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暮霭(ǎi)愠怒(yùn)瑰怪(guī)纤维(xiān)B. 粗犷(guǎng)脊梁(jǐ)拓印(tà)炽热(chì)C. 憾慨(kǎi)琼瑶(qióng)暮霭(ǎi)聊赖(liáo)D. 殷红(yān)蹙眉(cù)悲怆(chuàng)铁锹(qiā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崇山峻岭草长莺飞娇生惯养良辰美景B. 狼籍一片既往不咎眼花缭乱气息奄奄C. 呕心沥血一筹莫展自食其果融会贯通D. 专心至志走投无路不卑不亢休戚相关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诸葛亮舌战群儒,显示了他卓越的口才和广博的学识,不愧为一代名相。

B. 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超过了90分。

C.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 文艺创作要勇于突破旧框框,才能提高质量,繁荣创作。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时,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在这种清幽的境界里度过每一个夏天的。

②而且,一到夏天,这个城市好像完全属于苏州人。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所以,苏州园林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

⑤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没有不受到苏州园林影响的。

A. ②①③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①③⑤②④D. ③⑤①②④5.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呼——呼——”风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仿佛要把整个山谷都掀翻过来。

B. 看到画上的“双喜临门”,我立刻想到了《西厢记》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情景。

C. 母亲说:“你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也是对我最大的爱护。

”D.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思想“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和”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和”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保持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其次,“和”注重协调平衡。

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差异,但通过协调和平衡,可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例如,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避免极端,保持适度和平衡。

最后,“和”倡导包容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不同的事物和文化之间应该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如果能够秉持“和”的理念,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去处理问题,就能够减少冲突,增进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和”思想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教导人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会包容他人,尊重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当今时代,“和”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弘扬“和”的思想,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理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地、人是相互独立的,需要保持和谐统一。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第一卷选择题(64分)1、找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A 降皓驳色仓皇失措日消月割逡巡B 遏其生气革灭殆尽砌石为磴钟磬C 慷凯得志臆断有无报薪救火修茸D 掩仰啸歌姗姗可爱草木虫渔磐石2、选出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A 将.(jiānɡ)子无怒脉脉..(mài)含情暴.(bào)霜露伶俜.(pīnɡ)B 淇水汤汤..(tānɡ)周公吐哺.(bǔ)反间.(jiàn)计惩创.(chuànɡ)C 孤癖.(pì)之隐长歌当.(dānɡ)哭硿.(kōnɡ)硿焉傫.(lěi)然D 呱呱..(ɡū)而泣殒身不恤.(xù)戊.(wù)申晦歆.(xīn)羡3.下列各句,书写不正确...的一句是:()A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D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婷婷如盖矣。

4.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B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查究)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加速)D 比.去,以手阖门。

(等到)5.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B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D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7.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是:()A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B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C予本非文人画士。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A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当.与秦相较﹝如果﹞B火尚足以明.也﹝照明﹞余于仆.碑﹝倒下﹞C举.天下之豪杰﹝提起﹞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用绳捆绑﹞D余韵徐.歇﹝慢慢地﹞而笑李勃之陋.也﹝学识浅陋﹞9.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战败而亡..B可谓智力孤危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效也。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雅礼集团2024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峥嵘(zhēng róng)B. 彳亍(chì chù)C. 踯躅(zhí zhú)D. 瞋目(chēng mù)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B.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夕峥嵘岁月稠D.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个人说话总是夸大其词,令人难以置信。

B.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读起来让人爱不释手。

C.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小王同学如丧考妣,悲痛欲绝。

D. 小李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畏首畏尾,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4-5. (略,涉及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等)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6. 杜甫,字子美,自号__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7.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__________》、《颂》三部分。

8. “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9-10. (略,涉及古诗文名句默写)三、简答题(共10分)11. 简述《劝学》中荀子关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观点。

(4分)12. 分析《师说》中韩愈关于择师标准的论述。

(6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4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如散文、小说节选等,设置4-5道小题,涉及内容理解、语言赏析、主旨概括等)二、文言文阅读(共20分)(提供一篇课外文言文短文,设置4-5道小题,包括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分析等)第三部分:写作(共30分)四、作文题目:以“梦想与坚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 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和” 强调和谐、协调、平衡,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和” 体现为一种包容、宽厚的态度。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强调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和差异,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

这种“和而不同” 的理念,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避免冲突和对抗。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 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强调人类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这种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和” 的理念还体现在社会治理方面。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往往追求“政通人和” 的理想境界,通过推行仁政、德治等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和” 的理念也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式,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和” 理念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B. 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观点。

C.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体现了“和” 的理念。

D.“和” 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和” 理念的内涵和影响。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推荐文章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联考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八年级下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八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热度:在复习高语文月考时适当做语文月考试卷,有助于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

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

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

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

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

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

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漩涡地带。

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高二语文月考试卷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KS5UA. 滋润/蕴含赡养/瞻仰调试/调和攒钱/攒射B. 湖畔/装扮怄气/枢纽阻塞/边塞骄横/横行C. 造诣/逃逸堤岸/提拔抹黑/抹布慰藉/狼藉D. 对峙/嗜好苦难/难题强迫/勉强锐不可当/长歌当哭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A. 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兴起的旅游热中,以参观革命圣地、踏访英雄足迹为特色的“红色旅游”独树一帜,呈升温之势。

B. 某建筑公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惜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C. 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D.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表现,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KS5U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A.如何防备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痛的问题。

B.改革开放30年来,这个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年年都上新台阶,去年上缴国家的利税与30年前相比,足足增加了二千倍。

C.日本内阁要员前往“靖国神社”为东条英机等战犯招魂的反动行径,对于饱受侵略战争祸患的中国人民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是不能忍受的。

KS5UD.达尔文学说认为,不仅一切生物都是进化来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出现的。

4.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6分〉要问我的意见,我说,文言文可以念点儿,可是念多少值得研究,似乎应该先研究一下学习文言文的目的。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按现在课本里的文言文数量和一般的讲解方法,能否达到这个目的,还是打个问号。

如果说现在的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加大分量怎么样?加大三分之一?二分之一?这就牵涉到会不会妨碍学生学好现代文的问题。

会不会搞不好弄成驼子摔跤,两头没着落?……此人发言中巧妙的运用了比喻“驼子摔跤”,请说明这个比喻所比喻的是什么?发言者借此表明的主张是什么?5.仿照例句,写两个具有因果关系的句子。

〈5分〉 KS5U天空收容每一朵云彩,不论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大海收容每一粒水滴,不论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念父母,顾妻子顾:怀念B.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表扬C.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D.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7、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洎牧以谗诛B.石之铿然有声者 KS5U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8、述作者历引古代一些仁人志士被辱著书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3分)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三、古诗鉴赏 (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 首联是如何营造送别的环境的?(5分)(2) 颈联是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12分)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KS5U(1)臣欲奉诏奔驰, ; ,则告诉不许。

(李密《陈情表》)(2)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3)沉默呵,沉默呵,,。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4)吾闻之,,新浴者必振衣。

(《渔父》)(5)青山隔送行,,。

(王实甫《长亭送别》)(6) ,,是以见放。

(《渔父》)(7)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8)《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

五、现代文阅读(20分) KS5U(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邂逅霍金葛剑雄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

青年学人争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

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一则太忙,二则有自知之明,未必看得懂。

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能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精神和业绩,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知道霍金在剑桥大学,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7月15日下午,一位青年朋友约我一起去那家有百年历史 ORCHARD(果园)茶宝,走过剑河边时他告诉我,傍晚霍金常在这里散步,有时可以遇见他。

于是霍金成了我们的话题,我问这位学西方哲学的博士生是否看过《时间简史》,他说看过,但也没看完。

这使我颇感自慰,我的选择看来是明智。

六时半,当我们从茶室回家又经过剑河边时,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完全一样。

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

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

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魁力。

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

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

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

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霍金是不幸,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作出更杰出的贡献。

KS5U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更愿世界上其他“霍金”能像他那样幸运。

12.从全文看,邂逅霍金前后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是怎样的?(6分)13.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霍金是幸运的?请分条加以说明。

(4分)(2)*结尾写了作者的期望,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14.2002年霍金在浦东机场受到媒体追逐,人们争着花高价购买霍金报告的门票,而在听报告时,却有人呼呼大睡,有人交头接耳。

请简评这种现象。

字数30字左右。

(6分)(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分)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得什么,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15、根据*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KS5UA.“无恶意的闲人”指:(2分)B.“有恶意的闲人”指:(2分)16、作者把人类历史比喻成什么?这反映他怎样的观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7、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3分)(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0分)人们的逆境和厄运常成为他们的学问。

“人情日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谷”。

身处逆境能饱尝世态炎凉,这时没有人奉承你,没有人向你献媚。

昔日的笑脸,今日成了白眼;昔日对你漠不关心的人,今天也许反而对你深抱同情。

世俗向你揭开了自己的面纱,被掩盖着的真假、善恶、美丑对你不再戒备,在你面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袒露,使你有机会识得“庐山真面目”。

战胜厄运的需要和心处逆境时复杂而特定的心理,将使你对这些丰富真实的人生素材,进行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获得许多认识和评价生活的知识。

这些知识有许多是你在书本上、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学到的。

厄运喝退了你少女式的天真,书呆子式的幼稚,于是你变得深沉、敏锐,变得更能洞察生活的本质和人的心灵,逐步到达主客观的统一。

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家境贫寒,才华出众,年近四旬,还是个穷秀才。

这使他独具慧眼,得以看穿士大夫的丑恶面目和科举制度的腐败本质,写出了我国古代讽刺小说中的杰作《儒林外史》。

(节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五册《*憎命达》) KS5U18、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①:厄运________ ②倏忽:________ (2分)19、用浪线划出上面文段的中心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