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直觉与旅游行为

合集下载

旅游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消费者行为心理学复习资料

《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第一章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概论一、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1、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个案)2、游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共性)3、游客的心理趋势二、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2、系统性3、发展性三、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访问法第二章旅游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基础一、心理过程(一)认识1、感知:感觉: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事物的整体属性2、记忆:识记、保持、再现3、想象:再创造和组织4、思维:分析和综合(二)情感:个人对人、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三)意志: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的心理。

神经类型气质类型兴奋型胆汁质快活泼型多血质慢安静型黏液质弱抑制型抑郁质2、能力:认知能力、组织能力、专门能力3、性格:一个人对周围现实的一种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三、心理实质1、脑是心理活动的基础物质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3、实践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例如:脑—实践—客观现实张三旅游黄山第二节行为一、关于行为的理论行为是表现;心理是依据。

行为是在外部条件的刺激下,经由内部经验的折射而产生的反应活动。

德国心理学家列温提出:B=f(P·E)注:behaviour:行为,personality:个性;environment:环境二、旅游行为的两个要素:旅游心理、旅游环境四、旅游消费的决策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第三章知觉与旅游消费第一节:知觉的基本原理一、知觉的选择性1、知觉对象的特性:绝对感觉限阈2、主体本身的特性:主体的生理条件、主体的意识倾向二、知觉的组织性:接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原则、连续原则三、知觉的解释性:依赖于刺激本身的清晰度、个体的经验、当时的动机和兴趣等。

注: 背景律(图形——场地原理)知觉可以理解为个体选择、组织、解释外界刺激,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

错觉:错误知觉,是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高估错觉、对比错觉、线条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以及光渗错觉、整体影响部分的错觉、声音方位错觉、形重错觉等。

第三章旅游者的知觉与学习

第三章旅游者的知觉与学习

第三章旅游者的知觉与学习第三章旅游者的知觉与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知觉和学习的概念、特征;分析影响旅游者知觉和学习的因素;理解旅游者只觉得⼼理效应与社会知觉;针对旅游营销引导旅游者⾏成积极的旅游知觉;学习旅游知识。

第⼀节旅游者的知觉⼀、旅游者知觉概述(⼀)什么是知觉?知觉: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事物的整体反应。

如:汽车由颜⾊、外观、品牌等各种属性组成,我们感觉这些属性,并将他们相互联系、加⼯、综合,在头脑中⾏成“汽车”这样⼀个具体映像。

再如瞎⼦摸象也是⼀个知觉的过程。

再如对⼈的长相、⾐着、谈吐、⾏事等各种特征组成,同样经过我们头脑加⼯、综合,在头脑中⾏成“个体⼈”这样⼀个具体映像。

知觉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进⾏各种⼼理活动的基础。

对客观事物的记忆、思维、想象、创造都是从知觉开始。

它使⼈产⽣需要——产⽣⾏动动机——进⾏实践活动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形成知觉——加深了解(对产品知觉度提⾼)——⾏成主观态度——产⽣购买动机(决策)——实施购买⾏为(实践活动)(⼆)旅游者知觉得基本特征(1)旅游者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们对外界的刺激有选择的加⼯能⼒。

知觉具有选择性和选择性注意的特性。

如:智者乐⽔仁者乐⼭智者也就是聪明⼈。

聪明⼈通过事理,反应敏捷⽽⼜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不停地流⼀样,所以⽤⽔来进⾏⽐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

仁厚的⼈安于义理,仁慈宽容⽽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样稳重不迁,所以⽤⼭来进⾏⽐拟。

不过,你如果问⼀般⼈乐⽔还是乐⼭,所得的回答多半是⼭⽔都乐。

因为--“⽔是眼波横,⼭是眉峰聚。

欲问⾏⼈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不能及,也要⼼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差异的。

也就是说,有⼈乐⽔,有⼈乐⼭。

“青⼭⾏不尽,绿⽔去何长。

”再如:萝⼘青菜各有所爱。

再如:同样去⼀个风景区:有的⼈为美⾷,有的⼈为美景,有的⼈为美⼥。

第三章 旅游知觉 (《旅游心理学 第二版》PPT课件)

第三章  旅游知觉   (《旅游心理学 第二版》PPT课件)
称为“行为环境”,以区别于外界 存
在的客观环境 。
二、知觉过程
三、感觉与知觉
•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 是对事物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 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与感觉有有机的联系。
四、感觉系统
1.视觉 2.嗅觉 3.听觉 4.触觉 5.味觉
第三章 旅游知觉
•对知觉的理解是学习旅游心理学的一 个重要开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觉 过程是解释各类行为的一把万能钥匙。
第一节 知觉
一、知觉世界与行为环境
•人的行为的产生首先有赖于他对他所生 活的环境的看法,而这种看法是通过感 觉、知觉作用产生的。因此,也被称为 “知觉世界”或“认知世界”。
•这种直接影响人类行为的知觉世界
图3-3 相似原理
(三)接近原理 接近原理(principle of proximity)
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时,彼此相互接近的 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 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
图3-4 接近原理
(四)图形——场地原理 “图形——场地原理”(figure-
ground principle),又称背景原理,是指刺激
的一部分居于主位(图形),而其余部分 退为背景。
图 3-5 图形——场地原理
(五)其他刺激因素 当刺激因素和人们所预料的差别较
大,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成为知觉 的对象。
二、个体因素
•兴趣 •需要和动机 •期望和经验
•个性 •社会地位 •其他个体因素
表3-1 美国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第二节 影响旅游者知觉的因素
一、刺激因素
(一)闭合原理 闭合原理(principle of closure)

旅游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与旅游行为

旅游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与旅游行为

刻板印象: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概括而固定 的看法,并对以后该类的客体产生强烈的影 响。 对旅游业的启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旅 客,除了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还应注意不 受刻板印象的影响,进行具体观察和了解, 并且注意纠正过时和错误的旧观念。
心理定势: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 准备状态,即它在对人产生认知前,就先入 为主的在脑海中形成了印象。 对旅游业的启示:排除千篇一律、呆板、机 械的思维习惯,当新旧知觉对象形似质异时, 思维的定式往往使人不如误区。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记忆 想象、思维、注意
认识形成阶段
认识发展阶段
感觉、知觉
记忆、想象 思维、注意
• 分析提示: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 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 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刺激,没有感 觉,人就不能认识新的事物,而且 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
第一节 旅游活动中的感知觉
(二)何谓知觉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 反映
旅游心理学第三章感 知觉与旅游行为
引课
• 小游戏 • 第一步:3分钟时间在白纸上按顺序重复画
出图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 第二步:3分钟时间全班将白纸揉成纸球,
互相抛扔。
第三章 感知觉与旅游行为
• 学习目标 • 掌握知觉的概念、特性及影响知觉的因素 • 了解错觉类型、产生原因及在旅游设施中
的运用 • 掌握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及人际知觉中的
谁更像导游呢?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作用”,指认知主体 对客体获得某一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经这 种印象扩大为对对象的整体行为特征,从而 产生美化或丑化的对象。“一俊遮百丑”, “一叶障目”。 对旅游业的启示:会妨碍客我关系的正常知 觉,因此,为了使旅游者产生好的印象,在 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时,一定要防止晕轮效 应的消极性。

旅游心理学专题知识

旅游心理学专题知识
第45页
3.3.1 需要及其分类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一个主观状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人需要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呈上升趋势,高级需要出现总是以低级需要为条件。但任何一个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出现而消失,只是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相对行为影响变小而已,各层次需要呈相互依赖与重合关系。
交际动机
认识新朋友、走访亲友、避开日常工作及家庭或邻居
地位与声望动机
受人认可、引人注意、受人赏识等
起源:石蓉华主编,当代社会心理,1989
旅游心理学专题知识
第35页
36
台湾大学生对外国人刻板印象
起源:台湾学者李本华与杨国枢(1963)调查
美国人
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印度人
迷信、懒惰、落伍、肮脏、骑墙派
英国人
保守、狡猾、善于外交、有教养、严厉
德国人
有科学精神、进取、爱国、聪慧、勤劳
法国人
好艺术、轻浮、热情、潇洒、乐观
旅游心理学专题知识
第46页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饥、渴、睡眠、性等
生命、财产、经济保障等
爱、归属
自尊、他人尊重
自我实现
旅游心理学专题知识
第47页
3.3.2 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指直接引发、维持个体旅游行为并将行为导向旅游目标心理动力。旅游动机强度:不一样个体旅游动机或某一个体几个旅游动机有强弱表现。 旅游动机绝对强度,即旅游动机本身强度绝对量。 旅游动机相对强度,即与其它动机相比较,在强度大小上差异。旅游动机指向性*动机冲突 靠近-靠近冲突(approach-approach conflict),又称双趋冲突。靠近-回避冲突(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或称趋避冲突。回避-回避冲突(avoidance-avoidance conflict),或称双避冲突。

第三章旅游知觉

第三章旅游知觉

补充资料1
广告表现为一个 土著男子惊诧地 发现天上掉下来 的芝华氏的空酒 瓶——上帝也在 喝酒。这幅平面 广告从去年11月 起直到今年1月 刊登在《花花公 子》、《新闻周 刊》和《体坛画 报》上。
西格拉姆酒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对象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 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 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下列因素影响旅游者的知觉印象: 下列因素影响旅游者的知觉印象:车窗的宽敞 程度,座椅的舒适性,车上减震装置的性能, 程度,座椅的舒适性,车上减震装置的性能,车上 视听系统的效果如何,车上是否配有导游员, 视听系统的效果如何,车上是否配有导游员,导游 员是否提供优质服务,等等。 员是否提供优质服务,等等。
双 关 图 老 人 还 是 美 女
补充资料1
补充资料2
“白牙齿”--口香糖
一口健康的“白牙齿”正是产品更新换代功能 的直白表达,言简意赅。
补充资料3
用密西西比鳄鱼皮手 工制的阿海尔女鞋价 格惊人。创作者直接 亮出标价,将价格 “障碍”成功地化作 卖点,“只有女人明 白”的攻心战略高妙 之极。
视觉的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一个人站在离 我们不同的距离上,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空间大小是 不同的,但是我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样大小的人。 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而事实上所看到的可 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都会当它是圆盘。在强光 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 但这不妨碍我们感觉煤块的颜色比粉笔深。知觉的恒 常性还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类知觉中,例如同一支乐曲, 尽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乐器也不一样,我们总是 把它知觉成同一支乐曲。
只有女人明白。阿海尔。
补充资料4
生命洋溢的人体语言 代替传统的眉目传情, 明暗反衬、动静结合 和自然流畅的线条更 增添了画面的夺目魅 力,然而,一颗颗精 美的掌上明珠却是塔 格维克鞋店的鞋。

第三讲旅游者的感觉和知觉

第三讲旅游者的感觉和知觉

情绪状态
心情愉快时, 总看到事物好 的一面,抑郁 的心情,总使 人看什么都不 顺眼。
(四)知觉的恒常性
旅游知觉的恒常性是旅游者的知觉条件在 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被知觉对象仍然保持 相对不变的特性。旅游知觉的恒常性受多种因 素影响,其中,旅游者的知识和经验是最重要 的因素。
大小恒常
形状恒常
颜色恒常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2、马赫带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
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 条更暗的线条。
听觉
很多游客选 择除夕到寒山寺 听钟声。听一听 钟声,念一念佛 经,用最纯净的 心灵,来迎接新 的一年。
触觉
触觉(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皮肤明显变形)
味觉
(1)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味蕾分布:舌两侧→酸;舌尖→甜;舌根→
象鼻山
望夫崖
A、理解使知觉更为深刻: B、理解使知觉更精确: C、理解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旅游知觉的理解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言语指导作用
游览浙江的瑶林 仙境时,旅游者 面对千姿百态的 钟乳石,可能会 眼花缭乱,但通 过导游的介绍, 各种充满神话色 彩的形象就会显 得栩栩如生了。
实践活动任务
活动任务不 同,对同一对 象的理解可能 会不同,知觉 效果也就不一 样。
O rbison illusion
左边的蓝色比较深吗?
A跟B顏色真的一樣
是否为正圆呢
Muller-Lyer illusion
旅游知觉的特性
(一) 旅游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外界事物的刺激,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的能
力称为知觉的选择功能。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从背景中区分出知觉对象,依存于下列两个条件: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注意的选择作用

2-1旅游者的知觉与旅游行为

2-1旅游者的知觉与旅游行为

案 例 感动客人
一位旅客之前曾让导游在到达目的地时,增添一道当地的特 色小吃。返程中小李才经客人提醒记起这件事,对此,小李感 到十分愧疚,赶紧道歉。没想到这位客人竟没有埋怨小李,反 面不断地安慰他。
回想这次工作失误,游客之所以对导游如此宽容,因为在之 前的旅游过程中 曾帮助其他游客制服小偷,抢回丢失的财物。 这使得全团游客都十分钦佩小李见义勇为的品质。
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1、旅途要快
即要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由甲地到乙地的行程,利用有限闲 瑕时间完成计划内的所有旅游安排。
2、游览要慢
就是到达旅游目的地后的整个浏览过程时间要充足,游客 外出旅游的真正目的在于游览风景名胜、历史古迹,领略旅游地 的风土人情,这就是所谓的“饱眼福”。
3、活动准时
首先,游客活动不准时就会超时,超时会造成不良后果。其次, 旅游活动的安排是按计划进行的,倘若有一次活动不能准时,就 会导致计划不能顺利实现,旅游活动内容将要重新调整,甚至有 时还要压缩或减少其他旅游项目,这都是游客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 1.以下属于知觉的特征的是( )。 •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D.恒常性
• 二、旅游者知觉对旅游行为影响
(一)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01 对旅游活动时间的知觉 02 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03 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04 对旅游目的地的知觉 05 对旅游娱乐服务的知觉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一)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是指人们对不熟悉的社会知觉对象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 印象,是一种心理定势,将影响人们以后对该对象的看法。 也称之为第一印象。
(二)晕轮效应(halo effect)
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将对象的某些特征 夸大为整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 的心理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 论 知觉与旅游行为
一、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 别属性的反映。 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 活动。 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 生理
知觉与旅游行为
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自然刺激 感受器
区分神经中枢区域
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中枢
知觉与旅游行为
4、 视觉特性
暗适应 光适应 视觉后像 视觉对比
知觉与旅游行为
视觉对比
知觉与旅游行为
案例: 案例:
盲人的“面部视觉” 盲人的“面部视觉”
现象:盲人能够觉察出障碍物的存在而无须碰到它。 解释:面部感受到震动。 达伦巴史实验:“面部视觉”——听觉。
知觉与旅游行为
(三)听觉及其研究
1、 听觉刺激 听觉是一种振动,是一种稠密和稀疏交替的纵波, 听觉是一种振动,是一种稠密和稀疏交替的纵波, 振动 纵波 20毫赫兹时可引起听觉。 声波的振动频率为20 20000毫赫兹时可引起听觉 声波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毫赫兹时可引起听觉。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二)视觉及其研究
1、 视觉刺激 视觉看到可见光,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 视觉看到可见光,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大约 可见光 电磁波 在380-760毫微米。 380-760毫微米。 毫微米
知觉与旅游行为
2、 色彩感知
色彩 饱和度 亮度
200个色彩 20个饱和度 500个亮度 百万个颜色视觉 200个色彩 × 20个饱和度 × 500个亮度 = 2百万个颜色视觉
知觉与旅游行为
案例: 案例: 对旅游时间知觉的选择性
机场行李通道设计: 机场行李通道设计: 行李通道: 行李通道:2分钟 等待取行李时间:5分钟 等待取行李时间: 行李通道:5分钟 行李通道: 等待取行李时间: 等待取行李时间:2分钟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二)对旅游时间的基本要求
旅速游缓 旅游交通高速化 准点化
知觉与旅游行为
要点二: 要点二:知觉与旅游行为
问题思考: 问题思考:
旅游者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旅游者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旅游者对旅游地的知觉 旅游者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旅游者对旅游广告的知觉
绪 论 知觉与旅游行为
一、对旅游时间的知觉
(一)以自然界周期现象和人体自身节律来衡量
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周末、公众假期、 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周末、公众假期、年 假;心跳、消化、排泄、饥饿、困倦等; 心跳、消化、排泄、饥饿、困倦等;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二)吸引策略
提高整体性价比 安全、舒适 安全、 方便快捷 准点抵达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五、对旅游广告的知觉
(一)知觉规律的应用
突出受众希望了解的信息 合理组合产品 语言、 语言、文字口号略带主观性色彩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二)有效的广告条件
对公众——争取好感 争取好感 对公众 对企业——合理费用 合理费用 对企业 有效性宣传 (如时间、地点、内容长短等的选择) 如时间、地点、内容长短等的选择)
知觉与旅游行为
(一)空间感知能力 ♥ 线索一:遮挡 线索一:
遮挡物更近
知觉与旅游行为

线索二: 线索二:线条透视 从面积的大小、 从面积的大小、线条的长
短、及线条之间的距离我们感 知事物离我们越来越远; 知事物离我们越来越远;

线索三: 线索三:结构梯度 近者大、远者小; 近者大、远者小;近者清
主体对于客体的知觉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于客体的知觉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 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要包括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知觉与旅游行为
1、客观因素
客体的形状 客体的对比 客体的组合 客体的附加条件 主体的生理条件
知觉与旅游行为
2、主观因素
需要与动机 知识经验 情绪 态度与价值观 个性特征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二、知觉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 体属性的反映。 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 知觉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 心理活动。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 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丰富、越精确,知觉也就越完善、越正确。
知觉与旅游行为
2、 听觉学说
行波学说 196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196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知觉与旅游行为
3、 听觉的空间定位
单耳线索:不能十分有效的判断声源的方位, 单耳线索:不能十分有效的判断声源的方位, 但可有效判断声音的远近。 但可有效判断声音的远近。 双耳线索: 双耳线索:对判断声源方位和声音远近都十分 有效。 有效。
知觉与旅游行为
(二)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
取决于知觉的对象、背景、 取决于知觉的对象、背景、参照系以及知觉者的个 人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 人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等。
知觉与旅游行为
图1 花瓶与双面佳人 知觉与旅游行为
图2 少女与老妇 知觉与旅游行为
图3 6个还是7个 6个还是7 个还是
远者模糊; 晰、远者模糊;近者在视野下 远者在视野上缘。 缘、远者在视野上缘。
知觉与旅游行为

线索四: 线索四:运动视差 近处与远处的相对运动速度差异判断距离的远近; 近处与远处的相对运动速度差异判断距离的远近;

线索五:双眼视差 线索五: 双眼之间的距离导致的成像差异使我们有效的进行
立体感知。 立体感知。
最常见的是视错觉, 最常见的是视错觉,指人们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 生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反应。 生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反应。
知觉与旅游行为
1、线条横竖错觉
A
B
知觉与旅游行为
缪勒2、缪勒-莱尔错觉A来自B知觉与旅游行为
3、奥伯逊错觉
知觉与旅游行为
4、戴勃福错觉
A
B
知觉与旅游行为
5、赫尔岑错觉
知觉与旅游行为
答案B:场依存性性格特征,喜欢需求社会帮助, 答案 :场依存性性格特征,喜欢需求社会帮助,喜欢 社会交往,重视他人的意见,容易接受团体的建议, 社会交往,重视他人的意见,容易接受团体的建议,好 动感情,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动感情,喜欢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知觉与旅游行为
两小儿辩日” (三)“两小儿辩日”——错觉 错觉
2、整体性
格塔式心理学派对知觉的整体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 明,知觉的整体性有以下几个组织原则: 知觉的整体性有以下几个组织原则:
知觉与旅游行为
♥ 接近原理: 接近原理:
知觉与旅游行为
♥ 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
知觉与旅游行为
♥ 连续原理: 连续原理:
知觉与旅游行为
♥ 封闭原理: 封闭原理:
知觉与旅游行为
知觉与旅游行为
3、 色觉理论
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上有红 视网膜上有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各有不同 三种神经纤维, 的兴奋水平,从而引起色觉感。解释了色觉构成。 的兴奋水平,从而引起色觉感。解释了色觉构成。
对比色学说 视网膜上有三对不同功能的感光视素, 视网膜上有三对不同功能的感光视素,即:红-绿、 蓝-黄、黑-白,色觉感是由于每对视素对其所对应的 一对色光刺激起的反映。解释了色盲现象。 一对色光刺激起的反映。解释了色盲现象。
形成感觉
神经冲动(编码) 神经冲动(编码)
知觉与旅游行为
感觉的重要性
第一个感觉剥夺实验
时间:1954年 时间:1954年 试验人: 试验人: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顿
方法:测被实验者24小时躺在一个有光的房间中一张极其舒服 方法:测被实验者24小时躺在一个有光的房间中一张极其舒服 24 的床上 结论: 结论:感觉对于维持我们正常的身心机能十分必要
知觉与旅游行为
3、 致痛因子
皮泡实验法
实验结果证明组织细胞释放出的具有致痛作用的 物质主要是K 血清素等。 物质主要是K+、H+、血清素等。
知觉与旅游行为
4、 催眠与疼痛
疼痛可以达到意识的某一水平,被意识到; 疼痛可以达到意识的某一水平,被意识到;也可 以达不到被意识到的水平。 以达不到被意识到的水平。
时间差和 时间差和强度差:帮助我们准确的判断前后及
左右。 左右。
知觉与旅游行为
(三)痛觉及其研究
1、 痛觉的特性
常伴有情绪反映; 常伴有情绪反映; 任何刺激过度都会引起痛觉; 任何刺激过度都会引起痛觉; 同样的伤害性刺激往往难以引起稳定的痛觉感受; 同样的伤害性刺激往往难以引起稳定的痛觉感受; 痛觉体验是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痛觉体验是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
♥ 求简原理: 求简原理:
知觉与旅游行为
3、理解性
石林景观
知觉与旅游行为
4、恒常性
亮度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与旅游行为
小测试: 小测试:
请在下面方框内画一条垂直线
知觉与旅游行为
A
B
知觉与旅游行为
答案解析: 答案解析:
答案A: 喜欢独来独往, 答案 :场独立性性格特征 ,喜欢独来独往,对社会交 往不感兴趣,生活上不太注意别人的意见, 往不感兴趣,生活上不太注意别人的意见,不轻易动感 喜欢从事与人少有交往的职业; 情,喜欢从事与人少有交往的职业;
6、编索错觉
知觉与旅游行为
7、错觉产生的原因
周围抑制论:由于物体各部分反光度不同, 周围抑制论:由于物体各部分反光度不同,使 视网膜上视觉细胞彼此受到抑制所导致。 视网膜上视觉细胞彼此受到抑制所导致。
恒常性误用论: 两小儿辩日”的现象。 恒常性误用论:“两小儿辩日”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