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分析之熙春园
古典园林分析之何园

接风近月亭
牡丹厅
西园
大花园的西部,是何园精心构建的山水空间。主要由蝶蝶厅、桂花厅、赏月楼、太湖石假山、水心亭、复道回廊组成。园 内层楼幽谷。山水环绕,而最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园内被誉为现代立交桥的雏形的复道回廊。何园的复道回廊忽直、忽曲、忽回、
忽叠,形态变化多端,上下两层,贯穿全园。上下观赏层次丰富,廊道本身也成为一道不可多见的风景。
•
•
•
•
何
天天天天
园
下下下下 第第第第
的
一一一一 山亭窗廊
四
个
———
———
———
———
“
片水复复 石心道道
天
山亭回回 房 廊廊
下
上
第
的 天
一
窗
”
区域分析
西园 东园
路线分析
入口 游园主要线路
入口
东园
东园是大花园的组成部分,主要由贴壁假山、船厅、牡丹厅组成,景观以厅堂花木为主,疏密有度,重在营造家园的感觉。 牡丹厅外姹紫嫣红,春光无限;桴海轩中,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接风近月亭,亭立山间,玲珑别致;登楼贴璧山,峭壁飞岩, 凤舞天成,使东园满园生辉。
借景关系直接借景从何园南大门入园第一眼看到的是与归堂它是何园的正堂正厅也是园主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这座楠木厅融入了西方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的梁柱构架搭配了四周的玻璃墙面改变啦以往中式厅堂的古板与沉闷为了与玻璃墙体相呼应厅后与高墙之间种植了竹石芭蕉以墙为纸植物山石为绘构成了一副鲜活生动的壁画自然地将厅外景借入厅内春夏秋冬四季成景通透华丽敞亮明快
何园理水的分析
何园为旱园,旱园水做常法都是挖一水塘,点缀些山石,沾点水气而已。而何园构园者从一 开始就另辟蹊径,在进园处贴壁山林前,是一湾曲水,池旁湖石或如峭壁凌空,或如矶石俯瞰,池内碧水中游鱼怡然, 山上葛藤倒悬,更有山色楼台倩影映水,你会不自觉地叹道:“活了!”最有趣的是前园船厅,看着这船形的厅堂,人 们仿佛已到湖边,再看厅下,以鹅卵石和小瓦铺成的水的波浪纹,起伏有致,似见波光粼粼,似听裂岸涛声,此时你抬 头看那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大概你顿时会忘却这是一个旱园,而会疑为在湖滨漫步,舫内荡 桨。定会惊叹构园者能在东园的山水楼阁中,居然使之无水而有水意,无山都有山情。 西园所凿的池沼采取自然式处理,池岸砌成“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样子,给人以自然活泼的感觉。水应该有终始, 有终如则“活”。何园的却将水池池水隐去了去向,其中片石山房的池中水系渗透效果最为不凡,纵深到亭、廊、厅下, 让人感觉恍若居于水上,与石山互相依托,互相陪衬,相得益彰。
清华大学校园植物配置

清华大学校园植物配置清华大学校园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其绿化基础较好,加之建校以后经过不断地改造,目前无论在绿化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以说是我国北方校园绿化的典范。
它的植物配置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北方校园的植物造景风格,对其进行剖析和研究,将会对其他校园的绿化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植物配置特点游园区突出其文化性清华大学的游园主要有“近春园”、“水木清华园”和“北院”,三个园要么依山,要么傍水,各具特色。
但总体上讲,主要突出的还是其文化性。
园内的名人塑像及其周围的植物配置渲染了文化氛围。
如“近春园”中的吴晗塑像被淡绿色的早园竹包围,背靠土山,高大的油松和圆柏作背景,右侧又有一棵挺拔的毛白杨(高26m,胸径87cm)所覆盖。
又如该园内的孔子塑像,由半圆形的紫叶小檗篱所环绕,山上的油松、圆柏和侧柏作背景,左前方与三角形种植的三棵银杏所呼应。
这些雕塑和植物的应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顿然联想到相应的时代。
荷花池及四周的植物配置也很有文化气息。
“近春园”中的荷塘内密植荷花,使人一走进就能联想到《荷塘月色》,给荷塘平添几分诗意。
荷塘四周由绦柳相围,垂枝婆娑。
岛南岸以蔷薇、紫薇、迎春等附在块石之旁,自然开展,大有“蔷薇未架,不妨凭石”的效果。
“水木清华园”中的荷花池更是自然,山脚下铺装的大石块深入池内,与池中的荷花相连,顿时使人进入《诗经》中“山有扶苏,阴有荷花”的意境。
亭、阁、榭等周围的植物配置最典型的是“水木清华”建筑前的平台,它是观景的最佳点,其四周的植物配置为:平台西侧由一棵古拙的圆柏与沿河婀娜的古绦柳呼应,居于两棵树之间的是一丛花朵繁密的珍珠梅相点缀。
古建区突出其古朴性清华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工字厅”、“古月堂”到“甲、丙所”之间的一小片区域。
这一区域的植物配置同该区的建筑风格相一致,显示出其古朴的特点。
首先是植物配置的基调体现了这一特点。
水木清华的由来

水木清华我在一书中看到的拿来给大家参考。
“水木清华”是清华大学经典景观之一,原为清朝道光皇帝第五个儿子的官邸,名称“熙春园”。
道光第四个儿子奕詝继位当上了咸丰皇帝以后,把“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据说是因为康熙皇帝游览至此,题了“水木清华”的匾额,因而得名。
园内主要建筑物有“工字厅”,其北有一座临水平台,平台边做成绿豆色石制栏杆。
从平台上遥看对岸山峦起伏,松柏苍劲,野花遍山,一派水清木华的自然景象。
清朝道光进士殷兆镛如此赞誉“水木清华”:“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化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来去澹荡洵是仙居。
”但是,由于年久失修,工字厅平台一侧向河内倾斜,假山驳岸和毛石墙均已坍塌。
为了使之重现当年的风貌,清华大学组织了能工巧匠,经过半年的整修,使“水木清华”自然景象在90周年校庆之际开放。
笔者有幸参加了修复工作。
1979年,笔者在承德避暑山庄沧浪屿、金山亭、文津阁假山施工中,对山石驳岸的处理就有了一些初步认识,现经过20多年的施工,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认为山石驳岸并非只起挡土、固坡的作用,而应该更深层次地根据周边的地形、地貌,决定用何种山石、何种形式的山石驳岸,这样才能体现山石驳岸的真正含义,起到协调造景的作用。
通过对水木清华的施工实践,笔者认为做好山石驳岸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山石驳岸的设计思路为了把“水木清华”山石驳岸设计得更有层次、更有诗意、更能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指导下,由清华王丽芳教授、林业大学曾宏立老师和笔者一起进行了反复研究,最终得出了如下方案: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参考水木清华的历史背景,用我国的山水画原理“斧劈皴”和“折带皴”相结合的手法,把叠山技艺、人文景观充分融入“水木清华”自然景观中去。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
设计首先考虑的是山脉的走向,从东往西设计成两山夹一涧,山套山、山连山,山脉此起彼伏、高低错落。
然后考虑水的来源,把水源设计在最西北角上,做一跌水,让清水从山里自然流出。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梳理最早出现的古代皇家园林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它们多是为了减轻王室压力和政治意义而建造的,比如周武王时期的洛阳郊外熙春园和周幽王时期的广陵园。
然而,真正影响后世发展的是秦始皇和汉朝时期的皇家园林,例如临淄郊区的飞翔园和洛阳郊区的昭陵园。
这些园林追求的是大规模的宫廷环境,以展示统治者的权力和富裕。
随着国家的分裂,南北朝时期各个王朝上演了频繁的争斗,对华丽而复杂的宫廷环境要求逐渐降低。
进入唐代,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皇家园林开始向私家园林转变。
唐代大力开发了各类园林,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李白所建的成都杜甫草堂。
这些园林借鉴了自然山水的美感,强调了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私家园林达到了巅峰。
北宋初期的两汉故地风光园和开封城内的白园、桐柏、葡萄等园林,皆在其后大小造园中紧密参考。
这些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精密著称,回避了大规模的宫廷建筑,更多地加入了文学、书法和绘画等元素,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对自然和艺术的独特追求。
进入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园林体现了“堂皇”的气势,大规模建筑和浩大景观成为其特点,如北京的颐和园、庐山的瑶台和苏州的留园等。
明观之后,清代的园林艺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园林,如輋園、拙政園、留園等。
清代的园林注重自然的再现,更加强调空间的层次和流动性,营造出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总体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明清园林。
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园林的规模逐渐减小,注重自然景观和文人雅趣。
而在明清时期,园林达到了巅峰,注重空间的层次性和情感的体验性。
这一发展脉络,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样式雷图上的春熙院_岳升阳

样式雷图上的春熙院
岳升阳 , 王雪梅
(北京大学 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 , 北京 100871)
[ 收稿日期] 2006-09-20 [ 作者简介] 岳升阳 (1954-), 男 , 北京市人 , 北京大学环 境学院历史 地理研究 所副教授 , 女 , 四川成都人 ,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0571043)
博士 ;王雪 梅 (1980 -),
— 57 —
北京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6 期
巴达喇[ 5] [ 卷一六六] 。她应是因出嫁而得到赐园的 。 春熙院在何处 ? 国家图书馆所藏样式雷 《圆
明园以东水道图》 , 给了我们一个线索 。该图没 有注明用途 , 但从河道绘制内容看 , 河道内画出 了各个淤塞之处 , 并作了文字标注 , 显然应与河 道清淤工程有关 。由图上标有道光二年赐予 亲 王绵恺的近春园可知 , 该图的绘制年代不早于道 光二年 (1822), 但 该图所用底图仍包含了嘉庆 年间的内容 , 如图中保留有含晖园名称 , 含晖园 在嘉庆十 六年 (1811)以 后改名为南 园[ 3] 。 (P1672) 图上有一个园名引起我们的注意 , 这就是 “春熙 院” 。 在该图上 , “春熙院” 的字条贴在长春园北 面的园子上 。倘若春熙院确实在这里 , 那么以往 关于北京大学校园北部是清代淑春园旧址的认识 就是错误的了 。 当然 , 该图中的名称都是写在纸 条上贴于图面的 , 不排除纸条脱落后重新粘贴错 位的可能 , 因而还需再作分析 。
盘点中国最美园林名单大全(上),建议收藏

盘点中国最美园林名单大全(上),建议收藏走进中国的园林,有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也有温婉秀美的江南园林,中国的园林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的奇观,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影响广泛。
都说“世界园林看中国,中国园林看苏州”,除了大家都熟悉的苏州园林外,国内各地仍保留了众多别具匠心的园林瑰宝,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的风格,雕梁画栋、层楼叠榭、亭水楼台,诗情画意无处不在。
这份《中国园林大赏攻略》速速收下,一起欣赏中国最美的园林吧!ps:以下名单大全均为个人统计整理,不代表官方,仅供大家免费参考。
名单内容略有瑕疵,如有不足之处以及内容错漏,欢迎大家留言指正和补充,希望能与各位多多沟通多多交流,感谢大家!中国园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如诗如画。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定要看遍国内的各大园林,领略极致的中国园林之美。
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中国最美园林的大汇总,由于数量较多,所以分为上中下三期为大家进行介绍,喜欢园林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哦~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中国最美园林的名单大全(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以及苏州园林部分中的最美园林。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此名单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的园林。
北京:15个圆明园圆明园大门门票15元/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始建于1707年(清康熙四十六年),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因此有着“夏宫”的美誉。
由圆明园及其附属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
在这座古老的园林之中,赏不尽的美景,品不完的历史。
颐和园颐和园门票:30元/人(淡季20元/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19号。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集中国历代造园艺术之精粹,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里程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皇家园林

魏晋时期
六朝皇家园林玄武湖玄圃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 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 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列入世遗
列入世遗
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魁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风流千载。
2、模拟仙境。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 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 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人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赢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 传统。
秦汉时期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咸阳 (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嬴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 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 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懦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师园,所谓“师”乃 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住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 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魁力无穷的。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作业_拓扑同构——浅读中国古典园林意匠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 作业意向表达——从一个特征开始拓扑同构——浅读中国古典园林意匠在园林遗产的研究中,如希望高屋建瓴地撷取创新的启示,必须把目光从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单个要素(如水,山,花木,特别是建筑)上移开,站得稍远一些,对它们作一次共时性的,即系统和整体的考查,注意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才能找的其中更有生命力的本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朱光亚 建筑学报 1988年8月在世界园林体系中,中国古典园林与欧洲古典园林布局迥然不同,却又自成合理体系,西方园林通过几何感强烈的设计,突出了人类理性在自然创造中的作用,表现了对自然的占有欲,其设计理念与思路很容易通过逻辑分析和数学计算探寻出原因。
而中国古典园林则更注重自然生命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设计思路是基于审美和哲学的,因此很长时间内人们无法找到一个有逻辑感的理念以把握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脉络。
1988年朱光亚先生吸收数学拓扑学的概念提出的园林中的拓扑同构手法,针对中国园林的关系规律在理论上给与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答案。
随着园林设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同构关系不断被检验并发展,成为了不可忽略的建筑意匠。
拓扑同构关系的历史发展拓扑同构理念来自于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起源于数学家欧勒对于著名“七桥问题”的研究1,“拓扑性质的哲学抽象是:‘研究几何图形在一对一的双方连续变换下不变的性质’”2例如图形在橡皮膜上形变时所保留下来的各元素之间不变的关系。
这种数学讨论形式区别于以往过于逻辑化、数字化的数学论证,从各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研究,反映了内在的偏向模糊的联系。
1 18世纪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
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
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2 《中国建筑史》 建筑工业出版社 潘谷西著 243页“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此, 秉承‘师法自然’的基本原则, 造就了‘虽由人作, 宛若天开’的造园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系形态
熙春园所处地块位于北京西北郊 以东,是永定河冲积扇边缘地带, 地下水源充沛,自流泉很多,在地 面上喷涌而出,汇集成大小不等的 水面,因此明清时期定名周边区域 为“海淀”。因此梳理水路,汇水 而居成为海淀区域内明清园林的共 同选择。从前文中允社上奏康熙的 奏折中可以看出,熙春园选址处在 “现开浚新河南岸”,因此有近水 可借入园。其文中所提到的“新 河”,即是分万泉河支流、后来从 绮春园五孔闸流出之水,与长春园 门前护城河平行东流,由现在清华 大学校医院北侧进入清华大学,东 流后在现在图书馆新馆处南流,汇 入万泉河。允祉充分利用了这里的 湖泊水系,建设了包括西部荷塘区 东部荷花池区的熙春园。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春可轩 春可轩取义“春光可人”,建于熙春园
后所北山南端,格局是主体大殿面阔七间, 清华大学历史园林熙春园研究后抱厦三间, 中间一间是穿堂的形式。在大殿东西还各 有一个跨院,各有七间正房。这些房屋等 级较低,房间尺寸略小,与主殿以游廊相 连。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对云楼 对云楼的建立对于熙春园西区的意义,
园林设计
Xichun Park Research
Garden Design
--熙春园调研
姓名:李克 学号:111202101 班级:111206 课程名:园林设计
指导老师:张文勇
目录目录
ParPt a1rt 1 概况 PartPa2rt 2 造园手法 PartPa3rt 3 造景手法
清华园,清朝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鉴。最初为熙春园,后分为春泽园与涵德园,春 泽园后更名近春园,涵德园后复名熙春园,又于咸丰二年(1852年)更名清华园。
的历代园主人的交接
Part 2
造园手造法园手法
山 水 布 局
山水格局的创造,在中国传统园林构成要素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构成 了园林的骨架。明计成所著《园冶》相地篇中曾言:“古之乐田园者,居亩 亩之中;今耽丘壑者,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凿水为濠,挑堤 种柳;门楼知稼,廊庑连云连芸。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 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叠山者四,高卑无沧,栽竹相宜。”其中就提到了 掇山理水对于进园的重要性,提出全园土地若为十分,则须有三分水,四分 山。且水要曲折幽深,山要竹林掩映。可见在古典园林造园理论中,山水构 成全园景观的主体,它既是一种实质性的物质实体景观,同时还是一种有意 味的形式,烘托出或幽深静谧,或疏朗大气的园林氛围。对于平地造园的熙 春园来说,重视筑山理水更是造园中最关键的。
建筑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 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而后慈禧太后下 令兴土木修新园,因急需建筑材料,就下 令拆除了临漪榭等建筑。1979年清华大学 开始重修荒岛上原有的建筑,临漪榭现常 作为校内师生员工休闲的场所。《临漪榭》 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原清华大学书法 协会会长、清美珑琥艺术馆副馆长金德年 教授题写。
工字厅
园内建筑(东园清华园)
古月堂 古月堂建于康熙时期,总建筑
面积670平米,与工字厅西院只有 一巷之隔,是一座传统建构的四 合小院。古月堂整体古朴雅致, 宁静秀美,其建筑特征“垂花门” 看上去玲珑精巧,独具特色。清 华大学建校后转用作教师宿舍。 1928年清华开始招收女生后,古 月堂改为清华第一座女生宿舍, 因此而闻名。
临漪榭
熙春园植物分析
关于历史中皇家园林造园过程中植物材料的选择,苏雪痕先生曾经总结道:“北京是中国六大 古都之一,历经辽、金、元、明、清等朝代,留下很宏伟壮丽的帝王园林及寺庙园林。植物 景观中的植物选择以统治阶级的意愿为主,大量选用松、柏以体现其统治稳固、经久不衰, 如松柏之长寿和常青;选用玉兰、海棠、牡丹等代表玉堂富贵。”这一方面体现出了对植物象 征意义的巧妙利用。
从整体来看,熙春园整体的山水造型构思精巧,协调自然。其山体范围广阔,因水就势,山 与水相互配合,走势连绵起伏、曲折有致。山体并没有追求高俊的效果,其轮廓自然优美, 体态丰满秀丽,通过与水面曲折环绕的配合,塑造出一种幽静恬淡的氛围。而东北部山体局 部叠石,塑造出峭壁山岩的感受,仿佛是神来一笔,与人新奇之感。熙春园的山水布局充分 体现了“就天然之势,不舍己之长”的原则,而其建筑与景衔接紧密,过度平滑。可以说是 平地造园的一个典范。
旧熙春园址
康熙四十六年(1 707年)二月十一二同皇三子允祉上奏,“窃于今年正月十八,臣等奏请 在畅春园周围建造房屋,皇父御赐北新花园迤东空地,令臣等建房。”“今臣允祉我买得水磨 闸尔南明珠子奎芳家邻接空地一块,看此地方,距四阿哥建房一带近,且地处现开浚新河南岸, 系皇父游逛之路,地亦清净,无一坟冢。臣望将此建房之地,亦交付佛保,绘制图样,呈皇父 阅览。再目下正值木石雇工贱价之时,预备储物较易。故臣及时谨奏。请旨。朱批:好。"(康 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1996)
清华园宫门
园内建筑(东园清华园)
主善斋 在康熙雍正时期,熙春园中允
社居住的别墅部分建筑数量还较 少,同时并没有周遭的院墙,其 核心区入口大门为三间的穿堂, 后经康熙皇帝御笔题名“主善斋” 并题匾高悬于额之上。后乾隆时 期熙春园改为御园,扩建为五间 房。现在主善斋作为清华大学校 长办公室使用
主善斋
山体格局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总是相伴而生的,“就地凿池,就高堆山”是传统园林 中重要的造园手法,同时也是平衡土方,提高建设效率的重要手段。熙春园平地造园, 引水成湖,凿池筑渠,所产生的土方则就近堆山。I熙春园的土山最高不过十米,一般 高六米左右。山体是熙春园空间分判的重要手段,从整体上看,熙春园由四组南北走 向的山将园子分为三组景区,由西到东依次是西部柳塘园区中部是允祉是别墅所在, 东部是以永恩寺所在的以农耕活动为主的园区。
恰如观畴楼对于东区之意义。两者都改变 了所在园区中建筑的格局从平面走向立面, 同时也为园区增添了新的景观焦点。对云 楼建于后所西北一隅,是一处观景楼。内 可瞰院内秀丽精致,外可观西山夕照一派 苍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云楼也同样 起到了连接院内外景观的作用。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临漪榭 临漪榭是清华大学近春园岛上最大的
园内剖面
动线分析
园内建筑(东园清华园)
宫门 在清朝建筑礼制中,园林的主入
口部分是体现其等级的关键部分, 宗室亲王、郡王的赐园和普通大臣 的赐园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宫门即 是宗室亲王郡王才有的建筑形制。 宫门一般朝北坐南,为门座式建筑, 礼制规定王爷的宫门为三开间。门 内一般设有对景,常为假山石或影 壁墙的。在乾隆朝时期,熙春园收 归入皇家御园,因此宫门显得更为 必要。为了体现院内皇家威仪,强 调其东部建筑的轴线熙春园在建筑 的中路再次设置了一重新的宫门。 乾隆三十三年(1768),熙春园 中部宫门建成,宫门三间,前抱厦 三间,此宫门即为后来所称的“清 华门”
观畴楼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遵行斋 遵行斋是熙春园西区前所的正殿,因此
其规格略大,正面面阔五间,外接游廊。 左右各有两间偏房。通过游廊与其他房屋 庭院相连。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花韵轩 花韵轩位于熙春园前所建筑群西侧,其
最主要的功能是其北侧的戏台。其建筑格 局为后戏台面宽三间,前抱厦一间居中, 道光年间由一间改为三间,外侧环以游廊, 构成方院,以方便观戏。花韵轩的功能在 熙春园中属于休闲观赏性的建筑,与后戏 台相接,南北皆临水,视野坦荡,景色宜 人。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德生轩 德生轩位于熙春园前所中轴南端,北靠
中庭,南面柳塘,为前抱厦三间,主体五 开间的大殿建筑。因其南面临水,因此道 光年间曾更名为“镜水斋”,其功能为书 房。
园内建筑(西园近春园)
松簧馆 松簧馆是后所建筑群中名气最大,同时
也是乾隆最喜爱的建筑,他曾多次在此停 留并留下了许多赞颂的诗句。该馆主殿格 局为面阔五间,有三间后抱厦,左右也各有 跨院,各有六间正房。此处的房屋尺寸较 春可轩略大,也显示松簧馆在后所建筑群 中的地位较高。其名“松簧”寓意听风吹 松林如笙簧之乐,体现出了其园林中浓郁 的艺术气息。
目前“清华园”一词泛指清华大学所在地,包括清末年间清华园、近春园以及其他部分 地区。
Part 1
概况概况
地理位置
熙春园初建于清康熙时期,座落 在北京古老的永定河冲积扇西北 部,清朝时期,这里河湖纵横, 菏麦飘香,景色怡人。康熙二十 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下令 在皇城西北郊建设一处皇家园林, 命名为“畅春园”,这也是京曲 清代皇家园林中建设最早的一处。 其后康熙皇帝经常携众皇子巡游 畅春园,并准其七位皇子就近建 房,便于伴驾。1707年康熙皇帝 第三子允祉选此作为居园,建立 熙春园(清华园、近春园的前 身),今位清华大学范围内。
自此奏章之中可以分析出当年熙春园的选址情况。奏章所言之水磨闸即今清华大学两门以北 的水磨村。奏章内提到此地位于水磨闸尔南,并与明珠子奎芳家邻接。明珠是指当时康熙朝大 学士纳兰明珠,曾是康熙最重要的大臣之一,明珠第三子奎芳所居住的自怡园就修建在水磨村。 按地理方分析,熙春园选址之地恰是现清华校园内工字厅、近春园一带。康熙时期,此处是古 清河故道向北转弯处,地处清河故道和海淀台地、万泉河水系之问,一直被视为建造园林的理 想之地。熙脊园择此地修建,应该说占尽了自然山水地利。
古月堂
园内建筑(东园清华园)
观畴楼 观畴楼位于熙春园北侧方塘以
东土山之上,始建于乾隆年间, 为熙春园收归御园之后在建筑上 的一个重要添补之作。根据苗日 新教授考证,观畴楼整体格局 为:“楼三间,东面房二间,高 台房二间,前接鼓棚二间,平台 一间,石水柱敞厅三间,草方亭 一座。”
观畴楼的建设,改变了园区整 体的建筑格局,使庭院景观从平 面走向立体。同时观畴楼也暗示 着,在熙春园以北,更有百亩农 田的壮阔田园景观可供观赏。因 此,观畴楼不仅是一处观景建筑, 同时其自身也是熙春园内的景观 焦点之一,并起到了连接主园区 与农田实验区之间景观的作用。
出现各种抑视或
俯视视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