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教育发展策略-国际经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及启示从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义务教育进入一个分层分化的时代,城市的义务教育水平明显高于农村,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平等发展,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有效地完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国外经验表明,政府首先应向城乡实施有效的资源分配政策,实现财政投入的均等发放,把政府的主要资源通过教育的学校组织形式,继而通过课程、教学和硬件设施等向学生及家庭发放。

同时改变义务教育支出模式,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落实义务教育资金均等分配。

其次,重视义务教育质量建设,增强城乡教育相对公平性。

在保持义务教育统一标准的同时,可以实行差异化管理,按照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实行区域性教育配置,加大财政和物质资源的投入,坚持教育的质量优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有效的教育评估机制,落实对教育质量的多元评价,使之做深、到家,达到公平的效果。

此外,在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招聘方面,有必要按照差异性进行定位,把握性价比,安排更合理高效的教育投入,给乡村教育营造良好
教师队伍资源环境,同时在城市视角梳理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创造更
多机会让人才留在城乡义务教育一线,更好地把握教育发展者,从根
本上促进城乡教育平等发展。

通过以上经验及启示,中国政府正在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活动,实行“协调一致的义务教育大原则”,建立国家义务教育统
一和公平的政策体系,优先考虑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均衡,提高教育质量,以更广泛的发
展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策略研究一、背景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农村教育现状和问题1. 教育资源短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城市地区短缺,教师素质和教育设施水平相对较低。

同时,城市教育机会吸引了众多优秀的年轻教师,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普遍老化。

2. 教育规模不足农村地区学校规模较小,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由于学生数量较少,多数学校不能提供多样性的教育资源。

此外,农村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着学校停招、并校和撤校等问题。

3. 师资流失由于农村教育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不少优秀教师选择到城市或私立学校工作,导致农村地区教育师资缺失。

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差,许多教师不想长期在农村教育工作。

4. 学生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学生数量不断减少。

此外,农村地区学生流失也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短缺。

三、发展策略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针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

政府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补助等措施,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水平。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教育资金的平衡配置、设立农村教育特别资金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2. 提高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针对农村地区学校规模不足的问题,政府应采取措施建立多级学校网络体系,加强各级学校之间的协作,提高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

此外,政府还应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3.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为了遏制师资流失的问题,政府应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可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提高农村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有力地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增加,同时也伴随着乡村人口流失和乡村经济的转型。

这些变化不仅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乡村教育产生了重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产生的影响1. 资源不均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教育资源的积累和投入远远高于乡村地区,导致教育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不均衡分配。

城市的大型高等学府、学术交流会议和高科技企业等都是城市教育资源的集中产物,而乡村地区缺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匮乏,难以满足乡村学生的需求。

2. 师生流失城市人口的不断流入和乡村人口的不断流失,导致乡村教育面临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育工作者队伍的不完整。

“大城市、好学校”成为不少家庭的首选教育模式,对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同时,乡村教育设备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也难以留住学生。

3. 教育质量不稳定城市教育管理机制相对完善,学校规模较大,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教师队伍,相对于小型乡村学校而言,更容易保证教育质量。

乡村学校普遍面临教育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常见的是教师流动性大、教学设备落后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进一步影响到了乡村教育的质量。

二、对策探讨1. 均衡教育资源投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并将投入重心集中在提高小学和初中的教育资源上。

同时,政府可以利用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2. 建立良好的师资培养机制乡村地区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建立良好的师资培养机制,逐步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他们在乡村地区长期工作,使教育工作者队伍更完整、更稳定。

3. 推动乡村教育改革政府可以加强对乡村教育的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介入乡村教育事业,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使乡村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人口减少和乡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叠加,乡村生源逐渐减少,使得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乡村小规模学校面临着办学条件薄弱、师资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这又加剧了乡村小规模学校规模的缩减,甚至导致学校关闭。

因此,为了提高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使城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

这对为乡村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许多国家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上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我国现阶段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01转向“乡村取向”的教育关注随着教育公平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城乡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得到了深刻的关注。

乡村教育由于办学规模、入学人数和地理位置所构成的挑战将乡村学校置于经济和教育的不利地位,使得乡村学校很难筹措到用以提供义务教育以外的额外项目、招聘和留任教师、维护学校基础设施的教育发展资金。

乡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设施也远远比不上城市学校。

随着学校规模的缩小,乡村学校失去了资源应变的能力,在项目选择上就更加有限,乡村和偏远地区学校这些方面的教育劣势,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1]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匮乏对乡村学生的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极大的教育不公。

随着乡村教育发展逐渐步入公众视野,成为当前教育公平研究的热点问题,已经有诸多研究者通过城乡学生学业水平的比较研究探寻乡村教育发展、乡村学生发展的问题。

詹姆斯·H.·威廉斯(James H. Williams)根据2000年的PISA数据研究了24个工业化国家15岁乡村学生成就的跨国差异。

研究发现,有14个国家的乡村学生的数学分数低于城市学生和中等规模区域的学生。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

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经验与启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乡村振兴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目标。

然后,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国外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分析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于我国的乡村振兴实践中。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国外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与案例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面临着乡村振兴的任务。

这些国家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

以下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国外乡村振兴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因此,其乡村振兴策略特别注重挖掘和发扬每个村庄的特色。

通过“一村一品”模式,每个村庄都致力于发展和推广自己的特色产品或文化,从而吸引游客和外部投资。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德国在乡村振兴方面实施了“村庄更新”计划,该计划旨在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高乡村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口回到乡村。

通过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德国鼓励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法国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计划”,旨在保护和振兴乡村文化,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该计划注重乡村景观的保护和修复,通过政府补贴,鼓励农民进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也支持乡村手工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每个村庄的特色和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应该扮演重要的引导和支持角色,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教育机构逐渐完善,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有效优化和利用。

本文将总结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一些启示,以期为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政府大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在农村地区修建一流的学校设施,引进优秀的教师队伍,并提供必要的教育教材和设备。

这种积极的投入和资源优化,有效提高了农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启示: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确保投入的资金能够真正落地,用于提升教育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

同时,政府应当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村学校能够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

二、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二是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学校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等措施,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同时,学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启示: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学校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三、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三是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

农村地区积极引进优秀的教育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同时,通过定期培训和专业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启示: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经济激励,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农村从教,并鼓励教师参与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四、推进信息化教育,拓宽学习渠道农村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之四是推进信息化教育,拓宽学习渠道。

农村学校逐渐引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城镇化进程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对乡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这对乡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乡村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对策。

首先,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师资流失的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教育师资流失严重。

年轻有为的教师纷纷离开农村,选择到城市中的学校工作,给乡村教育带来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这导致乡村教师素质整体下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城镇化进程导致乡村学生流失。

农村地区的学生纷纷选择到城市读书,对乡村学校的生源造成了极大打击。

乡村学校的学生数量减少,规模缩小,给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带来了困难。

乡村学生的流失也导致教育资源再分配不均,城市学校的优势更加明显。

再次,城镇化进程对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也带来了挑战。

乡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实验室、体育场地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学校的硬件条件明显提高,而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巨大差距。

对于城镇化对于乡村教育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对策来应对。

首先,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当增加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乡村教育的教师工资水平,改善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

此外,鼓励社会力量来到乡村教育岗位工作,提供一定的补贴和福利,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

其次,加强师资培训和交流。

针对乡村教育师资素质下降的问题,可以组织教师培训班和研修活动,提供系统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同时,鼓励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交流和支教,提高乡村教育师资水平。

再次,加强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教育合作机制,促进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使乡村学校能够借鉴和吸收城市学校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可以推动城市学校和企业等社会力量赞助乡村学校的建设,提供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最后,加强乡村教育的综合。

乡村教育应该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提供与乡村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城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而农村教育作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之一,也受到城镇化进程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对农村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一、教育资源倾向城市的流失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锐减。

由于缺乏学生,许多农村小学被迫关闭,导致农村学生的学习机会减少。

同时,教育资源在城市聚集,城市学校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农村学校往往无法与之相比。

这种教育资源倾向城市的流失,使得农村教育面临较大的困境。

二、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优秀的教师也随之流向城市,留在农村学校的多是一些条件较差、待遇相对低的教师。

这导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同时,农村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也相对有限,这更加限制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

三、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城镇化过程中,农村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

一方面,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不足、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难以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县城或乡镇中的重点学校相对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不平衡状况。

四、城镇教育的吸引力城市教育的优势和吸引力使得农村学生和家长更倾向选择到城市接受教育。

城市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教学手段较先进、教育环境较优越,这吸引了不少农村学生及其家长的目光。

城镇化进程使得农村地区年轻人口迁往城市的数量增多,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学生的流失现象。

五、城镇化给予农村教育的机遇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影响不仅是负面的,它也给予了农村教育一定的机遇。

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多,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的互动也增强,城市教育资源有可能借助城镇化的推动向农村辐射,帮助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乡村学龄儿童随之减少,乡村小规模学校越来越 多。目前,很多乡村学校还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 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面I临 着很大的困境。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乡村儿童 们的成长和发展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保障乡 村儿童都能就近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目前我 国乡村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其他 国家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我 国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具 体来看,这些国家采取的乡村教育发展策略主要 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 13JZD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跃雪,女,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邬志辉,男,东北师范大2016年第3期 (总第314期)
了乡村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特点。自1997年起,印 度偏远乡村的教学点以每天增加20个的速度迅 速覆盖各个居住点。2005年,全国12.9万个“非正 规教学点”为540万名学龄儿童提供教学服务,这 使得“非正规教学点”成为乡村学生接受基础教育 的主要方式之一。po]柬埔寨的“非正规教学扩展计 划”(Non—formal Education Expansion)与印度的“非 正规教育”计划十分类似。该计划的主要目的也是 为乡村的失学、辍学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复学的机 会,为他们提供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和学习资料, 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教育需求。[111
在乡村社会,由于人口密度较小、居住分散, 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来满足所有乡村儿童就近入 学往往存在一定困难。印度、柬埔寨等国政府在乡 村地区大力开展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 简称NFE o印度政府在《国家教育政策》(National
Poliey
on
二、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乡村学校协同 发展
Headship)和共同治理(Sharing Governance)。同美 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也在许多地区建
一16一
万方数据
No.3.2016
比较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General No.3 14
2016年第3期 (总第314期)
一、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乡村学校办学 条件
一个学校的办学条件是提升教育水平的物质 基础和重要保障。乡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规模学 校普遍面临着办学条件比较差的问题,这已成为 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短板。印度政府于1987年实施 了“黑板计划”(Scheme
of Operation
Blackboard,简
称OB),由中央政府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及校舍、 操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各邦政府也增加配 套的教育投入。印度的《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加入 “黑板计划”的每所乡村小学至少要有3间符合标 准的教室,即配备基本教学设备的教室。这些设备
习进修假期。在这一年的假期里,乡村教师和校长
四、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乡村教师队伍 质量
世界各国的乡村学校都普遍面临着难以吸引 和稳定优质师资的困境。各个国家都在努力尝试 以更好的激励来提升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以 达到吸引和稳定优质师资的目的。这些激励办法 主要表现为货币性的奖金或补贴等形式。 柬埔寨政府为乡村教师设立了“艰苦岗位津 贴”和“复式教学津贴”。“艰苦岗位津贴”额度约每 个月12.5美元。如果是在官方指定的29个偏远学 区工作的乡村教师每月另外还有15美元的津贴。 在柬埔寨,约有20%的教师在从事复式班(multi—
No.3.2016 General No.3 14
比较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6年第3期 (总第314期)
●教育政策研究
城镇化 背景下 乡村教育发展策略: 国际经验与启示①
李跃雪,邬志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着学生大量外流、学校大量撤并等诸多挑战, 如何保障乡村儿童就近接受有质量的教育是乡村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从国际 社会来看,支持与发展乡村教育的主要策略有: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共享教 育资源,实现乡村学校协同发展;开展非正规教育,提供灵活化的乡村教育;健全激励机制,提 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重视学生资助,让乡村学生获得充足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乡村教 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系列启示:大力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全方位支持乡村学校教 师发展,有针对性地为乡村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教育;乡村儿童;国际经验;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16)03—0015—06
比较教育研究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No.3.2016 General No.314
包括黑板、地图、图表、玩具、书籍等教学必需物 品。政府还明确要求每所小学至少要配备3名教 师,并要求尽早实现每个班级都配有1名教师。[1】 为了确保乡村学校教育经费的充足,澳大利 亚政府设立了“专项基金”支持乡村学校发展。在 划拨这笔经费前,各州政府要对乡村学校的办学经 费进行评估,包括复式教学(Multi—grade teaching) 所需的费用、教室、可移动的教学设备和办学成本, 然后再确定教育投资主体(中央政府、州政府、非 政府组织、国际社会的援助以及家庭)各自的投资 额度。[2]2000年,美国政府也颁布了一项专门针对 乡村教育的拨款法案,实施“乡村教育成就项目”
补贴(Remote
Area Tuition
class)的教学工作。复式班教师要比单班授课
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备课和批改作业。从周工 作量上来看,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时间达 到33.7小时,而较大城市教师的工作时间仅为24.8 小时,两者相差近9个小时。【12】为补偿从事复式教 学教师额外付出的劳动时间,柬埔寨政府专门设 立了“复式教学岗位津贴”。在每一学年结束后,乡 村学校从事复式教学的教师会根据其各自不同 的教学情况,得到不同比例的津贴。比如,进行 “双班复式”的教师会得到相当于基本工资60%的 复式津贴;“三班复式”的教师会得到相当于基本 工资80%的复式津贴。【13]巴布亚新几内亚也为乡 村教师提供“复式教学津贴”和“乡村偏远不利地
tive
Education)中指出,“制定并实施一个全
面且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来解决辍学、居住地 附近没有学校的、不能全日制上学的适龄学生的 教育问题”。印度、柬埔寨政府通过开设“非正规教 学点”来满足乡村儿童的教育需求。这种“非正规 教学点”的实施主要依靠地方和民间组织,中央政 府和各邦政府提供财政费用,教师一般都是经过 培训的有知识的当地居民或者志愿者。“非正规教 学点”不仅可以满足乡村学生就近学习的需求,还 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服 务。“非正规教学点”的教材简洁实用,免费发放。 除了国家规定的课程外,这种教学点还开设与当 地环境融合度较高、适合学习者需求的课程及教 学活动,其授课方式灵活多样,教学进度因人而 异,连上课时间、地点也可以按需而定,充分满足
(Rural Edueation Achievement Program,简称REAP)。
立了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校中校”(Schools—
within—a
sch001)。它的实质是联合一定数量的小规
模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各学校保持各自的相对独 立,但有一个管理单位负责协调各学校间的合作。 参与学校共同制定学校合作协议,共享学校教育 资源,如校舍、教学设备、师资、课程等。[71 从1993年到2013年,泰国的乡村学生数量减 少了160万,小规模乡村学校的数量在过去10年 增加了50%。阎受出生率、教育预算等诸方面限制, 为配齐小规模学校所有年级的师资,泰国通过建 立校园网共享资源,来解决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 展问题。校长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家长、 当地社区、教育服务部门、街道行政机构形成一个 网络,将多个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集中在一起,创建 一个新的教学组织(系统),按年级将教师、学生进 行分组,每个学校只负责两个或几个年级的教学,[9] 以此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有效利用。
这个项目专门为那些面临发展困难的乡村学校提 供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3】除此之外,柬埔寨也设 立了“教育设施发展计划”(Education
velopment Facilities De—
Program),以保证每个小学适龄儿童都 能在3公里内接受到教育,且无需花费任何交通
成本。[4]
三、开展非正规教育。提供灵活化的乡 村教育
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乡 村地区小规模学校的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英国 的乡村学校中有1/3是小规模学校。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开始鼓励小规模的乡村学 校通过共用财务主管进行合作,以减轻管理负担, 并建议小规模的乡村学校共同成立一个管理机 构,任命一名校长同时管理几所学校。这种合作共 管方式被称之为“集群”(Clusters)。集群可分为正 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集群”需要学校间签订具 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后进行合作,而非正式“集群” 是指3~8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自愿在共享资源及 设施以课程计划方式进行合作,“集群”学校间并不 签订正式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参加“集群”的 学校距离通常是5~16公里,学生可以随时进行跨校 学习。[5]总之,英国乡村地区小规模学校“集群”的 特点是共用员工(Sharing Staff)、行政领导(Execu—
①申请LAFHAS学生的家校距离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最短交通距离至少16公里,到达校车或是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 至少4.5公里;(2)到达校车或是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小于4.5公里,但最短交通距离至少为56公里;(3)乘坐校车或是 公共交通每天花费至少3小时的交通时间。参见:http://education.qld.gov.au/schools/grants/docs/lafhas—info—guide一2015.pd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