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要点

合集下载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观察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以下是这样一个实验的可能步骤和解读: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准备含有淀粉的食物样本,如饼干、面包或淀粉溶液。

将样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相同的淀粉含量。

2.采集唾液:请志愿者吃一小块无味的棉花或咀嚼无味的口香糖,以促进唾液分泌。

然后使用吸管或无菌棉签等工具采集一定量的唾液,并将其加入到淀粉样本中。

3.控制组:设置一个对照组,只将含淀粉的样本加入到试管中,不加唾液。

4.反应时间:将所有试管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浴中,观察反应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0分钟至30分钟。

5.添加碘液:在反应结束后,为了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

碘液在存在淀粉时呈现蓝黑色,而在淀粉被消化后呈现黄色或无颜色。

6.观察结果:观察每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淀粉消化的情况。

解读实验结果:
对照组:对照组中的样本只含有淀粉,没有唾液。

因此,如果淀粉被消化,添加碘液后颜色会变为黄色或无颜色;如果淀粉未被消化,则颜色仍然是蓝黑色。

实验组:实验组中的样本含有淀粉和唾液。

如果唾液中的淀粉酶起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那么在添加碘液后,颜色会由蓝黑色变为黄色或无颜色。

比较结果: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可以确定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否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如果实验组中的样本颜色变化,而对照组中的未变化,那么可以确认唾液中的淀粉酶确实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理解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淀粉消化的过程和机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东营市胜利第六十二中学
生物教师 王晓英
探究唾液对 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过程
•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定计划(方法步骤、材料用具) • 实施计划 • 得出结论 • 表达交流
实验记录
步骤 处理 材料 条件 馒头碎屑 唾液 水 条件 检测 实验现象 37℃ 碘液 1试管 馒头碎屑 唾液2ml 2试管 馒头碎屑
(3) 实验现象中利用淀粉的一种特性验证淀粉是 淀粉遇碘变蓝色 否存在,这个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谢谢! 再见!
关注
(1)若1、2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提出探 唾液有利于淀粉的消化吗? 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的消化需要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若1、3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提出探究 淀粉的消化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吗? 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号试管不变蓝,3号试管变蓝 得出的结论是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部分实 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三支试管编号为1、2、3 ; 步骤二:向1号试管中加入馒头碎屑、2毫升唾液并进行 充分搅拌; 步骤三:向2号试管中加人馒头碎屑、2毫升清水并进行 充分搅拌; 步骤四:向3号试管中加人馒头块、2毫升唾液,不搅拌; 步骤五:把三支试管一起放进37℃的温水中5分钟; 步骤六:取出试管后分别滴2滴碘液并摇匀,观察实验 现象。根据实验过程及观察现象变蓝 37℃ 碘液2滴 变蓝

浅谈“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课的教学

浅谈“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一课的教学

叶 澜 教 授 在 她 的 “ 基 础 教 育 ” 论 中提 出 了 课 新 理 堂 动 态 生 成 的 观 点 。 成 性 教 学 的特 点 是 : 现 以 学 生 体 生 为 主 体 , 足 学 生 的探 究 欲 望 。 现课 堂 教 学 的 真 满 展 实 性 。 中学 生 物 学 实 验 教 学 中, 师 应 根 据 学 生 的学 在 教 习情 况 灵 活 调 整 , 成 新 的 超 出 原 计 划 的教 学 流 程 , 生 使
课 堂 处 在 动 态 和 不 断 生 成 的过 程 中 。下 面 笔 者 就 以
这 一配 制发 生 了许 多 “ 外 ” 形 成 了一 些 “ 意 , 高潮 ” 。
案例 1淀粉遇碘一定变蓝 吗? : “ 师 , 们 的淀 粉 遇 碘 不 变 蓝 ? 教 室 里 传 来 了学 老 我 ” 生 的 尖 叫声 。 就 是 笔 者 的一 节 实 验 课 。 这 节 课 中 , 这 在 让 学 生 自己 配 制 淀 粉 溶 液 , 是 这 一 配 制 产 生 的 “ 就 意 外 ” 了 笔 者 带来 了 极 大 的 震 撼 : 给
粉 糊 中滴 加 了几 滴 碘 液 , 管 内出 现 了 碘 的棕 色 。 动 试 摇
发现 意外 的通 道 和美 丽 的 图景 , 不是 一 切 都必 须 遵 循 而 固定 的线 路而 没有 激 情 的行 程 。 ( ”叶澜语 ) 这个 理 论 指 在 导 下, 在实 验 教 学 中教 师应 遵 循 一 个 原 则 : 是 学 生 能 凡 发现 的知 识 , 师 决 不 代 替 发 现 ; 是 学 生 能 独 立 解决 教 凡 的 问题 , 教师 决不 暗示 。 在教 “ 究 唾液对 淀粉 的消 化作 探
; ; ; ; ; ; ; ; ; ; ; ; ; ; ; ;

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3、取2支相同的试管,按图3.1-5所示的方法处理后,同时放入37度温水中5-10分钟。
4、取出2支试管,分别滴加2滴碘液并摇匀,仔细观察试管中颜色的变化
实验
结论
唾液中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起消化作用
实验教师
备注
将2支试管放入37度温水中是为了模拟人的体温,使淀粉酶活性更强
时间
探究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学科
生物
实验名称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目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器材
馒头、烧杯、温度计、试管、量筒、滴管、清水、小刀、碘液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两块,分别用小刀细细的切碎。
2、用清水漱口,将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内下方,并做咀嚼动作,3分钟后;将烧杯靠在下唇边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
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

还要设计一个对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
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管同时放入37度的水中,放10分钟左右。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变成了糖等。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设计者:夹江外国语实验学校雷秀芳一、探究实验目标1、通过实验法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结论。

2、通过实验进行交流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其探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将淀粉进行分解。

三、实验材料准备淀粉纸、碘液、试管、胶头滴管、烧杯、清水、标签纸、镊子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1、课前制作淀粉纸:将5克小麦粉放入干净的烧杯中,放入20毫升清水搅拌匀,再放入30毫升清水,置于放有石棉网的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至沸腾成糊状。

取一张干净的擦镜纸,用干净的毛笔蘸取浆糊均匀的涂于擦镜纸的两面;取另一张擦镜纸,用毛笔蘸取浆糊,不均匀的较厚的涂在上面,晾干后即成。

说明:使用擦镜纸作淀粉的载体的原因:擦镜纸纤维的含量高,韧度好,杂质少,不易坏,吸附淀粉的能力强;唾液对纤维不具有分解能力;纯白色,有利于观察颜色的变化。

2、将制好的淀粉纸裁剪成1厘米宽,4厘米长的长条,高温灭菌后备用。

3、取支干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置于烧杯中待用。

4、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取出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1号试管的内壁;取出另一张涂抹均匀的淀粉纸,用滴管滴入清水,使其浸透,用镊子贴于2号试管的内壁;再取一张涂抹不均匀,较厚的淀粉纸放入口腔中,待浸透后取出,用镊子贴于3号试管的内壁。

5、将三只支试管握于手心,注意握住贴有淀粉纸的部分。

6、8分钟后,分别用滴管向淀粉纸上滴入两滴碘液,观察并记录各自的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1号中没有变蓝,说明1号中的淀粉被分解了;2号试管中变蓝,说明2号试管中的淀粉没有被消化。

3号试管变蓝了,说明淀粉的分解还需要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等物理性消化。

结论: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分解作用,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下,淀粉在口腔中将会被初步消化。

于都县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4.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于都县第七中学七年级生物下册4.8.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

验证“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1)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1.2 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1.3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实验过程的完成,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课前准备: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方法.用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效果很好。

方法步骤如下:一、制备淀粉浆糊取1克干淀粉,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备用。

如无烧杯等,用干净的小锅也可。

二、制备淀粉纸把滤纸(或白报纸)放入浆糊中浸湿,捞起,贴在干净的玻璃或其它物体的平面上,晾干后揭下,贮存备用。

实验用具:自制的淀粉纸、碘液、滴管、塑料袋、彩笔等。

实验过程1、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假设,并根据实验步骤去验证。

实验步骤1、分别用唾液和清水浸湿淀粉纸分组实验:每个学生发给淀粉纸条两条,其中一条用唾液完全浸湿;另一条用清水完全浸湿,作为对照(唾液也可直接滴在纸条上)。

2、保温.恒温5分钟:将上述两纸条分别放入两个小塑料袋中,作好标记如A、B,折转袋口。

将塑料袋放进37度恒温箱中(也可在贴身的衣袋中,或夹在腋下,以接近体温的温度保温5分钟已足。

如气温较高,(则不必放于衣袋或腋下)。

3、加碘液(或稀释碘酒)观察实验现象:取出两纸条,分别滴加碘液,浸润两纸条,观察纸条颜色变化。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及原因实验说明:实验步骤修改的原因:l、根据教材要求,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这一实验,反应必须在37℃的水浴中 20~30 min。

生物实验报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生物实验报告《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WORD 格式可以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
生物实验报告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班级_________组别_________日期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
实验目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
一次性漱口杯、凉开水、脱脂棉、小烧杯、量筒2支、试管2支、试管架、1%淀粉溶液(煮沸配制)、滴管、碘液、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火柴(或恒温水浴锅)
实验步骤:
1.准备
①用凉开水将口漱净
②收集唾液:口含一团脱脂棉,片刻后用镊子将脱脂棉取出,将其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
2.设计并实施实验
③用量筒分别量取2ml 淀粉溶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④用量筒分别量取2ml 清水和2ml 唾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⑤充分振荡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约5—10
分钟,同时取出两支试
管,稍冷却
⑥向两支试管内各滴加 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3.记录实验 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结束实验 整理和清理实验仪器和实验台
实验报告:
请完成下列表格
现象
淀粉检验 结论 材料 实验前 预期结果 实验后
实验组
淀粉液+唾液
对照组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

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

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

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

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

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得还不够全面,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

〖教学点评〗本节课是一节分小组来完成的探究课。

教师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结构。

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交流的过程,提高了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反思:个别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如下:①温度控制不适宜,过低或过高②淀粉液浓度过高,太粘稠③个别小组唾液取得不够为了使本实验易于成功,建议分组实验时将要求制备的淀粉液从百分之一浓度2毫升加3-5滴唾液置于37℃温水中2-3分钟左右即可水解完成,这样即可解决学生采唾液的困难(课本要求2毫升唾液)又可缩短实验效果。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说课2009-10-30 8:05:28 《中国民办学校制度创新案例》丛书征稿函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下学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教学目标的确定:1、1 认知目标:(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2)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1、2 能力目标:(1)初步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的能力。

如:试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能力;(2)通过学生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的交流、表达等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1、3 情感目标:(1)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1、4 教学重点: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1、5 教学难点: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1、6 课时安排:1课时2、教学主要程序教学程序主要是围绕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个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展开的。

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试验方案,如果觉得自己的试验方案不如课本中的好,也可采用课本中的。

2、1 提出探究性问题我先创设一个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慢咽,同时思考问题:馒头在口腔里“吃的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器官参与?在这些器官参与下,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生答出馒头块在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作用下由块状变为糜状时,引出物理性消化的含义;紧接着在问学生,细细嚼馒头时,还有什么感觉?在学生答出“有点甜”时,引出探究性问题:馒头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本身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那为什么在口腔里充分与唾液混合后就感觉到了甜味呢?难道是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这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学生在吃馒头的过程中,亲自感悟到的问题,所以积极性非常高,众说纷云。

2、2 提出假设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通过实验进行证明,那么可以先假设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成分是发生了变化,然后用“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这一原理进行实验证明:淀粉在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再加入碘液,如果颜色不变蓝,说明假设成立;如果颜色变成了蓝色,说明假设不成立。

2、3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如何进行实验来说明问题呢?这是整个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核心,同时也是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

这个时候,我进行的点拨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非常关键。

我除了将课本上提及的有关材料都具备了以外,同时还准备了课本上没有提到的,但其所含营养成分有较多淀粉的食物,如:米饭、玉米、土豆、粉条、红薯、面粉、粉芡等;另外,也准备了一些营养成分有较多蛋白质的食物:豆浆、牛奶、鸡蛋等,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程度,让学生在本次实验中自己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不受课本知识的限制。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单因子对照实验,在听取他组成员意见后,可进行修订方案,我此时只起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方案不做评价。

而后,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开始实验。

因为是以小组为单位,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互相协作意识。

2、4 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认真、仔细的操作,大约20分钟左右,学生基本上都完成了各自的实验,因为材料多种,所以方案也就多样,但是实验现象却基本相似。

(见附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非常成功的,对于失败的原因,师生共同探讨,找出根本所在。

最后,通过实验的设计、实施,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里与唾液充分混合后,其成分确实发生了变化,即,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发生了化学性消化;(2)淀粉与唾液混合的越均匀,这种变化越明显,反之,则不明显。

随着这一结论的得出,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生活中“细嚼慢咽”的深刻意义。

通过亲自设计、操作实验,学生得出了实验结论,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欣喜之余,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引申知识,挖掘问题,比如:(1)在实验中,如果改变温度的范围,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或降低,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有什么变化?(2)蛋白质、脂肪在口腔里有没有发生化学性消化呢?等类似的问题,在初中教材中并没有涉及,但学生却非常感兴趣,此时可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尤其是充分利用网络途径,既扩充了知识面,同时也是对自己课外学习能力的一种锻炼,当然教师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再自行设计实验,深入探究。

这样做,既达到了教学预想的效果,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现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学习的帮助。

3、探究式教学体会:(1)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是更新教学观念,只有把传统教学观念“以教为主,传授知识”转变为现代教学观念“以学为主,培养能力”,才能体现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际意义,落实大纲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并操作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等各环节中,始终贯彻“教学并举,以学促教”的指导思想,在教学观念上体现主导主体的和谐、开放;师生情感上平等、民主;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成功、发展个性;教学形式上生动、活波、多样;教学效果上培养以创新为主的多种能力。

(2)探究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七年级学生纯真、好奇、求知欲强,教学中,课本中仅有的一些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核心,增设一些有关实验,或者提供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说明问题等方法,在现代教学中颇受学生喜欢,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散性。

(3)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民主教学。

营造师生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既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更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首先尊重学生,允许每位学生凭直觉和生活经验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教师不要随意的肯定或者否定,只要原理正确,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修订他们的方案。

(4)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

面对学生奇思妙想和随时提出的问题,第一,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第二,具有教学新观念,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充分挖掘重点知识的探究途径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素材,努力创设条件,使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或尽力增加探究环节;第三,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第四,加强课外指导。

对一些喜欢生命科学,对知识有探究欲望者,课后注意知识的扩增,鼓励其积极行动,把思想转变为行动,有畏难情绪者,及时帮助解决。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初中科学课程中一个重要而且经典的生物实验,也是初中科学教学中唯一的生物化学实验。

此实验影响学生对“人体的化学性消化”、“酶的作用”、“人体内的物质的变化”等方面知识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唾液中的淀粉酶在37℃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而没有具体说明酶作用受温度的影响,更没有说明酶作用受酸碱度(pH值)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