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院感工作手册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

第一部分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职责1、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其它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制定本医院预防和控制、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根据预防医院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本医院的建筑设计、重点科室建设的基本标准、基本设施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3、研究并确定本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4、研究并确定本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以及采取的干预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的责任;5、研究并制定本医院感染暴发及出现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或者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等事件时的控制预案;6、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7、根据本医院病原体特点和耐药现状,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合理使用抗生药物的指导意见;8、参与其他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事宜;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会议,由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全体委员及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召开会议;2.每位参加会议的人员必须签到,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须提前向委员会主任请假;3.出席人员不得少于委员会总人数的3/4;4.医院感染监控员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由院感办主持,各科室感染监控员参加;5.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实行表决制,表决通过的决议经院长办公会通过后,相关科室遵照执行;6.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负责进行会议记录,会后由感管科负责编写会议纪要,并向有关部门通报;三、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1、在医院感染委员会指导下对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2、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3、对医院感染发生状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4、对医院的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无菌操作技术、医疗废物管理等工作提供指导;5、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指导;6、对医务人员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提供指导;7、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报告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处理;8、对医务人员进行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培训工作;9、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工作;10、对消毒药械和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的相关证明进行审核;11、组织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科研工作;12、完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者院长交办的其他工作;四、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和报告制度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一同开展全面综合性监测及前瞻性监测,并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监测,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细菌敏感性监测数据每季度反馈科室;2、按国家法规达到以下标准:医院感染发生率应低于10%,漏报率低于20%;3、在全面综合性监测及前瞻性监测的基础上,每年开展1~2项目标性监测;定期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4、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调查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率≤10%,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5、当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报告卡报告院感办;6、确定为法定传染病的医院感染,应当按照中华人员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处理;7、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按照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控制流程操作;8、所有检测资料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每月将数据及分析报告院领导及送相关科室;五、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制度1、各科室认真组织学习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广东省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工作指南及本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及控制措施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理流程2、加强学习医院感染诊断,经治医师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及时填报医院感染报告卡并送院感办;3、微生物检验部门短时间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办;4、发生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要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科主任确定后立即报告院感办,检验科有关热源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经治医师和院感办联系;5、院感办初步核实情况后,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委员会主任,并组织本院感染控制专家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确认并按照本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及控制措施处理;6、医院专家确定发生医院感染一级暴发时,医院于12小时内向东莞市卫生局及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发生二级暴发及三级暴发时,医院应2小时内向东莞市卫生局及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7、相关科室应当服从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处理组织体系中各小组和职能部门的调遣和安排,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减少病死率;8、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处理组织体系中各小组成员,应当按照本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急预案及控制措施及时开展工作;六、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1、重点部门如产房、人流室、供应室、手术室,内镜室等部门及区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全院治疗室进行空气采样;2、当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检测;3、所有监测结果必须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不合格要及时寻找原因,认真整改,并填报“整改报告单”;整改后重新监测,直至合格,以消除环境隐患;4、行科室自测与院感办监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5、Ⅰ、Ⅱ类环境装修待开的科室必须进行环境微生物学检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6、每半年申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院监测一次;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1、对使用中的含氯消毒剂,病区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测试纸进行浓度测定,每季度一次采样进行生物检测抽查,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2、对使用中的戊二醛灭菌剂,根据使用的频次用检测试纸进行浓度测定,每周至少二次;每月一次采样进行生物检测抽查,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3、压力蒸汽灭菌:消毒供应中心对压力蒸汽灭菌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包包外有3M指示带,包内有指示卡进行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周进行,植入物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必须进行生物监测、新使用或修理后灭菌器使用前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4、院感办、消毒供应中心每月对临床消毒及灭菌物品进行采样抽查;.八、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制度1、院感办与科教科、护理部、总务科等相关部门一同组织全院各级人员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并考核;2、定期举办医院感染控制学习班,加强有关医院感染基础知识的学习;3、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卫生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的学习班,每年不少于15学时;4、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除参加全院培训外,增加医院感染监控相关知识培训,每年不少于2学时;5、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医院人知识的培训,每年不少于4个学时;6、对新上岗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进行医院感染方面有关知识的岗前培训,每年不少于2学时,考核合格方可上岗;7、每年常规培训中必备内容:1对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监控技术;2对全院医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监控制度、医疗废物管理、手卫生等;8、培训方式:1专家讲课;2医院感染管理学习班及网络培训相结合;3科室组织学习和自学相结合;9、遇有新知识、新问题随时进行培训;九、消毒隔离制度1、医务人员上班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护士必须穿工作鞋;进入特殊区域手术室、产房、供应室应换专用鞋;在传染病区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等;进行诊疗、处置工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应消毒手;不得穿工作服进入餐厅、会议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医护人员及保洁员非因工作需要,不到非本人工作的病区去;2、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消毒灭菌原则,应熟练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及常用消毒剂的作用、浓度;配制和使用方法;3、进入人体组织、无菌气管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4、各种用于注射、穿刺、才学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5、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可选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或化学灭菌法;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时可选用化学方法;6、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和物品集中送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消毒供应中心每天负责下手下送;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普通病人使用过得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清洗→干燥→消毒→灭菌2被可疑及确诊传染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和器材:消毒→清洗→干燥→消毒→灭菌;7、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物品随时处理;8、患者的安置原则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隔离治疗,不得进入换药室换药,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9、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所有物品需清洁,必要时做消毒处理;10、严格准确执行各类消毒方法,注意消毒浓度与实践正确并按时更换消毒液;11、浸泡消毒时,物品浸泡于液面下,轴节打开,官腔内充满消毒液,必要时盛器加盖;12、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人物品,分别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消毒;十、特殊感染病人消毒隔离制度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各类可疑或确诊传染病病人根据传播途径,按消毒隔离技术规范要求,采取消毒隔离措施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在指定区域活动;3、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双层黄色专用的污染袋内,注明传染性,及时焚烧处理;器械使用双层黄色污物袋盛装,封口后不能打开清点,包外注明传染性,及时送消毒供应中心按感染性物品处理;4、各种诊疗用物,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单独使用,用后物品按各种不同物品及不同感染情况作相应处理;5、遇耐药菌感染病人,参照谢岗医院耐药菌感染病人管理制度执行;,6、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传播方式采取相应防护措施;避免过度防护与防护不到位;常用的防护措施有:洗手、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并注意锐器伤的预防;十一、多重耐药医院感染控制制度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1、临床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2、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耐药菌种类,发现发耐药菌者电话通知院感办及临床科室经治医师;3、院感办每天到检验科取回微生物检验报告单,检查科室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是否到位;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二、控制措施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和护士应积极配合;1、检验科发现耐药菌时在化验单上注明耐药菌种类;2、经治医师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如有疑问咨询检验科,经治医师在早交班时告知全科医务人员并填写“多重耐药菌病例个案登记表”放在病历夹中,当患者接触隔离或出院后交院感办;1护士遵照医嘱在病例夹,病人床头卡、病人一览表上贴隔离标识并在病例夹上注明耐药菌种类;2护士长度从病区内医务、勤杂人员按以下要求做好消毒隔离;1按照特殊感染进行床边隔离有条件进单独病室,该患者的所有治疗护理放在最后执行或单独执行,主要用具单独使用;生活、清洁用物单独使用;2加强洗手和手消毒,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家属;处理患者伤口、导管、被血液、体液严重污染的物品时必要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防护镜、穿隔离衣;3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对使用过的仪器、物品及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在患者接触隔离、转床或出院后对环境、设备仪器等物体表面做终末消毒;必要时采样,评估污染及消毒灭菌效果;其它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4患者使用后器械及物品单独用双层黄色污物袋包装,包外注明耐药菌感染,尽快送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采用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患者使用的创单位用物用双层黄色污物袋盛装送洗衣房按感染性疾病物品处理;5重视会诊及防止床边检查操作时的交叉感染,以防科室间耐药菌传播;6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做好准备,防止感染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依据以上方法进行清洁消毒;7检出耐药菌部位连续二次培养无耐药菌出现或临床感染症状消除1周以上时,解除耐药菌隔离措施;8同一病区不同病人短时间内出现3例或以上同源耐药菌时,在加强消毒隔离同时立即报本部门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核实后及时报告医务科、医疗副院长及护理部,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十二、手卫生管理制度1、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执行;2、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3、全院必须配备合格的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设置流动水洗手,重点部门应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提倡用洗手液洗手,盛放皂液容器为一次性使用,应配备干手物品或设施,避免二次污染,应配合合格的速干手消毒剂;4、遵循洗手与卫生手消毒的原则,严格掌握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指征;5、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在进行卫生手消毒:a解除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b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患者污物之后;6、禁止佩戴手部饰物,指甲长度不超过指尖;医务人员遵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或卫生手消毒,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7、手术室、产房配备合格的外科手消毒设施,洗手池应每天清洁与消毒,配备清洁指甲用品及手卫生揉搓用品,用后放在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一人一用一清洁、灭菌或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手消毒剂采用一次性包装、非手触氏手消毒剂的出液器;8、配备干手物品,病房用干手纸巾,手术室、产房使用的干手小毛巾应一日一用一灭菌,盛装消毒巾的日哦国企应每次清洗、灭菌;配备计时装置;9、外科消毒应遵循的原则:a先洗手,后消毒;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10、严格按照外科手消毒流程进行外科手消毒,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11、每月对各部门医务人员手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监测; 12、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相应要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10cfu/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数应≤5cfu/cm2;十三、消毒药械购置、验收及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管理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药械购入、储存和使用等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管理,对存在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设备科为消毒剂、消毒药械、化学指示剂、生物指示剂、灭菌包装物的采购科室,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药械的监督管理意见进行采购和管理;3、在采购消毒药械时应索取加盖供货方印章,如下证件应妥善保存:(1)生产企业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有效期四年,每年复核一次的复印件;(2)卫生部颁发的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许可批件及附件有效期四年的复印件;另有文件注明的:如75%单方酒精、次氯酸钠、戊二醛、紫外线灯、压力容器灭菌器等不需要卫生许可批件;(3)核准有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范围的营业执照复印件;4、医院自配消毒剂,应严格按照所需浓度准确配制,并按有关要求登记配制浓度、日期、有效期等,以备查验;5、为配合监督管理,设备科在新产品入库前必须通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验收、备案;6、消毒药械的使用是保障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措施,为确保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临床常用产品,设备科应按照消毒药械的质量管理要求,提前做好储备工作;非常用产品,科室应根据需要提前制订计划送相关部门审批;7、采购、验收制度:(1)采购:检查证件是否齐全有效、产品与证件是否相符、消毒剂的检验报告是否包括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和杀灭微生物效果检测、消毒器械的检验报告是否包括消毒作用因子强度测定报告和杀灭生物检测报告等;(2)验收:对每批次进行的消毒药械应按消毒药械包装标识要求随机抽样验收;8、设备科必要做好相关产品的有效证件及资料的备案存档工作,再次购货欠应重新审查证件的有效期,必须做到证件齐全、有效;9、建立登记账册,记录每次到货时间及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型号、批号、卫生许可证号、有效期等;10、严格保管,不得讲损坏、超过有效期限等不合格消毒药械发放给临床;11、各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小弟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院感办;12、超过有效期的证件及验收记录应另外妥善保存至少二年;13、本制度监督管理的消毒药械包括:1)消毒剂;2)消毒器械;3)生物指示剂;4)化学指示剂;5)灭菌包装物;6)卫生部规定的纳入消毒剂、消毒器械管理的其他物品;十四、消毒药械及医疗器械管理制度1、消毒剂及医疗器械由设备科统一进货,科室不得自行采购和进货,进货时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审核;2、各类需稀释配制的消毒液使用时配制方法正确,容器专用;容器上标签清晰,写明消毒液名称、浓度、用途、配制方法、作用时间、并有刻度线;3、各类消毒剂专柜集中放置,专人负责保管,标示清楚,无变色、无杂质、含氯消毒液需要单独放置;4、各类消毒剂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不得过期;十四、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1、医院使用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设备科按准入程序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2、医院采购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按照国家法规要求进行审批,符合国家规定;3、每次购置,采购、仓管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4、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统一存放,专人保管;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厘米,距墙壁≥5厘米,距天花板50厘米,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到使用科室;5、各种验收记录应另外妥善保存至少二年;6、科室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7、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十五、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家会诊制度1.成立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家会诊小组成员检制度附录表1;小组成员由感染病学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的专家组成;临床科室根据感染部位状况与病人具体情况申请会诊;2.临床在需要使用特殊抗菌药物时,可请示本科室副高以上的一生或请感染性疾病专家会诊组成成员会诊;咨询或会诊结束后要有相关记录;3.专家会诊组成成员必须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收到会诊单后,回复会诊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十六、医院感染管理考核、考评制度为加强医院感染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医院实行医院感染管理考核、考评制度:1、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考评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规划章制度的掌握、医院感染病例报告与监测、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效果监测、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抗菌药物应用及耐药菌的管理、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和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等方面;2、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人员每月对科室内的医院感染报告、耐药菌管理、抗菌素使用情况、消毒隔离、无菌技术、职业暴露、专业培训等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记录,并每月5号前通过院内网络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上月检查情况,检查科室内各项记录登记是否齐全并组织开展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手册(修订后)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手册(修订后)1. 引言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或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患者因感染微生物而产生的疾病。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是医疗机构内负责制定和监督感染控制措施的重要团队。
本手册旨在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提供指导和工作程序,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2. 管理小组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 院感科负责人:负责组织和协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情况,制定和更新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指南。
- 医院感染科医师:负责诊断和治疗医院感染患者,提供专业的感染控制建议,指导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工作。
- 感染科护士:负责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协助医师进行感染控制工作,参与感染监测和调查。
- 临床科室代表:各临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代表,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参与制定本科室的感染控制方案。
- 实验室代表:负责实验室检测和监测工作,参与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感染控制提供实验依据。
3. 工作内容3.1 感染监测和报告•感染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定期收集和统计医院感染数据,监测感染的发生和传播趋势。
•感染报告:及时向医院和相关部门报告感染数据,提供统计报告和分析结果。
•感染调查和追踪:参与感染调查和追踪工作,找出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感染的再次发生和传播。
3.2 感染管理政策和操作指南的制定和修订•监测感染控制政策的实施情况:定期对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指南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修订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指南:根据感染数据和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对感染控制政策和操作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3.3 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开展感染控制培训:定期组织和开展感染控制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感染控制教育:定期向医院和临床科室开展感染控制教育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感染控制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4 感染监测器械和设备的管理•监测感染控制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定期监测感染控制器械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包括消毒设备、防护用品等。
院感SOP工作质量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一、院感工作质量管理(SOP)一、物品回收、分类1.工作人员回收可重复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
供应室物品交换清单,记录回收日期、科室、物品名称等;2.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用污物回收车或密闭容器等进行回收,用具每日清洁消毒后备用;3.分类应在去污区的分类台上进行,不得出现洁污交叉或物品逆流。
二、物品清洗1.手工清洗①做好个人防护,戴防护手套、眼罩或面罩、穿防水衣或围裙及戴袖套,戴帽子及穿防护鞋:②在去污区专用的清洗池清洗,对于可拆卸的器械尽量拆开再冲洗;③污染重或污染物已干的器械先用酶洗液浸泡2min以上后刷洗,仔细刷洗螺纹、缝隙等处。
刷子须在水面下操作,以免水滴飞溅形成气溶胶污染环境;④刷子的大小必须符合清洗器械的通道、零件、轴节和齿槽的尺寸,刷子太小,刷毛不能完全接触管壁,刷洗不彻底;刷子太大,刷毛倒伏,降低清洗效果;⑤清洗剂应选用无泡或低泡型酶洗液,以免水下刷洗时操作人员的视线被挡住;⑥手工清洗后用自来水漂洗,接着用软水漂洗。
干燥后通过传递窗进入清洁包装区。
三、器械质量检查1.目测:①清洗质量检查:用肉眼观察清洗后器械必须光洁如新,无残留物质,无血渍、锈渍、污渍、腐蚀斑点和水垢,不合格器械通过传递窗到去污区重新处理;②器械功能检查: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及器械是否干燥等;器械功能损毁或锈蚀严重,应及时维修或报废。
2.每月至少随机抽查3-5个待灭菌包内清洗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不合格器械重新清洗;3.各类器械清洗后,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的方法。
四、器械的包装1.包装前检查包布有无破洞;新包布使用前需洗涤去浆处理;重复使用的包布必须一用一清洗,干燥后利于蒸汽穿透;2.盘、盒、碗类物品,应单个包装,包装时应打开盖子,多个包装时,所有器皿的开口应朝向同一个方向;摞放时,器皿间用吸湿毛巾、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以利于蒸汽的穿透;3.需要拆卸的器械应拆卸,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必须撑开;管腔类物品盘绕放置,不可打折,接头的开关应打开,保持管腔通畅,以利灭菌因子接触所有物体表面;4.器械包的重量不得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超过5公斤。
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2篇)

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一、人员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所需器械物品的供应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二、科室周围环境无污染,内部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清楚有实际屏障,人、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三、在器械物品处理工作流程中,要有必要的设备与设施,如:回收间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四、非本科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工作区要做好各项防护后再进行操作,离开本区域时要更衣、鞋等,并进行洗手或手部消毒,工作鞋应每日刷洗,晾干备用。
五、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确保灭菌效果,动脉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前须进行b-d实验并详细记录。
六、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分区存放,下收下送车辆应“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拆除大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物品应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货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袋破损、失效、霉变的物品发放至使用科室。
八、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剂、洗涤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检测、监督登记,并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和洗涤、包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及对无菌物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九、临床科室使用后的所有诊疗器械经初步冲洗后由供应室统一回收处理,对一般传染病病人用过的器械(1)手工处理时直接加酶浸泡,如果污物已干,应煮沸消毒(2)机械处理时应用洗涤机煮沸处理。
十、工作人员要严格做好标准预防,安全处理锐利器具,使用后的锐器应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3/4满封口,由专人回收后焚烧处理,禁止利器盒重复使用及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及用手毁坏用过的注射器。
十一、每月对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及灭菌器械应进行检测并符合标准。
十二、科内每月的检测资料要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和有关科室反馈。
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范例(2)室内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加强室内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确保患者、医护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与卫生,制定本制度。
供应室院感管理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供应室院感管理制度篇一: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内丘县人民医院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一、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存放区要更换拖鞋,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二、供应室分为生活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又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
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三、各室床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月大扫除一次,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四、凡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五、供应室无菌物品运送与回收车分开,并有明显标记,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六、各种包布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无破损、无污渍。
七、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
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每季空气培养一次,记录完整。
八、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
九、灭菌器监测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标准》执行,每日对所用灭菌锅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随时检查灭菌锅运转情况,每锅有记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篇二:供应室院感制度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1、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应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
3、应建立与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常见的医院感染及原因,掌握专用器械、用品的结果、材质特点和处理要点。
对科室关于灭菌物品的意见有调查、有反馈,落实持续改进,并有记录。
4、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个人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
供应室院感标准

供应室院感标准一、背景介绍院感(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发生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供应室是医院中负责物资采购、储存和分发的部门,对院感的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供应室的运作符合院感标准,本文将详细介绍供应室院感标准的相关要求。
二、供应室环境要求1. 温度和湿度控制:供应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60%范围内,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并防止细菌滋生。
2. 空气质量控制:供应室应配备合适的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减少细菌和有害气体的积聚。
3. 照明要求:供应室应提供充足的照明,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清晰地辨认物品,减少操作错误的可能性。
三、供应室物品管理要求1. 物品分类和标识:供应室应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类存放,并在存放位置进行标识,以便工作人员能够快速找到所需物品。
2. 物品清洁与消毒:供应室物品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物品的卫生安全。
3. 物品有效期管理:供应室应建立有效期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物品的有效期,并及时淘汰过期物品,以确保供应室物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供应室操作要求1. 人员培训与健康检查: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院感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符合要求。
2. 手卫生要求:供应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手卫生要求,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并佩戴合适的手套。
3. 物品领用和发放:供应室应建立健全的物品领用和发放制度,确保物品的准确发放和记录,避免错误和遗漏。
五、供应室卫生管理要求1. 定期清洁和消毒:供应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货架等物品的清洁和消毒,以确保供应室的卫生状况。
2. 垃圾处理要求:供应室应建立垃圾分类和处理制度,将垃圾及时分类、密封和清理,以减少细菌和有害物质的滋生和传播。
3. 虫害防治要求:供应室应采取必要的虫害防治措施,如定期检查和清理储存物品,使用防虫剂等,确保供应室免受虫害侵害。
供应室院感标准

供应室院感标准供应室院感标准是指在医院供应室内,为了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下面将详细介绍供应室院感标准的内容和要求。
1. 空气质量控制:- 供应室应配备合适的通风设备,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定期对空气进行检测,确保室内空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2. 清洁与消毒:- 供应室内的工作台、货架、储物柜等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 员工应定期进行手部消毒,并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 物品储存与管理:- 供应室内的物品应按照一定的分类和标识进行储存,确保物品的整齐有序。
- 物品的储存应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避免受潮、受污染等情况的发生。
- 物品的管理应建立健全的台账和记录,确保物品的进出有迹可循,方便追溯和管理。
4.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应按照像关的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 废弃物的采集和运输应使用专用的容器和工具,确保废弃物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5. 员工培训与管理:- 供应室的员工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院感标准的要求和操作规程。
- 员工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并及时报告任何不适或者疾病情况。
- 员工应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院感标准,确保工作的安全和质量。
6. 设备维护与管理:- 供应室内的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 设备的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维护时间、内容和人员等信息,方便追溯和管理。
7. 定期检查与评估:- 供应室应定期进行院感标准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和执行。
- 检查和评估的结果应记录并及时处理,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改进。
以上是供应室院感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要求,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保障医院供应室的安全和质量。
供应室院感培训资料

供应室院感培训资料一、供应室院感基础知识供应室院感是指医院供应室或药房通过合理的保洁、消毒、消毒和无菌技术,确保医疗器械、药品等物品的无菌、无毒性,并且避免交叉感染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院感基础要求1.供应室卫生:供应室的卫生是院感工作的基础,必须保持干净整洁,严格遵守规定的清洁消毒制度。
2.物品质量保证:所有进入供应室的物品必须经过检查合格,并确保材质无毒、无害。
3.灭菌消毒:对于进入供应室的器械、药品等物品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
4.人员培训:供应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院感培训,了解院感防控知识和操作规程,确保工作按规范进行。
5.质量控制:建立供应室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供应室院感操作规程1.进货验收:对所进货物品进行验收,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保质期是否合格,有无异味等,严格筛选合格物品。
2.分装操作:对药品等易污染物品进行分装时,必须采用严密的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
3.存放要求:各种物品存放要按要求分开,有害品与无害品分开存放,确保病原微生物不会交叉传播。
4.领用发放:供应室工作人员在领用和发放物品时必须按规程操作,避免错误领用和发放导致的问题。
5.清洁消毒:对供应室设备和环境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四、院感问题处理1.污染处置:发现供应室内有物品被污染或受损时,需立即进行处置,避免交叉污染。
2.急救处理:对于因供应室问题导致的患者误用或损伤事件,必须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并做好事件调查和处理。
3.问题反馈:供应室工作人员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协助处理并及时整改。
五、课后测试请回答以下问题:1.供应室院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2.供应室的卫生要求是什么?3.分装操作的目的是什么?4.应急处理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5.供应室工作人员发现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以上是供应室院感培训资料,请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遵守相关规定,确保供应室的无菌环境和病原体不会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6
页脚内容7
1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8
页脚内容9
2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10
页脚内容11
页脚内容12
2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13
3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14
页脚内容15
页脚内容16
3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17
页脚内容18
第一季度科室医院感染知识考核记录
页脚内容19
第一季度环境卫生学监测登记表
页脚内容20
第一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记录
页脚内容21
4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22
页脚内容23
页脚内容24
4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25
页脚内容26
5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27
页脚内容28
页脚内容29
5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30
6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31
页脚内容32
页脚内容33
6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34
第二季度科室医院感染知识考核记录
页脚内容35
页脚内容36
第二季度环境卫生学监测登记表
页脚内容37
第二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记录
页脚内容38
7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39
页脚内容40
页脚内容41
7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42
8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43
页脚内容44
页脚内容45
8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46
页脚内容47
9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自查记录
页脚内容48
页脚内容49
页脚内容50
9月份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记录
页脚内容51
第三季度科室医院感染知识考核记录
页脚内容52
第三季度环境卫生学监测登记表
页脚内容53
第三季度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记录
页脚内容54
页脚内容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