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信息传送——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生活中的信息传送——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生活中的信息传送——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

信息传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生活中的信息传送。

一、信息传送的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信息传送的方式有很多种。

传统的信息传送方式包括信件、传真等。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即时通信等新型通信方式也逐渐普及。

例如,我们平常在家里,有很多的电器供我们使用,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台、互联网等方式来获取不同的信息,了解世界的变化。

手机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手机,我们可以和身处远方的朋友、亲人保持联系,也可以通过手机支付等方式来更加便捷地进行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也越来越普及。

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我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信息传送的影响信息传送方式的普及和进步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改变,它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世界、掌握信息,同时也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

作为学生,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知识、技能,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

同时通过网络,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与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信息传送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想要购物、订票、出行等,只需轻松几步操作即可完成。

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负担,也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三、信息传送的注意事项信息传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要保护自己的隐私。

通过网络支付等方式来进行购物、支付等操作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信息传送也要注意内容的真实性。

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轻松查找到各种信息,但同样也存在着虚假信息。

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渠道来了解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信息、决策等。

四、小结信息传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运用好各种信息传送工具,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生活品质,同时也需要注意自我保护,提高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演示教学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演示教学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传递活动教案

传递活动教案

传递活动教案教案标题:传递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传递活动的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协调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传递活动的概念,例如通过举例说明传递活动是指将物体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

-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例如“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传递活动?”或“你们觉得传递活动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传递活动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传递活动的原理和方式。

- 解释传递活动中的基本概念,如起点、终点、路径、速度等。

- 引导学生思考传递活动中的因素,如物体的形状、重量、材质等对传递活动的影响。

3. 活动实践(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传递活动。

- 引导学生讨论并制定传递活动的计划,包括起点、终点、路径等。

- 学生按照计划进行传递活动,并观察记录传递过程中的变化和问题。

-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讨论传递活动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 总结(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传递活动的概念和原理。

- 强调传递活动对于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传递活动的原理和技巧解决实际问题。

5. 作业(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传递活动,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传递、运动员比赛中的传递等。

-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观察到的传递活动,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关键因素。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沟通和空间感知等方面。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传递活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场所,如物流中心、机场等,了解更多关于传递活动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传递活动模型,展示给同学们分享和交流。

3. 鼓励学生参与传递活动相关的比赛或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一、大班科学人们怎样传递消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大班科学人们如何传递消息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常都是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来讲述的,但是它们也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大班科学人们如何传递消息。

二、理论分析1.1 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我们需要了解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

信息传递是指将某个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需要将信息编码成一种可以被接收者理解的形式,然后通过某种媒介将信息传输给接收者。

接收者则需要将接收到的信息解码成原始信息,以便对其进行处理和使用。

1.2 大班科学人们的信息编码方式在大班科学中,老师通常会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信息编码方式来进行教学。

这种方式被称为“大白话”。

所谓“大白话”,就是用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理论。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当老师讲解一个物理概念时,他可能会说:“你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其实就是两个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力量。

如果你想让一个球从斜面上滚下来,你需要施加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叫做重力。

”这样的解释方式非常直观明了,让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摩擦力和重力的概念。

1.3 大班科学的信息传输方式除了采用特殊的信息编码方式之外,大班科学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信息传输方式来确保学生们能够及时地获取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互动式教学”。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会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且能够更快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实践案例分析2.1 案例一:物理实验课上的应用在一次物理实验课上,老师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关于摩擦力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大白话”的方式来向学生们解释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他告诉学生们:“摩擦力就像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纽带一样,它可以防止它们相互滑动或者滚动。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第一、二周)
分9 刘可 2009011823
1.太阳能热水器(热量传递和物质传递)
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吸收光能并将
其转化为热能传递给水,从而获得升
温后的水,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其最
主要的结构为集热器,目前最常见的
类型是全玻璃太阳能真空集热管,
管分为外管和内管,外管吸收太阳
辐射的光能并转化为热能,然后传
递至内管,为强化这一过程通常在
内外管表面都涂上黑铬等吸热涂
层;之后内管将热能传递给管内的水,水吸热后温度升高比重减小而升高,形成向上的动力,从而构成了一个虹吸系统,热水不断上升至水箱顶部,冷水不断下降被加热,直至所有水都达到同一温度,从而达成将水加热的目的。

2.喷灌(质量传递)
喷灌是利用专门的管道系
统和设备,将有压水输送传
递至灌溉底单,并喷射到空
中形成细小水滴洒到土地
里的一种灌溉方式。

喷灌设
备主要由进水管、抽水机、
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等部
分组成。

首先将水从水源利
用泵吸入管中,通过管输送
至加压装置进行加压,并进行水质处理,之后水进入管网。

管网由不同种类的管道组成,如支管、分干管等,水通过这些管道被输送传递至各个所需的区域,最后通过喷头被分散成水滴,如降雨般较为均匀地喷洒到土地上。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 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I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I )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 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 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 A 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l,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仃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 ,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l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X 1O-3~8X 10-3J/cm • s • km- 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八篇生活中的传递现象1——棉被保温的思考这个学期来学校之后,由于我的床位对着空调,所以晚上开空调时都需要裹着被子,但仍会感到冷。

考虑到之前第一年军训的时候,几乎相同的温度与空调等环境条件下,晚上盖着被子并没有感受到冷的感觉,我觉得可能是被子的保暖效果在使用了两年后有下降。

于是,趁着小学期做高化实验的一天,我将被子洗好并在一楼的阳台外于大太阳中晾晒了足足一天。

晚上回来后发现被子明显蓬松,体积扩大,拍打之后更加明显。

当天晚上盖上被子之后发现保暖效果明显提升!经过查询资料发现,这可能使由于棉被经过晾晒以后,棉花的空隙里进入了更多的空气。

而空气在狭小的棉絮空间里的热量传递方式主要是导热,而空气的导热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经过拍打的棉被可以让更多的空气进入,因而效果更明显。

因此得到结论,要保持棉被的良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定期晾晒与拍打。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2——双层玻璃隔热北方城镇的很多建筑物的窗户是双层的,即窗户上装两层玻璃且中间留有一定空隙,两层厚度为d的玻璃夹着一层厚度为l的空气,根据常识这样做是为了保暖,减少室内向室外的热量流失,下面建立一个模型来描述热量通过窗户的传导(即流失)过程,并将双层玻璃窗与用同样多材料做成的单层玻璃窗(玻璃厚度为2d)的热量传导进行对比,对双层玻璃窗能够减少多少热量损失给出定量分析。

假设(l)热量的传播过程只有传导,没有对流:(2)室内温度T1和室外温度T2保持不变,热传导过程是稳态传热;(3)玻璃材料均匀,热传导系数是常数;在上述假设下的热传导为平壁传热,所以遵守傅立叶基本定律。

厚度为d的均匀介质,两侧温度差为△t,则单位时间由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为q则q=a△t/d,其中a为热传导系数,即双层窗内层玻璃的外层温度是Ta,外层玻璃的内层温度是Tb,玻璃的热传导系数为a1,空气的热传导系数为a2,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热流密度为:q1=a1(T1-Ta)/d=a2(Ta-1Tb)/l=a1(Tb-T2)/d消去Ta、Tb可得:q1=a1(T1-Ta)/d(s+2),s=ha1/a2,h=1/d对于厚度为2d的单层玻璃窗,其热量传导为:q2=a1(T1-T2)/2d二者之比为:q1:q2=2:s+2显然q1<q2,为了得到更具体的结果,查的a1和a2,常用玻璃的热传导系数a1=4×10-3~8×10-3J/cm·s·km·h,不流通、干燥空气的热传导系数a2=2。

5×10-4J/cm·s·km·h,所以有a1:a2=16~32在分析双层玻璃窗比单层玻璃窗可减少多少热量损失时。

我们做最保守的估计,即取:a1/a2=16,可得:q1:q2=1:8h+1比值q1/q2反映了双层玻璃窗在减少热量损失上的功效,它只与h=l/d有关。

因此,制作双层玻璃窗虽然工艺复杂,会增加一些费用,但它减少的热量损失却是相当可观的,通常,建筑规范要求h=l/d=4,即两层玻璃之间的间距是玻璃厚度的4倍,按照这个模型,q1/q2≈3%,即双层窗户比同样多的玻璃材料制成的单层窗节约热量97%左右。

不难发现,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功效主要是由于两层窗户之间的空气的极低的热传导系数a2。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3——中国烹饪技术中国烹饪技术具有原料广泛、刀法繁多、调味丰富、烹法多样的特点。

烹饪的原意就是加热食品至成熟。

由化工过程原理,由所谓“三传一反”即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和化学反应过程,分析传统中式烹饪过程:1)原料:首先,中式烹饪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传统,烹饪过程中的刀工有重要地位,固体食物通常切割后烹饪。

可以认为中式烹饪的原料是广义颗粒,包括片、丝、条、丁、末、块、团、丸等形状。

其次,中式烹饪的另一个原料特征是,液体在烹饪中起到重要作用,不但作为烹饪成品组分,还起到作为传热及传质介质的重要作用。

可以认为,典型中式烹饪的原料是液体-颗粒混合物;2)反应过程:烹饪的目的是加热食品使之完成成熟所需要的食品化学、食品物理食品微生物变化,包括风味、色泽、毒理、质构、营养、水分保持及微生物等食用品质变化;3)热量传递:从热源向食品的热量传递;4)质量传递:烹饪中各种物质的传质过程,对调味影响较大。

烹饪过程中水分的相变和传递对传热和食品质构有重要影响;5)动量传递:中式烹饪分静态烹饪和动态烹饪2种,前者如蒸、炖等没有人工施加运动的操作,后者如爆、炒等操作,烹饪过程中通过晃锅、炒勺搅拌的措施施加物料运动,其目的是强化传热和传质。

烹饪中动量传递的共同特点是存在流体-颗粒的相对运动;6)反应器:热源、锅、炒勺构成了烹饪反应器,其特征是开放的,使用锅盖只能够在蒸汽不断产生时隔绝空气的进入,而对压力影响很小,容器仍然是开放的。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典型中式烹饪的过程特征是:开放容器中流体-颗粒食品的传热、传质、相对运动和品质变化过程。

由于中式烹饪中使用搅拌手段,烹饪原料广泛使用液体,可以进一步总结其特征为开放容器中被搅拌液体-颗粒食品的传热、传质和品质变化过程。

后者不包括蒸、炖等烹饪工艺,而包括炒、爆等施加搅拌的工艺,更能够代表中式烹饪的技术特征。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4——蛙泳游泳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竞技项目,因而必然受到水环境的影响,水对游泳运动员的阻力和推进动力是决定泳速的两个重要因素。

蛙泳收腿包括收大腿和收小腿,在收腿阶段不但不产生推进力反而产生很大的游进阻力阻碍运动员向前游进,这大大地减慢了游进速度。

收腿时产生的阻力以外型姿态阻力为主。

收腿时我们主要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一是大腿收腿时对水形成的截面;二是收腿速度。

因此,要提高蛙泳速度就必须在收腿时尽量减小阻力。

实验证明如果收腿速度过慢会影响整个游泳动作的协调性和节奏感,并且影响划水频率,虽然减小了游进阻力但也减慢了游进速度。

所以在高水平比赛中运动员快收腿虽然产生较大阻力,但带来各种优势:较好的划水频率,手脚配合时更好的节奏感和协调性等优势大大地消减了快收腿时产生较大阻力的影响。

蛙泳脚外翻、蹬夹动作是蛙泳腿动作中产生推动力阶段。

这一技术动作掌握的好坏,不但直接影响推进力的大小,并且对游进速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蛙泳腿此时产生的推进力主要是阻力推进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向后蹬夹时对水产生的阻力越大,水对人的反作用力就越大。

因此要提高推进力必须增大向后的截水面和增大向后的相对水流速度。

蛙泳脚外翻时并不产生推进力,但对下一阶段更好地蹬夹起着关键性作用。

脚外翻时,正确的对水攻角可使向后的截水面积增大,从而增大瞬时形阻系数。

由阻力推进力公式可知,增大瞬时形阻系数,阻力推进力随之增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蛙泳腿的蹬夹技术中速度一定要快,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推进力;如果蹬夹速度过慢根本产生不了推进力甚至还会产生阻力。

蛙泳收腿阶段,应尽量少收大腿,使大腿与躯干呈较大的钝角;小腿收腿动作尽量在大腿的投影面内完成;要快速完成整个收腿的动作。

脚外翻时,尽量使脚外翻接近90°从而形成最好的对水角度。

腿的蹬夹动作要快速有力完成,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5——腌制时的传质现象腌制是最常用的肉品加工技术,在腌制过程中由于水分的存在会形成溶液,产生相应的渗透压,而导致传质现象的发生。

即溶质扩散进入食品组织内,而水分子渗透出来,减少了游离状态的水分,相应降低了水分活度,正是在这种渗透压的影响下,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并最终形成了相应的腌制品。

因此,食品的腌制过程实际上是扩散和渗透相结合的过程。

食品外部溶液和食品组织细胞内部溶液之间借助溶剂的渗透过程及溶质的扩散过程逐渐趋向平衡,当浓度差逐渐降低直至消失时,扩散和渗透过程就达到平衡。

腌制溶液的扩散和渗透理论成为食品腌制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当对肉品进行腌制时,相当于将细胞浸入食盐溶液中,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活细胞不仅能让水分渗透进去,还能让电解质和非离子化有机分子也渗透出来。

虽然电解质也能渗透出来,不过和水相比,它们通过细胞膜的速度相对较慢。

肉的腌制过程主要包括了两个传质过程一个是盐从溶液中扩散进入肉品组织内,另外一个是肉品中的水渗透到溶液中去。

虽然食盐腌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注意去了解涉及腌制肉过程中的基本机理,控制生产过程大部分是靠实践经验。

现在普遍接受的是,在盐腌制过程中食盐的扩散转移起着重要作用。

有部分研究发现,不同的鱼种脂肪含量高,盐分扩散速率越慢,且不同的盐水浓度对于鱼腌制影响不同,盐分越高,鱼硬度越大,产量反而越低。

其扩散可以由费克定律描述,其中经验扩散常数为:=RT/6NπμrDAB其中:一A在B中的分子扩散系数(m2/s);DABR—通用气体常数,8。

314J/(mol·K);N—阿伏加德罗常数,6。

023×1023;T—绝对温度(K);μ—介质粘度(Pa·S);r—溶质微粒球形直径(m)。

食盐腌渍过程相当于将细胞浸入食盐溶液中,细胞内呈胶体的蛋白质分子不会溶出,但电解质则不仅会向已死亡的动植物组织细胞内渗透,同时也向微生物细胞内渗透,因而腌渍不但阻止了微生物向食品营养物质的利用,也使微生物细胞脱水,正常生理活动被抑制。

影响渗透脱水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产品因素,主要与产品内部结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率等有关,另一个是外部因素,如时间、温度、溶液浓度等。

渗透压可用范霍夫公式描述:Π=cRTΠ—溶液的渗透压,kPa;c—溶质的摩尔浓度,mol`L-1渗透压取决于溶液溶质的浓度,和溶液的数量无关。

渗透压和温度及浓度成正比,因此为了加快腌渍过程,应尽可能在高温度和高浓度溶液的条件下进行。

生活中的传递现象6——渗碳在周一的金属工艺实习中,我们接触了碳钢及相关知识,对其中的碳和铁的传质现象产生了兴趣并做了一点探究。

渗碳:是对金属表面处理的一种,采用渗碳的多为低碳钢或低合金钢,具体方法是将工件置入具有活性渗碳介质中,加热到900--950摄氏度的单相奥氏体区,保温足够时间后,使渗碳介质中分解出的活性碳原子渗入钢件表层,从而获得表层高碳,心部仍保持原有成分。

相似的还有低温渗氮处理。

这是金属材料常见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可以使渗过碳的工件表面获得很高的硬度,提高其耐磨程度。

渗碳工艺在中国可以上溯到2000年以前。

最早是用固体渗碳介质渗碳。

液体和气体渗碳是在20世纪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的。

美国在20年代开始采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

30年代﹐连续式气体渗碳炉开始在工业上应用。

60年代高温(960~1100℃)气体渗碳得到发展。

至70年代﹐出现了真空渗碳和离子渗碳。

按含碳介质的不同﹐渗碳可分为气体渗碳、固体渗碳﹑液体渗碳﹑和碳氮共渗(氰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