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

合集下载

浅谈二重证据法在史料研究中的运用

浅谈二重证据法在史料研究中的运用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0Vol.180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的讲义《古史新证》中正式提出来的,是其利用殷墟甲骨、西北简牍、敦煌文书等新出地下资料进行多方向、多层次的大量研究后总结出的治史方法。

在《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王国维先生对二重证据法做了充分的阐释:“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①所谓“纸上之材料”,指古今流传的文献典籍。

他曾按时代先后,列举了他认为可靠或有价值的一些典籍以为例证,即《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传》《世本》《战国策》《论语》《吕氏春秋》《史记》等。

至于“地下之材料”,他认为甲骨文字、金文、简牍等值得信赖。

在《流沙坠简》一书撰写的过程中,王国维先生与罗振玉先生参考《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用以考释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以及敦煌文书等地下之新材料的内容,从而研究古代历谱算术、阴阳占术、汉代政治、戍兵制度以及西北史地等,可谓是二重证据法运用的伊始。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出土和文献研究的持续发展,二重证据法的史料源源不断地充实更新。

地下资料的研究除了甲骨文、金文和简牍,还有出土的历朝各代墓志碑文等,地上文献资料研究范围也随之延展,用地下的出土资料补正纸上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研究者治史的重要方法。

关于女皇武则天的出生地问题,历史研究者就运用二重证据法得以补足纠正。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生平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

关于武则天究竟出生在哪里这个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认为她出生在山西文水(古称“并州”),因为《旧唐书·则天皇后纪》卷六《本纪第六》记载:“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②《新唐书·则天皇后》卷四《本纪第四》也有记载:“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父士彟,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③《资治通鉴·唐纪十六》卷二百《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之下》,亦载:“显庆五年……皇后宴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妇人于内殿,班赐有差。

高中史料学二重证据法

高中史料学二重证据法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索——高一历史教学中“二重证据法”运用初探华师大松江实验高中沈文斌、范丽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姜寨遗址复原图,神话传说,夏文化《诗经》,甲骨文“二重证据法”,就是把“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的互相结合,彼此印证。

这种历史研究法,是王国维先生于1925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教课时提出的,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①而今,我们华师大版高一历史教材在第二分册的第三课进一步强调,并贯彻于整个第一单元中。

这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论由史出,史由证来”的史证意识的平台。

本文以教学中的三个案例,就我们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具体挖掘和运用历史资源,做一探讨。

(一)运用永远不能“开口说话”的考古遗址(物质遗存)为了更好的说明先民们聚族而居,课文在第一页就呈现一幅姜寨遗址复原图(图略)。

那么怎样从考古遗址中提取历史材料的信息,获得有效的证据价值,论证先民们已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首先,引导学生从姜寨遗址复原图寻找表面信息。

老师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什么?”学生回答:“有五个房屋群,分别是一个大房子的四周环有十几个或更多的小房子。

前面有一条大河,村落有壕沟与外界隔离。

”“那么,大房子和小房子各有什么用处?由谁能说明?”老师进一步提问。

此时,学生们的答案就有分歧。

有的说大房子住人,小房子饲养牲口;有的说大房子是地位高的族长或酋长所住,而小房子是一般氏族成员所住;也有同学认为大房子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如祭祀和开会议用。

这时,老师用考古挖掘的事实说话:考古学家发现,在大房子里面发现了可供20-30人同时睡觉的大型的土床,还发现了可供20-30 人同时开伙的大型的连通灶。

但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有其他生活工具和生产工具。

所以,大房子可能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进而老师问同学“这个大房子是归谁所有?”学生回答:“大家所有,集体共有。

”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考古学家发现,在每个小房子中发现能够供3-5个人使用的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用具,请问大家,这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小房子是人住的,而且是一家一户。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法共26页
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使用二重证据 法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

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一):二重证据法

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一):二重证据法

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一):二重证据法导语: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浩如烟海,这些文字记载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

考古学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学者是非常陌生的。

考古学源自西方,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中国考古学的勃兴与王国维极力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关系极为密切。

1. 二重证据法提出的历史背景历史学的不断发展,史料的范围必然要扩大。

传统的传世文献记载固然是重要的历史载体,但是基本上都是间接资料。

早在西汉时期,在孔子旧宅的墙壁里就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所撰写的《尚书》。

特别是西晋时期,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魏襄王墓中发现了《竹书纪年》,这些发掘出来的文献资料有效的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到北宋时,金石学已经有所发展,如北宋著名学者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就是金石学家。

到清代时,随着考据学的发展,特别是乾嘉学派的出现,广泛利用各种资料来考据历史的方法都已经出现。

但是这些考据学的方法与近现代的考古学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竹书纪年》到清末时,考据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同时西方现代的历史学、考古学的理论方法都已经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阳殷墟的发现带动了中国考古学的极大发展,在王国维之前,孙诒让就利用甲骨文论断作为官名,纠正了流传两千多年的谬论,同时著名文字学家罗振玉也利用丰富的甲骨文资料在考证古史上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1913年,王国维在《明堂庙寝通考》中首次提出了“二重证明法”的概念。

他在文中认为自从宋代以后,古代的器物频频出土,这些器物上的铭文,以及由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大量史实,这些史实有很高的可信度和价值,但是周朝晚期、秦汉时的史书也未必不可信,因为这些时代离上古也不算远,秦汉时的史书记载的制度有可能是附会,但其中所记载的名和物是不能作伪的,因此两者不可偏信其一,这就叫做“二重证明法”。

但是这个概念提出以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

王国维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在《古史新证》的总论中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

浅论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应用与价值
考据学到乾嘉时代已臻峰巅 , 这主要依靠小学 的极大进步产生的结 果, 但是考据的材料只限于纸上的文献 间的循环操作 , 国维利用 王 时代的惠予 , 用新的材料突人这种封闭的循环圈, 从而别开生面 , 另 辟考据新境界 , 取得了以往学者沿 旧途径不可能取得 的辉煌成就。 从文献学角度看 , 王国维的“ 二重证据法” 指示文献学新的研究 方法 , 充分利用地下材料 , 利用地下 的文献与文物 , 从而补正传世的 文献。这 又有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用地下材料来证 明传世文献的正 确, 或部分的正确 , 从而校正讹误不确的部分 。二是重视那些 曾被 斥为不雅驯的文献 , 中或有一部分可取真实事实。三是传世文献 其 对于地下材料 的释读 、 证明 , 当是文献学 的又一新途径 , 这也便是互
3 “ 重 证 据 法 ” 价值 与贡 献 二 的
王国维 的“ 二重证据 法” 作为“ , 一新理 念的提 出, 学术界响应者 甚众 , 不仅对疑古之偏颇 有所是正 , 2 世纪 的学术行程也有其影 对 O 响, 同时也是中国现代 学术何 以文学 - ̄最 富实绩 的原 因” , 3 ⑦ 刘梦 溪的这番评论是实事求是的。当然还可以更全面剖析这一问题 。 首先 王国维 的“ 二重证据法” 是对 于传统考据法的超越。传统
名 的敦 煌 学 专 家 。
学讲义 的形式 晓喻世人 , 总论” 王 国维认为考证古史 必须做 在“ 中, 到利用遗 留下来 的古籍 与地 下发掘的新材料相互 印证 ,正 式提 出
“ 1 证 据 法 ” - :
吾辈全 于今 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 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 材料 , 我辈 目得据 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 亦得证 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
然 而 , 国维“ 王 二重证据法 ” 的应用最突 出的是在上古史文献 上, 古史新证” 《 是“ 。 古文新证》 是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 总论”提出 , 著名的“ 二重证据法” 。第二章“ ”举文献材料 皆记禹事 , 而当 禹 , 然 时有学者怀疑 禹的存在 , 故王 国维又 以地下材料 , 铜器 《 秦公敦 》 的 铭文来证 明。 第三章“ 殷之先公先王” 王国维充分应用二重证据法 , , 考证了土、 、 季 壬亥、 王恒等。第 四章“ 商诸 臣” 用二重证据法考证 , 了伊尹、 成戊 。第五章“ 商之诸侯及都邑”用二重证据法考证殷等。 , 《 古史新证》 精义纷呈, 是二重证据法的典范之作 , 在文献学上 、 学术 研究上产生极大影响。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作者:王凤杰刘航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10期关键词二重证据法,历史教学,实践展示,可行性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9-0038-04“二重证据法”是1925年由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时提出的历史研究方法,他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①这里王国维先生明确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的含义,即通过地下考古发掘的材料来与现有的文献资料互证互补来探寻历史之真相。

陈寅恪先生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将“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精当的解读,将其阐释为“用地下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与纸上的文字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异族之书和我国的文献记载相互验证的方法;用外来的观念与固有的资料相互验证的方法”。

②显然,经过陈寅恪先生的阐释,“二重证据法”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关于“二重证据法”在历史研究中是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史学界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不复多述。

我们所关注的是“二重证据法”能否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

本文写作萌发于我指导一名学科教学(历史)硕士生开题之时。

当时我与学生共同拟定题目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研究》,在学生陈述之后,引发了教师的激烈争论。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五名参与开题教师,三名教师对这个题目提出严重质疑,其理由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不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一名教师也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史学方法训练不合适。

但是我认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非常必要,我的反驳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真实的,也需要“二重证据法”来证实其真实性,这正是历史学生命力所在。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形成及其意义

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结束本次访谈时,裘先生表示,“古史辨”派二重证据法作为一种重要的 历史研究方法,将继续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历史学者能 够积极探索和应用这一方法,为推动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二、二重证据法的界定
二、二重证据法的界定
“二重证据法”一般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证据来源相 互印证、补充和说明同一研究对象或问题的方法。这些证据来源可以是文字资料、 考古发现、口头传说等,研究者通过比对、分析这些不同来源的证据,以期更全 面、准确地揭示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真相。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3、重视口述传统:在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等问题时,口述传统往往是一种重 要的证据来源。口述传统不仅具有传承性,还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因此可以与 文字资料相互印证,更好地揭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三、二重证据法的使用规则
4、证据间的关联性:在使用二重证据法时,需要不同证据间的关联性。不同 的证据可能来自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文化背景,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通过 分析这些,可以更全面地揭示研究对象或问题的真相。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文学、 艺术和社会现象的研究。这种方法强调同时使用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来验证研究 对象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基本内容
“二重证据法”的内涵在于,一是运用内部证据,即直接来源于研究对象的 资料,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或社会现象的本身;二是运用外部证据,即从外部 获取的关于研究对象的资料,如历史文献、文化背景等。这种方法的特点在于, 通过对比和分析这些证据,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研究对象的事实和价值。

“二重证据法”的教学应用--以考证“武王伐纣”之年为例

“二重证据法”的教学应用--以考证“武王伐纣”之年为例

㊁ « ㊁ « ㊁ 王伐纣 的文献很 多 , 如« 尚 书» 诗 经» 国 语»
收稿日期 ] ㊀[ ㊀2 0 1 4 G 0 8 G 1 0 基金项目 ] ∗[ ㊀2 0 1 4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 地方高 师 院 校 历 史 学 专 业 人 才 的 古 籍 研 读 和 考 证 , 作者简介 ] 男, 瑶族 , 广西钟山 人 , 广西师范 学 院 政 法 学 院 教 授㊁ 博 士, 硕 士 生 导 师, 研究方 ㊀[ ㊀ 黄鸿春 ( 1 9 6 8-㊀ ) 向: 历史学 ㊁ 学科教学 . ) ; 技能训练研究 ( 2 0 1 4 J G B 1 6 5 2 0 1 2 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立项 项 目 中 国 古 典 研 读 与 考 ] 证方法在历史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桂师院教字 [ 2 0 1 1 2 3号)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1 5 年 3 月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
) V 第3 6卷第2期㊀ J o u r n a l o fG u a n x iT e a c h e r sE d u c a t i o nU n i v e r s i t P h i l o s o h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o l . 3 6N o . 2 g y( p ya
一㊁ 文献中的 武王伐纣
中国历史文献 教 学 中 重 点 讲 授 的 内 容 . 记 述 武 « 逸周书 » 和« 史记 » 等, 教师可以挖掘和提炼这些 文献的重要内容 来 丰 富 课 堂 教 学 , 并围绕这一历 史题材进行研读古籍和考证方法的训练 . 例如 : « 诗经 ������ 大明 » 描述了武王率军抵达牧 野 的 1. 状况 : 牧 野 洋 洋 , 檀 车 煌 煌, 驷 騵 彭 彭. 维 师 尚 父, 时维鹰扬 . 涼 彼 武 王 , 肆 伐 大 商, 会 朝 清 明. 周师装备精良 , 将士精神抖擞 , 皆有以一当十的斗 商兵虽然数量众多 , 却无战心 . « 尚书 ������ 牧 誓 » 比较完整地记载了 武王伐 2. 纣 的始末 : 时 甲 子 昧 爽 , 王 朝 至 于 商 郊 牧 野, 乃 志 . 殷商之旅 , 其会如林 , 矢于牧野 , 相比之下 , 武王伐纣 是 商 周 历 史 巨 变 的 转 折 点 , 也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学 中 使 用 二 重 证 据 法
如 何 在 历 史 与 社 会
长兴古城中学 温秀珍
目 录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三、教学关键问题建议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追求真实历史的需要
由于受立场、视野、个人情感的好恶以及政 治因素的干扰等,历史学呈现给人们的历史不一 定是真实的,认识也未必是准确的。 一堂值得称道的历史课的根本诉求就是求真, 在课堂上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就是一堂历 史课的真谛所在,二重证据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史 证意识,追求真实的历史。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二重证据法”,就是将“地 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 二者互相释证,即把发现的史料与 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 法。
综合探究三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
探寻丝绸之路
探讨:丝路何以通畅?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
寻访:汉代丝路古镇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1.文献资料与文献资料的互证 (1)中外文献互证 (2)古史文献互证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中外文献互证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 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 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 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 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季羡林
古史文献互证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 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与社 会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 解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二重证据法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 新授课 综合探究课 复习课 活动课
二、教学关键问题解决
2.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的互证 (1)文献资料与遗址的互证 (2)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三、教学关键问题的建议
必须选择适合学认知水平的史料 “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 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 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 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是适应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讲究运用新课改的理 念、理论、思想与观念,尤其在于如何以学生为本、转 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但是历史课堂教学是围绕历史来 进行教育教学的,必须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即历史学科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具体历史知识,而且还蕴 含着历史的基本理论,像历史观与历史研究方法等。
一种防御的性质……”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敦煌烽火台
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
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
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资治通鉴》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扬场图
牧马图
耕牛图
龟兹妇女采桑图
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三、教学关键问题的建议
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生活经历的史料
龟兹妇女采桑图
三、教学关键问题建议 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关键 比较性阅读(不同版本的书) 辨析史料的能力(可靠性如何) 多维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换角度看) 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是真的吗?)
谢谢大家 !
中外文献互证
池田大作问历史学家:“如果可以选择, 你想出生在哪个国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 因比曾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他愿意出生在1世纪的中国新疆。
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开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
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
文献资料与遗址的互证
“(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 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 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 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
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
“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 百国千城,莫不款赴,商 胡贩客,日奔塞下 ……西 域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 疲于送迎 ”。
——《洛阳伽蓝记》
驿使图
文献资料与文物的互证
《敦煌飞天》 “伊吾之西,波斯以东,朝贡不绝,商旅相继”。 ——《唐书》
山海舆地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