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动力流动案例分析共31页文档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劳动经济学 ——劳动动力流动案例分析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劳动经济学案例

产生性别歧视旳根本原因
生理条 件限制
• 男女天生的生理差异
• a.工作年龄 • b.女性有繁衍后代的职责、需要
照顾家庭,增加企业成本。
社会因 素
• a.受教育程度b.传统观 念
• c.外形因素d.主观意识
6
从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分析产生原因
个人偏
见歧视 理论
雇主旳个人偏见
就业隔 离或排 挤理论
将女性限制在十分有限旳就业范围内。 男性以牺牲女性劳动力旳收益为代价而取得 较高旳工资水平。
劳动力市场中旳歧视
玻璃天花板
——美国沃尔玛性别歧视案
1
案例分享
本地时间2023年3月29日,美国最高法院对沃尔玛女员工提交旳性别歧视举 行听证会,以鉴定零售巨头沃尔玛雇佣旳160万女员工是否能够作为一种集 体对沃尔玛提交性别歧视诉讼。
女雇员称工资低难晋升:沃尔玛旳女性雇员称,数年来,她们比相同职位旳 男性员工取得更少旳工资和晋升机会,要求美国最高法院准许她们作为一种 集体对沃尔玛提起诉讼。
9
处理措施
《劳动法》第3条要求:“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 择职业旳权利、取得劳动酬劳旳权利、休息休假旳权 利、取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旳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 训旳权利、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旳权利、提请劳动争 议处理旳权利以及法律要求旳其他劳动权利。”(这 条比较总括,里面涉及了雇佣歧视和人力资本投资歧 视。
《劳动法》第12条要求:“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 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此条法例也 涉及对地域歧视旳限制)
10
总结
耗时23年之久旳沃尔玛女雇员诉沃尔玛性别歧视案,最终以美国联 邦最高法院驳回诉讼祈求为结局。造成歧视旳原因,我们已分析过,其 中老式观念和主观原因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变化旳,所以只有依托法 律制度旳渐渐完善和社会风气旳慢慢转变来处理。
经济学案例分析 (1)

经济学案例分析价格管制的例子1、一套房子的房东把房子出租,在市场自由运作之下,能收到的月租是1000元,然而政府为了让穷人也能租得起房子,强行规定房租只能是800元。
如果你是房东,你将如何应对?答:“钥匙金”、“鞋金”、“签约费”、服务减少,不搞卫生;少提供家具最低价格分析2、案例:最低工资法造成失业问题是否出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观点:最低工资标准会引发失业副效应赞同:市场价格(工人工资),应由市场的供(劳动力) 求(企业)关系调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属于政府人为干预市场(劳动力价格)的行为,短期内也许有利于市场的平衡,长期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工人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就增加,企业的盈利少了,用于再发展的钱也就少了,不理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所以工人的就业也就收到了影响.例如:新劳动法出台,更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执行,加上近些年,不断的提高工人工资标准,广东的许多企业纷纷关闭,转向东南亚等消费工资低的国家.反对: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导向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
政府的干预更能宏观的调控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在理论上,一般只有当最低工资标准过高,违背了经济规律时,才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但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并不高。
3.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从经济学家提出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如果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失业人数增加的理论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展开了实证分析。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得到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会增加失业率的明显证据。
反倒是,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不会降低就业,却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
最低工资增长在有可能减少就业的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促进就业增长。
经济学案例分析 (1)

v1.0 可编辑可修改经济学案例分析价格管制的例子1、一套房子的房东把房子出租,在市场自由运作之下,能收到的月租是1000元,然而政府为了让穷人也能租得起房子,强行规定房租只能是800元。
如果你是房东,你将如何应对答:“钥匙金”、“鞋金”、“签约费”、服务减少,不搞卫生;少提供家具最低价格分析2、案例:最低工资法造成失业问题是否出自曼昆经济学原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观点:最低工资标准会引发失业副效应赞同:市场价格(工人工资),应由市场的供(劳动力) 求(企业)关系调节,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属于政府人为干预市场(劳动力价格)的行为,短期内也许有利于市场的平衡 ,长期却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了工人工资,企业的用工成本就增加,企业的盈利少了,用于再发展的钱也就少了,不理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所以工人的就业也就收到了影响.例如:新劳动法出台,更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执行,加上近些年,不断的提高工人工资标准 ,广东的许多企业纷纷关闭,转向东南亚等消费工资低的国家.反对:1.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导向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
政府的干预更能宏观的调控市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在理论上,一般只有当最低工资标准过高,违背了经济规律时,才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但从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并不高。
3.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自从经济学家提出最低工资制度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种干扰,如果实行最低工资制度,会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从而使失业人数增加的理论后,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纷纷展开了实证分析。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得到建立最低工资制度会增加失业率的明显证据。
反倒是,有研究表明,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仅不会降低就业,却能促进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改善收入的不平等状况,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
最低工资增长在有可能减少就业的同时,也会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促进就业增长。
劳动经济学案例分析题

1.材料:据《三湘都市报》7月22日报道,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
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
报道还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
市场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国企也好,私企也罢,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才是吸引人才的正途。
株洲某集团的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问题: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失的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有社会历史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但是对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流动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经济因素是通过以下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
1)年龄:研究表明,年龄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在其他和要件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①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②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①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②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③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④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
统计结果发现,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是地区性的或是全国性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流动的距离成反方向变动。
统计结果表明,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力数量会随之下降。
①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的机会的信息越有限;②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的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用、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
5)失业率:根据人力资本原理,失业率高的地区,通过劳动者向外地流动,将使流动者的净收益增加。
①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②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经济学案例分析

经济学案例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现象,包括人类的生产、消费和交换活动,以及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的需求。
经济学并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它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下面,我会以几个实际的案例来介绍经济学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有关人口增长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例如,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和消费者。
然而,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在随之增加。
现在,中国政府正在推行可持续发展,这是为了确保未来的资源供应,而不是忽视环境的影响,仅仅为了满足当下的需求。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供求关系和价格的问题。
世界各地的商品价格都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例如,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增加,而供应量保持不变时,价格必定会上涨。
相反的,如果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保持不变,价格必定会下降。
这些变化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市场是由买卖双方的需求和供给来决定价格的。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
通货膨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会导致货币价值下降,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例如,在中国,央行会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大,央行可能会进一步加大联邦基金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个案例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问题。
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是两种对待国际交易的不同立场。
自由贸易主张去除国家间的贸易障碍,以便商品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相反的,保护主义主张通过设置关税和其他限制物品的进口来保护国内产业。
自由贸易主张可以提高全球经济的效率,但保护主义则可能掩盖替代性成本,增加了产业成本。
最后,我想说的是,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它可以解释为何人们会做出某些决策,在政策选择和商业决策方面给出合理建议。
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经济问题常常出现,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探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一、市场需求与供给分析市场需求与供给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能够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进行解释。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通过对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房价走势,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相应的决策。
在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稳定房价,并提供合理的购房补贴。
而在需求过剩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增加房屋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稳定市场。
二、劳动力市场分析劳动力市场是经济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的分析,可以预测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
比如,在当前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经济学可以通过调查和分析,预测未来技能需求的变化,从而指导人才培养和教育政策的制定。
同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可以了解就业率的变化,为政府提供制定就业政策的依据。
三、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工具之一,用于比较各种方案或政策的成本与效益。
在实际问题中,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来评估不同政策的可行性,以及特定决策的风险与回报。
举个例子,假设政府需要决定是否修建一条新的高速公路。
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修建高速公路的成本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来评估修建高速公路的可行性和经济回报。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四、价格弹性分析价格弹性是经济学中用于衡量价格变化对需求数量变化的敏感度的指标。
通过对价格弹性的分析,可以预测市场上产品的需求变化,并根据需求变化调整价格策略。
比如,某个产品的价格弹性较大,意味着价格的微小调整就能对需求量产生较大影响。
在实际销售中,公司可以利用价格弹性的信息,灵活调整价格,以最大程度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
劳动经济学案例

劳动经济学案例在劳动经济学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劳动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劳动者的决策行为。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深入探讨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现实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最低工资法案的案例。
假设某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
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实施最低工资法案可能会导致企业减少招聘新员工,因为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这就引发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劳动者可能因为最低工资的保障而增加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可能因为成本增加而减少用工需求。
这个案例展示了最低工资法案对劳动市场的影响,以及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博弈关系。
其次,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技能培训的案例。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企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会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以提高其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这也会引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整。
经过技能培训后,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可能会导致工资水平的上涨,从而影响企业的用工成本。
这个案例展示了技能培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企业在技能培训和用工成本之间的权衡。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劳动力流动的案例。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人们会根据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不同地区的就业。
然而,劳动力的流动也会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福利的分配。
这个案例展示了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市场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引导劳动力流动和平衡地区发展之间的政策挑战。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劳动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复杂而多变的,需要综合运用供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只有深入理解劳动市场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地指导政府政策、企业经营和个体决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到了1820年,几年前发明的动力织布机经过改进, 到了1820年 几年前发明的动力织布机经过改进, 1820 终于应用于实际生产,替代了手工织布机。 终于应用于实际生产,替代了手工织布机。 • 到1851年,在兰开夏只剩下5万名手工织布工了。 1851年 在兰开夏只剩下5万名手工织布工了。 • 一方面,从事手工织布的15万人失去了工作;但 一方面,从事手工织布的15万人失去了工作; 15万人失去了工作 另一方面,在纺织厂工作的技术工人从1820年的 另一方面,在纺织厂工作的技术工人从1820年的 1820 8.5万增加到1850年的27.5万 8.5万增加到1850年的27.5万。 万增加到1850年的27.5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但工厂最终还是繁荣起来,蒸汽织布机的效率是 但工厂最终还是繁荣起来, 手工织布机的5 手工织布机的5倍,也因此遭到了熟练工人的暴 力反抗。 力反抗。 • 在1811年和1812年,成对的熟练工人冲击工厂, 1811年和1812年 成对的熟练工人冲击工厂, 年和1812 砸坏数百台织布机,当时英国政府出动了1.4万 砸坏数百台织布机,当时英国政府出动了1.4万 1.4 名士兵才镇压住暴动。 名士兵才镇压住暴动。
案例分析
蒸汽织布机与 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在1770年左右,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纺纱技术, 1770年左右 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纺纱技术, 年左右, 这一技术可以生产出强度和质量更高的棉纱, 这一技术可以生产出强度和质量更高的棉纱,而 生产成本却大幅度降低。 生产成本却大幅度降低。 • 人们对物美价廉的棉纱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这使 人们对物美价廉的棉纱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得英格兰的兰开夏郡(英格兰棉织业基地) 得英格兰的兰开夏郡(英格兰棉织业基地)对手 工织布工人的雇用量激增, 1789年的4 工织布工人的雇用量激增,从1789年的4万人增 年的 加到1820年的20万人。 加到1820年的20万人。 1820年的20万人
蒸汽织布机与英国手工纺织者的兴衰
• 请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分析本案例中的技 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术进步对劳动力需
• 这些织布工人大多是妇女和儿童,她们大多以转 这些织布工人大多是妇女和儿童, 包方式在家劳动。 包方式在家劳动。 • 这些熟练的手工纺织者还曾受到过政府的保护: 这些熟练的手工纺织者还曾受到过政府的保护: 政府一度禁止使用效率更高的纺织机器,甚至禁 政府一度禁止使用效率更高的纺织机器, 止机械师移民进英国, 止机械师移民进英国,想以此抑制先进技术的传 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