滤功能,尽可能地回收尿液中的每一滴水。
超凡的减排能力使骆驼在一次性喝下一百升水的情况下,可以行走一百千米的路程,所以在沙漠中即使骆驼不喝水也能生存很长一段时间。
④此外,作为标志性部位的驼峰是骆驼最重要的战略储备基地,而且驼峰部位的皮肤厚度有一厘米,里面是被脂肪化了的细胞组织,这样的细胞组织为骆驼在非常时期提供了能量上的补给和保障。
这些脂肪具有很好的隔热能力,同时能把脂肪汇聚于一处,这样的布局正是为了方便其他部位能够更好地散热,堪称一大科学布局。
⑤骆驼自身的降温制冷机制还远不仅于此。
2020年安徽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

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1.整体把握文章大意,从中获取重要信息。
(C)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C)3.准确概括段意或层意,归纳文章中心。
(C)19年考题《访梅》4.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吃惊狐疑疑惑B.狐疑吃惊疑惑B. 疑惑狐疑吃惊 D.疑惑吃惊狐疑5. 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4分)考点2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___________→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单调→_________→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18年考题《冰雪精灵——雾凇》5.对面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考点 2A、[甲] [乙] [丙]//[丁]B、[甲] // [乙] [丙]//[丁]C、[甲] [乙] // [丙] [丁]D、[甲] [乙] // [丙]//[丁]7.选文从雾淞外表的美说到雾淞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淞内在的,运用了说明顺序。
(3分)考点18.请用平实的话言概述雾淞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3分)考点 3《歪儿》10.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3分)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考点 2A、【甲】B、【乙】C、【丙】D、【丁】13.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6分)考点 114.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4分)考点317年中考《扁担的一生》10.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第③段应填()。
(4分) 2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11、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
(每空不超过5个字)(4分) 3上好的木材→→渐弯的扁担→(1)农人们采荷、挖藕(2)奇怪、喜欢、沉醉(答出两点即可)(3)朋友宣布荷花过人头2016年[一](23分)那个春天,很暖5.“女儿”对“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2020年安徽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精讲

•关于阅读的“考试内容和要求”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B)7.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文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B)15.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E)2013年:《远去的乡村》1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解析: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反复的手法,句式整齐,亲切生动,富有诗意。
1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4分)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
解析:强调父亲对乡村的热爱与眷恋,也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敬意。
2014年:《红书包》8、文中画线句是作者修改后的,将它与修改前的句子作比较,从情节发展角度具体分析修改后的好处。
(4分)修改前:晚上,妈妈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修改后:晚上,爸爸推着自行车,一手高高举着红书包回来了。
8、(4分)把“妈妈”改成“爸爸”,使情节合理顺畅。
“爸爸推着自行车”这一情节承接上文爸爸答应女儿去买红书包的情节,兑现了给女儿的承诺,也与下文妈妈给爸爸擦松节油的情节相吻合。
2015年:《槐花》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6分)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3.(6分)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飘拂、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动作和惊诧的表情。
(共6分。
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
意思对即可)2016年:《那个春天,很暖》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 分)①那个冬天,很冷……②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解析】含义理解题首先要关注句子中有没有双重含义,有双重含义需要解释,另外注意句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第一句就包含有表层和深层两层含义,需要解释出来,第二句侧重于情感的理解。
【答案示例】①这句话表面上写天气寒冷,其实是写家庭的困境让“我”无助、压抑,内心像冬天一样寒冷。
(课标版)安徽省2020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一 说明文阅读 判断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一类(种)……另一类(种)……
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
……是……(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科学、完整、准确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
打比方
像、仿佛……
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
作比较[4次3考]
比、而、相对于、较……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作诠释[4次1考]
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使……(要说明的事物)浅显易懂,概念清楚。
引资料[4次1考]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名句等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神话传说、新闻、谜语等,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判断说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说明方法
辨别标志
作用
举例子[4次2考]
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
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4次2考]
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1.说明文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用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大雁归来》里面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判断方法:①看题目。
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判断方法: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如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词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说明文阅读中考知识梳理1.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2. 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根据说明对象(指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①.事物性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②.事理性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缠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死海不死》等。
备注: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缠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实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类是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平实说明一般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生动说明一般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有趣。
3. 说明文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
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以空间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为标志。
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贝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具体表现为: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由特点到功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4. 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缠述明白事理所用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下:(一),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那些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明白。
例子前常有“例如”“比如”“如”等,标志性词语。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这时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因为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说明,所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晰,避免了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特别是事物之间的差别。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方法。
作用: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严格的区分开来。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作用:可以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7),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比较灵活自由,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属性。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完整;而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而是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摹状貌: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说明对象说的形象、具体、生动。
(9),画(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比较抽象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绘制精确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据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十),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方法的速记口诀:十种方法要知道:举例分类作比较,定义诠释画图表,比方数字摹状貌,还有一种很重要,引用说明(引资料)。
5. 说明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是怎样运用限制性词语、概括性词语来修饰中心语的,分析它们的特点、作用。
具体来说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尝,有的以生动活泼见尝。
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等,总之不拘一格。
6. 说明文的结构(一),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如《苏州园林》)、“分总”式(如《什么是生态系统》)、“总分总”式(如《看云识天气》)。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第一步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关系是递进的。
(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
多用于控间顺序的说明文。
(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多用于时间顺序的说明文。
常考考点及方法指导考点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一、典例剖析【例题】(2013年安徽)6题:西塘的古桥、廊棚都很有特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6分)(原文见123页“聚焦安徽中考”第一题)对象,古桥,特点是:对象,廊棚,特点是:【思路归纳】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实际上是对文意理解及概括能力的考查。
首先分清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本题从文章标题《西塘古镇》来看,可判断出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西塘古镇。
题目中的表格只是列出了西塘古镇中的两个方面,所以只需概括这两个方面的特征,即古桥和廊棚。
写古桥的是第④段,通过“河桥密布”“种类繁多,造型也很精美”可以概括出答案;第⑥段写廊棚,通过“西塘的规模最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可以概括出答案。
【答案及评分】(6分)古桥:数量多,种类多,造型精美。
廊棚:规模大,沿河而建,造型古朴。
(每点3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方法指导找说明对象的方法:(一),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象,所以要十分关注这些重要的段落。
(4),抓关键句。
有些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一),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某几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摘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有些信息需要同学们对该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这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洁。
(3),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针对训练】123页(2011年安徽)《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第1题。
124页(2013年新疆)《五彩滩:上帝打翻的调色盘》第1题。
考点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一、典例剖析 【例题】(2011年安徽)6题: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原文见123页“聚焦安徽中考”第二题)【思路归纳】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再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
注意题干已经指明是两种说明方法,第③段开头说“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可看出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紧接着说“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及后面的“数百倍”“几万升”可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再结合本段内容,可看出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正是为了说明微藻制油的优势,使说明的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答案及评分】(4分)列数字,作比较。
突出了微藻制油的明显优势;使说明内容具体而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好处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二、阅读方法指导1. 判断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
可以找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
如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 (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什么;打比方:像、仿佛什么;下定义: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