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合集下载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数量比较:日语 中固有词较多, 中文中汉字作为 基础词汇,外来 词较少
语义比较:日语 中固有词与汉字 词之间存在差异, 中文中汉字的意 义相对稳定
日语中汉字词汇的来源 中日词汇的相似度比较 中日词汇的不同点分析 日语中汉字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汉字词: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词,与中文相似或相同 借用词:日语中有些词汇是从中文借用过来的,与中文完全相同 语义相同:日语和中文中有些词汇虽然书写不同,但语义相同或相近 文化交流:日语和中文之间的词汇共同点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历史
特点:汉字是 表意文字,通 过字形表达意

结构:汉字由 笔画组成,笔 画之间有一定 的结构和比例
书写:汉字书 写讲究笔顺和 间架结构,具
有艺术性
日语使用假名和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发展成假名 中文使用汉字,汉字具有表意功能 日语假名是音节文字,汉字是语素文字 中文汉字数量庞大,日语假名数量较少
汉字:日语和中文都使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
日语中存在时态 和语态的变化, 中文则没有
语序基本一致:主语+谓语+宾语 存在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如过去时、进行时等 句子成分复杂度相似:如并列句、复合句等 词汇分类和功能相似: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固有词:日语中 原有的词汇,与 中文词汇差异较 大
外来词:日语中 通过汉字传入或 借鉴其他语言的 词汇,与中文词 汇存在一定相似 性
教育政策:日本针对日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针对中文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语言创新:日语中的外来词和网络流行语,中文中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语言创新:日语和中文都在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语言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日语和中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 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网络流行语和社交媒体的语言表达。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日语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其中日语音读汉字是根据中国古代汉音、吴音、唐音以及宋音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词汇。

这类词汇在现代日语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由于时代变迁,古汉语随着朝代更迭,加之对其进行多次改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汉字发音与‘汉音’、‘吴音’等等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汉语汉字的发音与日语汉字的发音变得更加复杂。

虽说如此,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从拨音、长音一、韵母以“n”结尾的汉字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关系现代汉语中以韵母“n”结尾的汉字,在日语音读词中有拨音。

拨音发生在「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五段之上。

如:管(gua n)、版(ba n)、段(dua n)日语分别读为「かん」、「はん」、「だん」因(yi n)、銀(yi n)、民(mi n)日语分别读为「いん」、「ぎん」、「みん」運(yu n)、軍(ju n)、君(ju n)日语分别读为「うん」、「ぐん」、「くん」県(xia n)、善(sha n)、年(nia n)日语分别读为「けん」、「ぜん」、「ねん」本(be n)、音(yi n)、損(su n)日语分别读为「ほん」、「おん」、「そん」只有像“肯(ke n)”等极少数汉字的日语读法「こう」例外。

含有“ian”、“uan”等韵母的汉字,其读音大多为「え」段的拨音。

如:鉛(qian)、炎(yan)、塩(yan)、延(yan)、沿(yan)、演(yan)、煙(yan),其日语都读「えん」顕(xian)、賢(xian)、件(jian)、券(quan)、権(quan)、健(jian)、研(yan)其日语都读「けん」面(mian)、免(mian)、棉(mian)、綿(mian)其日语都读「めん」偏(pian)、変(bian)、編(bian)、片(pian)、篇(pian)、遍(bian)、辺(bian)其日语都读「へん」便(bian)、弁(bian)其日语都读「べん」縁(yuan)、園(yuan)、苑(yuan)、援(yuan)、媛(yuan)、宛(wan) 其日语都读「えん」源(yuan)、元(yuan)、原(yuan) 其日语都读「げん」船(chuan)、選(xuan)、専(zhuan)、川(chuan)、宣(xuan)、泉(quan) 其日语都读「せん」但也有少量汉字读音比较例外,如:院(yuan)、員(yuan) 其日语都读「いん」二、汉语韵母尾音与日语音读长音的关系。

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

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从我在新天空学习日语的经历来说,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

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

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

其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

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出る;还有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

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

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

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

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比如掌握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

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

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

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

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

如てくたさぃ表示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语文字与中国汉字的关系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

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

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

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

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

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

简述中日汉字的关联

简述中日汉字的关联
字和 日语漠宇
虽然 汉字传 到 E l 本 之后经过 了数 次演变 , 但仍与汉字 保持相 同含
义 的漠字还是居大 多数 ,如 :头/ 顽 、花, 花、红叶, 红蕖、热爱/ 熟爱、 优胜 / 便腾 、积极, 稹 棰、机械, 横械 、 自动/ 自勤 、夜 间, 夜 同、工 场, 工 埸 、排气 } 氖 、空 气/ 空 氖 、目的/ 目的、道路/ 道路 、作 文, 作 文 、会
点在 于二 者的 区别 。

稽。
三 、独 创 的 汉 字
例如 :日语 r 过j ,由一个 “ 十”和一个 “ L”组成 ,很形象 的
表达 了 “ 十字路 口”的含义 ;r 烟J 这个 词由一个 “ 火 ”和一个 “ 田” 组成 , 是 “ 旱地” 的意 思 ;E l语 r 咔j 一 词 ,表示 “ 山坡的最高处 ”
的意思 。
以上是 笔者对 E l 本 螽漠字和 中国汉字 关系所做 的几 点论述 。 我们 知道 , 任何一种语 言都有其独特 的文化背景和丰 富的民俗 内涵 , 在学
习E l 语 的过程 中,首 要学会按 照 日语的语言 习惯 进行 思维 ,在充分
利用汉语 与 日语的 渊源关系学 习 母 语 的同时 , 也要注意那些貌 似神离
22 2
中国电子商务 . . 2 0 1 3・ 0 2
习”的意思 ,可见 日本 人都不爱学 习 ,用汉字勉 强来表达 自己的学习

词 ;日 语 中r 大丈 夫 j 一词并不 表达我们头脑_ 中闪现 的大丈夫形 象 ,
而是 “ 没关 系 、不要紧 ”的意 思’ ,我们可 以会话 r A : 体 大丈 夫 寸
加 ?B : 大丈夫 寸。 J ,翻译 过来是 “ A : 身体没事 吧?B : 身体不要 紧”

日语汉字音读和汉语发音的关系

日语汉字音读和汉语发音的关系

长音和“お”段的长音。
呢,通过对比韩语的“肯定”发音之后,才知道“肯”在
例:一 ( いち ):一番 ( いちばん ) 六 ( ろく ):六 韩语里也是后鼻音,这就说明汉语的“肯”在古代是后鼻
番 ( ろくばん )
音的,只不过在现代汉语里演变成了前鼻音。
十 ( じゅう ):十番 ( じゅうばん ) 計 ( けい ):計
“汉音”,把唐朝以后明清时期的发音叫做“唐音”。例如 い )、 彭 ( ほ う )、 更 ( こ う )、 中 ( ち ゅ う )、 恭 ( き ょ
“明”这个汉字就有吴音、汉音、唐音三个音读,分别为 う ) 高 ( こう ) 陶 ( とう )
“みょう”、“めい”、“みん”。据统计,日语词汇里汉字词
週 ( しゅう )、頭 ( とう )
来读的。但是有的汉字的音读还不止一个,因为不同时期 汉语的对应规则如下:汉语拼音中韵母以 ang,ing,eng,
传入日本的发音的缘故,我们把秦汉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 ong,ao,ou 等结尾的汉字,在日语中发音一般为长音。
发音叫做“吴音”,把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汉字发音叫做
例: 張 ( ち ょ う )、 江 ( こ う )、 寧 ( ね い )、 零 ( れ
例:安全 ( あんぜん )、品質 ( ひんしつ )、真価 ( し
例:阿 ( あ ):阿片 ( あへん ) 基 ( き ):基礎 ( きそ ) んか )
古 ( こ ):古代 ( こだい ) 多 ( た ):多分 ( たぶん )
人間 ( にんげん )、運転 ( うんてん )、散歩 ( さんぽ )
但是,汉语里 a,i,u,o 等单韵母结尾的很多汉字
汉 语 拼 音 中 以“an,in,en,ian,uan” 等 前 鼻 音 结

简述汉语的“给” 与日语的“授受动词”之关系

简述汉语的“给” 与日语的“授受动词”之关系

简述汉语的“给” 与日语的“授受动词”之关系【摘要】日语里表示授受的动词有很多,最基础的至少有三种——「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但翻译成汉语时,都译成“给”。

同一句带有“给”的汉语句子,翻译成日语有多种说法,中国人往往会不知所措。

所以,了解、掌握日语的“授受动词”与汉语的“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给;「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0 前言每年讲授日语语法课,当讲到「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的异同时,都要花费很长时间,因为了解、掌握它们的用法确实很难,翻译成汉语都是“给”的意思。

通过大量收集材料,阅读、拣选,关于「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与汉语的“给”的关系,在脑海中脉络越来越清晰,便有了写一篇论文,简述其常用规则的想法。

日语把「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叫做授受动词,其中的「あげる」表示“授”,「くれる」「もらう」表示“受”,而汉语里“授”与“受”都是“给”,区别在“给”的宾语部分——“授”是“授予”,常常是“给别人”“,“受”是“接受”,常常是“给自己”。

那么汉语的“给”翻译成日语时,却不能简单地翻译成「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

下面对“给”与「くれる」「あげる」「もらう」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1 “给”的意思《现代汉语大辞典》对“给”的解释如下:1)使对方得到或遭受到。

如:妈妈是给我快乐最多的人。

2)被。

表示被动。

如:道路给堵住了,过不去。

3)为,替。

引进动作的承受者。

如:我开二十年车了,可尽是给别人开了。

4)跟,向。

引进动作的对象。

如:我照实给他说了。

5)让、使、叫。

表示容许或致使。

如:鲁迅《狗·猫·鼠》:“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取来给躺在一个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

”6)用于动词前,表示加强被动或处置等语气。

①如:巴金《再论说真话》:“哪怕是给铺上千万朵鲜花,谎言也不会变成真理。

”②如:鲁光《中国姑娘》:“兴许正是这股不服输的炽热的火焰,把伤心的泪水给烧干了吧!”以上的“给”翻译成日语的话,1)的“给”,可以译成授受动词「くれる」;2)的“给”可以译成被动助动词「れる」「られる」;3)的“给”可以译成补助动词「てあげる」;4)的“给”可以译成介词「に」;5)的“给”可以译成使役动词「せる」「させる」;6)的“给”可以不翻译。

用日语表达中国谚语

用日语表达中国谚语

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1、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文。

如:“百闻不如一见”----「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2、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

如:“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对第一类不必做任何解释,而对第二类,则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说明。

还有一些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应谚语,但它有特别之处,也适当地进行介绍。

第一类:0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02、“光阴似箭”----「光陰矢の如し」03、“滴水穿石”----「雨だれ石を穿つ」04、“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を知り二を知らず」05、“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0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07、“岁月不待人”----「歳月人を待たず」08、“养子方知父母恩”----「子をもって知る親の恩」09、“知子莫若父”----「子を知ること父に如くはなく」1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11、“条条道路通罗马”----「総ての道はローマに通ず」12、“脍炙人口”----「人口に膾炙する」13、“笑里藏刀”----「笑中に刀あり」14、“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門の虎、後門の狼」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の道も一歩より起こる」16、“一贫如洗”----「赤貧洗うが如し」1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者の覆るは後車の戒め」18、“有备无患”----「備えあれば憂いなし」19、“隔岸观火”----「対岸の火災」「川向いの火事」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れる水は腐らぬ」21、“快马加鞭”----「駆け馬に鞭」22、“恩将仇报”----「恩を仇で返す」23、“子女不知父母心”----「親の心子知らず」24、“照猫画虎”----「猫を真似て虎を描く」25、“一丘之貉”----「一つ穴の狢」26、“放虎归山”----「虎を野に放つ」27、“遂二兔者不得其一”(鸡飞蛋打)--「二兎を追う者は、一兎をも得ず」28、“画饼充饥”----「絵に描いた餅」29、“雨后春笋”----「雨後の筍」30、“一箭双雕”----「一石二鳥」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の争い、漁夫の利となる」32、“一将功成万古枯”----「一将功成りて万骨枯る」33、“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34、“以毒攻毒”----「毒を以って毒を制す」35、“为国捐躯”----「国の為に命を捨てる」36、“无计可施”----「施すすべがない」「もはや策の施しようがない」37、“光是嘴上说漂亮话(只说不练)”----「口先だけ綺麗なことを言う」38、“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第二类:01、“垂头丧气”----「青菜に塩」02、“功到自然成”---「石の上にも三年」03、“满瓶不响,半瓶叮当”---「空き樽は音高し」04、“火烧眉毛”---「足下に火がつく」05、“马后炮”------「後の祭り」“事后搞庆祝活动”06、“八九不离十”------「当たらずと言えども遠からず」[解释]:「当たる」是“说准了”,它的否定是「当たらず」;「とも言えども」是“虽然说是”;「遠からず」是“远”的否定,这是古语说法,和「遠くない」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
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
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
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

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

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

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

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

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

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

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

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

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

而清末民初,日本是我国借鉴学习的重要范本。

现代汉语词汇之扩大,不可不说有日本人的功劳。

日本在绳文时代是没有文字的。

到了飞鸟平安时代(公元600年左右),受到隋唐文化的影响,借用汉字的某些偏旁或者汉字,日本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很多日语单词的读音也是由当时传入日本的汉语单词的发音演
化来的。

例如“椅子”这个词,日语发音是“いす”(i su),据考证和宋代“椅子”的发音相似。

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很多词语的发音发生了改变。

大部分日语的单词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

音读的发音一般类似于汉语的读音,训读则是日本人自己形成的读音。

例如
“大和”这个词,音读是“tai wa”,有一点点像汉语;训读是“yamato”(玩过星际的都知道)。

以上是汉语→日语的过程,基本上是中国比日本强大的时代。

到了清末近代,日本先于中国进行了改革维新,使国家走上了富强扩张的道路。

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逐渐超过了清朝的中国。

这个时代有很多欧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通过日本传播到中国。

有很多新鲜的词语也由日语转换成汉语而被中国文化吸收,比如“铁道”,“政治”,“资本主义”等等(记得不全,可能有误)。

这个时候的汉语也吸收了日语的一些先进词汇,对中国的民主维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上是日语→汉语的过程,基本上是日本领先中国的时期。

而到了80,90年代之后,以动漫为主的日本文化风靡中国大陆,又有很多新鲜词汇融入汉语,比如“亲子”,日语是“亲子”,指父母和孩子。

还有“耽美”,完全是不加修改地照搬。

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日本也越来越重视中国大陆出现的新情况,一些日语里没有的词汇也被照搬进来。

比如“和谐社会”,被翻译成“调和を取れた社会”。

还有“晩婚晩育”(ばんくんばんいく)等等。

当前的时代,汉语和日语呈现了紧密地互动,这和当前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开展的广泛交流是分不开的。

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字上,汉语和日文可以说是同根同源。

文字的一致性为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沟通和了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纽带作用。

例如,地铁车票上写的“一日乘车券”,和汉语的意思完全相同,仅仅是繁简字体上的差异。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也有例外,日语中的“手纸”相当于汉语中的“信”,如果望文生义把“手纸”理解为“厕所用纸”,那就闹了笑话。

近年来,汉语也吸收了一些日语中的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了汉语,给汉语增添了一些现代感和时髦感,很多成为了网络流行语。

比如,近期在国内很流行的“萌”,表示清纯、可爱的意思。

在日本的女仆店,一个个穿着亮丽可人的日本女孩和糖果上用片假名和文字标识的“萌”,我才知道这个字原来源自日本语。

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来源于日语的元素,例如,“御姐”指成熟的强势女性,“宅男”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人,“萝莉”指可爱的小女孩,“正太”指可爱的小男孩,等等。

这些源自日本动漫的词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一抹鲜活的色彩。

总之,中日两国语言文化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应该用客观与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中日语言的关系,正确对待两国与日俱增的文化和平关系,从而促进两国经济外交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