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共18页文档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docx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来源于实践。
统计学是长期的统计实践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是渐渐形成的完整的科学体系。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其根本特征是在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反映社会现象发展变化在详细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揭示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变动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告知我们,不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都存在质与量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亲密联系的。
事物的质是通过量表现出来的,没有数量也就没有了质量,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的界限,将引起质的变化。
因此,要研究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并把握其发展规律性,必需研究事物的量的方面,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性在详细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表现。
所以,从数量上熟悉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科学的熟悉方法。
一般来说,统计既可以研究自然现象,也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本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所以,这里所说的数量方面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比率关系、普遍程度,等等。
事物的质和量是亲密联系的,是辩证的统一,因此,统计要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必需和质的方面结合起来。
例如,要统计工业产品产量,假如不明确什么是工业产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就无法进行。
(二)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统计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其研究领域,具有其自己的特点。
归纳起来可概括成如下四个特点:数量性、总体性、详细性和社会性。
1.数量性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现象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打算现象质量的数量界限。
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性,是统计区分于其他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活动的根本特点。
必需指出,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熟悉是定量熟悉,但必需以定性熟悉为基础,要和定性熟悉结合起来,遵循定性一定量一定性的科学熟悉规律。
例如,要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本质属性,然后才依据这种熟悉去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进而才能据以处理许很多多复杂的、详细的实际统计问题。
《研究方法》课件

04
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
研究问题的确定
总结词
这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 步。
详细描述
在确定研究问题时,需要明确研究目 的,并从实际需求或理论发展需要出 发,考虑问题的价值与意义。同时, 要确保问题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 研究得到解答。
研究设计
总结词
研究设计是研究实施的蓝图。
详细描述
研究设计需要根据研究问题来制定,包括选择合适的研 究方法、确定样本和实验条件等。设计时需考虑如何有 效地收集数据、如何控制误差和提高实验的信度与效度 。
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与标准
01
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 和经济性等。
02
选择标准包括: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目的、研究 对象的特征、研究资源和时间限制等。
03
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遵循选择原则和标准,以 确保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总结词
对特定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揭示 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详细描述
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特 定对象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以揭示其内 在规律和特点。案例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 行全面的了解,包括其背景、发展历程、现
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
参与观察法
总结词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或工作中,观察和体验其行为、互动和环境。
详细描述
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或访谈提 纲,对目标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调查,收集数据。通过对数据 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提供实证支 持。
实验法
总结词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对象的变化,以检验假设是否成立。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估计推断法统计工作的主要环节: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
(它是由特定研究目的而确定的统计研究对象)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叫做总体单位,简称单位。
标志和指标:统计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简称标志。
标志按其性质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按其变异情况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统计指标有两种理解,一是用来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基本概念;一是反映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
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连续变量的变量值是连续不断的,相邻的两个数值之间可以进行无限的分割,一般可以表现为小数。
离散变量的变量值是间断的。
数据的四种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p28)主要的调查方式和特点:普查、抽样调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特点:普查,通常是一次性或一周期的,应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以避免调查数据的重复或遗漏,保证普查结果的准确性,是专门组织的全面调查,内容全面、详细、准确。
抽样调查,节省经费、速度快、较高的精确度、灵活性即组织方便灵活,项目可多可少,调查范围可达可小统计报表,统计资料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动态性和可靠性重点调查,重点单位的选择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目的有意识决定的,重点调查的目的是反映现象总体的基本情况。
典型调查,非全面性变量值归组、组距和组中值及确定单变量值分组是把每一种变量值作为一组,分组后将各组出线的次数加以排列。
一般适用于离散变量且变量值变化的表现较少的情况。
组距分组就是将全部变量值一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
组中值(p69)总量指标(时期和时点)和六种相对指标的特点:计划完成程度的考核:几种平均数的特点和公式加权算术平均数及权数意义,加权算术平均数与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关系标志变动指标(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等)的含义和公式分配数列左偏和右偏的确定抽样推断的特点:抽样调查的特点(1)抽样调查的调查单位比全面调查少得多,因而既能节省人力、费用和时间,又能比较快地得到调查的结果(2)在有些情况下,抽样调查的结果比全面调查要准确。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是由一套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所组成,这些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目的也在于对统计数据的研究。
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就是去了用武之地,统计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而统计数据不用统计方法去分析也仅仅是一对数据而已,不能得出任何有有益的结论。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在资料收集时,对于无法从科学实验取得资料的现象,特别如社会经济现象,应用大量观察法。
对于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取得资料,则应建立在合理的实验设计基础上。
在数据的整理汇总时,运用统计描述法,而统计分析与检验主要运用统计推断法等等。
1、实验设计统计是要分析数据的,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数据的来源是否合适,实验采集的数据是否符合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由于安排不科学、使实验数据不能反映现象的真实情况,或不能用以估计总体的数量特征,那么接着一系列分析工作也就白费功夫了。
例如,要比较某农作物A品种和B品种的收获了高低,分别在两地段播种A品种和B品种,结果获得A品种单位面积产量高于B品种的数据。
如果根据这个数据判断A品种优于B品种,这个结论就太不靠谱了。
原因是影响收货率高低的因素不但有种子品种的差异,还有土地区位、肥沃程度等差异,所以我们需要事先作出安排,使得实验结果数据的差异中排除可控因素的差异,而显示不可控因素的差异。
所谓实验的统计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
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实验的统计设计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重复性原则。
即允许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实验。
如果只将一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作为总体的估计量,精度就很差,这时实验的误差等于观察的误差,观察误差可能是实验误差的结果,很难用观察的数据来代表总体情况。
多次重复实验的好处是显然的,其一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有效估计量;其二,可以获得实验误差的估计量。
这些都是提高估计量精度或缩小误差范围所需要的。
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简述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分析法,统计推断法,统计指数法,抽样法,相关分析法。
2.简述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
统计调查有不同组织形式,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制度是根据国家统计法规定,自上而下布置,统一规定表格形式报送时间和程序,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上报的统计报告制度。
)专门调查是统计工作中重要的调查组织形式。
按其特点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四种。
3.统计整理的主要程序包括那些。
1)制定统计整理方案包括确定统计分组的方法,用哪些指标来说明总体特征和对总体资料的处理方法。
统计整理方案是确保统计整理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开展的首要前提。
2)审核原始资料为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及时完整和系统性,对调查得到的资料要从逻辑和计算两方面进行审核。
3)统计分组和汇总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确定调查所得的原始资料那些需要分组或分类。
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正确的分组标志和合适的组限 4)绘制统计图表绘制统计表是把汇总的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统计表或统计图上表现出了。
4.统计表由哪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总标题,表头,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数字资料等要素构成。
5.如何编制组距变量数列。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计算全距(R) 2)确定组距和组限。
3)计算各组频数,频率。
6.简述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公式。
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同期计划数*100% 2)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3)比较相对指标(%)=某一国家地区(单位)某种现象的指标数值/另一国家地区(单位)同一现象的指标数值*100% 4)比例相对数=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同一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5)强度相对指标=某一现象的指标数值/另一与此有联系现象的指标数值 6)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数值/基期数值*100%7.简述平均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公式。
统计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特点和基本方法

统计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特点以及基本方法一、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它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包括数据的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以及通过这些数据来做出决策和预测。
统计学的核心在于收集和分析数据,从而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现象等各个领域的数量关系。
其主要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如人口、就业、收入、消费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社会经济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自然科学统计:研究自然现象的数量规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实验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工程统计:研究工程技术的数量问题,如产品质量控制、可靠性分析、优化设计等。
工程统计可以帮助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工程技术的发展。
医学统计: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数量关系,如疾病发病率、药物疗效等。
医学统计可以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
三、统计学的特点数量性: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因此具有数量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取出有用的数量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性:统计学研究的是总体而非个体,它通过对总体数据的分析来推断总体的特征。
这种总体性的特点使得统计学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具体性: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数据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联系。
社会性:统计学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社会、经济、自然现象等各个领域,因此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这些领域的数据分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决策支持。
四、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等。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1章导论1.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1.1统计的产生和发展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接触到统计问题,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统计已进入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一切社会领域。
可以说,统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那么,统计究竟是什么呢?在现代汉语的语义中,“统”是总括的意思,“计”意为查数,“总括”和“查数”这项实践活动则来源已久。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结绳记事、刻木记数的记录;国家出现以后,为了满足统治阶级斗争和征税的需要,便有了简单的人口、土地和赋税的统计,据史书记载,我国的夏朝将中国分为九州,人口约1355万人,土地约2438万顷;在春秋时期,诸候以兵车的数量表示各自的实力,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军事上的统计调查和对比的活动;秦、汉时期有地方田亩和户口资料的记载;而明、清时期的户口和土地统计的资料已经初具现代统计图表的形式。
欧洲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有关于人口数和居民财产的统计资料,如:公元前3050年,埃及为了建造世界上著名的金字塔,进行了全国的人口与财产的普查。
古罗马帝国时代,人口出生、死亡都必须到寺院去进行登记。
封建主国家根据其统治的需要,进行了有关人口、军事、世袭领地、财产等方面的统计。
可见,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国外,统计范围都是从人口、土地两项内容开始,这是与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相一致的,以后,随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和生产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
统计实践的产生和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统计学的出现却不过是300多年前的事情。
在17世纪中叶,欧洲产生了两大统计学派:一派是以英国人威廉·配弟(1623-1687)为代表的“政治算术派”。
威廉·配弟的专著《政治算术》一书的问世,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马克思曾说:“威廉·配弟——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
统计学的分类与研究方法

二者的关系:没有总体单位,总体就不存在;没有总体 ,也就无法确定总体单位。
•
1.5.2 标志与指标
1、标志是指统计总体各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或特征,它是说 明总体单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特征的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只能
,它是统计研究的前提。
•
1.2 统计学的分类
•
1.3 统计的研究方法
大量观察法 统Leabharlann 分组法 综合指标法 归纳推断法•
1.4 统计活动的过程
统计调查:即统计资料的搜集,是根据统计方案的要求, 有计划地开展调查,占有充分的材料。是后续统计认识活 动的基础环节。
统计整理:是对调查资料加以综合汇总,使之条理化、系 统化。
变异:指标志表现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称为变异( 是标志在各总体单位具体表现的差异 )。
变量:
广义变量:每个个体的性质或属性。如:年龄、高度
狭义变量:数量标志就是变量。 变量值(观测值): 广义:每个个体所有变量的值。
狭义:数量标志表现即变量的取值,称变量值。
按变量的连续性,可把变量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
收集数据(资料)的活动 数据是表征客观事物的、可以记录的、能被共同识别的符号。
2. 统计数据(资料) 统计活动的结果
3. 统计学 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与技术
•
1.1.2 统计学的性质
统计学的任务
为统计活动提供数量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包括指导 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统计过程所应用的核算和分析方法, 以及组织方法。其核心内容是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分 析的原理和方法。这些方法论构成了统计学的科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