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监视雷达工作模式研究
基于无源侦察幅度的相控阵雷达工作模式仿真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电子技术Electronic Technology基于无源侦察幅度的相控阵雷达工作模式仿真蔺诚毅徐伟(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市710100)摘要:本文通过对相控阵雷达典型工作模式及天线扫描方式的分析,构建了一套运动场景下机载电子侦察设备对单部相控阵雷达信 号幅度的截获模型,并通过仿真得出不同工作模式下的相控阵雷达截获幅度变化规律,为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无源侦察;相控阵雷达;工作模式;幅度分析1引言电子战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扮演着极其主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
电子侦察作为电子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战场电磁态势感知、信息融合、作战部署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随着赋予雷达观测任务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的机扫雷达己经在功能和性能上很难满足当代战争需求,而相控阵雷达以其天线波束快速扫描、波形快速截变、空间功率合成、多波束形成灵活以及多目标处理等优势,在现代战争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未来战场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
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相控阵雷达具有不同的工作模式。
各种工作模式在时域和空域上具有不同的天线扫描方式,对侦测目标而言,其威胁等级也不同。
为了在提高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以及电磁态势感知的能力,对相控阵雷达的工作模式识别己成为电子侦察领域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模式识别是指通过无源侦察的手段获取雷达信号的特性,生成辐射源报告,再根据报告的信息去分辨相控阵雷达的工作样式。
无论是频域或时域中,相控阵雷达的每一种工作模式下,天线波束的扫描方式不尽相同。
对于电子侦察方而言,这种变化直接导致其侦收雷达信号幅度产生特定的变化。
雷达工作模式识别的前提是要熟悉其基本工作原理、特点、性能要求,并对其进行建模仿真。
目前,雷达工作模式的建模仿真大都是站在雷达系统本身的角度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给雷达系统的设 计提供参考,模型的设计准则更多的是考虑目标特性和应用场景的 变化,并没有站在电子侦察方的角度去考虑。
二次雷达技术交流

强制报告点时,请机组报告,地面统计单雷 达目的显示; C模式代码测试:校飞飞机在穿越每个高度层 时请机组报告高度,地面统计C模式编码显示 高度;
6、二次雷达飞行校验
A模式代码:测试A模式编码0000、1111、 2222、3333、4444、5555、6666、 7777、7500、7600、7700以及SPI测试;
上行询问
下行回答
上行询问 1030MHz 下行回答 1090MHz
1.3、二次雷达工作原理
二次雷达所需目的参数:距离R、方位ɑ、高度、 H
1.3、二次雷达工作原理
问询信号
三脉冲问询体制
P1-P3 模式问询脉 冲 问询波束主瓣
控制波束 辐射P2
P2 旁瓣克制脉冲
(控制脉冲)
尾瓣
询问波束 辐射P1 P3
1.2、SSR与其他监视方式旳区别
二次雷达(A/C/S模式):独立旳、合 作式监视系统 经过地面问询系统根据问询和机 载设备旳应答计算目旳旳距离和方位 角。同步S模式二次雷达增强了飞机寻 址和双向数据链旳功能。
优点:相对一次雷达旳信息愈加详细 缺陷:无法监视没有安装应答机或应答机 失效旳飞机
1.2、SSR与其他监视方式旳区别
2.1、二次雷达总体构造图
2.2二次雷达航空管制信号流程简图
2.3、二次雷达数据信号流程简图
天线座
天线 控制箱
通道切 换开关
询问机 A通道
本地监控显示器 询问机B通道
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监控席位 机场塔台调度席位 其他引接数据使用者
2.4、二次雷达系统工作流程图
目标数据输出 机载应答机
工作模式设置 监控界面
_空防暗哨_无源雷达

12
电子工程信息
2006年第 3期
3 信号分析和指纹识别 3 脉冲分析独立信道 3 电子参数表 ( EPL ) 3 脉间 ( Intra - pulse)分析 接收站参数 3 频率范围 : 1~18 GHz, 也包含 0. 1~1 GHz 的无线电通信频率 3 可在 0. 1~ 1 GHz和 18~ 40 GHz范围内随 意选择波段 3 瞬间方位角视野高达 120°, 360°(可选 ) 3 探测距离达 450~500km , 在有利的条件下 可长达 600km 3 天线单元 : 尺寸 : 2 m ×0. 9 m 重量 : 300kg 功耗 : 24 V DC / 250W
20 0 2年 无源 探 测 领 域 的 最 新 发 展 是 德 国 罗 克 ·马诺尔研究公司演示的“手机探测系统 ”“/ 蜂 窝雷达 ”( CELLDAR , 是英文 Cellula与 Radar的合 成词 ) 。该系统采用多基地无源技术 ,利用商用移 动电话网络所形成的电磁传输场 ,对陆上 、海上和 空中的移动目标进行探测 、跟踪和识别 ,同时具有 探测在树丛中运动的车辆或直升机的能力 。这是 利 用 与 当 前 的 移 动 电 话 传 输 ( GSM 9 0 0 , 1 8 0 0和 1 900) 以及未来传输 (3G) 相关联雷达频率来完成 的 。目前的试验型设备包括 GSM 电话 (不超过 2 部 ) ,两根天线和 1 台个人计算机 。从原理上来讲 , 它能够探测野外环境中 10~15km 外的地面目标以 及 100km 外的大型飞机 。在用于地面防空时 ,其相 控阵接收机能够采用展开的结构形式或集成在伪 装网中 ;当用于无源机载预警时 ,它既可以集成在
2006年第 3期
电子工程信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空空域监视系统分析

低空空域监视系统分析摘要:我们空管的接受装置,主要就是用于信息上的监测和服务的。
和二次雷达监视雷达高度专门配置从该区域,位置信息和其它数据从通信信道传输和空间车载GPS装置的控制信息,并且每一个的相邻的信息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的类型,综合后(或集成)处理,跟踪,为监控人员分派飞行显示屏系统上的情况。
同样,低空空域也需要同样的监视服务来保障飞行安全,本文将简单谈论一下低空空域监视系统设计方案。
关键词: 低空空域;监视系统;设计方案引言通用航空在整个社会公益事业上和经济发展上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大。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经济在快速的发展当中,使得在通用航空方面有着无限的潜能。
随着发展的进步,在我们通用航空的环境来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跟民用航空和商用运输航空公司的发展相比较,对于通用航空的市场需求量是非常之大的。
通用航空运用的范围很广泛,比如说农业,林业,私用,公务,旅游,救援等等。
通用航空产品覆盖也是很广泛的,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群,在产业链上也非常之长。
跟房地产产业和汽车产业来对比,通用航空在产业链上会更长和门槛低[1-3]。
进入21世纪,民航运输发展战略有了新的规划。
对于我国的通用航空业来说,我们的认识也有着许多的不足,起步来说也是比较晚,不管是从基础设施设备上,还是外部的环境,都面临很多的基础性问题需要解决。
1 低空空域管理结构低空空域活动一般是说地上2000米以内的距离所飞行活动,我们的通用航空活动一般都是在低空空域进行的。
但是对于我国的空域管制特点来说,我国的低空空域是处于长期没有完全开放的状态。
这个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通用航空公司的发展,也是目前我国在航空领域上一个非常难的难题之一。
2009年,中国民航局李家祥把西安航空基地作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试点园区。
对于我国的低空空域资源上的管理和发展目前都还处于一种试点的阶段。
在通用航空产业园以及相关的空管部门来说在工作上还有着很多的实际运行的不足和缺陷。
相控阵雷达原理

相控阵雷达原理1 了解相控阵雷达原理相控阵雷达是一种智能化、综合性强、集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空间局部采样等技术于一体的技术。
它能够对大范围内、远距离、低密度环境中目标进行探测,具有分辨率高、定位精准、操作便捷等优点。
相控阵雷达是一个多阵元和多参数探测的技术,它的核心技术是利用一系列相控阵的位相以及发射的相关技术,来实现雷达扩展覆盖范围和探测范围的技术。
2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对空间识别和搜索覆盖范围造成重大改变的技术,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采用多阵元发射,再加上多处理技术,来解决长时间的探测任务,较大的覆盖范围和更复杂的任务的效果。
首先,多个发射元件分布在射频阵列上,不同位置的元件发射的无线电波的方向及能量会有所不同;然后,从该阵列发出的空间信号的模式被称为频率响应,它表示了信号从不同位置发出的参数;同时,不同位置发出的无线电波会发生彼此的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探测空间,而这个探测空间实质上相当于一个相控阵;最后,被探测的目标在相控阵范围内会产生一个特定的模式,这个模式可用来检测出目标,进而提供准确的位置确认。
3 相控阵雷达的应用相控阵雷达在国际及国内有很多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监视与武器系统的相关应用。
它具有检测能力强、分辨率高、保密性好等优点,可以有效实现静对豪的对抗监测、敌我识别、武器指导和通信代号认识任务,为军事布署和安全预警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控阵雷达还可以用于气象预报、地面图像探测、地下物质探测、医学成像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从而有助于我国在智能化、空间扩展以及准确定位等特点上的发展。
总之,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强大的应用技术,它不仅可以实现远距离探测、广范围覆盖,还能有效控制死区。
它具有操作便捷、功率效率高、精度高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空间覆盖能力,有助于实现更复杂的任务。
空间多目标跟踪及精确成像的天基毫米波雷达

关键 词 : 目标 跟 踪 多
多 目标成 像
天基 毫 米 波 雷 达
文 献标 识 码 :A
宽带雷达信号
时 一频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 TN9 96 5 .
络 ) 毫米 波 收发 系 统 ( 括 收发 前端 、 射 机 和 、 包 发
1 引言
综合 国力 的不断增 强 , 促进 了我 国从 事 空 间
偿和 成像算 法[ 对 感 兴 趣 的多 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时 进 行 2 ] 成像 。最 后 , 出了计算 机仿 真 的建模 方 法 和部 给
—
( ) 大跟踪 目标数 : , 时 成 像 目标 : 5最 5个 同 2
5个
棚 控 阵 天 线 收 发
前端
牡射 机
分计算 机仿 真结果 。
维普资讯
第 1 期
2 0 年 3月 06
电 光
系 统
No 1 . Mac.2 0 rh 05
Elc r n ca d E e t o o t a S s e e to i n l c r — p i l y t ms c
空 间多 目标跟踪及精确成像的 天基毫米波雷达
的空间飞行 器 进 行 有 效 管 理 。 目前 地 基雷 达 和 光 学 系统 是 对 空 间 飞 行 器 进 行 监 视 的 主 要 手 段[ , 1 但是 地基 观测 系统 通 常受 到观测 地域 的 限 ]
制, 因此需要 发展 天基 的 观 测 系 统来 进 行 弥 补 。 在天 基系统 中 , 运用 全 天候 的天 基雷 达对 空 间 目
l O m O k
系统 方案 。由于采 用 了毫米 波频 率 , 比于厘 米 相 波频率 , 在相 同绝 对 带 宽 的 情 况 下 , 目标 的成 对 像将 更为清 晰 。在 雷 达 系统 设 计 中将 采用 先 进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

基于人工智能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对雷达回波数据进行处理,自动提取目标特征, 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检测、跟踪和识别。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快速处理大量数据,提高雷达系统的实时性 能。
基于量子计算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总结词
利用量子计算的优势对雷达信号进行优化处理,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计算精度。
雷达目标识别技术是利用雷达回波信息对目标进行分类和 识别的技术,是现代雷达系统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提取和分析目标的形状、尺寸、速度等特征信息,结 合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算法,实现对目标的自动分类和识 别,提高雷达的应用价值。
03 雷达信号处理的应用
军事应用
01
02
03
目标检测与跟踪
雷达信号处理在军事领域 中广泛应用于目标检测与 跟踪,如导弹制导、火控 系统等。
感谢您的观看
基于生物启发的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从生物感知机制中获得 灵感,创新雷达信号处理方法。例如,仿生雷达系统借鉴 昆虫的复眼结构和感知机制,通过阵列天线和信号处理算 法实现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目标感知。此外,基于生物 神经网络的雷达信号处理方法也正在研究和发展中,以提 高雷达系统的感知能力和适应性。
THANKS FOR WATCHING
解决方案
采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并行处理技术和高效的算法设 计,以提高雷达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动态范围。
高精度测距和测速问题
总结词
高精度测距和测速是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详细描述
随着雷达应用范围的扩大,对测距和测速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提高测距和测速的精度是现代雷达信号处理面 临的挑战之一。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
目录
• 雷达信号处理概述 •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 雷达信号处理的应用 •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 新一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展望
雷达

波段标准
二战后雷达的波段有三种标准,德国标准、美国标准和欧洲标准。由于德国和美国的标准提出的较早,大多 数使用的是欧洲新标准:
欧洲新标准下的部分波段表 现用微波分波段代号 我国的频率划分方法
5.按照天线扫描方式分类,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6.按雷达频段分,可分为超视距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
其中,相控阵雷达又称作相位阵列雷达,是一种以改变雷达波相位来改变波束方向的雷达,因为是以电子方 式控制波束而非传统的机械转动天线面方式,故又称电子扫描雷达相控阵技术,早在30年代后期就已经出现。 1937年,美国首先开始这项研究工作。但一直到50年代中期才研制出2部实用型舰载相控阵雷达。
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空中预警机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 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
发展历史
路基雷达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 勒式雷达。
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 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年汤姆逊(JJ Thom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 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移动雷达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电子元 件。 1916年马可尼( Marconi)和富兰克林(Franklin)开始研究短波信号反射。 1917年罗伯特·沃特森·瓦特(Robert Watson-Watt)成功设计雷暴定位装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及不足 , 在 摘 要 分析和讨论了现有几种空间监视雷达的工作模式 、 提出利用波束驻留模式进行空间目标探测的思想 , 从雷达检测性能方面对 此基础上 , 比了该模式与传统波束扫描模式的潜在 探 测 能 力 , 得出了驻留模式在远距离目标探 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 测方面较传统波束扫描相控阵雷达更 具 优 势 的 结 论 。 最 后 , 验对比了 2 种模式的检测性能 。 关 键 词 空间监视雷达 ; 波束驻留模式 ; 波束扫描模式 ; 远距离目标探测 中图分类号 TN 9 5 文献标志码 A ( ) 文 章 编 号 2 0 9 5 3 8 2 8 2 0 1 3 0 3 0 0 8 6 0 5 - - - / DO I 0. 3 7 8 3 . i s s n. 2 0 9 5 3 8 2 8. 2 0 1 3. 0 3. 0 2 0 1 - j
4] 。 通常 , 搜索 、 跟踪空间目标 [ 空间目标监视相控
、 主发射机形成南北 方 向 波 束 宽 度 为 0. 东西 0 2 5 ° 方 向 近 似 全 向 的 扇 形 波 束, 主站天线总增益为 副站负责对低轨目标补盲搜索 。 4 0d B, 接收阵通过干 涉 检 测 目 标 , 测量目标的俯仰 角和多普勒值 。 如果有 2 个接收站测量到目标多 普 勒 值, 系 统 就 能 据 此 实 现 目 标 定 位 和 初 定 轨。 电子篱笆目前仍是美国空间监视系统中最为重要 所探测的新 目 标 占 全 系 统 的 7 的系统之一 , 0% 以 上 。 由于采用的 是 多 基 地 雷 达 工 作 模 式 , 该系统 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系统庞大 , 维护成本高 。 为获得南北方 向 1 电子篱笆在南北方向形成极窄的波束 , 的高增益 , 其主 发 射 站 天 线 长 约 3. 接收站天线长约 2k m, 建造和维护成本都 1. 8 5k m。 如此庞 大 的 系 统 , 很高 。 )探测时间短 , 定轨精度低 。 多普勒速度 分 2 辨率与探测时间成正比 , 由于南北向波束极窄 , 探 测时间较短导致雷达多普勒分辨率受限 。 在仅有 目标速度测量精度进一 单站测量数据的 条 件 下 , 步降低 , 无法单次定位 。 )弱目标探测能力不足 。 系统工作 在 VHF 3 ( ) , 频段 中心频率 2 其波长为 1. 远 1 7 MH z 3 8 m, 大于大部分空间 碎 片 的 尺 寸 , 体积较小的目标处 于雷达的瑞利区 , 不利于小尺寸目标探测 。 ” 模式 1. 2 法国 “ G R A V E S 为打破对美国 空 间 监 视 数 据 的 依 赖 , 法国发 — —G 展了 独 立 的 空 间 目 标 探 测 系 统 — R AV E S。 中心频率 G R AV E S 是 一 部 工 作 在 VHF 波 段 ( ) 的连续波相控阵双基地雷达 , 其发射站 1 4 3 MH z 位于第戎 , 接收站位于 3 8 0k m 以 外 的 普 罗 旺 斯。 发射站采用 8 个相控天线阵 , 每个发射阵负责 4 5 ° 的方位空域 , 通过 发 射 波 束 的 扫 描 接 成 一 个 圆 锥
, r i n c i A b s t r a c t h e o e r a t i o n m o d e s o f e x i s t i n s a c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r a d a r a r e a n a l z e d a n d t h e T p p g p y - l e s r o o s e d a n d s h o r t c o m i n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A n e w i d e a b a s e d o n b e a m r e s i d i n m o d e i s a n d a c o n p p p g g - , , e r c l u s i o n i s d r a w n w h i c h i n d i c a t e s t h a t c o m a r e s t o t r a d i t i o n a l b e a m s c a n n i n m o d e t h e d e t e c t i o n p - p g , o t e n t i a l . F i n a l l f o r m a n c e o f r e s i d i n m o d e i s m u c h m o r e c o m e t i t i v e i n f a r r a n e t a r e t d e t e c t i o n p - g g p y g t h e f e a s i b i l i t o f t h e m o d e i s d i s c u s s e d a n d d e t e c t i o n o f t h e s e t w o m o d e s i s c o m a r e d e r f o r m a n c e y p p a c a d e m i c a n a l s i s a n d s i m u l a t i o n. t h r o u h y g ; ; ; K e w o r d s a c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r a d a r b e a m r e s i d e s m o d e b e a m s c a n n i n m o d e f a r r a n e t a r e t s p g g g y - d e t e c t i o n
S t u d o f O e r a t i o n M o d e o f S a c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R a d a r y p p
1 2 , XU C a n I Z h i L
( ,A , ; 1. C o m a n o f P o s t r a d u a t e M a n a e m e n t c a d e m o f E u i m e n t B e i i n 1 0 1 4 1 6, C h i n a p y g g y q p j g ,A , ) 2. D e a r t m e n t o f S a c e C o mm a n d c a d e m o f E u i m e n t B e i i n 1 0 1 4 1 6, C h i n a p p y q p j g
3] 。该系统基于“ 形的监视屏 [ 测量多普勒及角度
阵雷达通 过 波 束 电 控 扫 描 在 空 间 形 成 一 个 虚 的 “ , 警戒屏 ” 实现对空间目标的拦截捕获 。 相控阵雷达执行多任务基本是在时间上调度 完成的 , 可理解 为 “ 分 时” 模 式。 为 保 证 对 空 间 目 雷达需要在大范围内维持搜索警 标的可靠捕获 , 这将极大地占用雷达资源 , 降低跟踪能力 。 戒屏 , 空间监视相控 阵 雷 达 通 常 是 单 脉 冲 体 制 , 为 保证 无 模 糊 测 距 , 脉冲重复时间( r e e t i u l s e p p - , 在几十毫秒量级 , 为保证在目标 t i o n s t i m e P R T) 穿越警戒屏期间 雷 达 能 够 捕 获 目 标 , 要求雷达的 扫描周 期 不 能 过 长 。 这 使 波 位 驻 留 时 间 非 常 有 限制了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能力 。 限, 1. 4 美国未来空间篱笆模式 2 0 0 9年 2 月 发 生 的 美 俄 卫 星 撞 击 事 件 使 美 军认识到保护空 间 目 标 , 尤其是美国重要卫星安 空间 全的极端重 要 性 。 作 为 电 子 篱 笆 的 替 代 品 , 篱笆 ( 项目被赋予了最高的优先 S a c e F e n c e) p
2 0 1 3年 6月 第2 4卷 第3期
装 备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A c a d e m o f E u i m e n t y q p
0 1 3 J u n e 2 V o l . 2 4 N o . 3
空间监视雷达工作模式研究
2 徐 灿1, 李 智 ( ) 北京 1 北京 1 1.装备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 0 1 4 1 6; 0 1 4 1 6 2.装备学院 航天指挥系 ,
0 1 2 0 9 2 6 收稿日期 2 - - 基金项目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 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的主要工 作模式
1. 1 美国电子篱笆模式 美国电子篱笆原名海 军 空 间 监 视 雷 达 ( n a v a l , ,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r a d a r NAV S P A S UR) 2 0 1 0 s a c e p 年 由 美 国 空 军 接 管, 也称为空军空间监视系统 ( 。 a i r f o r c e s a c e s u r v e i l l a n c e s s t e m, A F S S S) p y 系统包括位于北纬 3 的3个发射阵和6个接收 3 ° 阵 。 主站能够探测到轨道高度为 2 4 0 0 0k m 的目 ( ) 标, 对R 为0. C S r a d a r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1m2 的目标
[] 探测距离约为 3 6 8 7k m 2 。 位于 K i c k a o o标的能力有限 。 )检测 目 标 的 实 时 性 不 高 。 受 国 土 纬 度 的 2 限制 , 该系 统 很 难 有 效 观 测 轨 道 倾 角 小 于 4 的 0 ° 空间目标 , 同时法国经度跨度小 , 无法形成大范围 的空域监视屏 。G R AV E S 系统仅能 实 现 2 4h 更 新一次目标 , 时效性不强 。 1. 3 窄波束扫描相控阵雷达模式 相控阵雷达可 以 形 成 大 的 功 率 孔 径 积 , 且可 因此 , 相控阵雷达被广泛用于 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
空间安全形势也 随着航天活 动 的 日 益 频 繁 , 。 日趋严峻 截 止 到 2 0 1 2 年 5 月, NA S A 编目的 而估计 1 0c m 以 上 的 空 间 目 标 已 达 1. 6 万 个, [ ] 1c m 以上的目标数量已达到 2 0万 1 。我国计划 在“ 十二五 ” 期间实现 “ 百箭百星 ” 的发展目标并于 空间目标监视的任务十 2 0 2 0 年前后建成空间站 , 分艰巨 。 对空间目标的跟踪 、 编目 、 识别的前提是能够 有效检测目标 , 地基相控阵雷达受自然条件的影 响较小 , 且具有波束灵活可控 、 跟踪多目标能力强 等特点 , 是目前空间目标监视的主要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