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手法学)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丹田:脐下2-3寸之间。
第三步:按肾俞
患儿俯卧,医者用双手拇指同时用力按压肾 俞穴,稍停留后(约滞留3-5秒钟)两手同 时逐渐抬起。如此反复操作30次以上。
肾俞: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四步:横擦八髎
患儿俯卧,医者用手掌面在八髎穴上作擦法。 至局部发热为度。
清心安神止夜啼
第一步: 掐揉五指节: 五指节在掌背十个手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 处,共十条横纹。先用拇指指甲掐一手指指 节2-3次,再用拇指与食指搓揉该指节10次, 逐个指节同上操作,共操作三至五遍。
按 1 指腹
点 2 指尖
掐 3 指甲
8、捣法
用中指指端,或食指,中指屈曲的指间关 节,做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称为捣 法。
要领:手腕要有弹性,捣后指端立即抬起。 应用:捣小天心,镇惊安神、宁志明目,
清热利尿。治疗小儿夜啼,惊风,斜视, 癃闭,口舌生疮等病症。
其他手法
拿(捏而提之,颈、肩、腹等)、 擦(直线来回,透热为度) 搓(夹持,搓快移慢) 捻(拇食指) 刮(手指或器具刮动) 摇(关节部位) 拍(掌虚指实) 按揉法、揉捏法、振法、捏挤法等
-by 叶帆
一、小儿推拿概述回顾 二、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二、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常用:推、摩、按、揉、掐、捏、运、捣 拿、捏挤、取痧、搓、捻、摇、振、拍
1.推法
直推法 分推法 旋推法 合推法
直推法
用拇指桡侧边缘,或示、中指末节罗纹面, 附着在穴位上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直线推动,放松轻快 适量介质, 频率每分钟250次左右。 临床应用:线穴,面穴,如清天河水、推
附:小儿推拿保健穴位
小儿推拿三步曲 预防小儿外感
第一步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黄蜂入洞
• 【位置】 • 两鼻孔即是此穴(相当于内迎香,为奇穴) • 【操作】 • 用示指、中指端在小儿两鼻孔下缘揉按10-
20次。 • 【作用】 • 宣肺气,通鼻窍
• 【主治】
• 鼻塞不通,发热无汗。
• 【临床运用】
• 宣肺气,通鼻窍,常用于感冒、慢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等病证。临床多与清肺经,拿 风池,按揉印堂等合用。
4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
乳突后缘下凹陷中。
• 操作:用拇指或中
指指面做按揉法,揉
5次按2次。
• 【作用】 疏风解表,止咳化痰,安神除烦。
• 【主治】咳痰,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 【临床运用】 用于治疗感冒头痛,多与推 攒竹、坎宫、太阳等穴合用;若惊风,烦 躁多配与掐小天心,清心经,清肝经等合 用;若咳痰多,多与揉膻中、乳旁,推肺 俞等穴合用。
• 3.运太阳 发汗解表,止汗(男:左太阳发 汗为泻法,右太阳发汗为补法;女:左太阳 止汗为补法,右太阳发汗为泻法)。
• 【主治】
•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肿痛,汗证,热厥。
• 【临床运用】
• 推太阳或按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若 外感表实无汗,头痛,热厥,目赤肿痛, 用泻法;若外感表虚有汗,或自汗等症用 补法,用运太阳止汗。亦作为头部常例穴 之一。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教学小儿推拿

教学小儿推拿
定位:胸锁乳突精肌品课与件 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 15
推膻中,食中二指自胸骨切迹推至剑突。 推或揉均为50—100次。
主治:胸闷、咳喘、痰鸣、呕吐。
(三)胁肋:(线状)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搓摩胁肋,用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 摩至天枢(脐旁开2寸),又称按弦走搓 摩。
(四)中脘: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精品课件
5
三.常用手法
(一)推法(见图6-1、6-2、6-3)
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 穴位上作直线推动。分旋推、分推。
(二)揉法(见成人推拿手法图5-1-3)
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 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 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分鱼际揉、掌根 揉、指揉。
精品课件
主治:鼻塞或鼻流涕。
(七)牙关
定位: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按牙关即用拇指按,或揉牙关,用 中指揉。按揉5—10次。
主治:按牙关主治牙关紧闭;揉牙关主治
口眼歪斜。 精品课件
13
(八)囟门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推囟门,两手扶儿头,两拇指从前发
际向囟门穴交替推,(囟门未闭时仅推 至囟门);揉囟门,拇指端轻揉之。推 或揉均50—100次。
6
(三)按法 以拇指或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 渐向下用力按压。
(四)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指面附着于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五)掐法(见图6-4)
用指甲重刺穴位。
精品课件
7
(六)捏法(见图6-5)
1.三指捏: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食、 中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 手交替捻动向前。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小儿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

⼩⼉推拿全系列(附动态图)⼀、⼩⼉推拿⼿法 1.清、补脾⼟ 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

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中医功效等于吃⼈参、⽩术;从螺纹⾯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向——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

脾⼟多⽤补,⽽少⽤清。

2.清、推⼤肠 部位:⾷指外缘(即⾷指桡侧——编者注),⾃指尖⾄虎⼝成⼀直线。

操作:从⾷指端直推⾄虎⼝,名“推⼤肠”,为补,⽌泻;从虎⼝推向⾷指端,名“清⼤肠”,治便秘。

3.揉板门 部位:⼿掌⼤鱼际平⾯。

操作:⽤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

揉法为补,⾃掌根推向指根(即离⼼⽅向——编者注)为“清”,作⽤同清推⼤肠。

 4.清肝⽊ 部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

注意:“肝⽊”宜清不宜补,补之恐动肝⽕。

5.清⼼⽕ 部位:中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

注意:“⼼⽕”也宜清不宜补,补后恐动⼼⽕。

清肝⽊与清⼼⽕有清⽕、降热功能。

6.清、补肺⾦ 部分:⽆名指指腹。

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旋推为补,名“补肺⾦”。

“肺⾦”实热症⽤清法,虚症⽤补法。

7.补肾⽔部位:⼩指脂腹。

操作:肾⽔与肝⽊、⼼⽕、肺⾦的⼿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

注意:“⽔”宜补不宜清,补肾⽔相当吊盐⽔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

8.揉外劳宫部位:第三掌⾻背侧,腕横纹⾄掌⾻⼩头连线之中点。

操作:⽤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

有清热、镇静、⽌痛作⽤。

9.推上三关部位:⼩臂前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下向上推,名“推上三关”或“推三关”,有发汗降热作⽤。

10.清天河⽔部位:⼩臂内侧,⾃腕横纹中点⾄肘横纹中点成⼀直线。

操作:⽤拇指侧推或⽤⾷、中指指腹向上直推,名“清天河⽔”,是退热重要⼿法,还有宁⼼与安眠作⽤。

11.退六腑 部位:⼩臂后侧,⾃腕横纹⾄肘部成⼀直线。

操作:⽤拇指或⾷、中两指指腹⾃肘部向前推向腕部,名“退六腑”。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摘要:一、小儿推拿简介二、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三、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五、结论正文: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小儿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是小儿推拿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手法按摩来调整小儿机体的生理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节脏腑气血,使机体达到平衡。

小儿推拿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无痛苦、无副作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

二、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1.推法:用拇指面(正、侧两面均可)或食、中指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2.揉法:用指端(食、中、拇指均可)或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住皮肤,带动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活动。

3.捏脊法: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

4.推脊法:用食、中指(并拢)面自病儿大椎起循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

三、小儿推拿的临床应用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如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四、小儿推拿的注意事项1.小儿推拿手法应轻快柔和,有的手法虽与成人推拿相同,但手法动作及操作方法却不一样。

2.穴位选择上有时也和成人不同,但整体的特点就是轻和快。

3.小儿推拿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小儿哭闹。

4.小儿推拿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五、结论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口诀是小儿推拿的重要内容之一,家长和推拿医师应该熟练掌握,以便更好地为小儿服务。

小儿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

【捏脊法】
捏脊法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 捻皮肤;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 中指无名指端沿着脊柱两侧向下梳抹;每提捻一遍随后梳抹一遍。在操 作时,所提皮肤多少和用力大小要适当,而且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捏脊法专用于脊柱“线”状穴的操作,具有健脾胃、消食积、和脏 腑、行气血、通经络、调阴阳、强身体、促生长等功效。主治小儿先后 天不足的一切虚弱病证,如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呕吐等。捏 脊法也是常用的小儿保健推拿手法。 《肘后救卒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 未愈更为之。”
【推法】(直推;旋推;分推;合推)
4.合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两旁向 中间作分向推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00次。 合推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应使皮肤向中间 起皱。 合推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手阴阳穴,具有 行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结咳喘、胸闷等。有时还与 分推手阴阳配合应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小儿按摩经》: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摩法】
【注意事项】 1.摩法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的摩动。 2.腕关节要放松,指掌部自然伸直并拢。 3.动作轻柔,压力均匀,不带动皮下组织。 •【临床应用】 •摩法为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刺激轻柔舒适,多应用于头 面、胸腹部,如摩囟门、摩腹、摩中脘等。摩法在某些腧穴 上操作时其方向与补泻有关,使用时应根据不同腧穴而定, 如顺时针方向摩腹为泻,逆时针方向摩腹为补,顺逆双向摩 腹为平补平泻。
【小儿腹泻】
(一)伤食泻 主要症状:腹泻腹胀,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 酸臭,伴纳呆,口臭,腹痛,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治疗原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处方:揉中脘,摩腹,揉天枢,运内八卦,清大肠,揉 板门。

儿推常用手法

儿推常用手法

儿推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推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沿同一方向运动称为“推法”。

推法主要包括“直推、旋推、分推”三种。

“直推”是在表皮进行操作,不要推挤皮下组织。

“直推法”常用于“线状”穴位。

“旋推”也是只作用于表皮,不得带动皮下组织。

“旋推法”主要用于手部“面状”穴位。

“分推”可横如直线,也可弯曲如弧线。

2. 摩法:包括单指摩法、多指摩法、掌摩法等,主要是采用较轻的环形运动的方法。

3. 运法:主要是采用有此往彼的环形或弧形运动的方法。

4. 揉法:是指手掌固定做回旋运动的方法。

5. 按法:是指通过手掌大面积垂直下压的方法。

按法是一种刺激较强的手法,常与“揉法”结合应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

6. 掐法、捏法、捣法、搓法、捻法、摇法、振法等。

此外,还有拿法等在临床上使用也比较多。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需要,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挤捏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双手拇指和示指在选定的部位或腧穴上作挤捏动作, 直至皮肤变为紫红色,称为挤捏法。
•【操作方法】
•用双手拇、示二指在选定的腧穴或部位上,固定捏住, 然后再使两手拇、示指一起用力向里挤,再放松,反复 挤捏放松,直至皮肤变为红色或紫红色,甚至变为紫黑 色。
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 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100~30 0次。
小横纹:掌面食 、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主治口唇破裂, 口疮,腹胀,发热,烦躁等。
用拇指甲从食指依次掐揉至小指横纹,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 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掐各3~5次,推100~300 次。
【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穴位,称之为掐法。
【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注意事项】
•1.掐前需取准腧穴,逐渐用力,深透为止。 •2.注意不要掐破皮肤,小儿皮肤娇嫩,可在掐刺部位盖一薄布。 •3.垂直方向掐刺,不要抠动和滑动。 •4.操作次数一般4~5次即可,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使用。 •5.掐后常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
常用穴(部)
【前臂三穴 】

三关: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主治虚寒病症。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 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次数)100到300次。
天河水: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多用于实热、高热等症。 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自总筋 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 马过天河。(次数)100到300次。
直推法是小儿推拿的代表性手法,主要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 操作,如推大肠、推小肠、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七节骨、推 脊等。其治疗作用常取决于应用腧穴的特性,且在某些腧穴上推动的方 向还与补泻有关,应根据不同的部位和腧穴而定。
小儿推拿基本手 【推法】(直推;旋推;分法推;合推)
2.旋推法:用拇指的指纹面在腧穴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单向环旋 推动。其频率较直推法缓慢,约为每分钟200次。 旋推法操作时腕、肘关节要放松,仅用拇指作小幅度的环旋推动。 旋推法在体表操作,不要求带动皮下组织,用力大小介于指揉和指摩之 间。 旋推法主要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面状穴操作。与直推法相对而言多作为 补法应用,如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等。
小儿推拿的一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般知识
疏通经络,活利关节,畅通气血,祛邪扶正,调整脏腑
根据中医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 针对疾病发生的不同原因和症状 运用不同的补泻手法在患儿体表进行点、面、线操作
小儿推拿的一 三、适应证与禁忌证般知识
1.适应 小儿泄泻、便秘、脱肛、呕吐、腹痛、感冒、咳嗽、
遗尿、惊风、疳积等以及防病保健。
小儿推拿概 述
三 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
小儿推拿手法的
• 由于小儿在生理上特机体点娇嫩,发育迅速;病
理上多外感六淫邪气,少七情内伤,且发病 迅速,变化较快。所以,在穴位选择和手法 操作方面,都有与成人不相同的地方。
• 穴位的选择方面:除选用与成人相同的常用 经穴、经外奇穴之外,还有许多特定穴。 这 些穴位呈点、线、面状,多分布在头面和两 肘以下。这给手法治疗带来很多方便,乐于 为小儿所接受。比如在严寒的冬天,可在患 儿头面及两手部穴位进行操作,避免脱衣的 不便和感受寒凉的刺激。
小儿推拿手法的
特点 • 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 在按摩时,为减轻摩擦,避免皮肤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常采用一些介质如滑石粉、姜汁、葱汁、红花油等。
• 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 是下肢。当然,在治疗时可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灵活掌 握。
• 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年龄的大小,在按摩次数(或时间) 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的,按摩次数 多,时间长;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 而且,对于每个具体手法的操作时间或次数,也有区别。 一般以揉、摩、推等法为长而次数多;以按、拿、掐、捏 等法为短而次数少。
常用穴(部) 位
上 肢 内 侧 及 掌 面 穴 位 分 布 图
常用穴(部) 位
上 肢 外 侧 及 掌 背 面 穴 位 分 布 图
常用穴(部)

正 面 穴 位 图
常用穴(部)

背 面 穴 位 图
常用穴(部)










小儿推拿手 法
1 基本手法
2
常例手法
3
复式操作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推法】(直推;旋推;分法推;合推)
小儿推拿基本手 【推法】(直推;旋推;分法推;合推)
3.分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中间向两旁作分向 推动。既可作直线移动又可作弧形移动。前者操作时速度宜快,幅度较 小,约为每分钟250~300次。后者操作时速度稍慢,幅度较大,约为每 分钟200次。
分推法轻快柔和,能分利气血,多用于小儿特定穴中的阴阳穴,-如 分推头阴阳(坎宫)、分推手阴阳(大横纹)、分推胸阴阳(膻中)、分推腹 阴阳(腹)、分推背阴阳(肺俞)等。
六腑: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主治一切实热病症。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次数)100到30 0次。Βιβλιοθήκη 【门穴 】常用穴(部) 位
天门: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开启经穴 ,启迪智力,外感头痛。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上推24次,开天人合一的门户。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 指端揉,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 纹,能止泻;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100到300次。
小儿推拿手法的 • 手法操作的特点:特点
• 其手法特别强调补泻。 • 在操作上,一般分补、泻和平补平泻三种 • 手法的补泻主要与手法的轻重、操作的速
度、方向有关。一般用力轻、速度慢、顺 经方向为补;反之,用力重、速度快、逆 经方向为泻;用力大小和手法的速度介于 补泻之间,往返方向操作为平补平泻。另 有旋推为补,直推为清、为泻之说。
【运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在腧穴上作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缓慢轻柔的弧形或环形推动的 手法,称为运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纹面在腧穴上,作由此往彼的弧形或环形推 动。本法实为推法的变化运用,故又称为运推法。频率约为 每分钟100次。 1.运法仅在体表操作,不带动皮下组织。2.运法操作时宜 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
•3.动作均匀连续,协调而有节奏。 •【临床应用】 •揉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一,刺激柔和而舒适。指揉法施术面积较小, 动作深沉,常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点”状穴或经穴,也可根据需 要采取二指并揉或三指并揉,如揉中脘、外劳宫,二指揉二扇门、背俞 穴,三指揉脐与天枢穴。掌揉法着力面积大,常用于“面”状穴,如掌 揉“腹”穴等。
运法是小儿推拿手法中最轻的一种,常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 操作,如运内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运太阳等。具有 宽胸理气、调理脾胃、止咳化痰等功效。此法有顺运为泻, 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泻等说法。
【按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用拇指腹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称按法。操作 时常与揉法结合而用,称按揉。
池。主治:寒热往来、泄泻、呕吐、食积、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闷、 喘嗽等。
用双拇指自总筋向阴阳池分推,称为分推大横纹,又称分阴阳;自 两旁向总筋合推,称合阴阳。30~50次。
四横纹:掌面食 、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之能退 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主治:食积,腹 胀腹痛,气血不和,气喘,口唇破裂。
•【临床应用】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以指甲缘为着力点,刺激集中而尖锐,有以指代针 之意多用于头面部和手足部位,以救治小儿急症,具有开窍镇静醒神的 功效,如掐水沟、掐老龙等。
小儿推拿基本手 【揉法】(指揉法;掌揉法;法鱼际揉法)
1.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 回环揉动,称指揉法。
2.禁忌 溃疡性皮炎、脓肿、骨伤疾患、传染病、先天性心
脏病等。
小儿推拿的一
四、推拿前的准备及注般意事知项识
• 1.环境 • 2.医者 • 3.患儿姿势 • 4.操作多采用患儿左手 • 5.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腰背 • 6.手法轻而柔和 • 7.推拿介质(润滑剂) • 8.每日一次 • 9.避风寒
小儿推拿基本手 【推法】(直推;旋推;分法推;合推)
4.合推法:双手拇指桡侧缘或指纹面或掌面,自腧穴两旁向 中间作分向推动。频率约为每分钟200次。 合推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力于皮肤,不应使皮肤向中间 起皱。 合推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手阴阳穴,具有 行痰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结咳喘、胸闷等。有时还与 分推手阴阳配合应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小儿按摩经》:和阴阳,从两下合之,理气血用之。
小儿推拿常 用穴位
常用穴位
常用穴(部)
【五经穴 】

【位置】 五指末节罗纹面 拇指 食指(桡侧缘) 中指 无名指 小指(心侧缘) 脾土 肝木(大肠经) 心火 肺金 肾水(小肠经)
【操作】 旋推或直推向指端方向为补, 直推向指根方向为清,次数100到300次。
【运用】 肾无实证,只补不清 脾常不足,宜补不宜清 心多有余,宜清不宜补 肝为将军,只清不补 肺为娇脏,可清可补。
【摩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 法
【注意事项】
1.摩法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 方向的摩动。
2.腕关节要放松,指掌部自然伸直并拢。
3.动作轻柔,压力均匀,不带动皮下组织。
•【临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