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形象术语汇总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人物形象形象术语汇总

古诗鉴赏形象术语汇总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少女形象:或直率、大胆、泼辣,或娇羞、腼腆、怯弱,或可爱、天真、清纯,或机灵、聪慧、智巧。

情感: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热切向往,对爱情出现时的惊喜、喜悦羞怯、腼腆,迟疑、担心。

2.思妇形象:丈夫远游或出征,自己独守空房,正逢春花秋月之时,看到眼前之景,想到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想到身在外地的丈夫,登楼凭栏,感慨诸多。

情感:对丈夫的思念、牵挂,嗔怪埋怨,自己的孤独寂寞,春光难留、青春易逝的伤感;战争对百姓的伤害,希望家人团聚,向往和平幸福。

3.客居者形象:宦游在外、贬谪他乡或远游异地者,春秋季节或传统节日,怀乡思远,对景伤情。

情感: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旅途的艰辛凄苦,客居的孤独寂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仕途坎坷的感叹;关注民生,担忧国事,心系朝廷;随遇而安,闲适淡然,旷达不拘。

4.军旅者形象:身处军营的将士或取道边塞的诗人,看到环境恶劣的险水高山雄浑悲壮、凄凉肃杀的战场,或开赴前线的浩荡军队,心有所感者。

情感:身处边关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戍边生活的枯燥艰辛,战场的悲壮,战争的残酷;赎武恃强的不满,将军贪功无能,只知享乐,不知体恤的怨愤;盛赞高昂的士气,盛大的军容,勇猛无敌,杀敌报国,保卫国家,建功立业者。

5.隐居闲适者形象:多为谪居离职、悠游闲居、仕途无望或不屑为官者。

情感:喜爱自然山水、自然真趣,向往和平宁静、闲适自得的隐居生活;体现了遗世独立、乐观旷达、与世无争、潇洒飘逸的情怀;歌颂劳动生活,质朴勤劳的百姓及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对腐朽现实的不满,黑暗腐败官场的厌恶;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深受排挤的苦闷愤恨。

6.登高者形象:以思妇、青年志士和仕途不畅者(被贬或不仕的中老年者)为主。

情感:思妇--(见上2)青年--远大抱负、以才自许、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中老年--壮志难酬、抱负不展、备受排挤、老而无成、知音缺少、针砭时弊、思乡怀远。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 步骤三:这首词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自己( 壮志未酬、报)国的无感门慨。
鉴赏方法二: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诗句,展 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四、方法小结
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1、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细节、外貌、以及侧面描写等角度入手分析 ,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比如动词,形 容词。 2、学会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关注注释,结 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一、了解了诗歌的形象含义及分类
二、掌握人物形象鉴赏题规范答题的技巧 三、答题三步骤: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性格+身
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背景、
言行、环境);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
感)。
作业:(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之一 人物形象
一、分类别,明特征
人 物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 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形 (偏重抒情的诗歌)

作品中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 。 (偏重叙事的诗歌)
回顾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忧国忧民的杜甫 《声声慢》中孤苦无依的李清照
抒情主人公 的自我形象
《孔雀东南飞》中外柔内刚的刘兰芝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姿飒爽的周瑜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 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答题步骤:说特点——析例句——明作用
规范答题: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 心境悠闲、陶醉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意境与意象分析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古风》)
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徐渭《兰》)
10
竹子
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涵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
杨花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如陆游和辛弃疾。两位诗人的诗词都反映出他们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形象。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塑造了一个体察人民疾苦,反对战争的艺术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
2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3
猿啼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

我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和人物形象(一)常见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概念解析形象”是指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包括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

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

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二、鉴赏指导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形象

小贴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
(1)正衬关系: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
情,以乐景写乐情。
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
0 6 人形象。(4分)
08 李 白
1 0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壹 贰
现场抽样
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 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 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点评
答案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 心来写,得1分。此题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 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 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
○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 移家虽带郭①,野径入桑麻。 ○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①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_诗___中__的__陆__鸿__渐___是__一__个__寄___情__山__水__、__不___以__尘__事__为___念__的__高__人___逸__士__形__象__。__ _(_第__一___步__)_前__四__句__通___过__对__幽__僻___、__高__雅__的__隐___居__之__地__的___景__物__描__写___,__表___现_ _了___陆__鸿__渐__的__高___洁__不__俗__。___最__后__两__句___通__过__西__邻__对___陆__鸿__渐__行___踪__的__叙___述__,_ _侧___面__烘__托__了__陆___鸿__渐__的__潇___洒__疏__放__。___(第___二__步__)_作__者__通___过__对__陆__鸿___渐__这___一_ _形___象__的__塑__造__表___现__了__对__隐___逸__生__活__的__向_ 往和追求。(第三步)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2、把握人物形象‎的常见类型3、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语二、概念解析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漂泊在外‎,夜晚望月思家‎的诗人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三、鉴赏指导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鉴赏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描‎写等,概括形象特征‎。

②通过分析周围‎环境、景物等的烘托‎作用来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③知人论世,关注背景,结合情感进行‎分析。

四、设题方式:(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3)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五、答题步骤(“三步法”):(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2)(结合手法)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的情感‎)。

六、例题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依据①: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描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儿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执信中学霍东强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2. 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形象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要领和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考纲》解读与命题探讨:《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级。

⑴考情回顾年份数量选材考查内容赋分2005 1首宋诗·寇准《春日意境,思想8分2006 1首清诗·谭敬昭《粤意象;炼字6分2007 1首宋诗·林景熙《溪意象;炼字6分2008 2首宋诗·吕本中《春表达技巧;7分2009 1首唐诗·杜甫《月》思想感情;7分2010 1首宋词·黄庭坚《望炼字;表达7分2011 1首宋词·苏轼《减字意象意境;7分2012 1首元诗·白珽《余表达技巧;7分2013 1首宋词·张炎《鹧鸪表达技巧;7分(2) 命题探究:考查点主要涉及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语言(诗眼、炼字、一般字词的理解等)、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等)等等。

①从选材看,2005年至2009年和2012年选择的都是诗,2010年、2011、2013年年选了词,曲还没有选;7年选了唐宋诗人作品,两年选的是清代和元代作品;所选诗大多数是律诗,如果是绝句则是两首,词的长度也基本上与律诗长度相近。

选两首诗则势必涉及比较鉴赏。

2008年开始所选诗词逐渐向名家回归,但为了选材的公平性,也选非名家的名篇。

②从考查内容看:能严格遵循和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成为必考内容,而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则选择一个或两个小点作为考查点,语言尤其注重对炼字的考查。

③从分值看:趋于稳定,7分。

2.思考:诗歌的人物形象有哪些?⑴何谓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它包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三类。

⑵下列几首诗歌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1) 《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2)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 《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观猎》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⑶下列诗句分别写出了怎样的形象,请用1—2个词语(成语)概括。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5)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8)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9)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10)卖炭翁,代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总结:古典诗歌形象类常用术语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二、堂上点拨:1.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之一:知人论世,思考人物形象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赏析。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问: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之二:人物刻画方法展示形象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赏析。

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之三: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赏析。

高冠谷口招郑鄂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问: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鉴赏方法总结: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方法2: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方法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

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技巧点拨: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等以及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2.古诗人物形象鉴赏答题纠误:【我做评委】:下面是一首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有三位学生对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进行了回答,你认为他们的答案可以得多少分?(满分4分)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学生答案:答案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

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答案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

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

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答案⑶: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弧比傲比豪迈。

失误分析:答案(1):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答案(2):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

判为0分。

答案(3):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正确答案示例:答案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

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

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答案⑵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三、解题指导:总结: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1) 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身份、性格)(2)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是如何展现的)(3) 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四、实战演练:访隐者 [宋] 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

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结合全诗,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参考答案:思考1:(1)塑造的人物形象;(2)抒情主人公形象;(3)抒情主人公形象;(4)塑造的人物形象思考2:(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表现了他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诗人并不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展现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反映出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6) 依依惜别的形象;(7)思念故乡的形象;(8)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9)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写与所爱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10) 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如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2.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⑴答:本词刻画了一个爱国英雄的形象,英雄头发花白,容颜苍老,却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万里河山,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渴望收复故土、坚贞不渝的形象。

⑵答: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⑶答:郑鄂是一个隐士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