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2

202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2.(有答案)1.积累运用(10分)1.(5分)按题目要求填空。
1)___来,而无车马喧。
(___《饮酒》)2)“家住___,人在___”,出自北宋词人___的《青玉案·元夕》。
3)《琵琶行》中,描写乐曲奏完后众人依然沉浸其中的场景的两句是“欲弹琵琶马上催,又恐琵琶声催泪”。
2.(2分)下列选项中,用语恰当的一项是()B.___外出旅游开阔了视野,赞叹大自然的美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3.(3分)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最合理的一项是()作为乡土中国口传文化的一个枝蔓,曲艺是更是有着整套自觉遵循的演观规则的“自律的艺术”,在雅俗之间游弋。
二、阅读(70分)4.(16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___的质疑1917年,纽约正在酝酿一个大型独立艺术展。
法国艺术家___把一件从器皿店购得的陶瓷小便池送到展会。
这件被命名为《泉》的作品,是作者刻意寻来的批量生产且“从任何审美角度来说都没有吸引力的东西”。
它的到来掀起了一场艺术风暴。
在传统观念中,艺术是独特的,应该看上去是美的。
___用自己的行动对惯性的看法提出了质疑。
自此以后,艺术并不只是追求表现崇高的美、和谐的美,现代艺术打破了古典艺术的壁垒,拓展到了诸如荒诞、颓废、反讽、神秘等范畴。
那么,从现代美学的视野来透视,究竟该如何看待艺术呢?美学上对艺术的讨论,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艺术是一个总体性的种概念,其中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属概念,比如艺术品、艺术家、欣赏者等。
在这方面,美国当代著名学者___提出了一个艺术四要素理论。
他认为,艺术这个方程实际上包括四个基本要素:世界(指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世界或情感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
他用示意图来加以说明:在这四个要素中,___并不看重“作品”本身。
对于他来说,作品不必是某种精湛的技艺或美感的表现,而是一种观念的表达。
艺术家的作用是发掘和表达这种观念,欣赏者的作用是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
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下学期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阅读部分80分,写作部分7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2. 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是亦不可以己乎?___________ 。
"鱼我所欲也》)(1分)<2) " ________ ,双照泪痕干”出自杜甫的《—(2分)(3)《水调歌头》中,苏轼面对眼前景物无端发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踏莎行•郴州旅舍》中也有类似的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2分)2. 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小王好强,常常通过批评别人展示自己的高明。
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醍自己,以卜.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 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C. 智者千虑必仃•失.想者千虑必有•得。
D.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古代史书_____________ ,即使是规格庞大的书,也会 _______________ 。
例如,《史记》 ___________后世许多虻传休史书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所以我们不要把每篇记载萍立起来看。
0)体现出篇章与篇章之间彼此关联的精神②对材料如何叙述得更合理花了很多心思③把同一人的事迹分到不同篇章错综互见A, 碗② B.①C. dXD® D.②®(D二阅读(70分)(-)阅读下文,完成3-7® (16分)论典故词的词义特征①典故诃在汉语诃.舟pg玳一军.除构词等有别于汉语普通诃外.词义也有明显特征。
②目前出版的典故辞书对典故诃的幌念认识并不统一。
2020年上海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2)“_______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出自诗人__________的《登快阁》。
(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运用比喻暗示报国无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小明一心读书,不愿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
以下选项中适合用以劝说他的是()。
(2分)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下列选项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汉字字体演变的界限,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汉字的历史上,大篆和小篆、篆文和隶书都有同时通行的阶段,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者的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我们讲字体的发展,只是通过一种字体的典型形态来分析它们的整体差别,很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确定字体产生的准确时间B.把握字体演变的整个过程C.区分不同字体的字形变化D.解释各种字体的演变规律【答案】1.(5分)(1)回也不改其乐(2)万里归船弄长笛黄庭坚(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2.(1)(2分)D (2)(3分)A【解析】1.此类题目考查的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诗句,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应牢记考纲内规定的古文篇目。
本题中应注意个别易错字。
平时要多记诵古诗词和文言文,熟练掌握。
默写时要注意所给的限制性条件,如诗的题目、词牌名、曲牌名等。
第三句为情景式默写,在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报国无门”,题目要求是暗示的句子,自然就得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A选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意为保护一个国家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苍生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题干不符。
上海市部分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积累运用专题

积累运用专题奉贤区一、积累运用(10分)1.填空。
(5分)(1)何时倚虚幌,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2) _________________,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________》)(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其中第二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B.蜂蜜和蜜蜂两词虽然只是语序不同,俱它们指的是迥然不同....的事物。
C.回顾这近30年的教研生涯,我真有一种忝列门墙....的感觉,感觉我不配做钱老师的弟子。
D.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家用产品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明日黄花....。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打开微信,我们每天都面对那种“鸡汤”,其实“鸡汤”就是散文的一种,它的受众最广泛。
由此,一种“公号体”散文应运而生,一种以3000到5000字的篇幅来表达感受、观点的文体已经确立。
它浸润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陷在这样的文字里。
即使我们非常不愿意承认,但也要面对这一事实,__________。
“公号体”带给我们的动辄十万加的阅读量的变化,更带给我们文学观与情感方式的变革。
①大众关于散文的审美体系和经典标准已经发生改变②微信时代隐秘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审美方式,以及情感交流③也在转变传统散文文体的声音、腔调和语词④“公号体”散文在打破陈规,它转变着读者的思维方式A.④①③②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双照泪痕干(2)可堪孤馆闭春寒;郴州旅舍(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选择题(5分)(1)C (2)B宝山区1.按要求填空。
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已审阅)

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分)(2)吾尝跻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劝学》)(2分)(3)人们经常用《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当代各类聚会活动的盛况。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读书总是不求甚解,浏览一遍便抛诸脑后。
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解他,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C.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小明爸爸招待上门拜访的同事,以下是句话中用于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欢迎光临寒舍。
快请坐,先喝杯茶吧。
B.既然盛意难却,这份礼物我就笑纳了。
C.之前临时爽约,给你添了麻烦,深感遗憾。
D.今后你有困难尽管开口,我一定鼎力相助。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
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
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来源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
上海市普陀区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二模)语文(有答案)

2019 学年度普陀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2020.6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为150 分,其中阅读部分80 分,写作部分7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
2.学生答题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积累运用(10 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 分)(1)人不堪其忧,。
(《论语》)(1 分)(2)“,此心吾与白鸥盟”出自诗人的《登快阁》。
(2 分)(3)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运用比喻暗示报国无门的句子是“,”。
(2 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 分)(1)小明一心读书,不愿参加课外社会调查活动。
以下选项中适合用以劝说他的是()。
(2 分)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C.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D.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下列选项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汉字字体演变的界限,有时并不是泾渭分明。
在汉字的历史上,大篆和小篆、篆文和隶书都有同时通行的阶段,彼此之间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者的界限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我们讲字体的发展,只是通过一种字体的典型形态来分析它们的整体差别,很难。
A.确定字体产生的准确时间B.把握字体演变的整个过程C.区分不同字体的字形变化D.解释各种字体的演变规律二阅读(70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 题(16 分)杜诗何以为“诗史”①杜诗何以为“诗史”?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因为杜诗“善写时事”,具有“实录”的特点。
这一解释对杜诗的理解过于简单。
宋人胡宗愈认为杜诗详陈个体经历、抒发主体情志,而读者却可以从诗人的“一人之诗”了解“一代之史”。
这个看法显然更为注重诗人自我记述和主体表达对“诗史”的意义。
问题是:个人化、主观性的“一人之诗”,何以能呈现公共化、客观性的“一代之史”?②早期的诗论家,在讨论诗人的个体抒情与时代社会的联系时,往往从儒家诗教观“观风知政”的角度来认识。
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2020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
⑴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亦足以畅叙幽情。
()(《兰亭集序》)⑵王国维在《______》中借用了柳永的词句“_____,_____”来类比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必经的第二境界。
【答案】 (1). 一觞一咏 (2). 王羲之 (3). 人间词话 (4). 衣带渐宽终不悔(5). 为伊消得人憔悴【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作家作品要正确对应,不要张冠李戴。
注意关键字“觞”“羲”“词”“消”“憔悴”等字词的写法。
【点睛】答好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题,要注意平时积累。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
写时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文学常识题要关注作家的时代、风格、地位、主要成就及代表作品。
答题要看清要求,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根据所给语境搜索所需内容。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选择。
2016年,由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领衔的“中国深部探测技术”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黄大年对他的团队成员说:在“巡天探地潜海”领域,我们一直在跟跑;经过5年的努力,我们进入了并跑阶段。
要达到领跑水平,我们更要戮力同心,沉下心来做研究。
常常有队员拿实验报告来向我(),或发来论文让我(),不时能看到你们的(),我很欣慰,也很骄傲。
目前我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从并跑到领跑的路还很长,“_____,_____”,我们任重道远。
⑴按顺序填入括号的词语,用语贴切的一项是A.请示指正不经之谈B.垂询斧正不根之论C.请教斧正不易之论D.咨询指正不刊之论⑵填入画线处的句子,合适的一项是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2020-2021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语文卷(答案详解)

【最新】上海市普陀区高三4月质量调研(二模)语文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①《解放日报》记者龚丹韵:玛雅人2012的末世预言已经流传很久,后来美国科幻大片让它全球闻名。
在【最新】新年来临之际,东西方都在关注一个共同话题:,现在,连科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科学解释和研究理论层出不穷。
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众会对末世预言如此感兴趣呢?②《新发现》杂志主编严锋:可能是古老的恐惧和新的忧虑结合起来了。
③古代一直流传着关于末日的各种神话。
玛雅人的预言,是根据他们的历法得出的,现在已经有人试图从科学角度做出解释,比如说那天正好是各种天体运行到某个位置,造成了南北极的互换倒置。
听起来可怕,但是他们没有完全告诉人们的是,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其实南北极已经倒置过几百次了。
一些现象好像特别吓人,但是如果把它完全说穿,也就不吓人了。
又比如常常和末日论相关的几颗星连成一线的现象,每年都会出现,如果几星连珠代表凶兆,那我们早已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了。
比较有趣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出现过末日预言,只留下“杞人忧天”的成语,带着否定意思,可能与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不知生焉知死”的乐观精神有关。
但不管怎么说,人类从文明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着对末日的恐惧心理。
而今天旧的恐惧没有完全消灭,新的技术恐惧又和它叠加在一起。
④龚丹韵:新的忧虑究竟是指什么?⑤严锋:科学让我们发现,地球比过去认为的要脆弱得多。
比如说,科学家一直担忧小行星撞击地球。
6500万年前就有一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落到地球,它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原子弹,恐龙可能就因此彻底灭绝。
有人说,谁知道哪一天这样的景象又会重现?还有科学家提出了“量子真空坍缩”,认为某种状态下世界瞬间就会完全消失。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物理学家拉斐尔•布索甚至说,时间可能将在35亿年后停止……这种担忧不是出于神话和神秘主义,而是与科学发现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018.4一积累运用(10分)1.按题目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分)(2)吾尝跻而望矣,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劝学》)(2分)(3)人们经常用《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当代各类聚会活动的盛况。
(2分)2.按题目要求选择。
(5分)(1)小明读书总是不求甚解,浏览一遍便抛诸脑后。
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解他,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A.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B.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C.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小明爸爸招待上门拜访的同事,以下是句话中用于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欢迎光临寒舍。
快请坐,先喝杯茶吧。
B.既然盛意难却,这份礼物我就笑纳了。
C.之前临时爽约,给你添了麻烦,深感遗憾。
D.今后你有困难尽管开口,我一定鼎力相助。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3-7题(16分)①截至2013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38个。
梳理以往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保护、开发以及利用,如乌丙安等(2010)从宏观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法进行了细致的介绍,王巨山(2011)则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应当进行旅游开发的问题。
②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不能发现和理解他的历史性、稀有性和民族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的测量则更能体现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性。
传统研究的样本量都基于抽样调查或者更为有限的资料;大数据的应运而生,为跨时空的国际知名度研究提供了条件。
③我们使用基于英语书面语言语料库中提及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词频统计研究方法,研究中所用到的300年来的书籍数据来源于最新版谷歌图书语料库(共811万种英语书籍)。
考虑到每年书籍及书籍词汇总量不一,本书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的“词频比例”,即其在海量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与海量书籍中全体单词总量的比值,来代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在该时段内的文化影响力。
④从统计结果来,1700-1800年间仅有皮影戏和妈祖被少量提及。
1900年以后,其他项目才被普遍提及,京剧、书法、端午节等词汇被提及的频次都有明显上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国前后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起伏,最为明显的是,妈祖和京剧在建国后都出现了骤升的较高梯次。
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妈祖在1960年左右出现了300年来的最高峰值;京剧在建国后的知名度也有巨大提升,在196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后明显波动下降,并在改革开放后显著上升,直至1981年左右达到300年来的最高峰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管整体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仍有例外。
皮影戏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呈现了相对降低的态势。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它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774年,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日后做了皮影戏演出。
直至清代后期,由于政治原因,皮影戏遭到了禁演和查抄;“文革”时,皮影艺术又再次遭到了“破四旧”的噩运。
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虽有复苏的社会环境,但在当代多元化、高科技化的大众流行影视等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令人惋惜。
⑥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提升。
在机械化电子化的时代,针灸、书法和雕版印刷并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殆尽,反而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这和跨国交流的密切化相关,也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有关。
中国的文化自觉是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渐悟过程。
在科学技术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全球化趋势以及以西方当代文化为代表的“强势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处于濒危状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未来世界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较量,也将是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最核心的话题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最能体现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自觉意识觉醒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
比较中国非遗项目国际知名度的变化,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关系。
⑦另外,我们还发现,青海热贡艺术,西安鼓乐等12个非遗项目在本文研究所使用的300年书籍大数据中并无体积。
虽然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的项目数量目前排位世界第一,但有近1/3国际知名度还很低。
对他们的宣传极为不足,其中有陆巷尾属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项目发展冷热不均的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节选自《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3.第④断空行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2分)A.这些起伏变化或多或少都与20世纪动荡中的中国命运有所关联。
B.这些起伏变化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国家定位息息相关。
C.这些数据有力地展现了中国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
D.这些数据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名度的提高依赖于国家实力提升。
4.对第⑤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证明外国艺术家对皮影戏有着持久的兴趣。
B.介绍皮影戏在国外宣传推广的形式和过程。
C.表现平影戏作为非遗项目跨越中外的魅力。
D.解释皮影戏知名度在18世纪处于高位的原因。
5.第⑦断多次列举数字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6.综观全文,概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分析”课题研究的意义。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知名度排名”采用的量化统计方法是否严密?请对此加以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1题(15分)隐身树甫跃辉①我记得它们,那些隐身的树。
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我记得它们站立的土地,沟渠边、小山坡、竹林旁,或旧屋后。
我也记得风吹过它们的样子,它们开花的样子落叶的样子。
当整个村子在变迁,房屋拆了建新的,人老了死了出生了长大了离开了到来了住下了,它们沉默着,渐渐藏身隐匿之地。
但我仍然记得它们。
②最先隐身的,是大院子里的桃树。
那是很老的一棵桃树了,在我家的东北边,通往邻居家的路边。
春天开很密集的粉色花朵,夏天里密集地结出桃子,初秋桃子密集地成熟。
无论满树的花还是满树的果,都让人担心,桃树要被压塌了。
我记得,奶奶会在桃树下纳凉。
那桃子是什么味,却早忘却了。
不知道在一个什么日子里,斜对面的邻居家修路,砍掉了它。
③接着隐身了的,是我家后院的两棵银桦树。
它们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高的树。
走在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望见它们。
竹林已高出两层楼的瓦屋,它们收紧枝桠像是抱紧了手臂,高高地肃立在竹林之上,真似乎要插到云霄里去。
④它们给我的最大快乐,是上面不知何时有了个硕大的鸟窝。
春末夏初,两只老鸹绕着高高的银桦树飞上飞下。
你见过老鸹在天上飞么?天蓝透了,闪亮的白云缓缓走动,老鸹展开它们黑而亮的翅膀,不紧不慢地飞,不时发出响亮的一声:“哇——”它们视域下的村庄,愈发静寂了。
⑤一声一声,嘹亮,孤独,庄严。
⑥银桦树热闹起来了。
当老鸹飞近,一个个小脑袋探出头,数一数,一只两只三只……最多时候,同时出现的有四只还是五只?鸟窝离我们至少三四十米远,要看清初雏鸟并非易事。
但我们每天回家,必然要站在后院里仰头看上半晌。
⑦不知过去多久,雏鸟们长大了,老鸟们带着它们围着银桦树飞啊飞;又不知过去多久,小鸟们飞得不知踪影了,两只老鸟仍绕着银桦树飞啊飞。
漆黑的身影,补丁一样打在天上。
⑧两棵银桦树是忽然被砍倒的。
它们实在太高,不可能直接从脚下砍倒,只能从树梢砍起——先砍掉枝桠,再从上往下一截一截砍掉主干。
后来听大人说,邻居家是以一千块钱的价格卖掉它们的。
那两只老鸹莫非预料到两棵树的命运?早两年它们便飞走了。
⑨再也看不到它们了,那高耸的身影。
站后院朝南望,空落落的天让人不习惯。
⑩时间似乎在加速,更多的树列队走向隐匿之地。
?紧接着加入隐身队伍的,是水井边的几棵柳树、石榴树,邻居后院的一棵李子树,我家后院附近的两棵银桦树,田边的一棵桃树。
然后,是菜地边的一排长期充当篱笆的树——是些什么树呢?是几棵桃树、一棵酸木瓜树、一棵柏树和一棵枇杷树。
那棵枇杷树还年轻,别的树是有些年岁了。
桃树已经很少再结果;酸木瓜树更是,枝干老硬虬结,每年不过聊以自慰般开几朵红红的寂寞的小花。
柏树呢?从老屋我那间房的窗口,刚好能望见它。
夏日忧愁的雨雾里,它静穆地立着。
奶奶信佛,我曾经爬上柏树,给奶奶折下树枝,晒干了舂碎,让她当做香面带去寺庙。
奶奶老得不能出门了,不再到寺庙去了,它也就再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了吧?反正这么些树,三两天给砍光了。
?接下来呢?时间继续着吞噬一切的习性。
?后院边上的邻居家从外地回来,要盖新房了。
他们决定,要砍掉我家南边的一片竹林,还有竹林边的几棵树:狗骨头树、洋草果树和苦楝树。
?多少个日子,正午的时候,太阳总要把那棵三四层楼高的洋草果树的影子投到后院,正晒着的衣服,完全给遮挡住了;又有多少个日子,大风吹起来,小小的小小的紫色花朵,忽忽悠悠地,飘到院子里来了。
让小时候的我觉得有点儿可惜的是,那么秀丽的花,最后结出来的果是有些傻气的,圆乎乎的,黄暗暗的,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