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鉴赏

合集下载

中国国歌的感想

中国国歌的感想

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广泛用于国家重要场合,如升国旗仪式、国家领导人参加活动等。

以下是一些人们可能对中国国歌的感想:
1. 庄严威武:《义勇军进行曲》的音乐旋律庄严威武,给人一种强烈的爱国感。

歌曲在庄严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荣誉的承诺。

2. 历史记忆:歌曲的创作背景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有关,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抗日英勇战斗的决心。

听到这首歌,有些人可能会联想到那个困难而坚强的历史时期。

3. 国家团结:国歌是国家的象征,而这首歌曲传递了国家团结一致的信息。

在国家庆典或重要场合,人们齐声高唱国歌,展现出团结一心的力量。

4. 骄傲自豪:听到国歌时,一些人可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这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致敬,也是对国家强大和繁荣的表达。

5. 个人经历:对于一些人来说,国歌可能会与个人的特殊经历和回忆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校、军营或其他国家重要场合高唱国歌的经历。

总体而言,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其庄严的音乐氛围中,激
发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之一。

感受和理解国歌通常是深受国家文化和历史情感影响的体验。

欣赏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反思

欣赏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反思

欣赏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教学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三十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

影片就是以此为背景,描写了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群热血儿女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参加抗日救亡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歌曲激昂,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解放号角,是抗日战争的前奏曲,是救亡歌曲的代表做。

”在抗战年代里,它激励着亿万同胞团结一致,奋起抗日;今天,它又是对全国人民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一份极其生动的教材。

在本课歌曲的学习过程中,我尤其注重了对学生音乐感受及欣赏能力的培养,同学们在一遍一遍的听赏过程中,感受每句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将不同的强弱力度加入歌曲中,为歌曲伴奏,抒发内心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这节课是在愉悦、自豪的气氛中结束的。

回到办公室,我不禁感悟到: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模仿力。

我们音乐教师就要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都受到有益的影响。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知识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知识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下面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知识:
1. 《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具有浓郁革命情感和豪迈壮丽风格的军歌,由聂耳创作于1935年,用于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后来成为中共党歌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确立为国歌。

2. 1949年10月4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将《义勇军进行曲》正式确认为国歌。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共有4节。

每次演奏时通常只演奏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歌曲中所表达的主题是团结、英勇和奋斗。

4. 《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被认为是极具威武雄壮感,也因其悠长而易于吸引人们注意。

它在国内外的各种庄重场合和重要外交宴会中都会被演奏。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之一,表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愿景。

怎样分析和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怎样分析和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怎样分析和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者:袁斌龙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0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被选入中小学音乐课本。

怎样分析和教唱,笔者管见如下。

一、把握速度。

这首歌曲的速度是进行曲速度,即要求每分钟约唱132拍。

过快,不庄重和严肃;过慢,则无法表现出此歌曲的气势。

在教唱前,老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人民八年抗战的艰辛、勇敢和现阶段我们祖国的伟大、繁荣和富强。

二、处理强弱拍。

在整首歌曲中,有几处是后半拍起音的音调,稍不注意,学生就会将它们提前到前半拍去唱。

如:这四处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教唱时,我们可以分别将以上各音的时值延长一倍,放慢速度,反复练唱,这些毛病就可以避免。

三、注意附点。

如在:的三个小节很容易唱成平铺直叙,这样就完全失去了饱满的战斗志气。

在教唱时,我们也可以把拍暂时改变成拍:由慢到快,反复练习,待熟悉掌握后再恢复到原拍。

四、重视三连音。

在整首歌曲中,三连音自始至终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错唱成了纠正时可将三连音的每一个音改变成一拍,即 5;5;5,然后加快速度练习。

五、运用换气。

曲谱上,曲作者并未标出换气符号,但我们根据情感处理的需要,有些地方就得换气。

如在开始处的四小节,“起来”是已经被觉醒并加入战斗的少数人民群众向更多的人们发起的号召。

在“起来”的后面运用换气,就更能激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积极投入到抗日的第一线。

然而,在处却不宜采用换气方法,三个“起来” 不仅不能截然分开,而且要由弱渐强地一气呵成,这样处理就可显示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起来战斗的气势磅礴和必胜的坚定信念。

六、掌握重音记号。

短促、有力的重音记号,可重字轻唱,使“中华民族到了”、“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的特殊的爱国情怀跃入整首歌曲之中,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勇敢、坚强,面对外敌团结一心的气魄。

七、抓中心句。

这是全曲的中心。

在分析和处理它们强弱拍的问题上尤为重要。

“我們万众一心”必须处理得强些,以表现力量的巨大;而“敌人的炮火”则必须处理得弱些,这是因为“敌人的炮火”的力量怎能比得过“我们”“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和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

中国国歌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中国国歌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中国国歌的由来和象征意义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能够代表国家的价值观、历史和文化。

中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国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成为了中国国家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国歌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义勇军进行曲》最早出现在1935年的红军秋收起义时期。

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田汉,作曲者是聂耳。

田汉在写作这首歌曲时,希望能够激励中国人民的斗志和抗争精神。

聂耳则为歌曲创作了雄壮的曲调。

这首歌曲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战斗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与中国近代历史紧密相连。

这首歌曲所描绘的是一群勇敢的中国军人,为保卫祖国而奋斗。

歌词中提到的义勇军是指自愿加入国民革命军,为保卫国家而战的战士。

这首歌曲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正义事业的投身。

《义勇军进行曲》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乱和磨难。

这首国歌所表达的正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中国国歌还具有宏大的象征意义。

每当国歌奏响,人们立正肃立,以示对国家的尊重和敬意。

国歌的庄严氛围提醒着每一个中国公民,要始终铭记国家的辉煌历史和为国家作出的贡献。

同时,国歌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自豪和自信。

中国国歌的由来和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和一首歌曲,更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首国歌催人奋进,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当国歌奏响时,人们心潮澎湃,激情澎湃,带着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敬意。

总结起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的国歌,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完善,成为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象征。

这首国歌所表达的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热爱和敬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未来,中国的国歌也可能会进行一些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信念。

中国国歌的含义与精神300字

中国国歌的含义与精神300字

中国国歌的含义与精神300字
中国的国歌的含义是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屈服。

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是用来歌颂与鼓励一个民族的信心与凝聚力的。

一般来说它们都会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

中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6月22日会议在北京审议国歌法草案议案,草案中明确指出:国歌标准曲谱和国歌官方录音版本,应当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

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高唱《威廉颂》(奥兰治的威廉)冲向敌人,并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

荷兰人民对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热爱。

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

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国的国旗是什么? 中国的国歌是什么?
国旗的含义
五颗星: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右侧,各有一角尖 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 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 于1935年,194
调号:1=G (G大调) 拍号:四二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二拍) 速度:进行曲速度 词曲作者:聂耳作曲 田汉作词 出处: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 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歌曲曲作者、词作者简介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 人,人民音乐家。他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代 表作有:歌曲《梅娘曲》 《卖报歌》 《大路 歌》 《铁蹄下的歌女》,民乐合奏曲《翠湖春 晓》 《金蛇狂舞》等。
田汉:(1898--1968)原名寿昌,湖南长沙 县人,戏曲作家,诗人,代表作有:歌曲《义 勇军进行曲》,话剧《关汉卿》 《文成公 主》,改编传统戏曲《白蛇传》等。
探究活动: (运用比较法,体会重音记号 的作用。)
1、为什么在“中华民族”四个字上要加重音 记号?聂耳在这里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呢?
1、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既遭反动派逮捕,歌词是他 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纸衬底上。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受反 动派迫害即将离国,在去日本前完成初稿。到日本后不 久就把歌谱完成寄回。这首歌在影片中一长处,立刻产 生巨大影响。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 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歌》。
国歌,1982年正式成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之后,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 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 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这首歌曲就像一支战

爱国主题音乐欣赏用音乐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独特力量

爱国主题音乐欣赏用音乐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独特力量

爱国主题音乐欣赏用音乐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独特力量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美妙的旋律和动听的节奏,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中国,爱国主题的音乐作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表达,也是凝聚民族力量的象征。

今天,我们将通过欣赏爱国主题音乐,用音乐的力量感受爱国主义情怀的独特魅力。

一、《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是中国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充满激情的进行曲。

这首曲子中融入了浓厚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无数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团结而奋斗。

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激昂的乐曲让人们心潮澎湃,仿佛看到了英勇的军人和一个强大繁荣的祖国。

二、《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由包括《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等在内的数首原创歌曲组成。

这些歌曲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真挚感人的歌词,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浓浓的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每当这些歌曲在耳边响起,我们不禁眼含热泪,心中涌动着满满的爱国情感。

三、《红旗颂》《红旗颂》是一首由冯玉祥将军和周信芳先生共同创作的歌曲,歌词中洋溢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这首歌曲凭借其激昂奔放、庄严肃穆的节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歌,并通过庆典、阅兵等场合广泛传唱。

每当我们听到《红旗颂》的声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那曾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革命先烈,更是一个受人敬仰的伟大党派。

四、《咱们的中国心》《咱们的中国心》是一首由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歌曲,它以朴实的语言和动听的旋律,深入人心地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歌曲流传至今,仍然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五、《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是中国音乐家罗大佑创作的一首歌曲,它以富有诗意和深情的歌词,歌颂了中国人民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首歌曲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励着每一个人为了实现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赏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歌曲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又名《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

二、歌曲的总体评价
这是一首极富于创造性的歌曲。

这首进行曲在战争年代曾激励着亿万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去战斗。

现在唱起它,仍然会感到今天的革命的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从而激励我们去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更加努力地奋斗。

三、歌曲的赏析
作曲家以巨大的激情投入此歌的创作。

首先,他成功地把这首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此歌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发挥其战斗作用。

1、前奏: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

它具有铿锵的节奏、明亮雄伟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

我们还可以从中窥见全曲所采用的音阶、调式和音域概貌。

前奏虽然短小,但却蕴含着整个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这是很值得我们在欣赏中加以注意和分析的地方。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2、聂耳根据歌词分句的特点,把这首歌曲处理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所形成的自由体结构。

虽然每个乐句的旋律、结构都各不相同,但乐句与乐句之间,衔接紧密,发展自然,唱起来起伏跌宕、浑然一体。

3、歌词第一、二句都是带有号召性的。

作曲家把这两句旋律按“5—1—3—5”的上行趋势处理,特别是节奏的安排,采用了后半拍起句,更能给人以紧迫感。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4、歌词第三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全部歌词中最重要的警句。

聂耳在这里不仅运用了全曲中的最高、最强音,而且创造性地在“中华民族到了”之后,突然休止半拍,从而使“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得到突出的强调。

我们似乎听到了曲作者在奋力呐喊、疾呼!这一字一音都包含着号召人民奋起挽救祖国危亡的情感和力量。

同时,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5、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一长达十四个字的词句,聂耳出色地把它放在中低音区进行了密集性的处理。

这里,蕴酿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6、歌词的最后两句是全歌的中心思想和高潮所在。

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推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号角式的前奏音调的再现,既加强了全曲的整体感,又使歌曲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7、全歌是采用重复最后一个乐句的方法来结束的。

但作曲家在歌词的处理上却非常有创造性:原词结束句是“前进!前进!前进!”聂耳在这三个“前进”之后,又添加了一个“进”字,从语法上看它似乎有些多余,但这确是画龙点睛之笔。

经过谱曲,它使歌声更加有力和富于特色,同时也加强了这首战歌的终止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