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1中华文明的曙光——先秦和秦汉时期(附答案)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聚焦重组检测专题一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奠基发展与古代西方文明1a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聚焦重组检测专题一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奠基发展与古代西方文明1a

【金版教程】(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点聚焦重组检测专题一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奠基发展与古代西方文明1a1.[2014·课标全国卷Ⅱ]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答案] C2.[2014·课标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

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 B3.[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所述发掘的铁农具反映了农业生产从耕地、平地到锄地的生产过程,此过程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材料中“秦、魏等国”说明很多国家都生产铁农具,所以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Word版含解析

解密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021年天津南开二模)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私有制,产生了贫富分化,从而出现了阶级分化,而在当时精美的玉器和陶器的随葬品就是权贵阶层的生活表现,故答案为A;B表明当时城市建造的水平,排除;C只能表明当时开始种植水稻,不能说明贫富分化,排除;D项只能反映水利系统的建设,排除。

2.(2021年陕西咸阳二模)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

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

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A.宗法制逐渐得以确立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商代王位世袭制下,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弟相传,没有统一的传为原则,故B正确;宗法制是西周时确立的,故A错误;材料有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但不知成熟程度,故C错误;材料与血缘宗法关系的影响无关,故D排除。

3.(2021年北京市海淀区精华培训学校三模)下列诗句中,创作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竣工的历史时期的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穿来自秦汉,流出注湘漓D.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战国时期李冰父子都江堰的描述,其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战国时期屈原《楚辞》的内容,B正确;A是对西周时期《诗经》的内容,排除;C是对秦朝修建灵渠的描述,排除;D是对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的描述,排除。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

(通史版)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

单元质量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1.(2017·山西五校联考)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但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扶持胡亥登上帝位。

有学者认为,这人为地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朝的短命。

材料说明 ( ) A.废除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秦朝王位继承不尊宗法C.宗法不尊助推了秦朝灭亡D.相权扩大影响皇权加强解析:选C 题干中“秦始皇临死前欲重新改立长子扶苏继承皇位”体现出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赵高和李斯篡改始皇遗诏,造就了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说明秦朝因不遵循宗法制而导致统治集团矛盾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

2.(2017·如皋一模)学者丛日云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 )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解析:选B 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A 项正确;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

3.(2017·河南八市质检)“(刘邦)慢而辱人。

然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刘邦成功的原因是 ( ) A.不拘小节,性格豪放B.兵多将广,有雄厚的实力C.让异姓将领据地为王D.封子弟为王,巩固刘家天下解析:选C 材料“(刘邦)慢而辱人”说明刘邦性格傲慢、怠慢他人,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刘邦的军事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说明刘邦攻打下来的城池交给地方将领管理,结合汉初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封同姓王,故D项错误。

2018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第1讲

2018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检测:第一部分第1讲

第一部分古代篇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

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2016·广东惠州三模)《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

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解析: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A、D项是一种间接影响,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3.(2016·山东菏泽模拟)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

材料表明()(导学号57300041) 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解析:材料中“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结果是“禾苗繁茂、果实累累”说明当时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产量有所提高,故D项正确。

A、C项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表述错误,排除。

答案:D4.(2016·广东湛江模拟)西汉武帝时,南阳大盐铁商孔仅提出:“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盘”,并“总其原,一其价”;随后政府“举行天下盐铁,作官府,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古代文明的演进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教师用书:板块一 古代文明的演进 第1讲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先秦、秦汉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

2.经济上:先秦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秦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特点。

主题一周代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的演变[研析真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影响1.(2017·课标全国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西周初期,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受封时,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A项正确;西周初期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君主专制确立是在秦朝统一后,B项错误;周初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 项错误;夏商时期已经出现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排除D项。

答案 A2.(2014·课标全国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礼乐制。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Word版含解析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文档: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Word版含解析

必修系列模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网络构建※※主线解读※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三条主线:(1)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2)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3)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变迁。

第一关真题自测·找差距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阿凡题1086001()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封武王弟康叔、周公长子伯禽、召公奭于不同的地方,这有助于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可知A项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会出现君主专制权力,因此可知B项错误;分封制下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因此无法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贵族的世袭特权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由“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中就已经实现,排除D项。

答案:A2.(2017·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阿凡题1086002()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拓展练1 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拓展练1 先秦、秦汉时期(含解析)

融汇·贯通·拓展练(一)先秦、秦汉时期(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7·浙江金丽衢联考)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诗中“齐鲁”的出现是源于西周的分封制。

受封于“鲁”的是哪一类()A.王室子弟B.功臣C.商代贵族D.诸侯解析: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鲁,伯禽是王族,故A项正确;受封于鲁的伯禽是王族不是功臣,故B项错误;受封于鲁的伯禽是王族,不是商代贵族,故C项错误;受封于鲁的伯禽是王族,受封之后才是诸侯,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7·北京朝阳期中)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贵族执政B.层级严密C.尊卑有秩D.代远情疏解析:宗法分封保证政权掌握在各级贵族手中,这是它的精妙之处,故A项错误;宗法分封制下等级森严,层级严密,这是它的精妙之处,故B项错误;宗法制下有大宗和小宗之分,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尊卑有序,这是它的精妙之处,故C项错误;分封以同姓王族为主体,宗法按照血缘亲疏来划分政治等级、维系统治,随着代际传递,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7·黄石调研)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ǐ,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

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

该青铜器()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C.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D.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解析:材料没有与其他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相比较,不能说明青铜铸造术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西周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形成,故B项错误;颂簋作为有系统铭文的西周中晚期的出土文物,是研究历史比较可靠的第一手史料,故C项正确;我国文字成熟的标志是商代的甲骨文,颂簋的铭文是大篆,故D 项错误。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二轮专版复二轮拓展深化+通史融会(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返回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政治成为时代特色。
返回
一、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 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
返回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②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对后来推行的社会改革有着深刻影响 背景 ③阶级矛盾尖锐 ④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 改革迫在眉睫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内容 ②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①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评价 ②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使北魏吏治得到改善;促进了民族 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返回
3.王符《潜夫论· 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 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 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 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 ( )
返回
1.班固《汉书· 百官公卿表》:“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 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晋书· 职官志》记载:“县五百户以上皆置乡, 三千以上,置二乡,五千以上,置三乡,万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乡户 不满千以下,置治书史一人,千人以上,置史、佐各一人,正一人”。从这些材 料中可以看出 ( ) A.“皇权不下县”说法确实是错误的 B.“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治理模式 C.乡绅阶层已成为乡村的主导性力量 D.“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状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